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由槍身、槍架或槍座組成。自動方式多為導氣式,少數為槍管短後坐式 或槍機後坐式。槍管壁較厚,熱容量大,有的槍管過熱時還能迅速更換,適 於較長時間的連續射擊。閉鎖機構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 撞擊和振動。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供彈方式以彈鏈供彈為多,也有采用彈匣或彈鼓供彈的。發射 機構一般採用連發結構。坦克機槍和航空機槍多采用電控發射機構。為了射 擊活動目標或進行風偏修正,多數機槍還有橫表尺。高射機槍裝有簡易機械 瞄準裝置或自動向量瞄準具。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槍架用於支持槍身,並賦予槍身一定的射角和 射向。槍架上有高低機和方向機,有的還裝有精瞄機,並有高低、方向射角 限制器,可實施固定射、間隙射、超越射、縱深或方向散佈射。重機槍和高 時機槍採用三腳架或輪式槍架,三腳架較輕,適於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槍射擊; 輪式槍架適於在平坦地形上機動作戰。車載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一般 安裝在槍座上。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採用提高射速或多槍聯裝的方法。 用多管轉膛原理的航空機槍,射速可達 6000 發/分以上:高射機槍和艦用機 槍通常採用雙槍或者四槍聯裝。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高射機槍

為了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19 世紀 80 年代前,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 槍械,英國人 J.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機槍,1718 年在英國取得專利,由於 槍身太重,且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美國人 R.J.加特林發明的手搖式 機槍,於 1862 年取得專利,首次使用於 1861~1865 年美國內戰。世界上第 一支以火藥燃氣力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 H.S.馬克沁發明的,1883 年他 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 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多管手搖機槍

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 600 發/ 分,槍身重量 27.2 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 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 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 年 7 月 1 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 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 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 6 萬人。

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 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馬克沁重機槍

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 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 9.98 千克, 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 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1918 年德軍首先裝 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 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 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 MG34 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 12 千克,1934 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 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 現,如美國的 M60 機槍,前蘇聯的ПКM/ПКKC 機槍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中國的 67—2 式機槍

中國的 67—2 式機槍 等。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要求提高機槍的機動性和殺傷、侵徹能力。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MG34 通用機槍

有些班 用輕機槍已減小口徑,並與突擊步槍組成小口徑班用槍族,如前蘇聯的 5.45 毫米 AK74 自動槍和 PПК74 輕機槍槍族。重機槍在一些國家的機械化部隊中 已讓位於車載機槍,在普通步兵分隊中則趨於為通用機槍所取代。

槍械篇:機槍的發展

AK74

大口徑機 槍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徑高速脫殼穿甲彈 等新的彈種。機槍還正在研究配用無殼彈以增加攜彈量,提高持續作戰的能 力。

普通光學、激光和光電夜視瞄準裝置正在不斷改進,將進一步提高機槍 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