未來房價看2.4億人如何

房產作為當今社會群體中“物以稀為貴”的典範,到底有多稀缺?有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從1998年到2018年,全國銷售的商品房面積已經超過了177億平米,按每套房100平方米折算,20年間,我們銷售出去了1.7億套房子,按照戶均3口人計算,我們已經滿足了5億人的住房需求。如果再加上房改房、福利房、農村自建房、小產權房等等各種屬性的房產,我們的房產總量將超過現有商品房數量的3倍。

我們先不說買房要不要搖號了,要不要排長隊了,但從數量上來說,至少我們的房產足夠滿足14億人口的居住需求。按照供需關係,房價哪怕不能像馬雲說的“房價如蔥”,但是,至少也沒必要像為還房貸,舉家食粥的地步。畢竟有專家稱,房子在2014年就已經過剩了,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從房產價值上看,現在的房價收入比的均值已經超過9倍,最高的是超過40倍 ,在城市中,二線以上的城市房價收入比一般都在15倍以上。幹一年買不了一平米房子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誰體會過?這也難怪十年前咬牙買房,現在看誰都可以鼻孔朝天的驕傲了。

當房地產業遭遇前進的人向後退,後面的人想往上衝的時候,就如錢鍾書《圍城》所說,“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去”一樣,兩方都是一股浪頭,角力之下,“踩踏”將無可避免。這種“踩踏”可以是實際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

行動的上的“踩踏”,至多是讓一些開發商喜笑顏開,而思想上的“踩踏”,則會讓人們沉浸在一片房價永遠沒有跌勢的幻想當中。這種幻想甚至達到了讓人盲目的境地。前有炒房人的示範,後有房價一步步高漲的趨勢,買不買房,這似乎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問題只是,首付的錢從哪湊起來。

“有先見之明的人都選擇了急流勇退,當其他人還在瘋狂追漲的時候,莊家就開始離場了,房地產下行空間是不會太大,但是價格上行的步伐肯定不會大了,最多小步緩行,以投資為目的的可能會得不償失了。”

“人挪死,樹挪活”,人人都希望著自己是“向陽花木早逢春”,對大城市的嚮往,從少年的懵懂期待到長大的機遇垂青,再到垂暮的醫療待遇,都是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之所以我們的房產至今仍是賣方市場,與其說開發商賣的是房產,不如說,他們賣的是大城市的各種附著於房產之上的資源。

面對疫情這隻黑天鵝,以及全球股市的熔斷,我們的樓市卻“風景這邊獨好”。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月份,四個一線城市作為房價重要參考的的二手房價格仍舊是逆市上揚,環比上漲了0.2%,31個二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持平。這也就是說,黑天鵝忽扇了半天翅膀依舊沒有幹過開發商的房價。

要知道,整個2月份是我們最艱難的時候。萬家閉戶,百業蕭條,只有房價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在有十數個城市“零”成交後,依舊是漲價。我們的樓市表現出強烈的承壓性和金融抗性。而後面支撐的是數以億計嚮往達大城市生活的購房者在支撐。

吃穿住用行,什麼都可以省,唯有臥眠七尺的地方由於和教育醫療和機遇未來捆綁在一起,沒有辦法節省。更由於房子買是投資,賣可以獲利,看得見摸得著,在國內沒有這樣的躉交付出,而穩賺不賠的交易,而始終被客戶需求驅動著滾滾向前。

按照專家的說法,6年前,我們的房子就已經夠住了,甚至是房產已經過剩。現如今,房價依舊在漲,真的不是房子不夠住,只是,我們的開發商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從賣鋼筋水泥,一度讓到販賣理想和未來的高度。而未來,房地產的價格是漲是跌要看一個數據——2.4億。

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未來,我們的農村還有2.3億至2.4億人要進城,和《安家》中的各位主人公一樣,他們的年齡佔比是“80”後佔一半,“90”後也很多。這些人的進城依舊是各種消費的主力軍,更主要的是,這些人進城依舊是開發商需要消化的購房需求。賣方市場的話語權依舊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