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59岁男子体温总是不到36℃,陷入焦虑,专家这样说……

疫情发生以来,大家每天出入各个地方,必不可少的一道关卡就是测量体温。家住杭州下城区的张先生今年59岁,这段时间他每天出入小区、单位都要经过多次体温测量。他发现,自己的体温总是在36℃以下,有时候甚至只有34℃,一问身边的人,有不少和他情况一样的。

前两天,张先生上网看到“现在人体的基础温度普遍往下走”“温度低代表免疫力下降”的说法,更焦虑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多位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免疫力基础体温无直接联系

所谓基础体温,在医学上简称BBT(basal body temperature),指在人体处在清醒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的状态下测得的体温。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测定,一般睡眠6小时以上,刚醒来,尚未进食或谈话前口表所测的体温。

“人体免疫力和人体的基础体温没有直接的联系。”浙江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洪提到,体温由人体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是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体温在36℃-37℃,细胞才能保持正常的运行。

他介绍,95%的人体温在36℃-37℃这个区间,也有部分人的基础体温比较低或者比较高,但最低不会低于35℃,最高也一般不会高于37.5℃。

每个人的基础体温不同。一般来说,女性较男性体温稍高;儿童因代谢率高,体温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体温比青壮年稍低。随着年龄增长,体温有轻微的逐渐降低倾向。人的体温一天内也有变化,早上比较低,下午比较高,相差通常不应大于0.8℃。因此,只要是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某个值,就不存在免疫力低下的说法。

至于“现在人体的基础温度普遍往下走”的说法,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最近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自19世纪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温在持续下降,与过去相比,下降了0.4℃,从37℃降到了36.6℃。不过,这是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结果,对于像张先生这样的个体来说,并没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很危险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不太会有35℃左右的体温。”王洪表示,体温在外环境的影响下会随之改变,比如长时间处于过低的温度中会导致冻伤,而过高的温度则会导致出现中暑、热辐射甚至是热射病。

除此之外,体内出现感染也会导致体温过高或者过低。“体温过高是感染的标志,这个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事实上,体温过低即小于35℃,也可能是感染的标志。人体会因炎症的因素,消耗产热的因子,导致人体无法产热,因此体温调节中枢往下调温度,从而出现低温。”

此外,肿瘤、血液病、风湿免疫病等也可能引起病理性的体温上升。王洪强调,体温过低和过高都很危险,因为人体细胞在适宜的温度下面才能保持一个好的生理状态,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破坏其生理功能。

可能和测量仪器失灵有关

王洪表示,像张先生这样,出现34℃的异常温度,也可能和测量仪器失灵有关。“目前市民在家用得较多的主要还是水银温度计。和其他电子仪器类温度计相比,水银温度计可靠性强,更为稳定些;而仪器类容易受灵敏度、质量和外环境等情况影响,出现误差。当然,如果是正规的测温仪,在正常的情况下,测温也是精准的。”

王洪建议,张先生如果体温测量后数值出现异常,可以再重复测量几次。像额温枪,如果经常出现异常温度,需要对温度计进行量值溯源,否则建议停用,或者前往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校准。

“目前医院普遍采用的测温方式还是以耳温枪为主,因为相对来说,耳朵也是人体腔道,相对体表测量来说更为准确,而且比起口腔、肛门这些腔道的测量更为便捷,能基本反应人体体温。”王洪介绍。

◎各个部位体温的精准度

口腔、肛门测量>耳温测量>额温等体表测量

值得一提的是,腋下测量尽管也属于体表测量,但如果按照规范进行,在相对封闭的空间、测量达到要求的时间,那么,其精准度也可以媲美口腔、肛门这些腔道测量的精准度。

进食冷食后也会导致体温上升

那么,如何更为准确地测量体温呢?王洪建议,市民在测量体温前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后,肌肉收缩产热,会导致体温上升。

同时,测量体温一般也不建议在进食或者饮水后进行。王洪强调,不管是吃冰冷的食物,还是滚烫的食物,人体体温在半个小时内都会偏高。这是食物的特殊效应,因为进食的过程就是一个摄入热量的过程。

不过,因为运动和饮食导致的体温上升,一般不会到达发热的程度,也不会持续很久,一般半个小时左右就恢复正常了。因此,如果刚进食或者运动后,建议休息半小时以上再进行提问测量。

此外,在车辆卡口排队等候测温时,建议车内人员应至少提前5-10分钟开车窗,使人体与外界环境温度保持热平衡后再测量。

当然,测量体温时市民还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紧张,否则也可能出现上升的情况。

◎测温标准

不同的测温位置,标准温度范围也就不同,比如:

肛门(36.6℃~38℃)

口腔(35.5℃~37.5℃)

腋下(34.7℃~37.3℃)

耳蜗(35.8℃~38℃)

