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急!59歲男子體溫總是不到36℃,陷入焦慮,專家這樣說……

疫情發生以來,大家每天出入各個地方,必不可少的一道關卡就是測量體溫。家住杭州下城區的張先生今年59歲,這段時間他每天出入小區、單位都要經過多次體溫測量。他發現,自己的體溫總是在36℃以下,有時候甚至只有34℃,一問身邊的人,有不少和他情況一樣的。

前兩天,張先生上網看到“現在人體的基礎溫度普遍往下走”“溫度低代表免疫力下降”的說法,更焦慮了。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為此,記者特意採訪了多位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免疫力基礎體溫無直接聯繫

所謂基礎體溫,在醫學上簡稱BBT(basal body temperature),指在人體處在清醒又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緊張、食物以及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的狀態下測得的體溫。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測定,一般睡眠6小時以上,剛醒來,尚未進食或談話前口表所測的體溫。

“人體免疫力和人體的基礎體溫沒有直接的聯繫。”浙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洪提到,體溫由人體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控制,是人體維持穩態的重要標誌,一般來說,體溫在36℃-37℃,細胞才能保持正常的運行。

他介紹,95%的人體溫在36℃-37℃這個區間,也有部分人的基礎體溫比較低或者比較高,但最低不會低於35℃,最高也一般不會高於37.5℃。

每個人的基礎體溫不同。一般來說,女性較男性體溫稍高;兒童因代謝率高,體溫較成年人偏高;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體溫比青壯年稍低。隨著年齡增長,體溫有輕微的逐漸降低傾向。人的體溫一天內也有變化,早上比較低,下午比較高,相差通常不應大於0.8℃。因此,只要是一直穩定在正常範圍內的某個值,就不存在免疫力低下的說法。

至於“現在人體的基礎溫度普遍往下走”的說法,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最近發佈的一項新研究: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不過,這是基於大數據的研究結果,對於像張先生這樣的個體來說,並沒有實質性的指導意義。

體溫過低或過高都很危險

“一般來說,健康人群不太會有35℃左右的體溫。”王洪表示,體溫在外環境的影響下會隨之改變,比如長時間處於過低的溫度中會導致凍傷,而過高的溫度則會導致出現中暑、熱輻射甚至是熱射病。

除此之外,體內出現感染也會導致體溫過高或者過低。“體溫過高是感染的標誌,這個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事實上,體溫過低即小於35℃,也可能是感染的標誌。人體會因炎症的因素,消耗產熱的因子,導致人體無法產熱,因此體溫調節中樞往下調溫度,從而出現低溫。”

此外,腫瘤、血液病、風溼免疫病等也可能引起病理性的體溫上升。王洪強調,體溫過低和過高都很危險,因為人體細胞在適宜的溫度下面才能保持一個好的生理狀態,過高或者過低都會破壞其生理功能。

可能和測量儀器失靈有關

王洪表示,像張先生這樣,出現34℃的異常溫度,也可能和測量儀器失靈有關。“目前市民在家用得較多的主要還是水銀溫度計。和其他電子儀器類溫度計相比,水銀溫度計可靠性強,更為穩定些;而儀器類容易受靈敏度、質量和外環境等情況影響,出現誤差。當然,如果是正規的測溫儀,在正常的情況下,測溫也是精準的。”

王洪建議,張先生如果體溫測量後數值出現異常,可以再重複測量幾次。像額溫槍,如果經常出現異常溫度,需要對溫度計進行量值溯源,否則建議停用,或者前往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進行校準。

“目前醫院普遍採用的測溫方式還是以耳溫槍為主,因為相對來說,耳朵也是人體腔道,相對體表測量來說更為準確,而且比起口腔、肛門這些腔道的測量更為便捷,能基本反應人體體溫。”王洪介紹。

◎各個部位體溫的精準度

口腔、肛門測量>耳溫測量>額溫等體表測量

值得一提的是,腋下測量儘管也屬於體表測量,但如果按照規範進行,在相對封閉的空間、測量達到要求的時間,那麼,其精準度也可以媲美口腔、肛門這些腔道測量的精準度。

進食冷食後也會導致體溫上升

那麼,如何更為準確地測量體溫呢?王洪建議,市民在測量體溫前要避免劇烈運動。因為運動後,肌肉收縮產熱,會導致體溫上升。

同時,測量體溫一般也不建議在進食或者飲水後進行。王洪強調,不管是吃冰冷的食物,還是滾燙的食物,人體體溫在半個小時內都會偏高。這是食物的特殊效應,因為進食的過程就是一個攝入熱量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和飲食導致的體溫上升,一般不會到達發熱的程度,也不會持續很久,一般半個小時左右就恢復正常了。因此,如果剛進食或者運動後,建議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行提問測量。

此外,在車輛卡口排隊等候測溫時,建議車內人員應至少提前5-10分鐘開車窗,使人體與外界環境溫度保持熱平衡後再測量。

當然,測量體溫時市民還要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緊張,否則也可能出現上升的情況。

◎測溫標準

不同的測溫位置,標準溫度範圍也就不同,比如:

肛門(36.6℃~38℃)

口腔(35.5℃~37.5℃)

腋下(34.7℃~37.3℃)

耳蝸(35.8℃~38℃)

額頭(35.8℃~37.8℃)

