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镇:让贫困户搭乘产业发展“顺风车”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为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尽心谋划产业,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贫困户搭乘上产业发展的顺风车,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3月的喀喇沁,春寒料峭。锦山镇田营子村200亩崭新的日光温室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山坡上,浅蓝色的塑料薄膜毫无保留的把阳光送进温室,室里花清新,果飘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座座温室,一棵棵秧苗,承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挑起了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担子。

锦山镇田营子村村民任玉伶今年74岁了。 2017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天,任玉伶一直在温室大棚里负责修减秧苗的工作,已经有一人高的圣女果秧就是他和几户贫困户共同呵护的成果。

“自从建起这个大棚,我就上这来干活了。到现在为止,挣了9000多块钱工钱。这里的活正适合我们老年人,也不累,感觉挺好的。”任玉伶说。

据了解,田营子村有贫困户10户、18人,因为山地多,土地利用率和产值非常低,贫困户老龄化严重。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2019年,锦山镇在该村建设了200亩的设施农业大棚,栽植圣女果和车厘子。

“咱们村通过大户带动,积极发展林果产业,带动贫困户3户、5人。同时还坚持发展养殖业。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贫困户正在有序脱贫。”田营子村主任 赵洪杰说。

据了解,锦山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64户、1477人,到2019年末,已脱贫555户、1459人,未脱贫9户18人,贫困发生率0.13%。自2019年以来,该镇通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目前已发展设施农业5700亩,中药材种植1500亩,花卉种植500亩,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81%,参与设施农业、中药材种植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务工的贫困户达387人,每年人均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

与田营子村日光温室里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样,该镇瓦房地村300多亩大棚种植的硬果番茄也已经到了盛果期,或红或绿的番茄挂满枝头,红绿相衬,芬芳诱人。

据瓦房地村党支部书记周宝利介绍,发展设施农业大棚的土地,前5年的土地租金是每亩地400元,后15年租金是每亩地500元。租赁贫困户土地37亩,仅此一项,每年可增收1.4万元。带动29户贫困户在大棚里打工,每人月工资3000元左右,年增加劳务收入2万元。通过产业带动和政策扶持,该村23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2019年该村在新建设施农业大棚过程中,不仅优先租赁贫困户土地,而且在用工上,也优先选用贫困户。2020年瓦房地村预计新建暖棚50个,还将继续优先租赁贫困户土地,优先用工贫困户,从而保障贫困户稳定持久脱贫。

“产业兴则乡村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日光温室和中药材种植产业,全镇计划新发展设施农业1200亩,其中千亩为暖棚。同时还将建设5000平方米的物流仓储中心。2019年投资1200万元的京蒙帮扶育苗项目已开始复工建设。2020年,通过产业带动和“三帮一”帮扶等多种举措,确保我镇未脱贫的9户、18人如期脱贫清零。”锦山镇副镇长郗久臣表示。(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马文基 李雨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