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一萬小時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在上世紀90年代初,瑞典的一位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在柏林一所音樂學院做過調查,學小提琴的大約5歲開始練習,期初每個人都是每週練習兩三個小時,但從8歲起,那些最優秀的學生練習時間最長,9歲時每週6小時,12歲8小時,14歲16小時,直到20歲時每週30多小時,共1萬小時。


《刻意練習》: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刻意練習這種數據往往都能在成功者身上找到一部分縮影,像比爾·蓋茨13歲時就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最早一批電腦終端機,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7年後創建微軟公司時,他已經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了1萬小時。


這些看似硬生生的數字,卻是 每個人要走的必經之路,不管我們做什麼,都在與之相似的經歷而經歷,不管是刻意練習,還是無意練習,當刻意的時候,我們表現很為難,很不隨和,也很不自在;當我們無意進行一些練習的時候,會表現得自在,而這份自在來自我們並沒有刻意為之,而是隨心而為。


這種無意雖然在進行,但很難形成有效的記憶作用,沒有記憶,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已經成功。


所以《刻意練習》這本書說了一些對我們有用的方法,如果你認為這些方法沒用,也可以找到自己適合的方法進行恰當的練習。


《刻意練習》: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我們在第一個例子練習小提琴就知道:帶著目的去練習。


拆解一下這個例子,這裡的目的是為了練好小提琴,而每週進行的練習是為了接近這個目標,過程就是每一年每一週每一天所經過的練習。


有目的加上長時間就是為了加強長時記憶。有長時記憶,就會有短時記憶。我們的大腦對於可以將多少事物立即保存在短時記憶中有著嚴格的限制,這一限制通常為7件事物。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大腦不能一下子記住很多信息,記住這些信息是有門檻的,而這個門檻就是7件事物,多了大腦會記不住。


在有了這一個先決條件之後,我們就知道,什麼是短時記憶,短時記憶可以幫助人們快速處理大量信息。雖然能快速處理大量信息,就像我們工作,領導會隨時隨地叫我們做不同的事情,尤其在舉辦活動和展覽的時候,會安排我們一大堆任務,而領導安排的時候,我們就是靠短時記憶去辦事,並且把事情一件一件辦好。


《刻意練習》: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而長時記憶,更多是能夠幫助人們記住大量信息。短時是處理更多信息,長時是記住更多信息,在一長一短之間我們不斷做出選擇,而刻意練習就是為了記住大量的信息,讓記住的信息重複摩擦,調取時也非常方便,所以,長時記憶能夠更好的幫助人們做到有目的的練習。


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天真的練習,基本就是反覆做一件事,並指望只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天真的練習就好像我們每天拿筷子,每天反反覆覆在吃,反反覆覆在拿,如果想要靠這種反反覆覆就像提高拿筷子的水平是不行的,我們知道我們在第一次拿筷子的時候,都有大人在教我們,我們學習之後,感覺到哪裡不太適應,就會做出微小的調整。


知道天真的練習,在對比一下有目的的練習就能真正知道什麼才是刻意練習的基礎。


有目的的練習,首先需要明確的特定目標,其次需要一份專注,再者需要一份反饋,最後再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


《刻意練習》:什麼是有目的的練習?什麼是天真的練習


一步一步來看看就明確了。有了特定目標之後,我們要分解目標,轉化為一些具體的目標,假如我們要練習寫字,就不要想著如何才能寫出一手好字,而要想的是我今天寫一個字會不會比昨天好一點。


然後就需要一份專注,專注不是為了聚精會神地發呆,而是練習中的思考,思考就是一份專注。


思考是為了獲得一份專注,而反饋則是為了辨別清楚你在哪些地方存在不足,以及怎麼會存在這些不足,要想著如何在下一步改進這些不足。


最後,則需要我們走出舒適區,走出舒適區並不是單純指讓我們變得更加賣力和辛苦,而是要將時間用在該用的地方上,不要隨意揮霍時間就證明我們在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且看且思:“一萬小時法則”的關鍵在於,一萬小時是最底限,而且沒有例外之人。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時——10年,每天3小時——無論你是誰。這等於是在告訴大家,一萬小時的練習,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要知道,付出是艱難的,收穫也是,我們知道艱難,卻需要向艱難迸發,生活就是這樣的,不逼自己一把,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停留在哪裡。


要珍惜讀過的書,讓文字與你為伴。


也請相信,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錯的。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