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绿色“长城”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又被称为鄂尔多斯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如今,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

  在这一进程中,治沙人王有德功不可没,在近40年时间里,他带领林场职工,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建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南移西扩的步伐。王有德也获得了改革先锋称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我们走进毛乌素沙漠西南缘的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这位科学治沙探路人的故事。

  现在,如果在飞机上俯瞰毛乌素沙漠,那一定特别震撼人心: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将连绵起伏的黄土沙丘阻隔,不仅控制了沙漠向西行进的脚步,还不断地将沙漠逼退,让它后退了20多公里。而这个世界治沙史的奇迹,是王有德带着林场职工,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的沙漠中,以“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用晶莹的汗水和鲜红的热血一点点“染绿”的。

  3月的宁夏,早晚气温依旧低于冰点,年过花甲的王有德能量充足。一大早,他便带着跟随他多年的“老六件”——锹子、剪子、锯子、本子、水杯、工作服,围着林子转,为开春的新苗移栽做准备。

  “每看到一棵树、一片林子,每看到过去的沙漠荒地变成绿洲,我心里感觉到踏实,非常踏实!”退休后,王有德依然守着沙漠林业。不仅如此,他还酝酿着一个更加惊人的“计划”。

沙漠里的绿色“长城”

王有德寄语

  如果说成片环环相扣的草方格是精美的田字格练习本,那么种植在其上的柠条、沙冬青、毛耳头刺便是书写其上的整齐汉字。

  草方格沙障固沙是沙退人进时,宁夏治沙人的伟大发明:利用废弃的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上,再用铁锹扎进沙中,留麦草的一段自然坚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草根部,使麦草牢牢立在沙地上。

  白芨滩每一名职工都要会扎草方格,这是王有德定的规矩,也是林场招聘面试的第一道题——选优质的长麦草,碎的、烂的不要;麦草厚度要适中,太厚立不住,太薄固沙效果不好;方格不能太密,也不能太松,一平方米的草方格最常用,但坡度不同大小也不同。

“扎草方格的日子苦啊!”王有德的老下属王少云回忆,“麦子刚刚收割好,麦草比较新鲜的时候,扎草方格效果最好。但又赶上三伏天,沙漠气温高达50摄氏度,头被烈日炙烤,脚被烫得落不到沙地上,汗就没停过。干活时,孩子就在旁边滚沙子、叫渴叫饿也没人管;做饭时,三块土坯子扎起来,锅往上面一架,再弄个柴枝子烧上;吃饭时,风沙大,那是只敢咽不敢嚼。”

有人叫苦,王有德不高兴了,大声说道:“人不苦,树不活!”

沙漠里的绿色“长城”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的职工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扎草方格。记者李然摄


  王有德带头吃苦。沙漠上,那个嗓音最高、扎得最多的,总是他。

  在沙漠外围以草方格为基础,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这只是第一道生态防线。接下来还有四道:围绕干渠、公路等建设以“宽林带、多网络、多树种、高密度、乔灌混交”为特色的大型骨干林带,构成第二道生态屏障;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培育经果林和苗圃,成为职工的“摇钱树”和“绿色银行”;在田间空地,种植牧草,并发展养殖业,牲畜粪便还田。

  治沙与治穷相结合,这便是王有德探索、被国务院相关文件确定为重点推广模式的“五位一体”治沙。

  21世纪开启,白芨滩造林速度又有了新的飞跃。这一次,帮助他们征服沙漠的是“以林养林,以副促林”的路子。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王有德闻到了绿化市场的商机。白芨滩成立三家绿化造林公司,推出“设计—育苗—种植—养护”一条龙服务。每年绿化工程可创收4000余万元。

  这些营收,又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治沙造林中。在白芨滩,国家补助投资只占20%,其余80%都是其他产业反哺。

沙漠里的绿色“长城”

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种植的经果林,成为沙漠中的“绿色银行”

  宁夏高速公路的一半绿化,都源自白芨滩。侧柏、樟子松,这些绿化工程中的主力树种,之前在宁夏十分鲜见。

  “侧柏的本地化试验在宁夏其他地区基本失败了。只有我种的那一批20多棵顺利成活,我对它们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天天都管理。”王有德说,“其中有一棵就在我门口,我和它感情特别深。每天的洗脸水、洗脚水都给它,看着它从小树苗长到4—5米。最后为了不阻碍它生长,我把围墙给拆了。”

  樟子松也得花心思。为了帮其保水,王有德给树苗穿上了“小裙子”。

  这样的探索不胜枚举,王有德先后引进治沙植物30多种,打破了宁夏引种“春天是个秧秧,秋天是个桩桩,冬天死个光光”的宿命。

  与王有德上任之前相比,白芨滩的植被覆盖率翻了一番,达到40.6%,风速降低了12%,水分蒸发量减少26%,大气相对湿度提高9.5%,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00%。这使得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增加到129种,植物增加到315种,局部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14年12月,王有德从白芨滩林场退休。有人说,苦了一辈子,荣誉和成绩也有了,该好好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了。可是,他对绿色的爱难以割舍。“白芨滩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治理。”他说。

  在专业人士看来,此次荒滩的治理要比沙漠的治理还要难,费用是沙漠的10倍,每亩地接近2万元。

沙漠里的绿色“长城”

王有德说,林场职工一要肯吃苦,二要学知识,才能种活树

  “沙漠地下水丰富,这里的地下是卵石,不存水;荒滩土质硬,草方格根本扎不下去,再加上此处由于之前修建机场、高速、铁路等人为开挖,沟壑遍布,因此种植前必须整地、回填、复土;还有一点,沙漠绿化可以选取柠条等较廉价的沙生植物,可机场附近荒滩绿化需考虑美观,即便是种植驯化后的景观树种,养护难度也更大。”王少云说。

  尽管如此,王有德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经过4年多的治理,2000亩荒滩成功绿化,马鞍山荒滩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少。走在林间小路上,空气清新,鸟儿鸣叫。

  王有德还想在此地实现自身造血,他构想中的生态植物园、公益林园、采摘园、养殖园、森林康养中心已初具雏形。

  “我们守护国土的长城是绿色森林。种好了,我就把这座长城交给国家。”王有德说。


来源:人民出版社《我和我的:时代人物故事》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