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世界体系》,思考法国大革命性质的多样性

文|和史

读《现代世界体系》,思考法国大革命性质的多样性

沃勒斯坦与其《现代世界体系》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是四卷本的宏篇巨著,自问世以来各国学界的讨论众多,在此很难一一赘述。在查尔斯·拉金和丹尼尔·奇洛特对沃勒斯坦生平总结的《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作为历史的社会学和政治学》一文中指出,"这本书(指《现代世界体系》的第一卷)是对15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经济与社会历史伟大综合的一次尝试。"我们更不应忘记,沃勒斯坦早年被认为是一名非洲学家。而正是早年对于所谓边缘地区现代化以及去殖民化道路的研究让他能够做出现代世界体系这样的囊括全球的著作。

我无意于对于整部作品加以评价,因为相关的书评已有很多,而且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想主要讨论一下在书中的第三卷第二章以及其后一些零散的部分中沃勒斯坦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看法。

在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第二章里讲到了他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种种看法,实际上沃勒斯坦的讨论更多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待这场革命。在书中他批判了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古典解释,认为其一法国大革命是处于世界体系内部中心地位的英法之争相对应的法国国内的革命尝试;其二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世界体系中最早的反体制运动;其三是法国革命中的文化意识形态引人注目。

谈论法国大革命就离不开对大革命学术史的梳理。

通常的梳理方法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后修正主义这样的顺序,沃勒斯坦也不例外。在讨论大革命的社会起源时,沃勒斯坦援引了索布尔最经典的解释,即"法国大革命只不过是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演进使资产阶级成了权力和经济主角的产物",并且在行文中体现出了他是基本认同这一看法的。

而关于资产阶级何以选择"革命化道路"的原因,索布尔认为是"贵族的顽固性"和"农民大众反抗的坚决性"的结果。

但是沃勒斯坦指出索布尔没有将法国与他所认为"没那么激进"的英国和走其他道路的国家(如普鲁士)进行对比,解释为何那些国家的贵族没有那么顽固,农民也不会坚决地反抗。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解释受到了弗雷等修正主义史家的批评。弗雷否定了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认为法国革命属于1789年以前就已开始的自由革命,比索布尔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时间要长",内容有所不同,其政治色彩更淡薄,文化色彩更浓厚。

在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和修正主义史学之争后,沃勒斯坦也表明了自己想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便是法国大革命是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而在他看来,上面两种意见相差较小。

首先,沃勒斯坦指出,"只要人们承认法国没有走英国式的道路,也没有走'普鲁士式的道路',而是走了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道路:承认在法国大革命以前及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法国经历了一个从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制度'转变'的典型阶段,那就不难使长时段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调和起来"。(卷三,p34.)

其二,第三等级与贵族之间的抗争,只不过是精英之间的抗争。他们都属于资本主义前时代的精英,由于法国尚处于资本主义前的历史阶段,因而法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其三,把视野放到资产阶级以外的集团上。一些学者认为法国革命具有两重性,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萌芽状态的无产阶级革命,或者说,法国革命中农民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是法国革命的一大独创性。很多学者都强调了农民在大革命中发挥的作用,大革命的农民问题一直也是学界讨论的焦点。沃勒斯坦援引了居埃兰、索布尔、巴林顿·摩尔和斯考切波等人的观点,认为强调农民的作用导致了把法国大革命看成是反资本主义革命。

以上便是沃勒斯坦对大革命史研究的简单学术梳理,通过这样的梳理他指出,就大革命对法国及世界造成的多样性影响而言,大革命无疑是一个"神话",接受并且利用这种神话,仍能对理解二十世纪的"混乱"加以指导。因此,沃勒斯坦强调要放弃古典的资产阶级革命解释,因为"大革命表现出来的'神话'不是资产阶级的神话,而是反资产阶级的神话"。

读《现代世界体系》,思考法国大革命性质的多样性

巴士底狱”原名“巴士底要塞”,“巴士底”在法文中意为“城堡”,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

那么,大革命究竟是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大革命研究中众说纷纭的核心问题与概念之一了。那么我想要结合着沃勒斯坦的分析谈一些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首先要谈论的是,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么?

