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当时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他追韩信回来有何用意?

小梁动漫


都别抢,我来答。

萧何月下追韩信,给我们造成萧何与韩信仿佛关系很好似的,其实不是这样,两人并没有什么私人交情。萧何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伟大,是一个会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

再说论交情,韩信怎么能够和刘邦相比,萧何与刘邦不仅是老乡,而且还是公司创始人之一,后来韩信造反,萧何当然会选择偏向于刘邦。早年萧何看重韩信,并不是两人是什么老相好,萧何不愿这个朋友受委屈。

所以才去把追回来,说到底是不愿这个人才流失,萧何识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没有他这号伯乐,韩信指不定还得流浪到什么时候。萧何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说他是国士无双,这么大一个人才跑了,皇帝不急太监急。

刘邦没有认识到这个人才的重要性,萧何不能犯这个错误。骑着一匹快马就去追韩信去了,搞得刘邦还以为萧何也投敌叛变了,又派夏侯婴去追萧何。在洁白的月亮下面,三个人纵马狂奔,跟拍爱情剧似的你追我赶。

好不容易追上了韩信,萧何是好说歹说,口水都说干了。夏侯婴追上来以后也跟着劝韩信,萧何这个人很会打感情牌,说:“你回去大王要是不用你,我们三个人一起走。”

左劝右劝总算是把韩信给劝回去了,这一劝就劝出来一个大汉江山。后来韩信准备造反的时候,萧何打的还是感情牌,其实当时韩信如果警惕一点,他可能多半是不会被骗的,不过他太相信萧何了,可能是把萧何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但萧何可不这样认为,说到底,当初追他,只不过是不愿人才流失,两人的关系仅仅限于同事而已。总之无论如何,萧何当年月下追自己的举动无疑让韩信对他充满了好感,毕竟他其实才是韩信的伯乐,没有萧何,估计刘邦也跟萧何似的不会骑韩信这匹千里马。

许多年后时过境迁,天下太平了,萧何当了宰相,韩信成为了王侯。国家百废待兴,萧何其实也是不愿看到天下再度动乱,吕雉告诉他韩信要反了,萧何还是非常惊讶的。另外也感到事态有些严重,韩信这么一号军事强人。

他要是造反了,估计汉朝还真的找不出几个能够对抗韩信的人。为了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萧何也只能听从吕雉的建议,把韩信骗到宫里来给杀了。他找到韩信的时候,就和当年一年打的是感情牌,说:“我和你是好朋友,我请你入宫,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张感情牌还是很有效果的,毕竟你韩信就是人家萧何当初保你上位的,所以韩信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就算有,可能也抹不开这层面子,他哪里知道萧何已经决心为了这个大汉江山将他出卖了。

其实能说萧何无情无义吗?

肯定不能,他是刘邦的臣子,当然要为刘邦的江山考虑,且不去谈他和刘邦的交情,光是造反这一项,其实韩信就已经和萧何站在了对立面。而且韩信这么厉害,萧何也知道他如果真的起兵造反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如果萧何与韩信关系很好的话,那么这反而是大义灭亲了。

其实换成任何人站在萧何那个位置上,恐怕都会选择出卖韩信,毕竟韩信选择造反的时机不太好。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韩信之所以会选择造反,也是刘邦自己把人家给逼反的。

没办法,刘邦那种出身环境,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皇帝,猜忌心就会变得很重,生怕有人把他的荣华富贵给抢走了。所以你看基本上大杀功臣的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布衣出身的皇帝,其它皇帝基本上都是官宦世家出身。

反而很少去杀功臣,可见,出身环境真的很重要,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看到这大好江山,刘邦很是惆怅啊,写了一首大风歌说: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足以看出刘邦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哪里还有猛士,其实都被他杀光了。


围炉谈史


萧何是刘邦的重要谋臣,用今天的大白话讲就是:刘邦是老板,吕后是老板娘,萧何是给老板打工的。

萧何力荐韩信,不是因为个人情感。

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为了给刘邦延揽人才。

萧何对韩信的评价是:

“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决。”(《汉书 · 韩彭英卢吴传》)

