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是你去了欧美才知道的?

沫终冰


来说说英国~


1. 大家都是胡乱穿衣服的,不分季节,9月份的苏格兰大街上,你会看到有穿羽绒服、呢绒大衣,也有只穿个短袖T恤,薄薄的裙子的。


2. 走在大马路上,迎面走来的陌生人都会跟你愉快地微笑。


3. 英国人的生活很规律,超市、商城都下午5、6点正点关门,只有部分超市是晚上8点甚至24小时的。商城也只有周四晚上延长营业时间到晚上8点。那么问题来了,朝九晚五的英国人是什么时候去逛街买衣服呢?


4. 在英国的住宅区,野生小动物是常客。在格拉斯哥住的我们,天天晚上喂狐狸,一直喂到窗前来一次来那么3、4只狐狸坐等投食而被学校管理员警告……


5. 英国年轻人的生活,除了party,就是夜店,国内KTV这种是不存在的。只有留学生才会跑到华人开的,有国内KTV设备的一体式饭店玩。


6. 去英国买手机才明白什么是真的信用制。分期签合同买个手机,最开始也就只交一个月的钱就拿走手机,而不像国内一下缴满全款享受套餐。很多留学生钻这个空子,签2年的合同,然后一年读完书,没交满钱就带着手机国家了……


7.在英国买衣服,纯棉的便宜,雪纺的贵。H&M,ZARA的质量和国内真有差别。


8.秋冬季节去英国记得自己备双拖鞋。因为英国人是习惯光脚洗澡的,而你想在秋冬季节去买双拖鞋,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9.英国的老粤菜馆比香港、广东都正宗。


10.记得去英国的中国餐厅买龙虾哟,价格绝对会让你惊喜。


———————————————————————————————————

持续更新ing~


天道留学考试


我们家租了房子给国内来的夫妻, 他们把女人的内衣裤都挂在前院的树上, 好难看。

我在网上定了货, 收货人是我的名字!亚马逊信息说已经送到我们家门口, 打球回家没有找到盒子。 马上跟亚马逊说, 东西可能寄失,丢掉了。

后来才知道是他们把写着我名字收的东西拿进了自己的房间, 也不告诉我!!!!!

跟他们说了, 还说是放在门口的!

这算不算来了美国才知道的规矩?



程偌


工作关系,在爱尔兰生活过一段时间,强答一波。

1. 超级爱喝酒。感觉他们平常的生活基本都是晚上开始的。经常在寒冷的冬夜,看着成群已经喝得微醺的学生光着大长腿,向市中心的酒吧走去。刚到的新同事形容的好:简直是西方版的海天盛筵。有一次,全班来了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来的几个学生我看也是疲惫不堪,强睁着眼,我问她昨晚是不是出去喝酒了,她一点不隐瞒,似乎还有点开心的说:昨晚跟班上几个同学连续喝了十个小时,要知道他们喝酒是不吃东西的。

2. 喝冷水。即使最冷的时候,去饭店吃饭,绝大部分都是提供冰水,常温的都很少。

3. 公交系统差但是很贵。很多地方去不了不说,能去的附近乡镇,公交基本要30起,而且一般10-15分钟一班,周末更少。

4. 衣着土。用学生的话说: 老师你都比我们穿得时尚,还穿了一件牛仔外套!

5. 商店关门早开门晚。平常周末十一点出门,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下午六点不到,市中心很多店面就关门了,只剩下几个生活必须的大连锁超市。

6. 不文明。他们出去玩的时候,其实不文明的行为也很多,尤其是周末早晨,市中心很多碎酒瓶以及各种垃圾。

7. 不等红绿灯。以前常被教育说西方人怎么遵守规则,哪怕是半夜没车,一定也要等到绿灯。而现实是,巴黎不等,伦敦不等,柏林不等,爱尔兰也不等!

