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军事武器是被从一战一直使用到现在的?

海军猫


提到一战到现在广泛使用的武器,狗子我最先想到了M2老干妈~

M2勃朗宁机枪是约翰勃朗宁于一战时期设计,当时还是为了拆掩体、开装甲车,打飞机,不过一战虽然没赶上,但在1918年10月份出了原型。所以我也把他算在一战枪里头

没想到一百年过去了,美军还在使用老干妈拆中东叔叔的墙,开非洲黑叔叔的土罐头。

还是勃朗宁老爷子,他设计的M1911手枪也是十分经典的。一战期间,美军对.45口径的M1911喜爱有加,在欧洲战场,在和协约国大兵互肛时.45ACP强悍的停止作用基本上做到了一枪一个小朋友~

而后的一百年里,M1911早就成为了美国人的心头肉。到了现在,M1911在美军以及执法部门中还是很坚挺地服役,无论是M1911还是改的不成样子的M45A1,

勃朗宁老爷一直都在那里。

又是勃朗宁的M1918自动步枪(BAR)在一战赶了晚集。

而现代到了俄亥俄军械厂手里,几个红脖子一顿蹂躏,魔改,就有了下面这把HCAR战斗步枪~使用的还是.30-06弹。一帮老毕蛋子的杰作

狗子用这把枪开全自动,希望明天你们能来医院里看望骨折的我。

而说到其他国家,我们邻居,当年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三哥的警察部队现在还在使用腐国的大栓老李

几代老李步枪,从1895年从英国女王裙底下拔出来,没多久印度人就用上了,后来三哥爷爷的爷爷在用,三哥爷爷在用,三哥也在用。估计三哥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时候立遗嘱交代后事也会吧早已入味(咖喱味)的老李给下一代三哥用

还有毛子的纳甘1895左轮,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左轮,因为扳机在扣动的时候弹轮会往前进,配合缩头弹和枪管封闭。因此它不像其他左轮一样会侧边漏气,所以它是极少数能够装消音器的左轮之一。

这个特性让纳甘一直被毛子的安保(秘密警察)使用。小布尔乔亚爷爷的爷爷被他枪毙过,小布尔乔亚的爷爷被枪毙过,小布尔乔亚也会被继续枪毙。



疯狗的轻武


老萨谈美国兵的口袋大炮M1911柯尔特手枪

20世纪的军事科技发展极为迅速,手枪作为任何一支军队不可缺少的武器,自然也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所以手枪的更新换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各国的制式手枪一般每隔20年全部换装一次,新式手枪取代旧式手枪是大势所趋的事情。

但世界上有一款手枪作为国家军队制式手枪的时间长达75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军事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款手枪就是大名鼎鼎的柯尔特M1911手枪。

自动手枪的时代

在一战时期各国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转轮手枪,当时的英法俄日军队都使用清一色的转轮手枪。但仅仅20年后的二战,除了英国以外,大部分国家的军队里已经淘汰了转轮手枪,全部改用半自动手枪作为制式手枪。为什么呢?这主要是战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导致。

转轮手枪的历史很长,它曾经为手枪这种武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手枪基本是单发手枪,也就是装一发子弹打一发子弹。这种手枪反应慢,火力弱,仅仅能作为自卫使用,用于进攻则是不行的。

所有欧洲和美国的很多手枪射手在当时往往携带数把手枪,这把打完了再用另外一把,主要就是因为装弹太慢。射手装弹的时候没有还击的能力,容易被对抗攻击丢掉性命。著名小说《红与黑》中,依靠女人往上爬的于连因为自己的丑事败露失去一切,愤怒的去刺杀他的前情人,一个有夫之妇。他携带两把手枪去杀这个女人,结果第一枪没有打中,第二枪击中却没有造成致命伤。随即警察冲进来,于连就束手就擒。很多人奇怪,于连为什么不用手枪继续向情人射击,将其击毙;或者为什么在警察冲进来的时候(其实也只有一个警察),向他射击然后逃走。这是因为当时的手枪只能射击一次,打完了就必须重新装药装弹,装弹的时间是很长的。于连使用两把手枪射击以后,他的枪膛里面就空了。把它们重新装弹至少需要半分钟。此时警察冲过来的时候,于连其实等于是手无寸铁,只能乖乖被抓了。

著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出门要携带多把步枪,也要携带两把手枪。这是他害怕突然遭遇多个敌人或者多只野兽的情况。那个年代的手枪是无法快速装填的,一分钟的射击1到2次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如果他只携带一把手枪出门突然遇到两只狼,最好的可能性就是打死一只,然后被另一只吃掉。

转轮手枪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它采用转轮供弹,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5到6发子弹。如果操作得法,就可以一次对付数个敌人。转轮手枪相对之前的手枪,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时间各国军队大量装备。

