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东晋祖逖桓温北伐。南宋岳飞北伐为什么都功败垂成?

此生不悔入中华


我是岳飞的第36世子孙,远字辈的,以史为镜,可以明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吴玠、刘锜等人的胜仗几乎都是依托山地城池等有利地形的防御反击战,岳家军的郾城、颖昌之战,根本就不屑守城,直接出城门迎敌,在平原野战中跟占优势数量的骑兵集团硬碰硬,还能以少胜多击败金国精锐主力,难度之大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岳飞之死,就注定了南宋只能偏安一隅,接受被动挨打的局面。

小商桥之战,岳家军三百骑兵前哨在杨再兴的带领下遭遇金兵主力,居然悍不畏死,跟对手死磕到底,虽是全军覆没,却干死对手两千多人,其中有多位中高阶将领,可想而知这对金兵上下的心理冲击有多大。

岳飞没有历史上其他名将的好运气,不求有一个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明君,只要不是完颜构这种的,但凡有一点心气的君主,他一身的抱负才华多少也能有个施展的平台。



东线的金军正分别和川陕宋军、韩世忠部拉锯,根本无暇回援兀术。而且岳飞在组织中路突破时已经分兵保护了左翼。加上川陕宋军作战给力,占据了华县一带和陕州,把川陕战区和中原战区连成了一片。这种情况下西线撤离喝部想出潼关攻击岳家军侧后方基本是不可能的。何况这两部其实也称不上大军。撤离喝部兵力还多一些,东路的聂李孛堇部顶多3万余人。而且不要说隔的老远的聂李孛堇和撤离喝了,时任金军三路都统的完颜阿鲁补当时就在应天府,兀术召他回东京合兵时都“以敌在近,不赴”。近在咫尺的尚且如此,东西两路的情况可想而知;第三兀术的后撤也不是战略性后撤,完全是准备放弃燕京以南跑路回塞外的节奏。但是按朱仙镇之战后的形势,他不出一个月内就会被岳家军和敌后义军合围歼灭。——卫州、相州、大名府、冀州、赵州这几个河北交通干线上的重要枢纽当时已经被受岳家军指挥的义军控制,其中挺进怀、卫的梁兴部和收复赵州的乔握坚赵俊部都是由直接在岳家军中任职受过训的将领统帅的,战斗力已经不是一般民间义军可比。如梁兴部就在进军卫州途中击败了金军一万五千人,杀敌近八千。这样的形势再结合当时河北的要道路线图看一下,很容易看出来是金军在战略性后撤,还是岳家军在战略性合围。

总之有些答案的思路是对的,结合地理条件分析军事行动也是对的。但史实了解的太少了,所以导致很多设想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形势。


以上1140年岳飞到底能不能拿下河北、燕云就算说完了。然而还有一个问题,虽然问题并没提到,但恐怕还是不能避免被追问:

既然形势这么好,赵构为什么还非要逼令岳飞撤军?岳飞又为什么非听不可?


这里得提示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岳飞所部的捷报从中原前线送到临安行在,即使以当时最快的递送速度,也需要10天左右。这个传递速度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赵构在七月十一日前后被秦桧撺掇连下十二道金牌的时候(注:十二道金牌不是传说而是实有其事,《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忽一日,诏书十二道,令班师赴阙奏事”的记载,和岳珂在《金佗粹编》卷8中所说的“一日而奉金书字牌者十有二”相契合,足可取信),还没收到岳家军七月八日郾城大捷的捷报;而等收到捷报以后,赵构面对空前的大胜也有所动摇,先命令自己的亲军将领杨沂中率军北上,接着又允许岳飞暂止班师,“与杨沂中、刘錡共同相度,如有机会可乘,约期并进”(《金佗粹编》卷3高宗宸翰七十)。——也就是说,在岳家军所获战果的鼓舞下,赵构本人也起了恢复之意,而不存在什么怕钦宗回来或者怕花钱的顾虑(为什么不怕二圣回来可参考:岳飞被杀是因为他力主“迎还二圣”吗?)。毕竟这简直是臣子拱手送上门的千古功业,即使一心偏安如赵构,也还没到面对如此大的便宜都毫无所动的地步。


但问题是,在赵构于七月十八日下的“暂止班师”令传下去之前,他七月十一日左右下的那十二道金牌已经于七月十九日或稍后一点的时间到了岳飞军前了。而且结合后来的同类事件看,这十二道金牌很可能是越过岳飞,直接发到了其下辖的各军统制手中(岳家军全军分为十二军,参与此次北伐的有十军或十一军)。这里可以对比一下岳飞之后吴璘的遭遇:1141年秋也就是岳家军北伐的次年,吴璘率部主动出击金军,在取得剡家湾大捷后包围了腊家城,困住了近3万金兵,结果却在即将破城全歼敌军之际,收到了朝廷勒令他“撤兵归戍”的金字牌。其实按宋时制度,这道金牌本来应该先发给当时川陕战区的最高负责人、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但是由于胡世将抗金态度一直很坚决,秦桧担心金字牌到了他那里会被找借口迁延,所以越过老胡直接发给了正在最前线作战的吴璘。吴璘无奈之下含恨收兵,而胡世将得知这事以后大为光火,连呼“何不将金字牌且来世将处耶”,最后一腔怒气无处发泄,只能尽斩吴璘擒获的金军以泄愤。——两相参照,岳飞北伐时兵威更盛,职位权限也比吴璘高的多(吴璘当时尚不是西线宋军主将,与杨政、郭浩等人平列)而与胡世将相当,所以生怕宋军北伐成功、使自己不能再“挟虏要君”的秦桧,很可能是在岳飞身上就用了这招,后又如法炮制给吴璘的。


当然即便没有越级发送,以岳飞当时的处境,他也很难抗拒十二道金字牌的严令以等待赵构随后的“暂止班师诏”。一日内下十二道金字急脚递勒令撤军这种史无前例的做法,说明赵构以及宋廷中枢在秦桧掌控下,行为已经没法基于常理来进行判断了。而岳家军再勇猛无敌以一当十,钱粮还是得靠后方供给。如果抗命继续打下去,朝廷会不会完全断掉岳家军的后勤供应,甚至有更为严厉的举措?还是能回心转意顺水推舟,同意继续进军?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变数太多,而一旦是前者,那么后果于国于军于民都是无法承受的。归根结底,一个“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不能“系中原之望”的朝廷,必然导致“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的结果(《金佗粹编》卷10《南京上皇帝书略》)。只是岳飞早在13年前的上书中就指出的道理,如今却在时势的阴差阳错下,应验在了自己身上,而且后果比赵构登基之初的局面更恶劣百倍,这实在是太像历史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

不过更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岳飞被迫从前线撤军后,派大军保护跟随岳家军南迁的中原父老返回鄂州驻地,自己则奉命取道顺昌赴临安朝见。结果就在赴临安途中,岳飞遇到了传送诏命的使者,接到了赵构前几天刚刚传下的“暂止班师”诏书。之前一日之内十二道金牌连发的严厉诏令,这时又轻易收回,但兵机已经全被错过,覆水难收。三军将士“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无一肯回顾”的忠勇奋发犹在目前,撤军之时蔡州士民“相公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念,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的责备哀求尚在耳畔,悲愤内疚交织之下,为方面大帅后人前一向“性严重”“语不轻发”的岳飞终于控制不住情绪,对随行的幕僚将佐发了牢骚:

“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乃是真理一般的存在。。。

这要还不叫被拖累,这世上恐怕也没多少事情可以算被拖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