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师造化,就是向客观世界学习。古人画画的笔法和墨法,无一不来源于客观世界。我们要把人、社会、自然界看成是老师中的老师。师造化为我国古代有创造性的画家所提倡。明、清两代画坛上食古不化之风,曾遭到一些革新派的反对。清人石涛痛斥那些把“师造化”变成一句空话的正统派画家,在他的画语录中,针对那种脱离生活的一味仿古的恶习,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他慷慨陈词:“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脏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他发出了“我自发我之脏腑,揭我之须眉”的大胆革新的宏论。

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有些画家终生俯案摹古,“画于南窗之下”,从来不肯走出画室;有些画家从画室走了出来,看看真山真水,这就很好,比经年关在画室里要好得多;若能再前进一步,走出来写生,那就更好了。走出来看看比写生要差得多,看看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只有走出来写生,才能深入认识客观世界,才算名符其实地师造化。


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有人出去写生,贪多求快,匆匆忙忙,勾一些简略的轮廓,可算是记了一些符号,拿回来再按自己的习惯来画。这样难免把作品画得千篇一律,顶多是在构图上说明是某某地方,并没有真正深入描写对象,更没有真实反映生活。客观事实千变万化,以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对象来说,有春夏秋冬,风晴雨雪,朝霞暮霭,变化无穷。如果写生只勾个轮廓,怎能画出彼时此地,千变万化的山水精神面貌?


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写生既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就要把写生作为最好的师造化的学习过程。不要以为自己完全了解造化——描写对象了。最好把自己作为从别的星球上来的陌生的客人,一切都生疏,一切都要重新认识,一切都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不用成见看事物。任何对象都要再认识。俗话说:“心怀成见,视而不见。”写生就要把自己看成小学生。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应当高于一般人,比之一般人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感情。树,路过的人天天看,并不在意。一旦经过艺术家的描绘,普普通通的树,就成了大家瞩目的艺术品了。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心目中的树,同普通人心目中的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

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


人们常说:江山如画。实际上江山不可能完全象一幅画。自然形态的东西很美,所以,我们主张师造化,提倡写生。但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往往也带一些缺点,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写生,不能提倡自然主义,做自然的奴隶,无所作为,无所创造。师造化,写生,要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道路。画一棵树,凡是最精彩的树枝都要全力肯定下来,尽量发挥,尽量美化,尽量表现。有缺点的部分,坚决删去,不足的部分,就要按照客观规律,用自己全部艺术经验加以补充,使之完整。这样画出来的树,就比自然的树更美,更理想,更有性格,更有感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