经过一战和一战之前的一系列战斗中,转轮手枪的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由于设计上的局限性,转轮手枪有着很多固有缺点。作为警用武器来说,转轮手枪完全称职。它可靠性极强,绝不对存在卡壳的可能性,即使有某发子弹击发失败,射手只需要再扣动一下扳机让转轮转动到下一发就可以了。转轮手枪射击精确,在近距离基本做到指哪儿打哪儿,直到今天很多国家仍然在使用转轮手枪作为警察的标准武器。

作为军用武器,转轮手枪就算不上合格了。这主要是因为警用和军用的枪械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差异。警察面对的基本都是罪犯和歹徒而已,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威力强大的武器,在类似中国,日本这样严格禁枪的国家,犯罪分子不容易搞到枪械,很多歹徒只是使用冷兵器和自制火枪作案。即使歹徒有一些枪械,基本也都是五花八门的手枪而已。在这种强度的枪战中,警用手枪并不需要大威力和远射程,因为大部分枪战发生在25米内,双方对射不会超过4发。警用手枪只要能够可靠性强,不要关键时候打不响,还要射击精确,能打的中就可以了。如果警用手枪威力过大,射程过远反而容易造成误伤。中国警方之前使用军用大威力54手枪作为制式手枪,结果经常出现误伤现象。曾经有过一发54子弹近在距离穿透一名歹徒身体,经过两次跳弹后仍然打碎一名人质头骨的案例。可见,这些都不是警用枪支所需要的。

------------------------转轮手枪曾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转轮手枪在军事上的地位,已经让位于自动手枪。在二战中的各国军队全部换装了自动手枪,仅有英国军官还装备一部分。下面是大名鼎鼎鲁格08自动手枪。

可是作为军用武器来说,转轮手枪就无法胜任。因为军事作战中的军人火力强大,和警方面对的犯罪分子根本无法比较。军事使用的武器的特点是射程远,枪械装弹量大,火力猛,威力大。

手枪虽然在战场上只作为自卫武器使用,但想要和这些军用枪械抗衡,至少性能不能相差太远。军用手枪也需要相对强大的威力,相对较远的射程和较多的装弹量,不然如何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实现自卫?

对于这点,极为重视轻武器的美国军方早就意识到了。

早在和印第安人的作战中,美军就意识到现有装备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装弹量太小。

美军在十九世纪霍恩河战役有一支600人的骑兵部队遭遇1000印第安人的伏击。当时美军骑兵由于轻敌,没有携带马刀,只携带转轮手枪,结果一场战斗下来差点全军覆没。这些美军骑兵战士在打完了转轮手枪内的子弹以后,在奔跑的马上至少需要10到20秒钟才能完成子弹的再次装填。如果是一个新兵比较紧张的话,可以一两分钟才能完成装填。这个时间中,美军士兵都处于无法防御的地位,成为印第安人长矛砍刀杀的活靶子。最终美军阵亡300人,余者几乎人人带伤,印第安人伤亡只有200人。

当时美军很明确的知道现有的柯尔特转轮手枪由于全枪结构的限制,想增大装弹量和减少装弹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研发一种新式手枪的要求也就提了出来,这种手枪就是半自动手枪。

时代呼唤自动手枪

所谓半自动手枪就是可以连续单发射击的手枪,采用弹夹供弹而不是使用转轮的手枪。这种手枪射速快,威力大,装弹量也大,除了可靠性以外都比转轮手枪高出一截。

当时各国都在进行半自动手枪的研究,最早有建树的居然就是一个美国人。

1893年,美籍德国人雨果·博查特在洛伊公司的匈牙利分公司里,发明了第一支实用的自动手枪7.65mm博查特C93手枪,实现了半自动手枪的实战化。

但当时的美国陆军军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认为博查特手枪在设计上有缺陷,没有给予重视,最终只购买了一小批。

与此同时,德国人鲁格(Georg Luger)在1898年改良了博查特C93手枪,造出了自己的经典武器鲁格P08半自动手枪,这把手枪后来在德军中服役了半个世纪之久。

鲁格P08手枪射击非常精确,装弹量大(8发),威力强,重新装弹非常迅速(只需要退出弹夹然后安装上新弹夹就行了,快的话不过3,4秒钟)。

看到德国人的成绩,美国人坐不住。

更惨的是,美军高层正因为转轮手枪的问题焦头烂额。

美国在19世纪末控制了东南亚的菲律宾作为他们的殖民地,但菲律宾的很多土著部落对美国的政策不满,反抗和起义始终不断,时间前后长达15年之久。

---------------------特尔特M1911也叫做勃朗宁M1911,其实都是一回事。他是美军的制式装备,也是世界手枪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1899年到1902年的菲律宾战役中,美军的柯尔特转轮手枪遭到了装备部队以来最大的指责。