说白了,本质上,他是在为他的老板刘邦服务、服好务而已。他有识人的眼光,能为老板选到极其适合的人才,刘邦当然也会高兴和更加信任重要萧何。

只不过韩信确实是军事奇才,因此,萧何才冒着被刘邦骂的风险,去“月下追韩信”。

个性缺陷导致韩信日后的败局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他本人政治上的不成熟、性格上的缺陷也随着军功的日益增大而被放大。

假齐王事件、合击楚军爽约趁机跟刘邦讨价还价事件,韩信一次又一次地透支着刘邦对他的信任。

韩信不断丧失着刘邦对他的信任,但他又没有把事情彻底做绝的魄力(就是造反),对刘邦当初的赏识之恩还念念不忘,心存侥幸。

萧何除掉韩信也不是因为个人恩怨

既然老板都对这个员工丧失了信任,萧何作为心腹员工,自然要顺着老板的心意,对韩信除之而后快。

从萧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当初他拼命力荐韩信给刘邦,还是日后协助吕后除掉韩信,本质上都是做了他那个位置该做的事而已,而并不是出于个人情感上对于韩信的好恶。

也就是说,当初他力荐韩信,不是因为他本人喜欢韩信、跟韩信关系铁,仅仅是因为韩信这种人才确实是刘邦特别需要的而已。日后,萧何协助吕后除掉韩信,也不是因为他个人讨厌韩信,公报私仇。而是因为韩信本身彻底丧失了老板对他的信任,老板本身就已经想除掉韩信了,萧何只不过是做了老板心里想做的事而已。

为什么说刘邦本身就已经想除掉韩信了?

“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汉书 · 韩彭英卢吴传》)

看到没有?刘邦对于韩信的死,有喜有哀。喜的是终于除掉了这个威胁权力的隐患;哀的是确实可惜了韩信的能力。

萧何作为一个政治家,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不可能是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一切都是以他的老板刘邦的事业为核心做决定的。


紫色阿尔法


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生是分阶段的!到了什么阶段就该做什么事!比如5岁了,就该上幼儿园,到了25岁,就该结婚生儿子,到了45岁,就该给儿子准备彩礼,到了90岁就该准备驾鹤西去!

萧哥月下追韩信,发生在刘邦打天下以前,汉王需要人才。

一个人势单力薄的时候,还想着统一天下。说好听点叫有志向,说不好听点,叫有野心,不管是有志向还是有野心,想要达到目的,就不必须有人帮衬才行。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巴掌拍不响,都是这个意思。想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有几个可靠的人才行。

萧何月下追韩信,发生在刘邦被项羽挤压到了蜀地,他的粮食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大大的不足,萧何作为刘邦的后勤部长,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在萧何眼里,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秦国祖先因为重用了商鞅才变法成功,国力富强。秦昭襄王重用范睢,秦国才有了发展的方向,秦始皇重用李斯,才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

这个时候的韩信,就相当于是秦国的李斯,范睢,他们一样有着惊人的才能,萧何发现了这一点,萧何认识到,有了韩信,汉王才能走出蜀地,重新和项羽争霸。

萧何与吕后合谋杀了韩信,那时候已经不同打天下了,吕后用不上那些将才了,留着也是祸害。

韩信的才华,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大汉的将领们都服气他做大将军。特别的能打,被封为一代战神。

其中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列阵,水淹龙且一个个彪炳史册的战例,让吕后害怕,刘邦也怕他。

如果韩信造反,振臂一呼,领着手下的兵马,跟刘邦和吕太后对着干,那么吕太后将不得安宁。

所以打完天下以后,像韩信这种无敌的将才,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交出兵权,回家养老。

可是韩信没有这样的觉悟,他认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享受齐王的待遇。刘邦没办法,在关键点时候不得不答应他的无理要求。

自此之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由信任变成了恐惧。有了兵权以后的韩信,让刘邦非常的害怕,很不安全,吕太后也知道这一点。

