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我们常常慨叹,为什么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为什么毕业于同一个学校的人,几年后的差距也会变得那么大呢?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执行力,也是增加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当你抱怨别人增加报酬而自己的薪酬却原地踏步时,当你感叹别人发展机会大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时,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可能正是你在执行力和行动力上的欠缺?


那些能够超越同龄人的人,往往都有这样一个优点,他们除了有远见外,还特别肯吃苦,他们的勤奋和执行力往往能甩出同龄人几条街。


一个人在舒适的环境待久了,无论他多么想改变,如果他不去执行,最终都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马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说的就是一些人不去执行,只是空想


所以,想要变得更好,首先,你要学会去执行。写出文章最好的办法,不是搜集资料,而是马上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提升演讲能力,突破演讲恐惧,最好的办法是,先冲上台再说。


等待、默默发力不是最好的准备,只有跨出第一步才叫执行。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香港的“珠宝大王”郑裕彤出身贫寒,为了养家糊口,小学毕业后,郑裕彤便到父亲的朋友周至元所开的“周大福金铺”去当学徒。


店里的伙计,大多只知道埋头做本分事,而郑裕彤,除了做好本分事外,还特别爱动脑筋,经常琢磨和研究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金铺的发展。


一天,老板让他到码头接一位亲戚。这时他看到有一位南洋侨商上了码头,并向人打听哪里可以兑换港币。


郑裕彤灵机一动,立即走上前去,说周大福金铺可以兑换,价格也最公道,并立即带路,将这位侨商带进了周大福,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码头接那位亲戚。


郑裕彤的这一做法,让周老板大为赞赏。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还有一次,店里开工好一会儿了,郑裕彤才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老板很生气,问他到哪里去了。


郑裕彤回答说,自己看别人家珠宝行做生意去了。


老板很好奇,问他看出了什么名堂没有。


“我看别家的生意,比我们店里做得精明,只要客人一踏进店门,店里老板、伙计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无论生意大小,一视同仁;即使这回生意做不成,给人家留下一个好印象,下回他们自然还会光顾!”


“另外,店铺一定要开在做生意的旺地,门面装修也要讲究,特别是做珠宝生意,一定要显得十分气派。”


郑裕彤的回答让老板不禁对这个小伙计有些刮目相看,他没想到这些经商诀窍能够从这个小学徒的口中总结出来。


自那以后,老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还将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他成为香港金行龙头老大“周大福”的掌门人。在郑裕彤的经营下,“周大福”已经成为了珠宝行和金铺的代名词。


假如郑裕彤面对那位兑换港元的南洋侨商,是这么想的:


“金铺又没多给我工钱,我主动去管什么闲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假如他不主动去琢磨怎么做生意,而是想:


“我一个小伙计,就算操这份心又有什么用?”


那么,结果又会怎样呢?


最好的执行者从来都是自己主动去做,不是被动等待别人安排才去做的人,他们都是能根据需求,主动去找事情做的人。


一流的执行者,他首先会觉得那些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解决。


他会觉得好机会是平台的机会,也是自己的机会。


无论这件事情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无论自己的职位多么普通,他们都会当仁不让地去做。而机会,往往就会因此而产生。


执行, 不是被动应付,而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皇明太阳能集团创始人、总裁黄鸣,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拥有超强执行力的人。


黄鸣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石油钻井技术研究所,在技术装备室工作。


工作两年后,地矿部有一个斥资几十亿元的“七五”大型设备改造项目,即为了提升钻井勘探的技术水平而要把所有的钻机都改造一遍。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当时部里把这个课题交给了比黄鸣所在装备室的级别和规模更高一级的装备研究所,为此还专门召开了钻机改造方案的评审会,黄鸣当时抱着学习的心态参加了评审会。


当时有几位年龄比较大的高工(高级工程师)在会上介绍方案,黄鸣听得非常仔细。但听着听着,他觉得方案有问题。一是方案中有很多理论依据、设计计算跟大学的专业教科书和他所看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不符;二是实施方案缺乏可操作性,设备改造方案与现场情况有很多不符之处。


在大学期间,黄鸣的专业课程学得非常深入,每门都是优,实习期间,他又把整个井架、钻台、动力系统等摸得一清二楚,写了厚厚的实习报告,工作两年,他特别关注专业动态,写过几篇专业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正因为有对专业技术的深度把握,黄鸣快速捕捉到了方案的不足。于是,他把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逐条记下来。等几位高工让大家提意见的时候,黄鸣鼓起勇气一下讲了十几条。


讲的时候一气呵成,但讲完之后,他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毕竟在座的都是专家、司长、总工,自己不知深浅地提建议,会不会让别人感觉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太不知天高地厚了?


当天晚上,领导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让黄鸣没有想到的是,领导告诉他,听了他的意见之后,大家都很重视,经过慎重考虑,领导决定把设备改造项目的任务分一半给他们科室,由他牵头,与另一科室共同完成,并正式通知他加入“七五”设备领导改造五人小组。


就这样,刚刚毕业两年的黄鸣获得了这个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机会,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鸣的做法,正是让执行力与创新力结合的典范。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不迷信权威,即使是众多专家的方案,如果有漏洞,他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二,虽然项目和自己无关,但还是主动去想创新的方案。


工作中,很多人就像机器人一样,执行中很死板,被动地遵守常规。其实,最好的执行者往往能够主动打破条条框框,并把创新力落实到执行中,主动为平台做出贡献。


只要你时刻围绕“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去思考和琢磨,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你也能做出有价值的创新。


这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完善执行力。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执行力,才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关键


那么,在职场上,如何提升自己的执行力呢?


第一, 对上级安排的任务,比他要求的做得更好。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且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必定成功,这种人懂得要求自己多努力一点,多付出一点,而且比别人预期的还要多。”


是的,作为一个执行者,不能像个机器人一样只是满足于简单把任务完成,而要学会站在全局负责的高度去认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超出上级的期望。


第二, 不仅能完成任务,还能弥补上级的不足。


一流的下级总能提醒上级,末流的下级总要上级提醒。


不少执行者认为:既然是领导,做的决定肯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做就行了;


即使觉得有什么不妥当,但是领导说的,就算出了差错,也不是我的责任,我何必多事;


领导都没有想到,我怎么可能替他想到?


但最好的执行者,不仅不需要领导来提醒,而且总会想到领导前面,上级想到的自己当然要想到,上级没有想到的,也要主动替他想到。也就是帮助上级把关,弥补他的不足。


第三, 优秀的人,常把“分外事”做成“分内事”。


任何事情都要分分内分外、都要计较一番得失,生怕比别人多做了一点点,好的机会又怎么会轮到你。


将“分外事”当成“分内事”来做,就能获得更多认可,获得更多的回报与机会。不同的心态,就会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你能给人惊喜,命运就会还给你更多的惊喜。


第四,用手做只能保证“做了”,用心做才能保证“做好”。


对于自己关心的事,我们会时刻惦记,用心琢磨。反过来,如果是对自己不关心的事,哪怕它天天都在你眼皮底下出现,你还是会视而不见。


做执行的时候也是一样,只有时刻关心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事、公司的事、客户的事,你才会用心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