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炙热 所以不朽

读书与不读书,人生大不一样!用Kindle,拒绝打扰,感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1981年3月27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因病在北京逝世。

病重期间,立下遗嘱:

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由此,“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今天是2020年3月27日 沈德鸿先生逝世39年,茅盾文学奖颁发已有十届。

茅盾逝世39年|因为炙热 所以不朽

我们今天对于茅盾的记忆,除了来源于茅盾文学奖,大多还来自于他创作的书籍。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新颖的大家庭里,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学习新学,8岁读小学,13岁离家读中学,16岁中秀才,之后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从事翻译和写作。

茅盾逝世39年|因为炙热 所以不朽

1927年开始创作小说,1930年,他加入了一个作家联盟,翻译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是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他提倡现实主义,小说也多具有托尔斯泰写作风格,运用写实的手法进行宏大叙事,表现重大题材,具有编年史特点,容纳历史内容。比如他的《腐蚀》以日记的形式,写一个国民党女特务的内心变化,展现的是抗战中后期的时代现状。

他擅长写社会关系,因此创造出文学史上一个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

30年代左右,主要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题材短片小说,而茅盾将小说范围扩大到都市题材中长篇小说,在他之前,中国现代小说还未有全面的描述中国历史的画面。

而30年代之后,因社会发生变化,题材也渐渐转型,《子夜》就是以193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据资料记载,《子夜》初版3000册,3个月内重版4次,各为5000册。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1935 年,《子夜》在东京还被搬上了舞台。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仅开明书店就重版《子夜》二十多版。这应该算得上在旧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4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抗战过程中人民的生活,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总是与时代相关联,以唤起人民的觉醒。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白杨礼赞》等大量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名誉,也为我国文学界了创造了一个无尽无休的矿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茅盾逝世39年|因为炙热 所以不朽

茅盾虽然已经逝世三十九年了,但是他与他的作品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不可被颠覆和超越。能够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在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引起读者共鸣。

茅盾一生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

1927年,沈德鸿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完成之后便向报社投稿,可许多报社不敢登他的文章,于是沈德鸿就在文章中署名“矛盾”。

这篇文章最终交到了叶圣陶先生手里,他对这份稿件的内容十分满意,而令他迟疑的地方就是投稿者的笔名。

叶圣陶先生感觉,这个笔名是一个哲学名词,不像是人的名字,并且在当时上海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如此尖锐的名字不太合适。

于是为了保护作者的人身安全,将原来的笔名“矛盾”改为了“茅盾”。

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概是笔名茅盾,而不是原名沈德鸿。那你知道茅盾一生用过多少个笔名吗?

茅盾先生这一生用过的的笔名众多,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

据证实茅盾先生的笔名高达98个,而“茅盾”就是其最常用的笔名。

今天是茅盾先生逝世39周年,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先生的文学世界。

此时他的心神正在家乡,在他那些田产上飞翔;他仿佛看见黑簇簇的佃户在茅屋里冲出一股一股的怨气——几千年被压迫被剥削的怨恨,现在要报复,现在正像火山爆发似的要烧毁所有的桎梏和镣锁。

——《子夜》

茅盾逝世39年|因为炙热 所以不朽

该书是以1930年5月—7月间发生的一件大事件作为时代的背景,那时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但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振兴民族工业,力图构筑自己的双桥王国,迅速增加其企业的活动资金,想利用南北大战来发一笔横财。

但是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却对他进行阻挠。最终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的恶劣形势下,吴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苛刻工钱,但是后来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的困难,个人利益的顾忌使他不得不陷入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在赵的强大经济牵制下,吴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

本书对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初社会现象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子夜”即子时,夜晚11时至凌晨1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子时过后便是黎明。在披露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借这本书的名字传达出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定信心。

《子夜》于1932年成稿,《子夜》出版后,媒体竟相报道甚至家喻户晓。《北平晨报》说,某某书店创下“每天售出百部《子夜》的纪录”。《文学》杂志说,这部全面描写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著“销路空”。一位主持人在当时说:“就连向来不看新文学作品的资本家少奶奶、大小姐现在都争着看《子夜》了,因为她们也成了《子夜》中的人物”。至于它在其他阶层中的影响,就更为热烈了,足以看出这部书在当时的热度。

文学家瞿秋白评价这本书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同时这本书也成为了茅盾文学创作的高峰。

让我们勿忘经典,缅怀巨匠!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