人闲的没事干的时候,他就容易给你搞事情,如果吕后不除掉韩信,韩信说不定那一天就蹦出来大喊,天下是我打下了的,你一个妇人凭什么坐拥天下。

吕后还是比较聪明的,提前和萧何合谋,解决了这个祸害。

总结

题目中的问题,不难理解,关键要记住阶段性。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打天下的时候,用他,就把他追回来,给他封大将军,不打天下,坐天下的时候,撤他,就把他塞到边远的地方,最好是杀掉。


我是陆小鸡读历史,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陆小鸡读历史


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评价韩信的: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一知己,指的是萧何。

为什么说萧何是韩信的知己呢?因为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当初,韩信在项羽麾下打工,很不受项羽待见。有本事的人都不会安于现状。于是,韩信跳槽到了项羽的竞争对手刘邦那里。

可是很遗憾,刘邦也不待见韩信。

韩信一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打算再次跳槽。不辞而别。

而数次与韩信有过交谈的萧何,深知韩信的本事。听说韩信跑了,便赶紧拍马去追。追回后,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才重用韩信,这才有了后来的局面。

两妇人,指的是一个无名老太太和吕后。

韩信年轻时,混得很落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有一回,眼看要饿昏了,一个老太太可怜他,给了他一碗饭,救了他。

而吕后呢,就是和萧何一起设计杀他的哪个妇人,所以说韩信“存亡两妇人”。

问题来了,萧何既然是韩信的知己,那么为何后来设计杀韩信呢?

很简单,因为萧何心里只有一个老大,那就是刘邦。

为了老大,别说是知己,就算自己的脑袋,也要随时奉上。

再说了,当初萧何追韩信,与其说是为了帮助韩信施展抱负,不如说是替刘邦留住人才。这件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在韩信身上,而在刘邦身上。

等到大家功成名就后,韩信对刘邦已经没用了。可是,恰恰又传出了韩信打算造反的消息。于是,刘邦自然就要对韩信下手了。

这时候,摆在萧何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继续追随刘邦,二是保护知己韩信。

在刘邦手下,萧何已经位居丞相。就算是韩信造反成功,萧何最多也只能是丞相了。而且,韩信不可能成功。

这么简单的选择题,萧何当然选择继续效忠刘邦了。

于是乎,韩信就悲剧了。

坦白说,从一开始,萧何就不是韩信的朋友,或者说,知己。对于萧何这样的人来说,他不可能有朋友。即便有朋友,也不可能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因为江湖上的浪漫传奇,并不适合在庙堂上演。纵观萧何一生,他的一切决策,都是围绕着刘邦而作。

也可以理解为:身不由己。


趣谈国史


萧何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害韩信,与当初他追韩信回来的初衷是否违背?这个应该说是“此一时、彼一时”,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需要站在萧何的角度思考问题。

1、首先要明确,萧何是忠于刘邦的,而非韩信

萧何最初为沛县主吏,与刘邦关系不错,经常接济刘邦。刘邦起兵时,萧何就归附了刘邦,并且对刘邦非常忠心,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萧何驻守后方,不仅为刘邦筹措粮草,还帮刘邦招募士兵。

所以在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赏最高。从这个方面来看,萧何对刘邦是非常忠诚的。

而韩信只不过是萧何为刘邦招募的一员大将,能用时,则用;不能用的时候,则废。不能高估萧何对韩信的情义。

2、萧何为什么会去追韩信

据史书记载,韩信归附汉王刘邦以后,感觉不受重用,所以就借机逃跑了,萧何一听韩信跑了,来不及请示刘邦,就去追赶韩信了。

萧何追回韩信以后,就给刘邦推荐韩信,封韩信为大将军,帮助刘邦进攻项羽。韩信果然不辱使命,帮助刘邦平定六国复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为汉朝开创了帝国基业。

3、萧何为什么不救韩信,反而和吕后一起设计杀了韩信

这要从韩信的动机说起,韩信在楚汉战争后期,为自己争了个齐王,但是被刘邦突袭,夺了兵权,后来给改封为楚王。

在韩信做楚王的时候,韩信窝藏项羽的部将钟离昧,并且被人告发要谋反,被陈平设计谋,刘邦假意巡游云梦泽,韩信逼死钟离昧,提着钟离昧的头去见刘邦,被刘邦趁机给拿下,降为淮阴侯。

