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炙熱 所以不朽

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用Kindle,拒絕打擾,感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

1981年3月27日,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因病在北京逝世。

病重期間,立下遺囑:

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25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祝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由此,“茅盾文學獎”是當代中國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

今天是2020年3月27日 沈德鴻先生逝世39年,茅盾文學獎頒發已有十屆。

茅盾逝世39年|因為炙熱 所以不朽

我們今天對於茅盾的記憶,除了來源於茅盾文學獎,大多還來自於他創作的書籍。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新穎的大家庭裡,7歲時,茅盾隨父親進了家塾,學習新學,8歲讀小學,13歲離家讀中學,16歲中秀才,之後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開始從事翻譯和寫作。

茅盾逝世39年|因為炙熱 所以不朽

1927年開始創作小說,1930年,他加入了一個作家聯盟,翻譯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同時他也是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

他提倡現實主義,小說也多具有托爾斯泰寫作風格,運用寫實的手法進行宏大敘事,表現重大題材,具有編年史特點,容納歷史內容。比如他的《腐蝕》以日記的形式,寫一個國民黨女特務的內心變化,展現的是抗戰中後期的時代現狀。

他擅長寫社會關係,因此創造出文學史上一個小說流派——“社會剖析小說”。

30年代左右,主要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鄉土題材短片小說,而茅盾將小說範圍擴大到都市題材中長篇小說,在他之前,中國現代小說還未有全面的描述中國歷史的畫面。

而30年代之後,因社會發生變化,題材也漸漸轉型,《子夜》就是以193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據資料記載,《子夜》初版3000冊,3個月內重版4次,各為5000冊。這在當時是極為少見的。1935 年,《子夜》在東京還被搬上了舞臺。

截至新中國成立前,僅開明書店就重版《子夜》二十多版。這應該算得上在舊中國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

4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主要描寫抗戰過程中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作品總是與時代相關聯,以喚起人民的覺醒。

在他6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霜葉紅似二月花》、《白楊禮讚》等大量的文學作品,因此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名譽,也為我國文學界了創造了一個無盡無休的礦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茅盾逝世39年|因為炙熱 所以不朽

茅盾雖然已經逝世三十九年了,但是他與他的作品卻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經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不可被顛覆和超越。能夠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在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引起讀者共鳴。

茅盾一生成就斐然,他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1927年,沈德鴻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完成之後便向報社投稿,可許多報社不敢登他的文章,於是沈德鴻就在文章中署名“矛盾”。

這篇文章最終交到了葉聖陶先生手裡,他對這份稿件的內容十分滿意,而令他遲疑的地方就是投稿者的筆名。

葉聖陶先生感覺,這個筆名是一個哲學名詞,不像是人的名字,並且在當時上海的大環境之下,使用如此尖銳的名字不太合適。

於是為了保護作者的人身安全,將原來的筆名“矛盾”改為了“茅盾”。

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概是筆名茅盾,而不是原名沈德鴻。那你知道茅盾一生用過多少個筆名嗎?

茅盾先生這一生用過的的筆名眾多,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

據證實茅盾先生的筆名高達98個,而“茅盾”就是其最常用的筆名。

今天是茅盾先生逝世39週年,讓我們一起走進茅盾先生的文學世界。

此時他的心神正在家鄉,在他那些田產上飛翔;他彷彿看見黑簇簇的佃戶在茅屋裡衝出一股一股的怨氣——幾千年被壓迫被剝削的怨恨,現在要報復,現在正像火山爆發似的要燒燬所有的桎梏和鐐鎖。

——《子夜》

茅盾逝世39年|因為炙熱 所以不朽

該書是以1930年5月—7月間發生的一件大事件作為時代的背景,那時的中國儘管民生凋敝、戰亂不止,但在都市化的上海卻是另一番景象,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振興民族工業,力圖構築自己的雙橋王國,迅速增加其企業的活動資金,想利用南北大戰來發一筆橫財。

但是金融資本家趙伯韜卻對他進行阻撓。最終在軍閥混戰,農村破產的惡劣形勢下,吳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苛刻工錢,但是後來他終於知道在中國發展民族工業是何等的困難,個人利益的顧忌使他不得不陷入了買空賣空的投機市場來。在趙的強大經濟牽制下,吳最終一敗塗地,徹底破產。

本書對是中國上世紀30年代初社會現象真實而深刻的描寫。“子夜”即子時,夜晚11時至凌晨1時,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子時過後便是黎明。在披露社會現實的同時,也借這本書的名字傳達出中國人民即將衝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堅定信心。

《子夜》於1932年成稿,《子夜》出版後,媒體竟相報道甚至家喻戶曉。《北平晨報》說,某某書店創下“每天售出百部《子夜》的紀錄”。《文學》雜誌說,這部全面描寫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鉅著“銷路空”。一位主持人在當時說:“就連向來不看新文學作品的資本家少奶奶、大小姐現在都爭著看《子夜》了,因為她們也成了《子夜》中的人物”。至於它在其他階層中的影響,就更為熱烈了,足以看出這部書在當時的熱度。

文學家瞿秋白評價這本書為:“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同時這本書也成為了茅盾文學創作的高峰。

讓我們勿忘經典,緬懷巨匠!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