美军镇压当地摩洛族战士的时候,柯尔特转轮手枪表现很不佳。当时摩洛族战士多拿着一些神符和吃一些麻醉神经的植物,然后喊着刀枪不入冲锋。由于这些植物的麻醉性较强,导致摩洛族战士中弹以后并不容易感到疼痛,依然能够坚持砍杀。

战斗中美军的转轮手枪只要不是击中这些土著武士的心胸头部等要害,对其他部位的打击没有什么作用。

很多次实战中,美军的柯尔特转轮手枪往往要连续射击3到4枪才能击毙一个摩洛族人。甚至很多时候,摩洛族人被手枪连续几次击中后仍然能够用大刀砍下美军的脑袋。由此很多美军军官士兵被摩洛族战士用大刀杀死,美军基层官兵对此非常不满。

美国军方经过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转轮手枪设计的缺点,导致转轮与枪管之间有间隙,不能有效地密闭火药燃气,发射出来的子弹威力自然变小。当时转轮手枪的0.38英寸(9MM短弹)子弹停滞能力弱,威力小的固有问题,看来在转轮手枪的设计模式上是无法改变的。

由此,一款在当时并不受军方的手枪深受重视,并且成为了本文的主角。

超级枪械大师勃朗宁

其实美国人对半自动手枪的研究也不亚于欧洲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枪械历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大师约翰·摩西·勃朗宁。勃朗宁一生中研究成功的的手枪、步枪、机枪等武器多达37种,还获得了126项武器的专列,这是后世同行无法超越的成绩。

勃朗宁的父亲是犹他州小镇奥格登的一家枪店店主,少年时代的勃朗宁在父亲的店里面工作,所以对当时各类手枪的优缺点非常了解。勃朗宁早就认为转轮手枪不适合军事作战,必须由一种新式的手枪加以取代。

所以勃朗宁早在1890年就开始了关于半自动手枪的研究,当时半自动手枪不过是一种概念而已,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后,勃朗宁在在1895年发明了一种枪管后坐式工作原理的新手枪结构设计。这种结构解决了手枪连续单发射击的问题,整体结构非常简单可靠,甚至在今天看起来非常完美的。

这种半自动手枪可以解决转轮手枪的装弹慢,射速低的问题,勃朗宁本人也对这种枪械结构非常满意。

此时菲律宾战役爆发,美军的转轮手枪表现出的威力不足让勃朗宁深感震惊。

经过再三的研究和论证,勃朗宁认为半自动手枪必须威力强大,即使这种大威力可能造成射击训练有一些困难,也是值得的。

勃朗宁选中的当时非常有名的大口径子弹.45ACP手枪弹(柯尔特手枪弹)来作为弹药。这种弹药也是著名的汤普森冲锋枪使用的子弹,口径为11.43毫米。

这种子弹的威力很大,普通身材的人只要在近距离中了一枪一般立即会被放倒,子弹进入人体以后会发生翻滚,造成极大伤害,中弹人一般非死即残。

为了获得.45ACP弹药的使用权,勃朗宁在1896年,同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勃朗宁兄弟作为柯尔特公司的私人开发者和设计者,享受该公司的技术共享和研究经费,但生产的枪械在美国的产权则归柯尔特公司所有。

勃朗宁本人也在1897年开办了自己的工厂-勃朗宁枪支制造厂,并且在1900年研发出一款使用半自动手枪,也就是勃朗宁M1900手枪。

需要说明的是,出于各方面考虑,勃朗宁当时和比利时国营赫斯塔尔公司合作,所以生产出来的M1900没有使用大威力的柯尔特.45ACP弹,而是使用了威力较小的.32ACP弹,该枪的体积也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不被发现,适合暗杀和谍报工作。

该枪除了弹药威力上,其他性能和后来的M1911基本一致,也是臭名昭著的暗杀武器。

一战导火索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射中大公的手枪就是M1900手枪。1918年列宁在一个集会上遇刺,暗杀者使用的也是M1900手枪。

M1900的性能不错,威力上则欠缺了一点,但其问世的短短10年内业生产了70多万只,非常惊人。

-------------------勃朗宁和他的M1911。球王贝利说过:上帝给了贝多芬天赋,让他懂音乐。上帝给了达芬奇天赋,让他懂绘画。上帝给了贝利天赋,让他懂踢足球。 那么老萨说:上帝给了勃朗宁天赋,让他制作武器。

M1900刚刚研发出来,就赶上了美国陆军征集下一代大威力军用手枪。勃朗宁随即在M1900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发明了使用.45ACP子弹的大威力手枪M1905。由于使用弹药师柯尔特公司的,勃朗宁通过柯尔特公司将样枪交给美国陆军进行测试。