在韩信做淮阴侯的时候,又想联合自己以前的部将,起兵反叛,结果,消息被韩信一个家臣的弟弟给告发了,于是萧何和吕后就设计,骗韩信说,刘邦打胜仗回来了,召见韩信。

韩信一进大殿,就被吕后布置的武士给拿下杀掉了,并且灭了韩信三族。

结语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被萧何举荐,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但后来因为窝藏项羽部将钟离昧,蓄意谋反,被刘邦拿下降为淮阴侯。韩信感觉自己被贬,心有不满,所以又想反叛,可惜走漏风声,被萧何与吕后给设计杀害了。

萧何举荐韩信、杀害韩信,都是为了刘邦夺取天下、平定天下,所以从萧何的角度,韩信如果能为刘邦立功,肯定重用他,但如果想谋反,那肯定要杀了他。所以不能因为韩信而责怪萧何,也不能因为萧何而责怪韩信,您说呢?


管理故事会


韩信之所以能被刘邦筑坛拜帅,能够成为刘邦的大将军,统帅千军万马,扫灭群雄,击溃项羽,立下卓著战功,是由于萧何慧眼识才并极力推荐。韩信是千里马,但若没有萧何这位伯乐,恐怕也只能终身埋没于芸芸众生中难于发出耀眼的光芒了。韩信是萧何发现的大材,也是萧何设谋诛杀的对象;韩信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并迈上成功之路是因为萧何,他走向死亡的深渊也是因为萧何,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据史书记载,韩信是西楚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他是个孤儿,家贫无依,备受恶人欺辱。项梁叔侄起兵反秦,率军渡淮河时,韩信挎着把破剑投入到了项梁麾下,只是军中一无名小卒,一直不受重用。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时任执戟郎中的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项羽喜欢繁琐的礼节,用人看出身,对出身卑微的韩信很是不屑,对其计置若罔闻,均未采纳,遂引起韩信极大不满。

听说沛公刘邦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他就叛项羽而转投刘邦,后随刘邦到了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县)。韩信曾犯军法当斩,行刑时,刘邦的亲信将领夏侯婴恰巧路过,韩信对他大喊道:“沛公不是想争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夏侯婴奇其言,遂停下来问了几句,觉得韩信见识不凡且一表非俗,就将他从屠刀下救出,并向刘邦举荐,刘邦也没太在意,随手给了个治粟都尉的小官职让他做。所谓的治粟都尉,是专管军队粮草后勤的小官吏 ,可见刘邦并未见识到他过人的才干。

刘邦的丞相萧何负责汉军的后勤保障,和治粟都尉韩信是上下级关系,两人经常有工作接触,他曾与韩信交谈过几次,认为此人见解超拔流俗,是当世罕见的旷世奇才,内心很佩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加以重用,刘邦都未重视也不接受。韩信认为自己不受重视,没有发挥才干的坏境,于是找机会溜之乎也。

彼时楚军强盛,汉军正处于低潮,军中开小差者极多,萧何均不为所动,一听说韩信也逃走了,他怕刘邦因此失去一位军事奇才,来不及报告,立刻策马狂追。有人见萧何骑马出营,且脸色慌张,不了解实情,就急忙向刘邦报告:“萧丞相也逃跑了”。萧何一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是刘邦最依赖、信任的人,当初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来南郑做汉中王,以积蓄实力,待机重新杀入关中 ;想不到如今萧何也弃他而去,对他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和雷霆一击。