額溫測量相對安全快速

在大多數公共場所,採用的是額溫槍、紅外線熱像儀測量額溫來達到體溫測量的目的。浙江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主任醫師陸燁表示,相對於水銀溫度計和耳溫槍,額溫測量不接觸人體,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加上測溫速度快,因此特別適合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篩查有發熱症狀的人。

不過額溫測量準確度較低,受氣溫、風速等環境影響,暴露在外的額頭皮膚溫度不穩定。因此,進入公共場所用額溫槍等測體溫只是篩查發熱的第一道防線。確定自己是否發熱,最好再用更精準的水銀體溫計或耳溫式紅外溫度計測量。

陸燁發現,不少市民在使用額溫槍測量時存在誤區,主要有以下兩點:

誤區一:額溫槍直接緊貼額頭測量

陸燁表示,通常兩眼中間部位相對測體表溫度來說是最接近正常體溫的放射源,把額溫槍放於距此3-5cm處測溫最合適,一般是成人食指厚度即可,不可以直接接觸額頭。

為了測量值更為準確,測量前,需要被測人額頭無汗水、毛髮、灰塵、帽子等雜物遮擋;保證儀器正常的工作環境,即高於16℃。否則在室外天氣寒冷的情況下,測溫儀測出的溫度不具有參考性,屬於非正常工作。

誤區二:用測手腕來代替額頭

陸燁提到,最近有些地方用測手腕溫度來代替額頭溫度,事實上這樣測溫並不可取。

首先,從手腕的生理結構看,血管密集,皮下組織薄,血管處與非血管處有明顯的溫差,經常會超過正負1度,無法輸出穩定的測量值,單獨評價手腕溫度,這本身不具備測量價值。

人體體溫波動時,會調節外周血管舒張或收縮,以調節體溫。體溫上升過程中,由於外周血管收縮,手足(包括手腕足腕)的溫度都應該比平時涼,而體溫達到低熱穩定時,皮膚血管擴張,皮膚表面溫度升高,故手腕處的溫度有可能比平時高。

所以,手腕溫度無法準確表達機體在發熱時的狀態,臨床上也從未把手腕溫度作為臨床判斷依據,也沒有一個產品是用手腕溫度來標示體溫的。

【趣味延伸】

女性持續16天以上高溫或是懷孕徵兆

“女性懷孕時,基礎體溫會升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醫師馮國芳告訴記者,正常育齡期婦女的基礎體溫受到卵巢週期性分泌性激素的影響而變化。這種波動反映了女性的重要生理特點:排卵和卵巢黃體生成。月經期和排卵前,基礎體溫較低,一般都在36.5℃以下。

有正常排卵的女性,排卵後卵巢內形成黃體,黃體分泌出的孕激素作用於下丘腦的體溫中樞,產生致熱作用,可以使體溫升高0.3-0.5℃,一般高於36.7℃,但不超過37.2℃。高溫會持續12~14天左右,直至月經來潮前1-2天,如未受孕,孕激素撤退,黃體萎縮,基礎體溫就會回落到排卵前水平,月經來潮。

如果懷孕了,黃體會繼續發育成妊娠黃體,孕激素持續分泌,體溫持續維持高溫。高溫持續16天以上就是懷孕的徵兆,因此,如果到了17天,體溫沒有下降,也沒有陰道流血,懷孕的可能性很大,建議醫院檢查血HCG明確診斷。

馮國芳表示,在懷孕早期,孕激素一直處於升高狀態,孕婦會持續維持排卵後的高體溫狀態,到孕中期也就是孕13周後,基礎體溫會開始恢復到原來的正常水平,直至分娩結束。

沒有正常排卵的女性,因為沒有孕激素的分泌,基礎體溫就持續低溫狀態一直“基礎”下去。因為總是排過卵1-2天以後,體溫才會升高,基礎體溫一般不用來預測排卵,而是回顧性判斷排卵是否發生,這對於備孕女性自己觀察是否有排卵非常有用,方便經濟。

“雖然這種方法比較簡單,但因為測量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干擾,單看幾天的體溫波動不能明確其意義。通常要求完整測量3個週期以上才能說明問題。”馮國芳提到,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發生卵泡黃素化即卵泡成熟但是最後沒有發生破裂排卵的情況時,基礎體溫依然會升高。

運動員體溫最高時運動表現最好

愛好體育的市民可能會發現,許多重大的比賽都是安排在晚上進行的。難道比賽時間和選手的競技狀態有什麼關係?

有研究報道指出,從運動員自身生理角度來看,這樣安排很有道理。生物節律影響著人體表現,包括運動員的競技表現。無論是短跑、游泳等競技項目,還是羽毛球、網球等技巧項目,運動員在晚上的表現都要更好。對於高強度、短時間的無氧運動來說,比賽時間對速度、耐力、爆發力等方面的影響可高達20%。

運動員之所以在傍晚和晚上的競技表現最佳,可能是由於人體基礎體溫的週期變化。運動員體溫最高時,運動表現最好,而體溫高往往出現在傍晚時分。有研究指出,肌肉溫度每降低一度,肌肉力量就減少5%。不過,熱身運動、溼熱環境都可能改變體溫,因此傍晚時擁有較高的體溫,並不是傍晚成績較好的唯一解釋。

以上這些說法,也得到了浙江體育科學研究所的專業人員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