结果在1907年至1911年间该手枪经过了美国历史上最严格的军方测试后,完全压倒了包括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威森公司等其他五所公司的产品,受到美国军方的一致认可,最终成为美军的制式手枪。

此次测试中,勃朗宁手枪进行连续6000发射击试验后居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而同时测试的萨维奇公司(Savage)的样枪就出现了37次故障。

这种测试中,每射击100发后手枪会被冷却5分钟,每射击1000发后手枪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和上油。在打完这6000发后,这些手枪再用一些装配不良的枪弹进行测试。然后又把这些枪浸在渗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锈,然后再进行更多的射击试验。当时一般的手枪面对这种测试自然是有心无力的,所以特尔特手枪的优秀成绩自然让各方都非常惊叹。

同时,使用.45口径弹药的使得该枪威力巨大,经过复杂的实战肉体测试(使用动物肉体和活体动物),美国军方认为这种手枪只需一发子弹将能让敌人失去作战的能力,对其自然非常的满意。

勃朗宁根据军方一些小的要求,对现有M1905进行一些列改造,最终在1911年3月推出了划时代的柯尔特M1911 0.45英寸自动手枪,成为美军的现役手枪。

一战显威

M1911手枪刚刚装备部队就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其他美军枪械不同,M1911得到了美军官兵的一致赞赏。

该枪威力巨大,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完全可以满足战斗的需要。

实战中,使用M1911手枪的美军军官轻松压制德奥军官的转轮手枪,尤其该枪更换弹夹非常迅速,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导致M1911的持续火力很好,在近战中短时间内可以对付数个敌人。

----------------------------M1911最可怕的就是他的大威力。大家看看.45口径子弹同普通子弹的区别,中了一枪非死即残。但M1911的后坐力很大,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射击技术,而且尽量要用双手持枪,不过对于施瓦辛格这种大块头,单手持枪就足够了。

在当时,普通士兵基本人手一支单发步枪,没有可以连续发射的武器。M1911手枪可以短时间内连续射出7发子弹,实在是近战的利器,深受普通官兵的喜爱。当时美军士兵人人都想搞到一支M1911手枪。

至于大威力上,M1911手枪威力巨大,在激烈的战壕作战中,基本是一枪撂倒一个敌人,中弹者非死就是重伤,这点让基层官兵非常的满意。

而由于该枪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在泥泞肮脏,甚至积水齐腰深的战场中不容易出现故障,不像同时代其他半自动手枪一样动不动就卡壳。大家都知道,半自动手枪一旦卡壳就非常严重,因为处理半自动手枪卡壳比较困难,一般要拉动套筒,退弹夹等好几步操作。实战中,由于紧张慌乱等因素,一般使用手枪的官兵发现枪卡壳以后,只会本能的再扣动一下扳机,不会立即处理。这个时候,敌人如果向其攻击,手枪手一般必死无疑的。

M1911手枪还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具有可怕的连续射击能力,这点让他们的德奥同行枪械射击时们大大开了眼界。

有一个最为著名的例子,一战中美国陆军第82步兵师328步兵团的阿尔文·约克下士所在的一个巡逻队奉命押解100多名德军俘虏回后方。约克和17名战友带着俘虏行军的时候,突然在50米外遭遇了德军一支机枪部队的伏击。德军一顿扫射过后,包括负责指挥的美军厄尔利中士在内的9名官兵当场阵亡。

此时约克和7名战友发现有一个排的德军已经向他们发动了冲锋,试图救出这些战俘。由于德军火力猛烈,人数众多(厄尔利中士被击毙时身中19枪之多),约克的战友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他们趴在地上不敢还击,准备德军来了就投降。

优秀猎手出身的约克却用自己的步枪顽强还击,他射光了枪中的5发子弹,击倒了5名德军士兵,其中包括德军的机枪手。此时德军士兵已经猜到了他已经没有子弹,随即一股脑的冲了过来。

约克下士已经来不及为步枪装弹,好在他反应很快。约克从阵亡的厄尔利中士尸体上抽出他的M1911手枪(美军带队的中士班长都有M1911手枪)。

此时几十名德军已经挺着刺刀冲到了他前方的十几米内。约克起身用M1911在近距离向冲在最前面的德军士兵射击。他优秀的枪法,加上M1911的大威力造成了几乎是枪响人倒的局面,约克用弹夹中的7发子弹几秒钟击毙了6名德军士兵,接着迅速换上另一个弹夹,又击毙了数人。此时幸存的德军已经不到一半,他们为猛烈的手枪子弹雨所吓住,开始停止冲锋,抱头鼠窜。