对大革命起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解释是,贵族们对路易十四绝对君主制的反抗削弱了君权,并引发了被排斥和受打压的资产阶级的反对,后者利用了18世纪80年代末的危机推翻了旧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受这种观点影响,我们会发现直到今天在国内对于大革命的解释往往都是沿袭着这一思路,侧重于从腐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间斗争的视角来描绘18世纪末这段宏大的历史。

随着历史研究的愈发具体,我们知道西方学者对于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而且找到了很多具体的例子。从1789年7月14日开始,领导行动的特权阶级和知识分子就远不止拉法耶特、米拉波、西耶斯等人,"大革命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资产阶级行动"。如果说大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那么,大革命是平民革命么?沃勒斯坦从大革命前旧制度末期全球的经济状况入手,比对了英国法国两个"现代世界体系中心国家"的所谓"旧制度危机"。他指出,谷物价格的下跌是从1620年前后至1750年左右遍及欧洲的一个现象。

但是法国不同于英国,法国贵族中占据大多数的群体并没有设法获取高度的独立,而是逐渐沦为了国王的附庸。与英国土地贵族转而采取商业化的农业运作方式不同,"法国波旁王朝的贵族阶层不断压迫农民,巧取豪夺",主要依靠从农民那里剥削财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农民在大革命中起到的推动作用。索布尔曾把农民的抗争说成是"法国革命的核心",沃勒斯坦也认为"把农民的动乱看成是对资本家进攻的抵制是有道理的"。(p120)由此,沃勒斯坦认为,革命所造成的公共秩序的崩溃引起的是一场"反制度(即反资本主义制度)运动"——法国的"人民"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正是大革命不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缘由。

另外,沃勒斯坦还指出,是与英国的经济中心之争促使了法国精英们努力去追赶与英国的经济水平差距,然而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双方的差距仍然存在。他认为,1763年七年战争法国的失败正是转折点。当法国精英们认识到自己"落后"于近邻英国时,他们采取的措施一是采取支援本国企业家的保护性干预主义;另一办法是鼓励资本家"竞争"的自由干预主义,借此加强法国的经济地位。1763年以后法国在这两方面收效甚微,这实际在政治上就孕育了爆发革命的很大可能性。而参与这场改革-革命的精英阶层包括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而且很明显的是,在革命后初期,许多贵族仍然保留着头衔、荣誉权利和长子继承权,甚至在立法过程中占据领导地位。因此,单纯地以资产阶级革命为框架去界定革命前后的阶级成分未免太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了。

读《现代世界体系》,思考法国大革命性质的多样性

林·亨特:当你把某个想法诉诸笔端时,一些妙不可言的事情就发生了

从沃勒斯坦的文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沃勒斯坦在全球史视野下对法国革命的思索。探讨法国革命的起源时,我们不能忽略其外部因素——从七年战争到北美独立战争,都对法国国内的局势产生了影响。近年来学界对于法国革命研究的跨国史和全球史转向成为了一大热潮,最为著名的便是林·亨特、苏珊娜等人主编的《全球视野下的法国大革命》(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a Global Perspective)。但是如果仔细品读沃氏的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一倾向已经十分明显。当然,由于这本书本就是一部全球史作品,以跨国视野来看待每件重大事件也是必然。

沃氏在文中强调了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北美独立战争对于法国的影响,并认为这些都是造成旧制度危机的重要原因。另外,他的每一部分分析都与全球经济相连,也表现了沃氏更加侧重于从经济史来分析社会重大问题的倾向。总而言之,将沃氏对大革命的分析部分提取出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他始终是结合着自己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来评述这一事件的,从对起源到影响的分析都是带有全球视野的。随着今天全球史和跨国史的深入发展,沃勒斯坦的相关分析值得大革命史家们借鉴

沃勒斯坦的最终结论便是,法国革命是对整个现代世界体系的必要冲击,使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最终于经济和政治现实相适应。1789年的变革冲击的不仅是旧制度,还有披着"封建外衣"的资本主义世界,它是整个西方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标志了"封建意识形态的最终崩溃"。(p127)而且,沃氏认为"(大革命)并不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标志,而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时刻"(p127),这一点和他章节开始所表述的"大革命不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相对应。

总而言之,如果单独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第二三章关于法国大革命部分拿出来看的话,我们不难看出沃氏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功底以及全球视野,这与以往任何单独研究法国革命史的史学家不同,他的视野要更加开阔,立论也在努力去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与修正主义之间的论争,而是用全书的核心概念"现代世界体系"来解释这一西方现代革命中的关键事件。

最后必须要说明的是,沃勒斯坦虽然反对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解释,但是他却是一名十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支持者。沃勒斯坦对于以法国由封建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期为分析单位,认为"这不是教条地遵循马克思的字句,而是忠实于马克思的精神"。或者说,沃勒斯坦既不是马克思主义教条的训话学家,也不是对其理论的葬送者,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活用者,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沃氏思想时非常需要借鉴的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