8. 同样一罐可口可乐,超市都要10块左右。

9. 菜比肉贵。刚去的时候一个猪肘子只要15块,但是半斤空心菜可能就要20了。

10. 人真少,第二大城市只有10几万人左右。


书虫一心


那太多了,很多事情现在你们可能认为很正常,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人认为正常的事情,到了欧美才知道不正常,中国人认为不正常的事情,到了欧美才知道很正常,比如:
1、我八四年去过当时的西德汉堡、挪威的谋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去过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看到人家闹市区的市容、街道竟然如此干净、整洁,我完全懵了,马路竟然可以这么干净?怎么弄的?那时候上海没有一条街道的整洁干净程度,可以和这些欧洲发达国家的城市街道相媲美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汉堡的一家市中心的农贸市场,我们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出来后坐在距离那家农贸市场那个出入口不远处的马路边上一张椅子上,我当时的心里却有一种好像置身某座花园的感觉,现在上海也建设的不错了,很多市中心区的市场也蛮干净,南京东路步行街也非常漂亮,可那时候上海简直垃圾满地、尘土无处不在。
说明一下,这图片不是挪威谋城。
2、在挪威谋城,我们船靠好码头后,船员下地去附近一个小镇闲逛。那是一个小港口,附近只有一个小镇可以逛一逛的,在小镇附近有不少人家,那天下午,当地可能属于正常上班的时间,所以镇上几乎一个人也没有,我们忍不住,终于抛弃礼貌,跑到几座独立的房子,隔着窗子往人家屋里看,心里都有点叽歪:怎么屋里装饰简直有点富丽堂皇的,可一座座房子外面看简直就像用油毛毡包裹着一排排木板,感觉很简陋,这里外装潢实在反差太大了。在中国,我们自己家造房子,不都是水泥砖块甚至预制板吗?上海当时郊区人造房子,和挪威谋城那小镇人家的房子简直正好相反,房子都是一本正经的水泥砖块堂堂正正的两层楼,简直十二三级台风都不怕,可是几乎家家人家的内装潢又都极其简陋,甚至很多人家很多年没有内装潢。
八十年代中期时的波兰格但斯克没有这么漂亮。
3、欧洲还有一个现象,即无论富裕国家还是穷国家,城市街道其实都比较干净,我八十年代去过的当时欧洲穷国家有波兰、东德等,格但斯克、格丁尼亚等城市,市容一看就是比较穷的,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差了很多,可是大街小巷地上都还是保持干净,上海八十年代不要说小马路,当时就算南京路、四川路等商业大马路都是垃圾满地的,到处是纸片、树叶、尘土飞扬。
4、九十年代初,我随船到法国巴黎,靠好码头后下地,那是一个煤炭码头,却和我们头脑里留下的煤炭码头印象截然相反,我们头脑里的煤炭码头印象,主要是上海当时的北票煤炭码头、还有一个靠近塘桥附近的一个煤炭码头(那个煤炭码头的名字我竟然一时卡主了),当时那两个煤炭码头脏啊,现在你根本无法想象,几乎从码头大门进入开始,所有地面、草坪、输送管路、吊机、堆场等等任何地方,都被煤灰给覆盖了,好天气时,当然煤灰飞扬,你干干净净的一个人,如果从市区来到这两个煤炭码头,那么从大门口进入抵达我们船后,你就从白人变成黑人了,反之从船到大门口走一遭,也是一样的遭遇,这不算很夸张。可是巴黎的那个煤炭码头却第一次让我们惊得目瞪口呆,人家的码头上也是一样的煤炭堆场一个接着一个,可是走人的道路上一点煤灰都没有,水泥道路就是清清爽爽的水泥道路,沥青道路就是沥青道路,我们那两个码头里的道路,你已经不可能看得出那是什么道路了,估计煤灰覆盖的厚度有好几公分了。那么人家是怎么做到这么干净的?其实当时中国几乎任何一个煤炭码头都和上海这两个煤炭码头一样,包括秦皇岛煤炭码头、大连港煤炭码头、连云港煤炭码头等等,肮脏程度可谓彼此彼此啊。不过从本世纪开始,好像是这个时期开始的吧,反正全国各地的煤炭码头都开始抓清洁了,只不过各个码头抓的成效不同,上海那两个最脏的码头后来我印象中都拆掉了。而几乎所有新建造的煤炭码头,无论港口的还是电厂的,清洁程度都做的不错,我猜是学习了人家如何清洁煤炭码头的方式方法。起码理念要改变,才可能真的弄干净煤炭码头。
5、到了法国巴黎才知道,那里讲英语的人竟然这么少,马路上问路,大多数行人都只会法语。但也必须到了巴黎才知道,巴黎竟然如此的美,我认为作为城市,巴黎之美,世界第一。上海恐怕再建设一百年都赶不上,事实上很可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那个城市其市容市貌之美,能够赶得上巴黎的。因为巴黎的历史遗留建筑,和整个城市融合的是如此完美。
6、到了荷兰鹿特丹,我们船靠码头后,我们下地,从码头走到市中心区,我们才知道,荷兰竟然如此喜欢郁金香,大马路小马路,几乎每一颗树,其底座都被郁金香花盆包围着。

