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魏讽,字子京,因为有口才,整个邺城为之倾动,曾被曹魏重臣钟繇因为这个原因举荐他。可他却建安二十四年九月,与陈祎等人谋袭取邺城失败,最终造成株连数十人被杀,轰动一时,影响巨大。可这件大事正史记载,却是只言片语,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关于魏讽谋反的记载,《三国志》的记载特别零散。《武帝纪》记载:九月,相国锺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世语曰: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锺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邺。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王昶家诫曰“济阴魏讽”。”而此云沛人,未详。这是关于魏讽谋反较详细的描写。《张绣传》记载: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显然张绣子张泉参与谋反。《徐奕传》记载: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也说明了魏讽谋反。《锺繇传》则记载:“数年,坐西曹掾魏讽谋反,策罢就第。”说明钟繇因为魏讽谋反而被罢官。《王粲传》: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博物记曰:初,王粲与族兄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以凯有风貌,乃以妻凯。凯生业,业即刘表外孙也。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入业。这些记载说明建安七子的王璨的两个儿子参加了谋反。《刘廙传》:魏讽反,廙弟伟为讽所引,当相坐诛。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廙别传曰:“初,廙弟伟与讽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脩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伟不从,故及於难。”《陈群传》:初,太祖时,刘廙坐弟与魏讽谋反,当诛。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欲赦之。”乃复位这些记载表明了刘廙弟弟刘伟也是参与魏讽谋反。

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魏讽谋反的过程。魏讽谋反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那一年是曹操的多事之秋。曹操在汉中、襄樊两线与刘备作战。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一度更使曹操有迁都的想法,可见外部局势的压力之大。外忧则引来了内患。尽管前一年曹操平定了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叛乱,但内部局势并没有完全稳定。魏讽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魏讽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曹魏的国都邺城十分有煽动性。被相国钟繇聘为西曹掾,也就是相国府的一名文官属吏。魏讽能一个小小的文官在曹魏的都城邺城煽动谋反,足见他的能力和煽动性。而参加谋反的人员有长乐卫尉陈祎、张绣的儿子张泉、王璨的两个儿子,刘廙弟弟刘伟、宋忠之子等人。他们在建安二十四年九月进行谋划,因为此时正是关羽包围襄樊、威逼许昌,战事十分紧张的时候。早在七月间,关羽利用大雨曾一举水淹七军,身擒主帅于禁,局势可见对曹操十分不利。所以魏讽等人选择这个时候进行谋反。但由于陈祎胆小怕事,谋反还没进行,他就向当时留守在邺城的魏国太子曹丕告密了。曹丕不等报告曹操,就马上进行了镇压,魏讽及其谋反成员一起被诛杀,而且此事还牵连了多达几十名人。

但魏讽谋反案还是有许多疑点,魏讽来路不详、作案动机待查、案件牵连之大。我们还要具体进行分析。魏讽其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其人的具体信息了。可能是济阴人也可能是沛人。

他作案动机呢?我们先看魏讽案的主要成员,包括长乐卫尉陈祎谋、张绣的儿子张泉、王璨的两个儿子,刘廙弟弟刘伟、宋忠之子等人。其中王粲乃之荆州依刘表;刘廙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张绣曾经依附刘表;宋忠也是荆州名士。所以他们不少都是荆州子弟。联系到此时关羽正是发动襄樊战役。说明魏讽等人的谋反与关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早一年,宛城守将侯音与卫开就公开劫持太守造反,与关羽联合。而关羽后来包围襄樊。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同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由此可见曹魏内部有一部分人主动投降或者呼应关羽的进攻。而魏讽等人不少是荆州人,刘备、关羽又占据荆州多年,恩信已立,深得荆州人心。他们之间暗通款曲,相互勾连也是有可能。而且荆州人士子弟,归顺曹操也将对较晚,忠诚度自然不足,加上地位明显不如谯沛宗族和颍士族,心怀不满,都有可能在魏讽煽动下进行谋反,与关羽的军事攻势相呼应。至于张绣之子张泉参与谋反。除了张绣早年依附刘表之外,他还或是因为其父被曹丕逼死而不愤铤而走险,要不就是事后被曹丕因其兄曹昂之死诬陷而死,我们无法详知了。此外,《董昭传》记载: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王昶传》则记载: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虽刑於鈇钺,大为蜅戒,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我看这俩段记载将魏讽与曹伟并列。曹伟是什么人。曹伟是汉未魏初人,以白衣与吴王交书求赂,欲以交结京师,被魏文帝曹丕得知后将其诛杀。可见魏讽是曹伟一类人的,曹伟结交吴国,魏讽也有可能结交关羽及刘备势力的人员。可见,魏讽靠自己的才气煽动邺城众人,并利用荆州子弟的不满情绪,并与关羽的军事攻势遥相呼应,在曹操局势不利情况下,准备发动谋反,达到自己的推翻曹魏政权,留名清史的目的。但有魏讽只是一介文人,其利用的荆州子弟实力有效,又被人告发,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了。

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曹操

随着陈祎告发,曹丕马上镇压了魏讽谋反,可以说是快刀斩乱麻。曹爽之所以先斩后奏,因为曹操正在指挥与关羽的作战,正是局势紧张的时候。魏讽谋反,后院起火,此时需要迅速处理,稳定局势。所以,曹丕不等请示曹操,就审理此案,将涉案人员魏讽等人果断处斩,并将牵连的此案的数十人处死。处理这么多人,一方面是此案牵连人多,另一面也是曹丕需要大开杀戒来稳定局势、树立威信,彻底消灭反对曹魏的势力。所以事后,曹操对曹丕的先斩后奏,大开杀戒并没有追究,因为曹操注意力都在对关羽作战上,魏讽等人谋反也是的确要杀的,也就无需计较程序问题了。而相国钟繇因为自己聘用魏讽,被免职处理了。

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曹丕

当然魏讽谋反之前,不是没有人察觉的。我们看正史的记载,诸如《傅子》:巽子公悌,镶伟博达,有知人鉴……及在魏朝,魏讽以才智闻,巽谓之必反,卒如其言。廙别传曰:初,廙弟伟与讽善,廙戒之曰;“夫交友之美,在於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脩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伟不从,故及於难。《三国志·刘晔传》: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已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晋书·郑袤传》记载:相国掾魏讽有盛名,同郡任览与枫友善。郑袤谓览曰:‘讽奸雄,必以祸终,子宜绝之。’后讽果败。可见,傅巽、刘廙、刘晔、郑袤都察觉到魏讽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因为魏讽有口才,善于鼓动人,加之又与不得志的下层官员来往过密,组成小集团。这类人对当局肯定有隐患,所以他们感觉魏讽日后会作乱。可他们的察觉与意见,被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最终引发魏讽谋反案。日后,史书记载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显然曹操是感叹没有诸葛丰这样的直臣能吏来代替失职的中尉杨俊。但这只是曹操为了魏讽谋反事件发生,而自己推脱而已。如果曹操能重视傅巽、刘晔的意见,魏讽也许无法煽动谋反了。 

三国人物之死(文臣)——魏讽之死

魏讽

可见,魏讽之死,是其利用不得志的荆州子弟,加上关羽包围襄樊,威逼许昌的军事紧张局势下,发动了一场没有成功的政变谋反事件。而随着魏讽被处死,加之株连数十人的血腥镇压,残酷打击反对曹魏的势力。也为日后,曹丕代汉登基,打下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