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旅游业会受疫情影响吗,该怎样补救?

沙尘暴有话说


  总体判断,旅游经济深受重创,冲击全面,需要救助。预计非冠疫情下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约7万余亿元,疫情造成的损失额度约相当于疫情前预测总值的22%至25%,损失额度约在1.6万亿至1.8万亿元之间,导致全年预期从同比增长10%变为负增长14%至18%。具体冲击可以从三个常规层面来进行初步分析。

  1、国内旅游

  国内游近期全面阻断,断崖式下降。

  受新型疫情冲击,居民纷纷终止出行计划,各主要景点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文化和旅游系统防控措施很及时,1月20日起各景点、场馆等陆续叫停,1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旅游产品。无疑对全国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国内旅游造成大面积影响,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将超过两成以上。如果局势还不能在第二季度内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其滞后效应和负外部性会导致更大影响。

  2、入境旅游

  入境游基本停顿,这是受影响最深远的一块。

  1月29日起,多家外国航空暂停了往来中国的航班;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团队形式的入境旅游几乎停摆,散客形式的入境旅游大受冲击。参考2003年“非典”期间的表现来看,对入境旅游冲击将非常大,其苦日子长,恢复的周期也更长,预计会比出境游恢复滞后3-6个月。

  2003年全国入境旅游人数9166. 21万人次,在部分省市受冲击不大的情况下,全国入境总量仍比 2002年下降6. 38%。如今,在全覆盖国的一级响应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双重叠加下,将对入境游特别是外国游客信心造成重大影响,上半年取消来华旅游的人数会大幅升高。预测2020全年入境旅游人数将降至9000万至1亿人次左右,同比2019年下降约30%-35%。入境旅游收入损失预计在350至400亿美元左右。

  同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长线的欧美市场恢复时间可能要到2021年,欧美游客对WHO的意见最敏感。周边及短线旅游包括港澳台,六七月份可能就会有改观。因公访问不受这个限制,将率先启动。

  3、出境旅游

  出境游也将受到重创,对于全球的旅游市场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主要因各国出于安全考虑,会限制新型疫情所在地国家公民入境,以及各国到达目的地国家意愿减弱等影响,致客流量减少。“非典”期间,中美、中日、中港的客流量损失平均达到20.2%,其中“非典”导致的赴美客流减少高达38.9%。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从2000年的450万人次猛增至2019年的1.68亿人次。亚太地区通常要接待75%的中国农历新年游客,受到的打击最大。根据泰国旅游业统计,1000万的游客当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截至2月3日,对中国采取入境管制措施的国家已高达84个,可以想象未来的影响有多大。

促进旅游消费必然会成为疫后挽救经济发展的首选手段之一

  1、品质是必须

  如今,依靠那种人挤人的红利时代、躺着赚钱的传统时代已经结束,未来鹿死谁手,关键还在于自身实力,在于能否提供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供给。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基于第一性原理,旅游的本质就是要能够打动游客的心。真正以人为中心,做好产品,做优服务,才是立身之本。

  从需求端看:消费体验趋向分层化、复合化、散客化、个性化等方向转变。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也应当是精细化、多元化、专业化的,而目前供给侧匹配度显然不高。

  此次新型疫情犹如大浪淘沙,大浪来了,方看出谁会游泳(好产品),谁仅仅是有救生圈(政策、资金),或者两者皆无。那些追求高大上、大投入、大面积、重资产,游客中心、豪华设施、基础设施等过度投入的项目和景区,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都不是真正以人的体验需求为中心,缺乏真正小而美、优而精的优质项目,一旦面临危机,则吃不消,这些都需要升级调整了。

  2、创新是必修

  变是永恒的不变,万变不离其宗,在变化中不变的是事物的核心本质,是基本的规律,是真正的商业逻辑。在“变化”中抓住“不变”,谋求创新求变,这是突破的必由之路。

  市场始终在,消费不会没,产品、服务与模式将随"疫"调整,“守正”“创新”会成为主旋律。中国仍有最大规模的市场容量,这样巨大的市场群体依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现状,他们对美好生活更多更好的向往就是最大的机遇。此次新型疫情恰恰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调整产品结构,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文化科技内涵。总之,“守正”“创新”才是硬道理。

怎样找对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过去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积极应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积极扶持