天淞子


欧洲比想得差多了,巴黎小偷很多,地铁竟然有中文播报,要你警惕小偷,在蒙马特高地与黑人吵起来了,差点动手,可能在国外呆久了,一点也没把他们当外国人,最后他们服软。巴黎地铁极其发达,虽然看着不怎样。住的是民宿,卫生条件不太好,屋主死要面子,和中国人很像。感觉欧洲下坡的厉害,难怪很多法国人移居到我现居的城市。


jammy314


看到这个问题,细想了一下来比利时之后的日子,还是有些感触的。下面来例举一下那些与国内不同、并且以前不知道的。

第一个是我最不习惯的:喝冷水。对于肠胃不好的我来说,喝冷水实在是不能接受。不论是家里还是酒店公园等公共场所,都是口渴了拧开水龙头就喝,或者加冰再喝。好吧,夏天都不吃冷饮不喝凉水的我只好花重金买了两只保温杯、热水壶,走到哪里背到哪里。

图为小朋友在公园的书龙头喝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我要吐槽西方的游泳馆。在西方游泳馆里面的淋浴间都是男女混合通用的,就像国内某些公共澡堂子一样样的,连个隔档都没有。这让习惯了国内男女分开,游完泳可以脱光光畅快的洗个热水澡的我也很不习惯。游完泳只能穿着泳衣大概冲一下,偶尔还得跟隔壁腆着肚子一腿毛的大叔尬聊,好尴尬的好吗?顶着一身漂白粉味出来哪还有心情干其他的呀。

游泳馆的淋浴间大概就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个不好的是公共交通,不光贵还很不方便。在欧美除了大城市,小地方的公共交通基本只有公交车,而为还是每天只固定时间发几趟、还经常不准时那种。除非自己开车否则真是感觉寸步难行。第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来欧洲,就觉得那时候选择租车多么明智,否则几乎不可能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见到客户。


第四个买东西不方便。虽说大超市很多,即便是小村镇上也不乏连锁大超市,但是他们都关门好早的,基本六七点所有商店、超市就关门了,如果下班晚一点就赶不上了。所以每次购物都要储备至少几天的日用品和食品,尤其是欧美节假日也比较多,有些我们也不太熟悉,那时候如果没有提前备好食物就只能挨饿了。因为一般节假日餐馆 商店都不允许开门的,对了,在西方,这是法律强制的,必须每周关门两天。小部分可以选择周末开门、周内关两天。

说道关门早,在西方平时街上人也很少(大城市除外),更别说一到晚上街道上都是大门紧闭、空无一人,尤其是冬天。我时常觉得冷清、没有烟火味。我所在的小城,火车站后面那一片住了很多中东人,毕竟是亚洲人有些习气跟我们还是有些相似的:喜欢开着门,三三俩俩聚在门口聊天、抽烟什么的,商店关门也晚一些。我便经常喜欢晚饭后穿过空荡荡的商业街,去那边走一走,虽然有点乱七八糟,但是看看这普通的人间烟火气还是很开心的。

欧洲傍晚空无一人的商业街

第五个因该算是好的印象了,吐槽了半天不说一点好的好像不够意思哈。不像在国内大公司都在大城市、甚至一线大城市。在欧美,经常某个小镇甚至小村里都会有分公司遍布全球或者说产品销往全球的公司。老百姓基本不用像我们的农村人一样为了挣钱只能选择丢下老小远赴几千公里外的大城市务工。他们基本都可以就近工作,每天都可以陪伴家人。这一点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欧美常见的夏日午后,下班后陪孩子们在后院玩耍

第六个也是好的吧:坐车几乎不用担心拥挤,坐火车跟坐公交车一样。在欧洲,火车就跟公交车一样,买票上车,没有安检,经常也没人检票,到站自己开门下车,没有广播通知,更没有人报站,一切全靠自觉。很多年轻人坐火车上学上班,站点很多,车厢里也基本是空荡荡的,完全没有国内坐火车要提前到站、检票进站、提着一堆行李挤上车、睡了一觉又一觉还到不了目的地的感觉。