这时候的队友们为约克的勇气所鼓舞,他们开始猛烈还击并且反冲锋上去,最终击毙了全部的25名德国士兵,并且押送着被俘的100多名战俘回到了美军营地。

由此约克被提升为中士,还得到了国会荣誉勋章。

这个战力中,可以看到M1911手枪可怕的威力和精度,如果约克手中是一把柯尔特转轮手枪,恐怕从头到尾能击毙2,3的德军就不错了,绝不可能有着的战绩,他自己被俘或被杀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如此优秀的性能,让美军官兵都希望装备一支这样的手枪。但手枪在美军高层看来毕竟不是必要装备,额外装备手枪也就要提供大量的手枪弹药,对后勤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压力。所以美军出台命令只允许军官和中士班长使用M1911手枪,普通士兵不许使用。

可惜美国大兵们可不愿意听这些五星小丑的命令,他们尽一切可能搞到一把M1911手枪,为他们的生命多加一个保障。到了一战后期,在法国作战的美军中有高达百分之六十的官兵拥有一把手枪,其中一部分是缴获来的,但大部分还是M1911式手枪。

美国军方高层在和基层官兵的较量中败下阵呢,他们默许普通士兵也配有手枪,并且命令后方大量生产M1911手枪。

而M1911手枪简单的结构,让其非常容易制造,造价也非常低廉。

战争开始时候,美国政府已经购买了14万支M1911手枪,随着前方需求的强烈,美军又额外购买了数十万支。当时柯尔特公司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订单的需要,前线官兵的要求又非常强烈,最终美国政府责令如春田公司等美国其他枪械公司也加入M1911手枪的生产中。

最终一战期间M1911手枪生产了惊人的45万把,这相比同一时期德国结构复杂的鲁格自动手枪只有几万把的产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一战和二战时期的M1911手枪,它是士兵们的最爱!

二战中的老骨头

一战结束以后,美军对M1911手枪进行评估,结论是该枪完全符合战争需求,不需要做任何大的修改,只提出了一些小的建议。

勃朗宁根据这些建议对手枪进行的修改,并且推出了M1911A1手枪,这种手枪和之前的M1911手枪区别很小。

二战很快在1937年爆发,美军在1941年参战。在远比一战激烈的二战中,基层官兵对于柯尔特M1911手枪仍然非常满意,仍然是人人都希望得到一支。美国军方向柯尔特等几个公司订购了惊人的250万把M1911A1手枪,其中190万把装备美军部队,其他交给盟国使用。

-----------------M1911外形非常漂亮,拥有优美的造型,所以她也是影视名枪,中外电影中到处都是。

实战中,M1911的大威力和高可靠性丝毫不亚于30年代设计出来的众多新式手枪,比如德国的P38手枪,苏联的托卡列夫手枪。

这里也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战例,在1942年10月瓜达尔卡纳尔激战中,一股日军士兵以所谓的万岁冲锋试图乘着夜色冲过美军固守的Tenaru河。所谓万岁冲锋也就是喊着天皇万岁对美军阵地做自杀式冲锋,这种冲锋的时候,日军一般不做隐蔽,而是以人海战术蜂拥冲过去。此次日军冲锋的阵地却是只有三名美军。

这个阵地上本来有15人,在之前的战斗中陆续伤亡了12人,只剩下了3人和两挺机枪。日军冲锋过来的时候,海军陆战队枪炮军士约翰·巴锡龙(John Basilone)是机枪射手,另外两人都是他的射击副手。总数约有一个加强连的日军士兵冲过来的时候,巴锡龙一面紧急向总部求援,一面用阵地上的两挺机枪交替射击。此时日军由于必须涉水渡河,所以在河中只能缓慢的步行,成为巴锡龙的活靶子。巴锡龙在两个副手的配合下用两挺机枪拼命射击,在子弹射完副手正在装弹的时候或者等待机枪枪管冷却的间隙中,巴锡龙就用自己的M1911手枪向朝冲到近处的日军射击。结果仍然是枪响人倒,随着一声声M1911A1的射击声,日军士兵纷纷倒地,手中的步枪和军刀扔了一地。这样打了几个小时之久,日军伤亡惨重,被迫退了下去。天亮的时候,美军援军赶到,发现河里和岸边全是日军的尸体,计算了一下数目,高达近百名。其中大部分是被机枪打死的,但仍然有十几人死于M1911的枪下,巴锡龙由此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与海军十字勋章。如果没有M1911手枪的帮助,恐怕巴锡龙他们三人早就被日军的刺刀杀死了。

虽然实战中的效果很好,但诸如巴锡龙之类的官兵们仍然对M1911的一些性能提出了意见。M1911由于使用大口径弹药,导致它射击时候后坐力较大,枪也比较重,加上弹夹重达1.2公斤。这个重量对于一把手枪来说偏大,如果长期射击的话,就要求射手必须有较强的臂力和比较严格的射击训练。

另外后坐力较大,也就让射手要尽量双手射击,因为单手射击无法控制强身强劲的上跳,对精度和连续射击都有一定影响。

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受过手枪射击训练的士兵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如果没有受过相关训练的话,使用M1911 手枪的射击效果就要差一些了。

----------------------------越战、海湾战争和今天,到处都有M1911手枪的影子!不过,它会被更先进的M9手枪所取代!