刘邦觉得萧何太不够哥们了,在关键时刻竟对未来丧失信心,只身逃走了,心里十分愤慨。

两天后,萧何匆匆赶回,去拜见刘邦。刘邦见萧何居然回来了,心里十分高兴,但表面却装作异常愤怒的样子,诘问萧何道:“你为何也要当逃兵呢”?萧何答道:“我不是要逃,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又问:“你去追谁了”?答曰:“韩信”。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斥责萧何道:“已经有几十个将领逃走了,你一个都没追回;你说你去追‘仓库保管员’韩信,谁信呐”!萧何趁机又向刘邦举荐韩信道:“别的逃亡将领,都是普通角色,很容易得到,唯独韩信,实乃旷世奇才,在咱汉军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你如果甘心呆在这鸟不拉屎的汉中、巴蜀之地,长期当汉王,那确实用不着韩信这样的大才;如果您要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天下,那么就没有人比韩信更值得您依赖了。用不用韩信您看着办”。刘邦说:“我志不在当汉王,当然日思夜想挥军东进争天下,哪愿长期呆在这望不到边的大山里啊”。

萧何见刘邦态度已有所松动,遂乘热打铁道:“你既然有平定天下的雄心,就必须重用韩信这样的人才;如果你不重用他,他迟早还会逃跑的”。刘邦是乱世枭雄,起自草莽,没有文化,但他能听得进善言,有容人之度量,见萧何如此推崇韩信,就说:“好吧,我信你,这就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大喜,就建议他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筑坛拜将,用隆重的礼节拜韩信为大将。萧何解释道:“韩信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大才,自然不能以寻常之礼对待,这样他才会认为你发自内心看重他,从此一心一意为你效死力,再也不会离开你”。

事实证明韩信确实是秦末战乱中一个难得的军事奇才,他足智多谋,文武兼具,战功赫赫,国士无双,后来的实践证明了这点,但他被发现和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萧何很早就发现韩信是世所罕见的大才,但他的认识一直没被刘邦接受。在秦末群雄争霸、逐鹿中原的情况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一个人才的得失,往往能决定胜利的天枰最终会倾向于谁或抛弃谁。刘邦没有辨识出韩信之才,萧何认为假如坐等刘邦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很可能早已经失去了韩信,对刘邦来说,这是个巨大而难以弥补的损失。为了促逼刘邦尽快认识到韩信的价值,他就借韩信因怀才不遇逃跑的机会,一再将刘邦的军,迫使他重用韩信。

从当时的情形看,刘邦虽然接受了萧何重用韩信的建议,但显然将信将疑、有不少勉强的成分,并未完全认知到韩信独一无二的价值。但刘邦之所以能成事,和他虚心纳谏与度量恢廓是分不开的,他答应以隆重礼仪任韩信为大将。有史家认为刘邦是“流氓皇帝”。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并未完全认识到韩信的价值时,相信萧何的眼力,尊重萧何的意见,因而挽留住了韩信这一大才,为他以后削平群雄、一统天下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时的萧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因此,他不遗余力的推荐韩信,韩信也未辜负他,终于扫灭群雄,帮助刘邦建汉称帝。

但后来刘邦虽然当了皇帝,为了清除一些诸侯王的力量,又开始诛戮功臣,以解决他们对皇权构成的威胁,为继任者铺平统治之路。 刘邦处心积虑的把对皇权构成威胁者、反叛者一个个收拾掉后,他自己也即将油尽灯枯了。

登基称帝时,萧何被刘邦点赞为“论功当属第一 ” 。这位建汉首功之臣被汉高祖任为丞相。

有史家认为,韩信被诛是千古奇冤,但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他铤而走险实属被逼无奈。 韩信是位“上马草军书,下马击狂胡”的全才,可以这么说,刘邦的天下基本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 。但最终这位军事奇才却落得个“高鸟尽,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可悲下场,作为那个风起云涌大时代的英雄人物,韩信的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以及后来的叱咤风云,甚至成得大功后他的犹疑不决、患得患失、首鼠两端,都很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捕杀韩信或许是刘邦的意思,但具体操作又完全是吕后和萧何合谋进行的,当时刘邦率军讨伐英布,并未在长安。彼时的萧何,贵为丞相,且天下已定,韩信的作用已经不如当初那么重要,为刘汉的江山社稷考虑,一贯忠诚的他不可能站在韩信一边与吕后对抗,于是积极出谋划策,以高祖得胜回朝为由,诱骗韩信入宫庆贺,一举擒拿,后被吕后诛于长乐宫钟室。成就韩信的是萧何,毁掉韩信的同样是萧何。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丞相萧何不能不配合吕后擒杀韩信,不管他是自愿的或逼于无奈,反正设计杀韩信的主谋就是他,或许他设谋杀韩信也是为了自保吧 ?他若不协助吕后诛杀韩信,他自己就或许会是下一个被杀的对象。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米瑞君】的观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利用韩信的神之用兵,终于成就霸业。可是,成为皇帝之后的刘邦,已经不是那个可以对韩信放心用兵的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天才的军事家——给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也因为自身的天才和用心叵测,而招来杀身之祸。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想利用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效力

