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炒股的人,这段时间相信绝大部分都会非常煎熬。因为我们本来只是想进股市赚点钱而已,结果却见证了历史。巴菲特才见过五次美股熔断,而我在这个月里见到了四次。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在这四次熔断中,最特别的是3月16日美联储提前大幅度降息并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结果市场以大跌回应。

关于这种情况的解读,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平时老妈都是捂紧钱袋子,干这不给钱、干那也不给钱的,突然某一天把里面的钱都拿出来摊在桌子上,告诉你想吃点啥就买点啥吧,你是不是会恐慌,担心自己得癌了?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当成个段子,编得不错。把这当作个市场大跌的原因,那这种想法也就成新段子了。也不想想,如果一个人平时腰不酸、背不疼、腿也不抽筋,抱个孩子爬10楼都没事,你给他很多钱他也不会怀疑自己得癌的,倒是有可能帮你把葬礼提前给安排了。人担心自己得绝症,是一定要有些征兆才行的。

美股的这一轮大跌,大家都看得到是因为疫情全球爆发和沙特、俄罗斯搞石油价格战引发的,自然也比较关注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和石油价格。不过这里面存在的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是,石油价格和传染病爆发是怎么传导到股市去的呢?如果不明白这其中的传导机制,又如何分辨什么样的干预政策是应该有效的?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流动性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词汇,因为经常会听到。可是流动性又是一个典型的多数人熟悉却并非真正了解的词汇,因为多数人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并不会花时间去思考它到底是啥意思,更何况用在不同的地方时流动性的含义也有可能不同。

在这次危机中,流动性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只考虑股市短期暴跌的原因,那这就是流动性危机。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去掉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模棱两可的表述,我跟你说说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企业经营需要用钱,这钱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另一个是借债。不要因为A股市场上企业更愿意以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就觉得这理所应当是个更好的选择。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就得分给这些出资人红利;通过借债募集资金就得分债权人利息。于是企业管理者和原股东就会琢磨,我是付人利息划算还是分人红利划算呢?如果货币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比较高,借债要付人的利息自然也就比较多,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就会更愿意发股票融资,因为红利没有利息多啊;反过来,如果货币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比较低、借债需要付的利息少,上市公司就会更愿意通过发债募集资金,把公司取得的利润留给自己。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美国长时间维持低利率的状态,企业自然就有更强的动力进行债权融资。等到旧债到期了,再借新债还旧债就行了,这样就能以很低的代价实现拆东墙补西墙还两边都不倒。

这个做法看起来很聪明,可是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某一笔债务到期的时候借不到新债怎么办?这时候就会出现传说中的资金链断裂,换句话说,这公司就死翘翘了。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不过经营正常的企业在平时是不用担心这种情况的,因为反正有的是钱,把利率提高点总会借得到的。那些经营不正常的企业,借不到钱死掉也正常,本来就应该优胜劣汰的嘛!有企业因为经营得不好被淘汰,很快就会有新的经营得好的企业补充进来,所以死掉一些企业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坏事。

那会不会出现很多企业一起借不到钱的时候呢?答案是正常情况下不会的,因为没道理企业经营不善还一起不善吧!可是糟糕的是会有特殊情况,如果某些重大事件影响了某个行业或者区域的一批企业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多个行业的经营状况,这些企业就会因为借钱难而承担更高的利息借钱续命。比这更糟糕的是,当这些企业都为了续命而承担更高的利息时,其他的本来经营正常的企业就也得承担比平时更高的利息,要不然会因为别的企业抬高了利息自己借不到钱,资金链断裂。比更糟糕还要糟糕的是,如果很多企业都害怕自己的资金链断裂,准备存点钱应付快要到期的债务,结果就会是大家疯抢。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严格来说,这个时候并不是钱少了,而是手里有钱的机构不敢把钱借出去,怕收不回来。这种情况叫做信用危机。

平时你手头紧的时候,我正好有闲钱可以借给你,帮你度过了难关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利息;等到我手头紧的时候,赶上你手里有闲钱,你也可以借给我。这样削峰填谷,大伙的日子都不会太难过。可是赶上大伙都在同一时间手头紧,那就跟银行遭遇挤兑一样,自己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自己欠别人的钱还不上,这时候能怎么办?如果家底还比较厚实的,就砸锅卖铁先把旧债换上,等到挺过了这段时候再借新债从头再来吧!如果家底本来就薄,砸锅卖铁都不够还债的,再没有人救命那就只能等死了。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很多企业都想靠着砸锅卖铁还债,结果自然是锅也不值钱了、铁也不值钱了。

平时黄金是最正统的避险工具,但是在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会诡异地出现黄金与股市同跌的情况。确切地说,不只是黄金和股市在跌,是除了美元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在跌。因为大家都在抢着把手里能够换成美元的东西换了,毕竟还债的时候要用美元来还的。于是所有的资产就都成了被砸的锅,金融市场被砸得七零八落,害得所有参与者都跟着痛不欲生。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怎么样能够接近流动性危机的问题呢?对于金融运作体系一知半解的人会简单地回答央行放水。这个说法还真不能算错,但是不准确。要接近流动性危机,放水自然是必需的,但防水的姿势也很重要。如果姿势不对,会陷入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中。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3月16日引发大跌的那次美联储大幅度降息就是个教科书级的错误姿势放水。如果是在平时,利息一下子降这么多,什么股票、债券、黄金、大宗商品都会变得有投资价值的,其实并不是这些东西变贵了,而是美元便宜了。

但是在有信用危机的时候,大伙不敢往出借钱是怕别人违约不还本,这种情况下你给我多少钱也没法安抚人家被吓得噗通噗通跳的小心肝啊!

所以政策一出,股市就报以大跌。因为那些嗷嗷待哺的债务人发现政策制定者是个彪子,你腿摔折了,他给你往脑袋上缠绷带,就问你怕不怕吧!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直到23日,美联储发布无限量、无底线量化宽松政策。虽然当天美国股市还是不争气地下跌了,但是黄金涨了,美元指数降了,随后债券也稳住了,此时实际上已经能看出来这次的政策有效了,因为市场不再是蛮不讲理地下跌了。

无限量、无底线这种词往往会很吸引人眼球,所以容易把这次政策见效归结为放水放得够多。可是被多数人忽略的"开放式购买国债、MBS、债券ETF;为ABS,学生贷款,信用卡和小企业贷款建立了TALF;还准备小企业贷款"才是让这次政策起作用的真正原因。

因为这意味着美联储从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转换成了最终接盘人。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24日,道琼斯指数暴涨11.37%,是历史第四高。第一、二、三、五都是发生在1930年前后,巴菲特那时候刚刚出生。而且在大涨的同时,道指VIX大幅度下降。这一波大涨,确认了流动性危机已经结束,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过去了。

走过金融市场的至暗时刻

在确认这次流动性危机已经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国会还在为财政刺激计划扯皮。现在这项计划也已经最终通过了,而且额度很大、覆盖面很广。

现在说起来似乎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不过在美国国会为财政刺激计划扯皮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担心这份计划能不能通过了。因为两党扯皮的焦点根本就不在于要不要推出这项计划,而是在于由谁推出了这份计划,毕竟这么好的收买民心的机会很少见,怎么能让给竞争对手去做这个好人呢?


股票下跌不可怕,把握抄底机会才是王道!海豚股票“选股”功能实战性超强,神奇指标提示抄底时机,直观方便!还有Level-2、趋势指标、主力动向等超实用功能,帮您洞察主力动作,把握买卖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