M1911在二战之后仍然参加了美军几乎所有的战役,包括朝鲜战争,越战,甚至海湾战争。直到1985年美军认为使用75年的M1911手枪已经过时,他们以M9自动手枪进行换代。没想到此举遭到美军基层士兵的大量反对,因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把性能可靠,大威力的M1911手枪。直到今天,美军中仍然装备一批M1911手枪,美军特种部队和基层警察中装备的更多。一把枪使用了一个世纪之久,真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萨沙


先说M1911,这是一款在1911年开始生产的大威力手枪。

其原型是勃朗宁M9111,由勃朗宁主持设计,全世界有十几家武器生产商在生产这款手枪。当然了各自都有一些小的改变。

从外观上看,这把枪还是蛮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尤其是柯尔特出的镀镍版,更是再往后放50年也是不落伍的设计。

别的答主答得很多了,咱们暂时不提M1911了,说几款别得武器。


李·恩菲尔德步枪其实也是一款用了超过100年的武器,现在还在服役中。

这款枪从1895年一直服役到现在,其中在1904年有一个小的改款,主要服役的都是这个小改款。

这个小改款和之前的经典里·恩菲尔德步枪相比枪管长度从767毫米缩短到640毫米,发射.303口径弹药。

在世界各国广泛进行装备后,这款步枪至今仍旧有国家在作为制式武器使用。

例如菲律宾。


继续,史密斯伟森生产的一款左轮手枪

如果看图的话大家是不是就特别熟悉了,没错,这款“史密斯威森军警”用转轮手枪也是从一次大战走到今天的。

例如香港警方一直使用这款枪至今(当然上面图片并不是穿帮镜头),另外在拉脱维亚、比利时、墨西哥等国,这款枪至今还是军官配枪。


另外经典的霰弹枪不会缺席的,

温彻斯特M1912霰弹枪在二战期间作为战壕枪使用,由于其经典的设计,一共生产了200万支,至今,海豹特种部队等单位还在使用中。


最后说一个稍微作弊一点的答案:芥子气、三氯硝基甲烷、氯丙酮等一战时使用的化学武器,其实现在还在武器库里呢。

这些其实也算做军事武器,也都有超过100年的使用历史了。


同时纠正一下,大家说的百年机枪M2老干妈,虽然是1918年开始研制,但正式装备部队是在1933年,因此,不算是参加过一次世界大战的武器。


军武数据库


M1911手枪。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款20世纪初研制出来的手枪,但是由于结构可靠,威力强劲,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喜爱,美军就将其一直用到了80年代,后来被M9取代。但是该枪的各种改进型至今依然在生产,包括美军的不少部队还在使用改进版的M1911手枪,海军陆战队的M45就是如此。

李恩菲尔德步枪。该枪在一战中是英联邦军队的制式武器,产量很大,很多国家至今还在装备李恩菲尔德系列步枪。比如印度陆军,就使用李恩菲尔德步枪用于新兵训练等用途。

莫辛纳甘步枪。莫辛纳甘步枪同样是产量巨大的栓动步枪,一战中就是俄国的制式步枪,后来广泛出口到了多个国家,民国时期中国也获得了很多莫辛纳甘步枪。至今,在叙利亚等战场上,依然能够看到这款老枪,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使用的7.62X54R枪弹很容易得到,常见的PKM机枪,SVD狙击步枪等使用的也是这种子弹。

M2重机枪。M2重机枪实际上是在M1917机枪基础上放大而来的,做了很多改进,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一战武器,但是毕竟这个项目是在1917年就开始的。M2重机枪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大口径机枪,中东常见的武装皮卡大多装备的都是一挺M2机枪,而美军,也对其很是满意,至今没有换下这款老爷枪。


战壕


能用一百年的武器,在如今可以说是凤毛菱角了。毕竟军工作为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武器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不会太慢。

M2重机枪

在百年武器中,唯有轻武器这种技术含量比较低(相对于飞机、坦克、大炮这种重型武器而言,实际上轻武器的技术含量依然不低)、而且结构成熟的武器,才能在服役一百年之后性能依然不弱于现代轻武器多少。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说两款百年武器好了。