韩信最初是在项羽的队伍里效力,空有一番才智却受不到重用。后来,他又来投靠刘邦。他先是得到了夏侯婴的推荐,当了一个小官。但是,在刘邦这边,他还是觉得憋屈,于是,他又逃走。萧何发现韩信跑了之后,赶紧骑马把他追回来了。后来,经过萧何的大力举荐,刘邦终于开始重用韩信。

之后,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将自己的军事才华充分发挥出来,韩信参与制定了“汉中对策”,顺利帮助刘邦夺取关中。之后,韩信平定魏豹,北伐代国,击败赵国,又经过潍水之战、井陉之战和垓下之战,终于歼灭项羽。可以说,韩信是楚汉之争中汉军军功第一名。

萧何看人非常独到,不愧为善识人才的伯乐。此所谓:“成也萧何”。

萧何不是不想救韩信,而是没有能力救韩信

同为“汉初三杰”,韩信和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却截然不同。萧何是刘邦的老同事,还是他的上级,早在沛县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就非常铁了,可以说,萧何和刘邦有深厚的感情基础。韩信则不同,他是个外来人口,纯粹是老板和打工仔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韩信的将兵能力太强,到楚汉之争末期,刘邦对他已经是有所提防。定都关中之后,刘邦开始慢慢解除韩信的兵权。

到后来,韩信内心越来越膨胀,有了谋逆之心,吕后发现之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与萧何合谋,将韩信杀害。而那时的萧何,已经身为一国的臣子,君臣之间的感情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萧何如果替韩信说话,势必会被怀疑和韩信是一伙的。到时,萧何很可能自身难保。

所以,即使想救韩信,萧何也是爱莫能助,没有能力去救韩信。此所谓:“败也萧何”。

综上所述,新的政权一旦建立,原先的矛盾消失的同时,新的矛盾就会呈现出来。汉初,项羽已灭,手握重兵的韩信成为刘邦的头号敌手。倘若韩信能够识时务,尽快将兵权交会,像张良那样远离权力的是非,他的结局可能截然不同。

善于谋事,却不善于谋人,这就是韩信的弱点和他被杀的根本原因。


我是米瑞君,精读两汉史。品大汉风尚,析盛世风情。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米瑞悦读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汉初的三杰之一,非常有军事才能,但是他的生和死竟然全拜两位妇人。提起他,大家除了游戏,应该也都会想到另一个人,就是萧何。

大家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够建立大汉王朝,离不开“汉初三杰”的辅佐。其中,韩信和萧何就是汉初三杰里的两个,另外一个是张良。按理说对于刘邦来说,汉初三杰这么重要的臣子,都是刘邦的左膀右臂。最后为什么萧何要献计杀害韩信呢?想要说清楚这些事情,我们就必须先说一下,刘邦、萧何和韩信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韩信的发迹离不开萧何的赏识与推荐。大家都知道早期的韩信是不得志的,他在参加起义之前都是无业游民,甚至到了要饭吃的地步。到了秦末大乱,韩信参军了,他先是跟了项梁,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了项羽。不过,韩信在跟着项家的时候,都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也就是说他没有受到重用。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韩信有了离开项羽,投奔刘邦的打算。他投奔刘邦的时候,正好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在汉中的时候,韩信结实了萧何,让萧何推荐自己给刘邦。