几乎从来不用担心没座位的火车车厢

除了以上几点,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不过暂时没想起来或者还没发现。朋友们有什么感兴趣的或者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红红在比利时


2016年3月份,我有幸去美国出差了3个月,我就说说交通出行这一个方面。

高速公路没有收费站,没有摄像头

国内高速公路是收费的,每个出口都有收费站,美国的高速公路没有收费站,我们知道美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两辆车以上,他们有那么多车,但就算是单向两车道甚至单车道的高速公路,也几乎没有堵车(周五下班高峰期除外)。高速公路上也几乎看不到摄像头,他们抓违章(如超速行驶)往往靠的是在某个地方蹲点或者巡查的交警,一旦超速被发现,交警会穷追不舍,被抓到的话,就等着法庭上见吧,如果法庭上申述法官不接受,就得接受高额罚款,有个美国的同事说他有一次超速就被罚了2000美金。

红绿灯是智能的

路上车多人少,有红绿灯的路口,你看不到摄像头,但如果某个方向等待通行的车较多,那红绿灯还会自动调节红绿灯时间,以避免那个方向造成堵车,不像国内红绿灯时间几乎是不变。如果你开车经过好几个红绿灯路口时都刚好是绿灯,那绝对不是你运气好,那是智能红绿灯的功劳。有些地方红绿灯的那个柱子上还有按钮,如果行人按下按钮,四个方向的车道红绿灯都会变成红灯,这时行人可以放心通过斑马线。

遇到STOP标志要停车

在美国,一般没有红绿灯的路口都会有STOP标志,按规则,遇到STOP标志,车辆必须停下观察至少3秒钟,确认安全了才可以通过,谁先到达路口停下来,谁就可以先通过,国内的话,司机看到“停”这个交通标志时,往往是觉得安全就不会停下来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交叉路口只有其中一条道的路口有STOP标志,说明另一条道是主道,那条道上的车经过这个路口时是不需要减速的,不懂这个规矩,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前几年就有新闻报道过这种事情,出事的话,未让行的车辆要负全责)。

租车服务很普遍

去美国少不了要租车,美国的机场附近肯定有大量的租车服务点,提供租车服务的公司有免费的专车往返于机场和租车服务点之间。在市内或郊区,也会有很多租车服务点,网点覆盖很密,距离不是很远,感觉很方便。

(扩展阅读:【我所了解的美国是这样的】是我写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职场高见


我说说我在法国留学的事,现在正在进行时。来法国之后,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法国也吃米饭,而且也是电饭煲蒸的。第二,法餐很好吃,并没有传说中的难吃。第三,法国人大多数都很友好,遇到困难不用担心没人帮,也并没有什么种族歧视的情况出现。第四,法国没有传说中那么乱,到目前为止,晚上自己一个人回家没遇到过危险和小偷。第五,法国的老师都很善于表扬和夸奖学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力和想象力。第六,法国小孩学法语也会觉得困难。第七,法国的学校没有学生的专属课本,课本在学校是循环利用的,不能带回家,上课学成什么作业就做成什么,除了学校学的,自己还要课外学习很多,不然考试很难及格。


LoveVV474


在德国开车,分道而行做得特别到位:大车行驶在最外侧车道,小车在中间行车道,最里面的是超车道,一旦超车成功,马上并回中间行驶车道。由于规矩遵守得好,秩序井然,不担心有人乱并线,所以人们开车很快。我在高速上开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40到160公里,有时候能开到200。 ​​​











Ivanxi


我没去过美国,我眼中的美国小时候是饿殍遍地的地方,毕竟我们曾经发誓要去解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民的地方。青年的时候美国在我眼里是一个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感觉美国就是一个黄金遍地法制公正的地方。现在的美国在我眼里是一个强大霸权的地方,到处惹是生非让世界不得安宁的地方。不知道是美国变化太快,还是我看美国的窗口太小,因为我只能在一条狭缝中去窥视,我能看到的都是已经被安排好了让我可以知道的东西。但我大体知道中国在我眼里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只能说是大概,毕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也看过花天酒地,也见过贫困潦倒。作为一个底层的老百姓,这个社会有一层浓浓的雾让我看不到里面,似乎这层浓雾不让我去看透,所以,我也就不想去看透了,人生百年身后枯骨,贫穷富贵过眼烟云。争强斗富无非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点的骨灰盒而已,风险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别人掘了坟,上帝给你开了一扇门就会给你关上一扇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