二战中的T34坦克,至今仍在越南军队中服役

排名第一的,肯定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老干妈”M2重机枪了。严格来说,老干妈今年也只不过高寿九十八而已,还没到一百岁呢。不过按照目前美军对于重机枪的研发进程来看,M2重机枪服役一百年也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二战中的M2重机枪

勃朗宁M2重机枪的原型为勃朗宁M1917重机枪。在这个的基础上,勃朗宁研制出了M1921大口径机枪。这款重机枪采用的是水冷冷却而并非现在常见的气冷冷却。一直到1933年,柯尔特公司才开始大规模生产现在最常见的M2重机枪的重枪管型,即勃朗宁M2HB重机枪。

除了M2重机枪这个“伪”百年老枪之外,还有一把被经常提起的百年老枪。没错,那就是柯尔特M1911手枪。

一支标准的M1911A1手枪

不过严格说来,M1911手枪也是一把“伪”百年老枪。因为很简单,在一战期间,柯尔特在M1911手枪的基础上,发展出了M1911A1手枪。一直到八十年代XM9竞选的时候,美军依然使用的是M1911A1手枪。虽然M1911手枪的诞生已经超过了百年,但是也算不得是一把真正的“百年老枪”。

不过嘛,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一百年后,咱们的骨头都变成灰了,又怎么能祈求一把枪用一百年呢?


战甲装研菌


一战到现代,武器已经日新月异,有些武器装备的发明,使人看到瞠目结舌。但是,万变不离其一,现代看起来一战时相当原始的武器,用于发展和改进后,现在还在使用。譬如:毒气弹、坦克、飞机。

毒气弹:1915年4月22日,德军面对法国的防守,多次进攻无效的情况下,毒气成为德军唯一的选择,德军成为现代战争中第一个使用毒气弹的国家,为此德军打开了一个五公里的缺口,为在战术上取得胜利而高兴。


坦克: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国诞生。1916年,英国生产的马克I型坦克,坦克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坦克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乘员为8人;雌性仅装有5挺机枪,4个人。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马克I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



飞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各有近千架飞机进行参战,早先为了阻止对方的飞机并驱逐敌机的叫“驱逐机”,后来称为“战斗机”或称为“歼击机”。最典型的法国有法尔芒F.20,英国有F.E.2b型,德国有福克式战斗机。

尽管,这些武器看起来土不拉机,但是它们是现代武器的老祖宗。这些武器可以在欧美的博物馆里看到,也可以在我们的图片中看到!


张律明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看看别人的答案,大家说的都很好,说的也很全面,但是我觉得他们漏掉了一个,这里我来补充。它就是炸药。炸药最早起源于我国,发展到宋朝时已经广泛用于战争,但当时的炸药威力不大。后来在大量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之下,炸药不断的发展,先后出现了硝化甘油,梯恩梯等威力巨大的炸药。一战时炸药被广泛应用,由于当时缺乏大量的进攻武器,英德两国的士兵只能蹲在潮湿,泥泞的战壕里,战争一度陷入了僵持状态,为了打破僵局,英国首先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挖地道,他们招募了大量矿山工人组建了一支专门挖地道的工兵部队,从己方的战壕底下一支挖到德军的战壕底下,然后把大量的炸药堆到德军的战壕下引爆,一声巨响过后,德军在不知不觉中飞上了天。



二战也离不开炸药,炸碉堡,炸坦克,对付坚固工事,炸药无处不在。为了对付德军的坦克,美军还专门“研制”出了“黄油炸弹”,就是把炸药放到袜子里,涂抹黄油,黏在坦克的履带上引爆,效果很好。现代战争中更是离不开炸药,在伊拉克战争中,恐怖分子为了对付美军,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袭击方法,典型的就是路边炸弹,人体炸弹,汽车炸弹。恐怖分子把炸弹埋在路边,等待巡逻路过的美军,然后用手机引爆,美军士兵往往猝不及防,伤亡惨重。人体炸弹就更加恐怖,恐怖分子要挟一些平民身上帮上炸弹,到人口流动量大的地方引爆,不仅杀伤美军,连平民一起炸死炸伤,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恐怖分子还常常利用孩子和女人做人体炸弹,很不人道。



雷哥吐槽


要说从一战一直使用到现在的军事武器,我想了想,觉得除了冷兵器军用匕首,真想不到其它的。就算是一战的军刀匕首,现在也都更新换代了。

我就说说在一战比较出名的武器吧!