萧何推荐了,但是,刘邦觉得韩信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因为前不久夏侯婴就给刘邦说过,让刘邦提拔韩信,刘邦就把韩信提拔为中级军官。可是,韩信觉得中级军官的职位,还是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找到萧何的。萧何的推荐没有管用,韩信就开始有了离开刘邦的打算。之后,韩信离开,萧何月下追韩信, 又把韩信给追回来了。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是这一次萧何追韩信,给刘邦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

韩信当上大将军后,帮助刘邦得到了天下。因为萧何的推荐,韩信如愿以偿了,他当上了大将军,并且开始给刘邦出谋划策,带领刘邦杀出关中,和项羽争霸天下。经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韩信带领刘邦杀出了汉中,占领了关中,之后刘邦一路东下,开始和项羽角逐,最后他们对峙在荥阳谁也拿不下谁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开辟了北方新战场,他拿下魏国、攻下代国、打败赵国、燕国归降、占领齐国。至此,韩信拿下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韩信也迎来了他的最后一个敌人项羽。刘邦和韩信合兵为一,和项羽打了垓下之战。正是垓下之战,项羽彻底的被打败了,并且自刎乌江。至此,刘邦统一了天下,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完成了统一霸业。

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先是把韩信封为齐王,然后再迁为楚王。韩信屡次和刘邦做对,导致刘邦对他下了杀心。韩信当了楚王之后,他收留了刘邦通缉的要犯钟离昧。钟离昧是项羽最为倚重的大将,同时,他还是韩信的发小。在跟随项羽的时候,钟离昧对刘邦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当韩信收留钟离昧的消息,被刘邦知道后,刘邦就对韩信不满了,他先是写信给韩信,问他见没见过钟离昧?韩信的回复是没有,刘邦更加的恼火了。他想带兵去攻打韩信,考虑到自己打不过韩信,所以,他就采用陈平的计策,以去楚国游玩为由,把韩信骗出来,然后把韩信给活捉了。

韩信被刘邦剥夺了王位,并贬为淮阴侯。这时候对韩信,也就被刘邦软禁到了长安他的身边,这就等同于刘邦已经对韩信不信任了。到了刘邦晚年,他要诛杀异姓王的时候,北方的陈曦因为害怕,他也开始反叛了,这时候刘邦也想让韩信跟着自己一起去灭陈曦。可是,韩信说自己有病,因此,也就没有跟着去。刘邦对韩信当然是不满了,他留着韩信就是想应付地方的叛乱,既然韩信不能为己所用,留着他肯定是个祸害。所以,对于刘邦来说,这个韩信肯定是可以杀了的。萧何为吕后献计,把韩信骗到宫中,然后韩信被杀害。

刘邦带兵出征去攻打陈曦去了,这时候长安城里兵力空虚了。吕后听说韩信要趁着刘邦外出的时候反叛刘邦,带兵杀到长安城来,把刘邦的皇子皇孙全部处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就把萧何叫来了。萧何开始为吕后献计,让她把韩信骗到宫里,然后在宫里埋伏好刀斧手,等韩信一到,就把他给捉了并且杀掉。吕后依计行事,但是,韩信并不相信,所以,他就没有去宫中。萧何一看,自己不出马看来韩信是不会来的。所以,萧何就亲自到了韩信的家里,把韩信给骗到了宫中。韩信可以不给别人面子,但是,萧何的面子他不能不给。毕竟,萧何是他的伯乐,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富贵人生。所以,明知是一个陷阱,韩信还是跟着萧何去了。他去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而是被吕后给灭了族。

那么,萧何为何要献计害韩信呢?萧何之所以能够成为政坛上的常青树,原因就是他懂得为官之道。他明白在这个世上,他只要讨好刘邦,自己的政坛就不会衰败下来。可以说他和刘邦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生死与共。再说了他是刘邦的臣子,当刘邦的大汉江山有危险的时候,他是有义务来营救的。所以,当他听说韩信计划谋反的时候,他必须想办法为刘邦把这个叛乱给压下去。尽管韩信是功臣,也许是冤枉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萧何宁愿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所以,他只好向韩信下手了。

