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了很多思念弟弟的诗词,其弟苏辙有答和的诗词吗?请细说下?

美文小白


不得不说,题主提问题的水平都赶上硕士生导师了。我上网去搜了一下,发现很多硕士的毕业论文就是二苏唱和诗研究。如图所示:

有学者专门详细的统计了二苏唱和诗的数量和题目,最先做出统计的是台湾学者廖志超先生。后来研究生们在廖先生的基础上,做出了更详细的统计和考据。这些诗歌数量大、时间跨度长,实在是无法全部截图。

大体说来,二苏唱和诗的大体情况如下:

第一,针对同一主题一起写的诗歌,类似于命题作文。如嘉佑四年(1059)他们兄弟俩一起出去游玩,路上两个人共同写了很多诗,如《初发嘉州》、《夜泊牛口》、《江上看山》、《入峡》等。

第二,次韵和韵诗。这部分诗比上部分诗歌难度大一些。因为两个人写的诗歌,韵脚必须是一样的。如苏辙写了首诗给哥哥《中秋见月寄子瞻》,用了豪、涛、水、起……等韵脚,苏轼的和诗《中秋见月和子由》,也要用一样的韵脚。这部分诗歌在二人的唱和诗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这部分诗也有两人互相比拼才力的嫌疑。

第三,赠答诗,这部分也包括有赠无答的。比如说苏轼赠给苏辙一首诗,但苏辙没有回应。同样,苏辙也有类似的诗。

在诗歌内容上,两人唱和诗的范围极广,民风民俗、沿途风景、人生感叹、咏物抒怀、借古咏今都有涉及。

在这么多唱和诗中,有几首比较知名。

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回应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其兄长。苏轼有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这组诗表达了人生道路艰难、无可奈何的感想。“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最令人动容,物是人非,年华已去,剩下的只是无尽的惆怅。

还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词。

苏轼写给苏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辙写给苏轼《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词云: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1074年苏轼到密州做官。本想与分别七年的兄弟相会,但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诗人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帮到您。


琳同学的写作专栏


说到兄弟情分。从古至今首当其冲要算是苏氏兄弟了。

首先咱们看看两人的名字,苏轼,轼古代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引申马车。苏辙,辙,马车经过留下的痕迹。也就是前面有车后面有辙,你看这画面多好,哥哥在前面走,弟弟在后面跟。

今天咱们就好好的聊聊,苏轼和苏辙之间这种亦师亦友的血亲关系。

(一)两人的优秀

在“唐宋八大家”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号称“三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门三杰士”的文学名家。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为北宋文坛领袖,代表了宋代最杰出的文学水平,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是古代文士最优秀的代表之一。而苏轼文才出重这件事上典故简直是太多了,其中欧阳修就这么称赞“吾读其文章,喜及而汗下”,并当即决定,吾当退隐,使其出人头地。欧阳修还和其子孙说,“三十年后无人在谈及老夫。”那意思三十年后人们眼里就只有苏东坡了。

苏轼的盛名之下,弟弟苏辙的知名度显得似乎有点低。其实,能够并列“唐宋八大家”,苏辙并非浪得虚名,除了诗词歌赋,苏辙的最大成就是散文和杂文,论事精确,修辞简严,澹泊飘逸,淳朴无华,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评价兄弟:“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仁宗皇帝在苏轼,苏辙参加完殿试之后写下“吾今日又为,后世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可见苏辙的才华也不是盖的。当时苏轼殿试成绩是第二名,苏辙是第十三名。

兄弟性格迥异却政见一致

苏轼曾经和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苏轼为人外向,天性豪放洒脱,不拘礼犹如其诗词,纵横恣肆,挥洒自如;而且由于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因此有大把的机会接触平民,所以,苏轼也就成为了百姓诗人,并且成为了民间的美食达人,以东坡肉著称于民间