一:毛瑟步枪,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标配的步枪。德国毛瑟公司生产。

二:鲁格P08手枪,德国DWM公司生产,主要配装给士官使用。

三:勒贝尔步枪,法国生产,属于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作为发射药的小口径步枪。

四:MP18冲锋枪,德国制造,是第一支投入实战的冲锋枪。


五:马克泌重机枪,德国生产,具有近代武器发展历史上里程碑的意义。


香煎福寿鱼


应该算爆破筒了吧,班加罗尔鱼雷。

工兵破障利器。

现在还有装备,而且不管是原理还是外形,和1912年最初版都没啥太大的区别。


lzwsp


马克沁重机枪呀!诞生年代要比一战早的多!图片上是“乌克兰民团武装”从军火库里面翻出来的俄制“马克西姆”M1910重机枪,也就是俄国版的马克沁重机枪,还安装上了“全息衍射光学瞄准镜”,600米外射击的准确性有了较大的提高!M1910重机枪参加过一次大战,与英国的维克斯、德国的MG08,都是马克沁的衍生版本,一战期间都布置在战壕内相互对射。
M1910重机枪发射7.62×54R弹,威力要比欧洲的7.62×51弹略大一点,7.62×54弹从沙俄时代就开始大规模生产,连续生产了一百年时间!估计到现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军火库存也得有几十亿发之多,子弹供应非常充足,不可能出现弹药供应紧张的情况,加之M1910马克沁是水冷机枪,连续发射3000发都没问题,根本不是现代机枪可以比拟的。



乌克兰民团”将它从武器库当中翻出来,放置在固定火力点当中就是很好的火力压制性武器,如果想机动,现在的车辆也多,把它放到皮卡上面就是移动火力点,移动封锁街区非常管用...武器装备就是这样,不管型号老旧只要是膛线没有磨损、机械零件没有损坏,就可以拿着它去战场,并且马克沁还是现代自动武器始祖,发射原理与现代机枪没有区别,可以说它重返战场也算是“王者归来”!
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当中,苏军的一些分队就配备了老式的“莫辛纳甘1891/30型”狙击步枪,据说这老枪在600米内精确射击能力不亚于“德拉贡诺夫SVD精确步枪”。

那么,入侵阿富汗的精锐苏军为啥要使用这种老枪?原因是当时苏军使用的AKM、AK–74突击步枪在阿富汗山区较远距离使用效果很不好!特别是5.45毫米子弹受山区“横切风”影响很大,弹头重量轻经常被风吹歪,而AKM使用的7.62×39弹虽然受横风影响小一些,但是AKM步枪有效射击距离只有400米,与阿富汗游击队使用的老式英式“里.恩菲尔德”7.7步枪对打时经常被反压制...自动武器被拴动步枪压制实在是丢脸,就是因为射程近的原因...所以,苏军紧急翻军火库将一批没有使用过的“莫干M1891/30”运到阿富汗才解决了苏军的部分烦恼。


时间到了21世纪,莫辛纳甘这支老枪又重返叙利亚战场,叙利亚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都使用过这支老枪。

莫辛纳甘一类的老式步枪都出现在步兵营连分队武器品种缺乏的年代(比一战早),当时步兵分队除了一两挺马克沁重机枪外,就是手里的步枪外加几颗手榴弹,没有迫击炮、轻机枪,更没单兵火箭...这就要求步枪射击距离要远、子弹威力要大才行!要不然没法打中600米外的目标,所以莫辛纳甘步枪和它同时代的步枪枪管都很长,子弹也采用7.62×54毫米R弹、7.62×51毫米弹、7.92×57毫米弹...。
7.62×54毫米R弹,我军仿制型号53式“步骑枪弹”。

老式步枪的枪管长,可以让弹头在枪管内的停留时间长一些,更能充分利用发射火药的推力,枪口初速就会很大!飞行弹道更加平直,同时弹头在膛线的束缚下飞行更加稳定,子弹散布就会很小,非常有利于远距离精确射击...二战期间苏军就是在莫辛纳甘步枪上安装了简易瞄准器材,大量的配备到连队在前沿阵地狙杀德军,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兵临城下》当中,瓦西里.扎伊采夫用的就是较精良加工的M1891/30型狙击步枪。
有了那么些优点,莫辛纳甘步枪到了21世纪的战场后,再给它安装上更先进的光学瞄准器材


就能当精确步枪使用,射手隐蔽在暗处打击敌前沿阵地的步兵、轻机枪手、RPG火箭射手、中下级军官...这些在400米距离内活动的目标是比较有效的!所以,在叙利亚战场上出现它的身影也不足为奇。
驻叙利亚的俄军好奇的摆弄这支祖辈级别的老枪,但是它确实比较管用!

不论是M1910马克沁重机枪,还是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都是已经退役很久的老式装备了,但是战争的需要又使得它们重返战场,原因:就是它们这样的一代经典名枪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太祖年龄”重新披挂上阵,更证明了它们的性能优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