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

“十惡不赦”是一個成語,常用來表示一個人罪行嚴重,犯下彌天大罪,無論如何不能被赦免。那麼“十惡不赦”這一成語中的“十惡”究竟指的是什麼?在古代,十惡指十種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的罪行。《隋書》以及《唐律疏議》等文獻均對“十惡”作了記載,下面以《唐律疏議》中所載十惡為例。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謀反

謀反無論在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社會都是大罪重罪。《唐律疏議》所說的謀反主要指的是危害社稷,弒君篡位之行為。古代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麼圖謀君主的江山社稷就是“規反天常,悖逆人理”,因此危謀社稷被稱為“謀反”。如唐朝的安史之亂,房遺愛謀反案等。謀反因危害大,造成的社會影響最為惡劣,被定為“十惡”之首。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謀大逆

謀大逆聽起來與謀反相似,但謀反是側重於圖謀社稷,反叛,謀大逆則是側重於毀壞山川宗廟以及宮闕。《唐律疏議》記載道:“此條之人,幹紀犯順,違道悖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其實謀大逆與謀反是有一定的聯繫的,謀反之人若有能力的話大多都會破壞統治者的宮殿以及供奉統治者先祖的宗祠廟宇。魏晉時期,僅以言語冒犯了陵園宗廟就會被判處謀大逆,犯罪人會被判處腰斬,其家人也要連坐,可見統治者對謀大逆的痛恨。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謀叛

謀叛與謀反,謀大逆一般也是一同出現的,但謀叛主要指叛國投敵的行為。比如陳勝吳廣起義以秦統治者的角度看就是謀反;陳勝一行人若燒掉了秦族宗廟,那便是謀大逆;像辛棄疾斬殺的張安國,那便是謀叛。謀叛者一般比謀反者要多,因為謀反要做太多的人力物力準備,但謀叛只需要為敵國效力,因此謀叛的成本是遠遠低於謀反的。《大清律例》中明確規定凡謀反、謀大逆,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並連坐。兄弟之子但凡年滿十六以上皆斬首,家中女子或不滿十六歲的男性皆收為奴並沒收全部資產。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惡逆

惡逆是“十惡”中第四,它指的是毆打或殺死父母、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等長輩的行為。古人認為家人自相殘殺是窮惡盡逆的行為,因此其處罰絲毫不亞於謀叛。在唐朝,犯惡逆之主犯以及從犯都會被斬首處死,到了明朝刑罰加重,變成了凌遲處死。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不道

現代人將“大逆不道”掛在嘴邊,但不知其為何意。不道指的是在一家中,若三人被殺死,而其中三人都沒有犯下死罪,那麼殺人者所犯罪行即為不道。倘若一家之中只被殺死兩人,或者殺死的三人中有犯死罪之人,那麼殺人者僅按照普通的殺人罪論處,並不屬於不道。除此之外,殺人後分屍,蠱惑他人殺人都算作是不道罪。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大不敬

這條罪的罪行範圍可是太廣了。偷盜皇族祭祀用品,偷盜或偽造皇族用品,給皇族治病沒瞧好,偷吃了御膳,總之一切無人臣之理的行為都會被定性為大不敬。但是大不敬一般是對皇族不敬的罪行,若是尋常百姓人家父親因子女對自己無禮就稱之為大不敬的話,那這家才是真正的大不敬。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不孝

這一條不用過多解釋,凡是辱罵詛咒父母、祖父母等長輩;父母以及祖父母健在,子女贍養不周;父母喪事期間尋歡作樂擅自嫁娶,脫去孝服;父母去世秘不發喪,和假稱父母死亡;不聽父母訓令;向官府告發父母的行為都屬不孝。這就叫“臣不議君,子不議父。”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 不睦

這管得實在有點寬了,家庭不和睦也要被定罪。《唐律疏議》規定:但有謀殺及賣緦麻以上親,無問尊卑長幼,總入此條。家裡人打架,若是傷了便從輕處罰,若是因打鬥出了人命就會從重處罰,若殺死了父母等長輩則會被歸入“惡逆”。

  • 不義

殺死自己地方的官員,殺死自己的師長(不是軍隊裡的哦);自己丈夫死了卻不發喪,尋歡作樂;也就是這條罪行中的都是沒有血緣關係之人所犯下的。

  • 內亂

內亂並不是國內動亂或者叛亂,而是家人親戚之間的通姦行為。即便通姦二人是你情我願的,也會被以內亂之罪論處,若是男子強行與女子發生關係,案發後,男子會被判處絞刑以儆效尤。

腦洞文史——人們常說的“十惡不赦”究竟是哪“十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