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流传几千年了,国画灵魂是什么?

启辉国画


美术界至今对“以神写形”的学术价值仍然十分的提倡,它已经渗透到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潜在的指导作用。深入研讨“以神写形”的学术价值,的确不是多余的了。有关“形神”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画画论和中国画创作实践的核心问题。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论点,不仅是对中国画论的杰出贡献,更是成为了国画的精髓和灵魂。

第一次提出“以形写神”之后,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实在是众说纷纭。但是,对于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传神”,各家的意见还是基本趋于一致的。至于如何达到“传神”,各家的意见有时却又大相迳庭。在这些论争中,对于“唯形似”论的批判,始终是中国画论的主流。唐张彦远就曾尖锐地批评过当时一些低能的画家,“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日画也。”宋陈造则说“虽毫发不差,若镜中写影,未必不木偶也。”苏轼更风趣地用“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10个字来点评"徒具形似”的画家,这种讽刺实在太过辛辣。

可见,要求美术作品具有永恒的感人的魅力,反对那种呆板的乏味的自然主义的现象纪录,是我国绘画传统中永远最可宝贵的精神综观历代有关“形神”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一方面对于“神”的理解和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每个时代对于“神”的阐释都赋予了新的内容有写“神”,而提出写“意”、写“真”、写“趣”、写“心”等。另一方面对于“神”的不同提法越来越多,头绪纷繁;有的用语玄妙,有的甚至带有神秘色彩,确实不利于后人的学习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透视学、解剖学的介绍,今天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起码必须掌握的技术—准确地描绘对象,已经不成为问题了。

也就是说,做到“形似”已经比古人具有优越得多的条件了。况且,照相术的发展,也向绘画提出了挑战。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深人类的审美能力不断丰富和提高,绘画艺术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岁月流逝,从顾恺之时代到今天已经一千五百多年了。今天,理论工作的任务,难道仅仅只是躺在前人宝贵的画论遗产上做一些整理和阐释的工作?难道古典画论中关于“形神”问题的论述不再需要向前发展?时代的前进,绘画艺术的发展,必然对造型艺术中的“形神”问题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以及审美过程中各种因素在绘画上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他在继承古典画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神写形”这一新的理论见解,同时进一步对“形神”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表述。如何观察对象,如何描绘对象,是塑造艺术形象这样的观察顺序和方法,归纳为一个公式,即“神一形一神”。在我国出过“意”、“趣”等,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时也涉及到绘画的主观方面,但不免又涂上一层神秘色彩,而且提法越多,问题就越复杂化。

石鲁对“神”的内涵的阐释的深刻性、明确性是值得注意的。他认为:“画贵全神,而神有我神他就是画家的情思;“他神”,就是对象的精神。“我神”和“他神”的合二而一,就是绘画所贵有的“全神”,也就是“以神写形”中的“神”这个“神”非常明确地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对象通过形体动势反映出来的精神、气质、感情和个性,二是指客观对象反映到画家头脑中主观上因此而产生的情思。

国画的精髓是通过“气韵”来体现作品的感情,而要做到“气韵”二字不能光想着怎么讲画得形态画好,而是要找到那种全心投入感情之后表达出来的神态气韵,假如还是停留在“形似而神不似”的状态,苏东坡等古人辛辣的讽刺恐怕也会飞临到自己头上。



静一号普洱茶


意境,是画家采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和谐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妙合。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

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对王维的诗艺意境作了很好的总结。

其中的“画中有诗”,

可谓是意境在艺术中的最好呈现!





归谷读书


国画的灵魂是意境,是画家采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有与无的和谐统一,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妙合。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所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中国画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