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我很喜歡一句話,作為父母,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見世面。

因為世面會讓她能夠更加包容但也涇渭分明,淡然卻又彬彬有禮。

所謂見世面,往簡單了說就是開拓眼界,見多識廣。如果能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他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些就變成了屬於他的閱歷。這是他未來人生的一大桶金。

而這一切,需要爸媽重返二十歲,重拾年輕時的朝氣,多一點衝動,多帶孩子領略世界的多姿多彩,人性的千姿百態。

1

《後會無期》裡說:

“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

我們不能讓自己孩子的世界,只有方圓幾里地,我們希望他看到的世界,是開闊的、豐富的、美麗的、多樣化的。

在一次訪談,楊瀾問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吉爾博特,

怎麼處理工作與家庭的關係?吉爾博特教授回答:

“十年以後,你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

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小時而後悔。所以,你知道答案啦。”

他會因為你陪著他看這個世界,變得熱愛這個世界,主動地去探索這個世界。一旦他具備了感知美的能力,具備了愛人、愛自己的能力,從此以後,不管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他都能自己生長出解決問題的能量,不管有什麼樣的傷痛,他都具備了自我治癒的能力。

也許是你看起來沒用的一次旅行,成全了孩子最珍貴的品質,成就了孩子的一生。而陪伴自己的孩子讀書、旅行,則是一件值得被獎勵的事。

2

“見世面是不是富人的專屬產品,窮人的海市蜃樓?”

我想說,孩子見世面,許多時候,不是錢,而是父母的眼光和格局,融化在最細小的時間中,也在空間中拉成一條巨大的隧道,帶孩子通往更大的世界。

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看過這麼個例子:

作者的表妹在美國加州,他覺得,表妹的童年經歷,就註定未來和他們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五六歲的時候,帶她每天早上跑步,每天中午練字;

七八歲的時候,她演講特別好。演講有時也會佔用時間,她的父母呢,索性順了她的心意,給她報名參加演講比賽,一路過關斬將,得了個第一名;

十多歲的時候,我們寒假都吭哧吭哧做作業,她帶著作業本,和父母天南海北地走;

再後來,她學習美術,她父親帶著她去拜訪前輩。

到了本科之後,她儼然已經區分於普通的大學生,當我們還不夠果斷地面對未來,對考研和考公還猶豫不決。她早早對自己的人生便有了清晰的規劃,去留學,去看世界。

前些日子有一篇文章是說《女孩子不要太辛苦!然後呢?》,她說,她感謝自己的父母告訴她,在年輕的時候苦一點沒關係,因為年輕嘛。

她現在最閃光的,從來不是她現在去了那個傳說中很牛逼的公司,而是她從小到大的歲月裡,留在她身上的低調和從容。

3

讓孩子見世面,是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去走南闖北;是讓孩子有能力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留遺憾;讓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而你給予她的一切,帶她走過的路,見過的人,都是能夠在她歲月裡熠熠生輝,並永生留存的。

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說到這,就想起了黃磊的女兒多多。

此前黃磊帶著女兒多多一同出席由斯皮爾伯格導演指導的電影《圓夢巨人》北京首映典禮,她身穿一件黃色的小裙子,跟斯皮爾伯格用英語相談甚歡。

多多可以算是一個見過世面的孩子。見到國際大導演和眾多媒體攝影師、記者絲毫不怯場;帶著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走國際品牌大秀也輕鬆自然;在機場被拍也大方擺造型,不會不耐煩或者躲著人。

黃磊曾經說過一句話:“窮樣富養,不如用愛養。”

孩子需要多和大自然接觸,多和不同的人和事物接觸。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旅途中孩子會增長見識,會收穫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孩子的眼界也會在一次次的旅行中變得寬闊。

與其把孩子關在家裡一味的死讀書,不如帶孩子來一次自由酣暢的旅行。

4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最好的愛,是父母的陪伴。

長大之後,我們能回憶起來的很多美好的回憶,都跟父母的陪伴有關。

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作為父母,我們給不了孩子屬於他的未來,孩子會有自己的人生。

我們能做的只是努力守護他能夠得到當下的快樂和幸福,不焦慮、不盲從、不攀比。

我們能做的,只是和孩子一起慢慢體會相伴時際遇的每一道風景,每一種心情。

我們在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在他的心裡種下夢想的種子,種下愛的種子。

在李元勝的一首詩中,他寫道:

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比如低頭看魚

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離開

浪費它們好看的陰影

我還想連落日一起浪費,比如散步

一直消磨到星光滿天

我還要浪費風起的時候

坐在走廊發呆,直到你眼中烏雲

全部被吹到窗外

我親愛的寶貝呀,這首詩,我和你的父親多麼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讀給你聽。只要跟你在一起,我們就不覺得是在虛度光陰,因為我們知道,教育就是留白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