。苏辙则为人内敛,谦虚谨慎,忠厚朴实,善于守拙。因而二人的性格决定了苏轼锋芒外露,树敌不少,屡屡遭贬;而苏辙则沉稳持重,仕途稳健,一直做到宰相参政。不过苏辙受父兄影响,在大是大非政治上同父兄保持一致。

下面咱们应该具体的说说两人的真挚感情和他们俩之间互相交流,沟通而流传下来的诗句了。其中有200多首广为流传,而大家最耳熟能详要算着首《水调歌头》不熟悉的都以为这是一首情诗,其实是苏轼写给弟弟的。题序中明确注明是想念弟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5岁(1061)的苏东坡去陕西凤翔做官,苏辙去送哥哥,送到郑州,这是兄弟两第一次分别,苏辙有感写下写了一首诗,赠与兄长,其中有一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苏轼后来回了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后苏辙上马往回走而苏轼还是不忍离开弟弟,看着弟弟骑马渐行渐远的背影,写下“

登高回首坡垄阁,惟见乌帽出复没”,大家想想那个画面感,站着不忍走,看着弟弟的帽子在山间,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年长后的两弟兄却是聚少离多,遥想当年苏轼曾和兄弟约定年老时辞官,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共度余生,弹琴论诗,听风观雨。那就是真的“对床夜雨听萧瑟”了,苏轼特别向往并做诗云:

满江红.怀子由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岁。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可惜而后由于苏轼牵扯进乌台诗案,当时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他的好友驸马王诜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去给南京苏辙送信,苏辙则立刻派人去告诉苏轼。

在被逮后,未卜生死,苏轼便和每天送饭的长子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结果有一天苏轼儿子由于有事不能给父亲送饭,便将为送饭一事交给亲戚,偏巧远亲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极度悲伤之心,给兄弟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之一为:

《狱中寄弟子由》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世世为兄弟,来生未了情!”

,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苏辙看到兄长的诗词后,大为悲恸,为了营救兄长,苏辙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为兄轼下狱上书》: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字字含泪,句句含情,宁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长一命。

说到兄弟情深我特别感触就是,未结婚前那叫“手足”,结婚后如“衣服”,不管是兄弟,还是姐妹,从小一家,同吃同住,觉无二心,可是当分别有了各自的家庭,就不那么亲密无间了,更有甚者在古代,哥哥嫂嫂把姐妹卖进“怡红院的可不在少数。”

苏轼和苏辙的骨肉情深却是一辈子。

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船上,没能和兄弟苏辙见上最后一面,是他临终前的最大的遗憾:“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轼在弥留之际给他的儿子们说了两件事,第一“吾生平未尝为恶,自信不会下地狱” 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宽慰儿子我不会下地狱受罪,你们不必太心疼,太难过了。第二死后要和妻子共同藏于子游加家附近的嵩山之下。让子游为我写墓志

铭。

苏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是啊,作为手足,谁愿意兄长先自己而去呢?噩耗传来后,苏辙悲恸之极,在铭文中写道:“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皆迁于南,而不同归。天实为之,莫知我哀。”苏轼苏辙乃四川眉山人,古时候都魂归故乡,而苏轼却选择死后要藏于弟弟家附近的山上,可见苏轼于苏辙的兄弟情,才真真是骨肉情深。

次年,苏辙按照兄长遗言将其葬于嵩山之下,并卖掉自己部分田产,将三个侄子接到身边共同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病逝,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追随哥哥而去。

不知这两兄弟来生会不会见面,会不会真的能够“对床夜雨庭萧瑟”,说到来生想起《苏东坡传》里苏轼临终前方丈劝他想想来生,苏轼说,现在,在想来生就太晚了,另一朋友说“还是应该如是想”苏轼留给世人最后一句话,“勉强想就错了”。


