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几千年为什么感觉没多大变化?

中医生命科学


古人给后人留下的关于中医药的书,其内涵的学问博大精深。按照古人的科技水平,按道理说应该写不出那么高明的医术书来。因为后人包括现在科技发达时代,没有一个人再能写出超出那些学术水平的书来。且现代人没有多少人能读通透那些医书的,否则,绝大多数病都可以用中医药治好,还需要中医药怎样变化?

过去中医技术的精华没被传承下来,还没被后人弄明白,这时候如果再谈变化,无非是想把中医西医化。西医技术高明吗?西方的医学如果高明,这次冠状病毒肺炎为什么美国到现在没办法治,而中国和中医技术水平比较高的日本却可以将病毒患者确诊人数降为零?


大青山下


你说的不对,中国的中医行业,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没变化呢?现在全球都在弘扬中国中医文化,这次的疫情期间,全球人都认可中国的中医和中药,这是肯定的。


用户诚为人信


期间,有西方列强的西医文化的侵略,借口发展新式现代治疗手段,援助我们建立医院,培养医务人员,其实质是推销他们的那套副作用大,而且是治愈率不高,只是治表不治本的一种所谓他们推崇备至的打针输液,抗生素类以及副作用很大的西药,还有更让国人看不懂的医疗设备,让国人看不懂的检查数据,开出天价的治疗费……让国人想说爱你不容易啊……而中医其机理起到治本之特效,而且会除根之良心的品质。被西方的哪一部分代理人把中医推向几乎灭绝的边缘化的地步,让国人们为之一振,为之悲伤,为之气愤不已,为之振背一呼,一呼百应,让国人不再沉默,不再委屈求全,尤其是这次疫情的抗战当中,中医就起到了不可估量治疗作用。所以,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五千年的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现在已经到了迫不及待,迫在眉睫的时刻了,所以我们应该是准备着为发扬光大中医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积极的贡献。


城乡文旅


老祖宗几十代人用肉体实验已经帮我们总结好了。要在理论,配方上再开拓空间不大,很难!动物性的药材已经很受限制了,名贵植物的药材也更稀少了。能够把经典配方的原材料替代做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内地很多地方的县医院,镇卫生所,中医还是很发达的,在癌症晚期保守治疗,慢性病的维持治疗,防疫,疑难杂症上很有效果。最典型的是乡村的蛇咬伤,一些急诊的针灸,简单,便宜,快速!城市化,电气化,现代化,信息化,导致乡村的萎缩,大家庭、氏族的奔溃必定造成中医的萎缩。这也是没办法的。


魔都所司代


中医是中国人发明的,在长期实践中得到验证,证明可以治疗、预防人类疾病的经验医学。

中医既然有悠久历史,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注定有光明灿烂的未来。

中医目前要解决两大课题:一,需要正确定位。中医定位应该是治未病,治缓病,治轻病,辅治病,西医定位是相反,这样就不纠结了。二,中医需要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


汉字先生


只有不成熟理论和技术才会不停的变。



苏之东坡


很多人不知华夏文化的伟大 那是一个究竟文化 就是说在根本层面到达了认知极点 比如 太极 这个名称 几千年了 有谁有本事给改进一下? 这种文化事关个人群体的生死存亡 如果经常改变 会是什么状况 也一定是因为上一个版本有问题 不可靠 不可靠的东西能存在1000年吗 高大上 可靠实用的文化 正是华夏文明能永存的原因 中医 太极拳 气功 等等都是华夏文化大树上的花


江湖孤影风雨故人


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创新。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我们这些不肖后辈,能理解个七七八八的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还奢谈什么创新。


老姜锐评


因为不但没有继承好,反而是去打压破坏中医传承,当然就不可能发扬光大中医。至今还只能处于捧着祖辈传下来的,集先祖智慧之大成的经典,看天书念天书背天书。


人华物语笑沧海桑田


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

本人毕业于中西医临床专业,从自己的学习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中医药的系统性更加紧密理科学,首先是理论方面的论述、论据有了很多的事实和实验室证明,各科的联系、学习更多,理论层面的知识更系统。

比如:经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目前,对经络的研究主要有:生理学方面、物理学方面、病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循经传感”、“细胞社会学”、“自由基学”,并将电磁波的传导应用于经络治疗中。对偏瘫、肢体无力等一定的效果,

2、药物的提取更加精细有效。《本草纲目》记录药物不1892种,并组方1000首,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中药提炼达到纳米级,有效成分的分析更加精准,一种中药可以提取出多种成分,利用更有效。

比如:冬虫夏草的提取,可以将冬虫夏草提取到 糖醇、氨基酸、多肽、维生素、虫草素、腺嘌呤等,并根据物质的不同,通过化学组合出上千种药品,得到更高的药用价值。

3、药方的变化,《方剂学》学习到的方剂在1200多首,还有很多古方还在学习中,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国方剂大辞典》收录更全面,验方更多,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目前中药方对慢性病、调养治疗方面都有特色。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组方“肺炎一号方”,就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方中“麻黄、炙甘草、杏仁”等对化痰的作用优于化学药物,重症状患者服用后效果明显。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来说,中医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学习,并将它发扬光大。中医药的事业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