最主要的是,萧何早就猜透了刘邦的心思,刘邦晚年的时候大肆屠杀功臣,萧何明白韩信他是绝不会放过的。既然趁着刘邦外出的时候,吕后要除掉韩信,那他萧何就陪着吕后把这场戏给演完吧。所以,韩信的悲剧是早就注定了。

我觉得萧何之所以要杀韩信,是为自己避祸,毕竟韩信是他推荐的,若是日后韩信真的反了,对大汉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他这个推荐人肯定也会被追责的。所以,在他得知韩信要反的时候,他会不顾一切,帮助刘邦和吕后,把韩信给出去的不得不感慨韩信的人生,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这么一来,萧何一方面能够避嫌保全自己,一方面又能成为皇室最信任的人。所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因萧何而兴,又因萧何而亡。人情翻覆似波澜,这就是最现实的利益考量!











Zh上善若水W


一,萧何为什么追韩倍


萧何月下追韩信,不为其他什么,就只一个字,能。萧何在刘邦到汉中后,与韩信的交往中,认定韩信可以让汉王摆脱困厄的处境,可以走出汉中巴蜀这块烟瘴之地,说不定还可以夺取关中,再出关与项羽争权天下。所以十分留意韩信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情况。他屡次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未奇之",韩信跳槽到汉王旗下,不就是升官发财,尽自己的才学吗?萧朋友又多次引见而不用,留着也累。他就再跳一次槽也不算多,于是就跑了。至于有没有月了亮也无所谓了。

萧何为什么诓韩信


在萧何追韩信和诓韩信之间,十年不到。两个人加上张良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说明他们都成功了。这期间,萧何张良知进退,扮低调,与皇帝相安无事。韩信功劳大,又看得见,自齐王而楚王而淮阴侯,心里不甘,怏怏不乐,渐渐生出异心来。汉初的形势变得非常的快。汉高祖的疑心越来越重,对大功臣疏远得厉害。因此,被挂起的韩信终于不满了。要重新来过。在这骨节眼儿上,被人告发。韩信要反,要杀吕后和太子。

不管这是真是假,情况变得急迫。韩信是谋反!这时,刘邦在外征讨韩王信,大部分心腹随征,张良又在病中。吕后只好找萧何。萧何于公于私都要想办法解决这件事。吕后同他商量,萧何只好诓韩信,把韩信骗入长乐宫,由吕后收拾残局。

三,结论

在这种定性为"谋反"的大前提下,萧何救不了韩信,否则当同盟论处;吕后与他商量,因为萧何是相国,又是沛县集团中坚,他不允许有人加害吕后母子,辜负了刘邦之托付;至于先前追回韩信,是因为当初的韩信有才干,又是找工作替老板打工,没有当前满腹不快要造反。这前后的截然相反的行为并不矛盾。联系在一块儿不就是强扭的瓜吗?


劉一千五


韩信不死,天下难安。

自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刘氏江山最不安全隐患巳非韩信莫属。在韩信还是楚王时,项羽手下大将,韩信的至交好友钟离皌,就对韩信说过这种话。刘邦借机去云梦打猎,招韩信进见。

钟离皌劝韩信趁机杀了刘邦以求自立,韩信不忍心。钟离皌只好自杀以保全韩信。在韩信进见刘邦时,被刘邦以谋反之罪拿下,押往长安,囚禁起来。

韩信作为军事天才,兵仙神帅,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战争艺术天才。以彻底把当时天下人征服,在当时人的心中,韩信成了战场上的神。在韩信的军事生涯中,没有打不了的仗,无论什么情况。韩信总能找敌人的弱点,并且能战而胜之。

萧何作为汉王朝的核心人物,为汉朝的建立用尽了一生的心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成为韩信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萧何为了大汉王朝的建立,用尽无数办法,使韩信在刘邦集团,寸功末立的情况下。劝刘邦建坛拜帅,成为刘邦集团的大将军,军队的实际掌权人。才有了以后韩信的许多经典战,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

但是,萧何也能为大汉王朝建立后,牺牲曾经的知已好友韩信。因为任何友谊和亲情,在国家利益面前,都是无能无力,一切都以国家利益为主。

萧何为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只能选择牺牲韩信,把一切不安定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