来了智宝


有答和诗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细说写这首词的时候,兄弟二人以分开很久,多年未见,苏轼正赴徐州担任知府,苏辙与之携行,二人在徐州度过百日愉快的日子,且难得的共度了一个中秋佳节。可惜的是,中秋过后,苏辙就得离开,他心中对哥哥万般不舍,但也无可奈何,于是,在临行前,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阕,一句“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点出了二人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去年的时候,诗人孤身一人,看着天上象征团圆的明月,只觉得思绪万千,思念哥哥的感情越发的痛苦清晰。“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而他没有料到,今年自己可以与哥哥在此佳节,泛舟湖上,同赏明月,共度良宵,这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是这么多年来最欢乐的时光了。然而,欢乐之后,隐隐又藏着将要离别的忧伤。“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鼓吹阵阵,鸿雁南归,热闹过后,离别将近,诗人心中深藏惆怅与忧愁

下阕之中,诗人承接上阕,直写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坐中“客”穿的再华丽又有什么用,“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月亮终究是无情的,它不会为人间的任何人和事而停留。今夜是清尊美酒,把酒对月,明朝换扁舟一片,形单影只,离别还未到,难舍之情已起。而诗人更是道,离别不可怕,怕的是会像王粲一样,不能返回故乡,怕的是,离别之后,相见又是遥遥无期。

这首《水调歌头》,在相聚,忧离别,相聚短而离别近。诗人和哥哥苏轼的感情深厚,但是造化弄人,二人总是不得常常相聚。这个徐州中秋,他们有幸一起共度佳节,奈何,节日之后,又要分开。诗人心中无奈而伤感,中秋的相聚,勾起的是他更深的离愁别绪。相聚离开,是人生的必然,但却终是惹人肠断。




人文世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实在太经典,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词是苏轼在中秋节怀念弟弟苏辙所做。词前的小序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丙辰中秋是公元1076年,此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这一天正是中秋节,他一边赏着月亮一边饮着酒,就这样一直到天亮,因为思念弟弟苏辙写了这首词。

词中苏轼仿佛让情感插上了翅膀,在天上人间自由翱翔。结合苏轼一贯的豪放洒脱的风格,让这首词既有浪漫情怀又有激情豪迈。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种疑问屈原和李白都曾有过。屈原曾经写《天问》,而李白也有《把酒问月》。李白曾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里苏轼化用了他的句子,变成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相对于李白的缓和,苏轼则更加豪放不羁,因为他的梦想是飞往月宫。于是继续向天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从明月诞生的时候到现在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如今的天宫又是什么时节呢?

后面苏轼更加大胆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要乘着清风到天上去,但是又恐怕天上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其实对于苏轼来说,人世间有许多的不称意不满意,只是想要摆脱这种烦恼,于是就有了一种想要到天空中过逍遥自在生活的理想。比如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理想终归是理想,还是要回到现实中的,作为人类的苏轼还是更爱人间的生活,于是就有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上高寒的月宫中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里和李白的《月下独酌》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下篇开始抒情,思念弟弟苏辙。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了人间的离别,想到了人生的无常。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的挂在了窗户上。照着早已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本来是不应该有什么遗憾的吧,但是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变圆呢?这里的苏轼将所有的怨念都给了月亮,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终于说出了一番宽慰自己的话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句话还是能看出


抠脚大汉Zz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年纪相差两岁,从小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感情深厚。哥哥性情旷达诙谐,弟弟内敛严谨。他们不仅是一奶同胞,更是灵魂伴侣。宋嘉佑元年哥俩儿双双考中进士,从此踏上官宦之途,成为一段历史佳话。在他们坎坷的异地为官的岁月里,彼此将相互思念的情愫寄托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代代传诵不衰。在这些诗文中,其中最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苏轼写给苏辙的词《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清绝而浪漫的风格表达了苏轼对千里之外弟弟苏辙的思念。

在他们二人的唱和诗文里,下面两首更具有代表性:

《怀渑池寄子瞻兄》 苏辙 (唱)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