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凤凰网报道欧文确诊新冠肺炎,后立马被“打脸”,现在媒体是怎么了?

瓣瓣瓣玛玛


抢新闻的副作用,法新社六次抢发邓小平逝世。最近自媒体在李文亮抢救期间,晚上九点之前,不管医院官媒三次宣布正在抢救(真的在抢救)一味刊发悼念李文亮文章。多次提醒就是不管,甚至花圈都出来了。这是在贴热点蹭流量。

媒体特质如此,吹哨总有吹早了或者吹错了的时候。


老王说新闻手册


所谓新闻新闻,追求的就是一个“新”字,也就是所谓的“时效性”。

对于竞争激烈的媒体平台而言,如何确保自己获得的是“第一手”资料,成为某个事件的“第一个”报道者,是他们获取爆炸性关注度的关键所在。

正因为对“时效性”、“新鲜度”的疯狂追求,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考证,只求第一时间“爆料”某一事件吸引人的眼球,而把“真实性”放到了事后再进行考证。

这样一来,无论事后证明相应事件是否真实可信,他们都已经获得了想要的“关注度”,也就达成了他们的最终目的。

这也是许多“假新闻”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因为,无论是“爆料”还是“辟谣”,媒体平台都能从中获取巨大的关注,所以,这种盲目追求“新鲜度”,“抢头条”的做法,才是媒体爆料后又频频遭打脸的主要原因。


妄语狂言


“打脸”是因为没有核实消息就抢发新闻,反映了当今媒体疯狂追求时效性的现状。

媒体的主要责任是发布新闻、传播消息。


什么是新闻?“新”代表着新鲜的、新颖的;“闻”代表记者听到的、采访到的消息。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新闻就是记者采访到的新鲜的、新颖的消息。

记者的采访确实是事实,但不一定是整体的事实真相,很多时候只是部分真实或者部分事实,一个事件的真相往往是滞后的。现代社会瞬息变化,对于新闻来说,时效性代表着影响力、代表着广告、代表着资本利益。一般市场化、商业化属性强的新闻媒体机构,不可能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爆款“新闻点”,即便消息源都没有充分验证。

对于媒体机构而言,“讲真话、摆事实”是其公信力的基本要求,但有时讲局部的真话、讲片面的事实,可能与整体的事实真相背道而驰。对于记者而言,调查一个事件本身就需要时间,而事件真相的组成往往由一个个新闻点构成,在工作流程以及业绩绩效的多种压力下,很多记者会将采访到的信息第一时间传回编辑部,事实的对比验证滞后开展。而后方编辑并不掌握现场具体情况,对事实的把握仅凭单一的新闻点,可能会抢时效直接播发。

对于凤凰网“打脸”事件的分析,要跳出事件本身的框架,从更高的格局去看。对于新闻媒体机构而言,当下媒体的竞争环境如此激烈,如果你不抢发,等于是白费功夫没有影响力;对于编辑记者个人而言,抢发新闻出错也没有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采编发都是按照流程走的。


解决这个问题,治标很容易,治根非常难。



By 毛毛虫 清华大学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