  1、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硬核减负,让旅游企业能够应对大疫冬眠时刻!现在最紧急的是让企业能获取现金流活下去,如无息或贴息贷款、质量保证金退还,相应的减税、退税、基金、补贴、金融支持等,以及做好受困企业金融服务、鼓励各界积极捐款等。

  2、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旅游治理水平,党政统筹,多方共建,文旅和卫生部门联动监控,文旅企业联防联控管理,居民和游客监督支持,智库及媒体科学研判。

  3、制定旅游振兴计划。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必须想办法扶持和救助旅游业,奖励有贡献的旅游业从业人员,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应积极考虑编制促进夏季或秋季旅游业的振兴计划。同时,增加旅游发展资金,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以拉动消费促经济发展。可以分阶段组织诸如景点减半收费和餐馆、旅店、零售店削价等一系列促销活动,鼓励亲近户外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开展自驾车游、户外营地游、研学旅游等。

  4、消除心理影响,重塑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考虑到短期内不可能吸引大批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因此,在二季度开始就应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开拓国内市场,由内到外稳定人心,籍以刺激整个旅游和消费市场。必须开展一系列新的重大的营销行动,增加对外的营销经费,重塑中国的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

  5、完善公共旅游安全规划。把公共旅游安全规划纳入到全域旅游体系中,出台应急预案,整体提升旅游环境的卫生水平,如旅游厕所应备有必备的耗材,包括卫生纸、清洁液、消毒剂等。对文化旅游行业处置涉文旅突发公共事件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提升文旅行业应急处置水平。  

  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他们活得好,不仅靠活力,还靠实力,更靠毅力。未来,更多的企业和机构也将实现凤凰涅槃。

  勇气和信心,就是苦难给我们最好的恩赐。挺过去,就是胜利!

  纵有乌云遮万籁,还留明月照乾坤。

  立春万物苏,待到春暖花开时,犹在丛中笑。


家美洁美专业清洗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疫情期间旅游业会受很大影响
个人有几种方法觉得可以补救
第一:政府出具相关政策,调整来该城市的车票价格
第二:城市宾馆以及饭店适当降价打折!
第三:提升城市形象,自己旅游景点服务质量
第四:加固景点安全措施,谁都不想一场旅游,成为一场悲剧!
具体的看我视频讲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c96ec4c2f80a4328976ca271de8dd767\

周先生的生活趣事


今年的旅游业会受疫情的影响吗?

今年的新冠肺炎和2003年的非典不同,由于是聚集性传播导致封城,再加上现如今的媒体速度使全国陷入了恐慌,不过按目前的局势来看,全国疫情逐渐好转,多地企业已进入了恢复期。

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也是人群聚集性的服务行业,且游客群体来自世界各地,是受疫情影响的严重行业之一,即便疫情稳定下来,人们也需度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安全期,至此,所有的旅游业方能彻底恢复正常。

当然,除了这些主观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国家为了避免疫情的扩散,对大部分企业进行了限制,全国诸多旅游景区的开业时间待定;人们受到经济的影响,定会控制消费,减少出行次数,一些淡旺季明显的景区很有可能会错过今年的营收期,损失不可预计。

疫情过后可能会是旅游业的拐点,补救措施因地制宜

当时的非典过后,旅游业出现了“报复性”消费,致使众多旅游景区瘫痪,从此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直至今日。虽说旅游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经济息息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同是受到疫情的影响才出现的转折,所以,疫情过后很可能会是旅游业的拐点。

由于地区不同相对的补救措施也会不一样,比如海南,大部分游客均为全球各地,且目前正是淡季,在这期间应做好完善旅游服务,增添游客需求,待旺季到来才能弥补今年的损失;国内其他旅游业可大力度吸收周边群体,赢利点固然缩水,但能使旅游业正常运转,不至于调整运营成本,导致口碑恶化。

通过疫情期间《武功山景区爆棚事件》发现,旅游报复性消费确实发生了,可能是因为人们憋的时间长了,也可能是疫情期间没有其他景区开放,但千万不要完全依托报复性消费理念。应利用现在的时间,做好全面维护,应对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和人们需要释放的环境。

为了大家的安全,希望等待疫情结束,再进行聚集性出行。

其实人生就像旅行,处处皆是风景,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看风景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