额头(35.8℃~37.8℃)

额温测量相对安全快速

在大多数公共场所,采用的是额温枪、红外线热像仪测量额温来达到体温测量的目的。浙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医师陆烨表示,相对于水银温度计和耳温枪,额温测量不接触人体,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加上测温速度快,因此特别适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筛查有发热症状的人。

不过额温测量准确度较低,受气温、风速等环境影响,暴露在外的额头皮肤温度不稳定。因此,进入公共场所用额温枪等测体温只是筛查发热的第一道防线。确定自己是否发热,最好再用更精准的水银体温计或耳温式红外温度计测量。

陆烨发现,不少市民在使用额温枪测量时存在误区,主要有以下两点:

误区一:额温枪直接紧贴额头测量

陆烨表示,通常两眼中间部位相对测体表温度来说是最接近正常体温的放射源,把额温枪放于距此3-5cm处测温最合适,一般是成人食指厚度即可,不可以直接接触额头。

为了测量值更为准确,测量前,需要被测人额头无汗水、毛发、灰尘、帽子等杂物遮挡;保证仪器正常的工作环境,即高于16℃。否则在室外天气寒冷的情况下,测温仪测出的温度不具有参考性,属于非正常工作。

误区二:用测手腕来代替额头

陆烨提到,最近有些地方用测手腕温度来代替额头温度,事实上这样测温并不可取。

首先,从手腕的生理结构看,血管密集,皮下组织薄,血管处与非血管处有明显的温差,经常会超过正负1度,无法输出稳定的测量值,单独评价手腕温度,这本身不具备测量价值。

人体体温波动时,会调节外周血管舒张或收缩,以调节体温。体温上升过程中,由于外周血管收缩,手足(包括手腕足腕)的温度都应该比平时凉,而体温达到低热稳定时,皮肤血管扩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故手腕处的温度有可能比平时高。

所以,手腕温度无法准确表达机体在发热时的状态,临床上也从未把手腕温度作为临床判断依据,也没有一个产品是用手腕温度来标示体温的。

【趣味延伸】

女性持续16天以上高温或是怀孕征兆

“女性怀孕时,基础体温会升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冯国芳告诉记者,正常育龄期妇女的基础体温受到卵巢周期性分泌性激素的影响而变化。这种波动反映了女性的重要生理特点:排卵和卵巢黄体生成。月经期和排卵前,基础体温较低,一般都在36.5℃以下。

有正常排卵的女性,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黄体分泌出的孕激素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产生致热作用,可以使体温升高0.3-0.5℃,一般高于36.7℃,但不超过37.2℃。高温会持续12~14天左右,直至月经来潮前1-2天,如未受孕,孕激素撤退,黄体萎缩,基础体温就会回落到排卵前水平,月经来潮。

如果怀孕了,黄体会继续发育成妊娠黄体,孕激素持续分泌,体温持续维持高温。高温持续16天以上就是怀孕的征兆,因此,如果到了17天,体温没有下降,也没有阴道流血,怀孕的可能性很大,建议医院检查血HCG明确诊断。

冯国芳表示,在怀孕早期,孕激素一直处于升高状态,孕妇会持续维持排卵后的高体温状态,到孕中期也就是孕13周后,基础体温会开始恢复到原来的正常水平,直至分娩结束。

没有正常排卵的女性,因为没有孕激素的分泌,基础体温就持续低温状态一直“基础”下去。因为总是排过卵1-2天以后,体温才会升高,基础体温一般不用来预测排卵,而是回顾性判断排卵是否发生,这对于备孕女性自己观察是否有排卵非常有用,方便经济。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因为测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单看几天的体温波动不能明确其意义。通常要求完整测量3个周期以上才能说明问题。”冯国芳提到,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发生卵泡黄素化即卵泡成熟但是最后没有发生破裂排卵的情况时,基础体温依然会升高。

运动员体温最高时运动表现最好

爱好体育的市民可能会发现,许多重大的比赛都是安排在晚上进行的。难道比赛时间和选手的竞技状态有什么关系?

有研究报道指出,从运动员自身生理角度来看,这样安排很有道理。生物节律影响着人体表现,包括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无论是短跑、游泳等竞技项目,还是羽毛球、网球等技巧项目,运动员在晚上的表现都要更好。对于高强度、短时间的无氧运动来说,比赛时间对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的影响可高达20%。

运动员之所以在傍晚和晚上的竞技表现最佳,可能是由于人体基础体温的周期变化。运动员体温最高时,运动表现最好,而体温高往往出现在傍晚时分。有研究指出,肌肉温度每降低一度,肌肉力量就减少5%。不过,热身运动、湿热环境都可能改变体温,因此傍晚时拥有较高的体温,并不是傍晚成绩较好的唯一解释。

以上这些说法,也得到了浙江体育科学研究所的专业人员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