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高德、優酷、餓了麼等)?騰訊只是投資?

白話戰略


這種事情,多少大佬都搞不清楚,本來我是沒有發言權,但是下圖這個回答,我真是沒忍住,不敢苟同。。。

以我的肉眼凡胎來看

騰訊騰訊更像是商人,以市場為試金石,來檢驗自己的資本。所以騰訊只管投資,除了自己起家的核心產品,很少參與經營。只需要按照資本市場那一套,看好報表,有錢賺就行,你愛怎麼幹就怎麼幹。就算自己的核心產品,據說也是兩個甚至多個部門同時進行,最終哪個能贏得市場的青睞,哪個就活下來。這也是為什麼騰訊既參股京東,又扶持拼多多,既參股虎牙,又扶植鬥魚。這種做法短期看可能會有資源浪費的嫌疑,當然也不會很明顯,畢竟明擺著賠錢的買賣誰都不會去做。但從長期來看,可以一直保持近似於寡頭壟斷的地位,因為他已經360度無死角地深入了市場。

阿里像是在引導人們改變觀念和習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自己而適應了他們。所以阿里在投資一個行業後,就不會任其發展,而是注入自己的企業價值觀,讓企業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發展。利用被收購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去改變市場,達到革命性的改變。歷史上不乏這樣的史例,老蔣在敗逃臺灣時,為什麼要拼命爭取一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化人?所以阿里一直以收購為主。

不管怎麼樣,都是在探索中求發展,只有與時俱進和銳意創新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

算了,泡麵要涼了,吃完睡覺。。。🙃



理想販子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你會發現在淘寶中,我們的支付方式只能選擇支付寶;但是我們在京東或者拼多多購買產品的時候,京東提供了非常多的支付方式除了京東自身的打白條,銀行卡,還包括微信支付雲閃付以及Apple Pay,也就是說京東除了支付寶之外,基本上其他的支付方式,京東都具有。


這就是非常有趣的地方了,為什麼淘寶僅支持支付寶的支付呢?這是不是對淘寶來說是形成的一種壟斷方式呢?其實間接的可以通過我們研究的這個問題來知道,為什麼阿里巴巴會全資收購一些公司。

  1. 企業特性。你會發現阿里巴巴它的主要特色是以形成絕對的市場佔有,來達到它能夠獲得消費者選擇的目的。
  2. 投資理念。阿里巴巴可以說是巨鱷形式的存在,可能對它來說,一山不容二虎,如果要收購一家公司。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將它全部的佔有,這樣能夠將阿里巴巴的理念完全的貫徹下去。
  3. 形成閉環。我認為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形成閉環的阿里生態,是阿里巴巴的一個目的。投資可能還保有原來公司的風格,只有收購了才能夠讓它成為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員,並且能夠形成閉環的生態,這就比如說優酷,UC等等。

而騰訊的理念不同,騰訊它更多的是參與,甚至於很多人不知道,在一些很出名的公司中,騰訊擁有股份。比如說京東,拼多多,有些人都不知道,騰訊在其中有著較大比例的股份。

我一直認為騰訊除了在它主業發展之外,從來不把投資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可能就是公司的理念和阿里巴巴的不同,騰訊講究不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阿里巴巴是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LeoGo科技


謝謝邀請!阿里為什麼傾向於全資收購、而騰訊更喜歡投資?

騰訊是有錢你先賺、我還給你支持點創業基金、我的品牌授權給你你拿去隨便用,賺了錢別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錢了我先賺、我先吃飽了再說,等我掙夠了錢我會給你一口湯喝的。

這是兩家企業的性質,以及長期以來阿里巴巴、騰訊跟大股東相處哲學,加上馬雲、馬化騰兩位企業家的性格決定的。不過總體來看,騰訊的投資哲學更加成功,騰訊系企業美團、京東、滴滴、58同城、搜狗、快手、bilibili、鬥魚、每日優鮮、摩拜、閱文集團、騰訊音樂等等企業都發展得越來越好,而阿里這邊被收購的企業除了高德地圖,其他如UC、餓了麼、優酷、天天動聽、蝦米音樂等基本上都走向了衰亡的道路,因此至少從實際戰果來看,騰訊的投資哲學更成功。

馬雲、馬化騰和大股東關係決定;馬化騰希望出現更多的騰訊和馬化騰、馬雲不希望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和馬雲

騰訊的大股東是南非的MIH公司, 這家公司跟馬化騰的關係一直很好,當然這跟馬化騰一直以來在戰略決策上非常正確有關。騰訊從成立那一刻開始,馬化騰幾乎做出的每一個大的戰略決定都沒有出過問題,騰訊從上市那一刻開始發展也一直非常穩定,股價什麼的也沒出現過太大的問題,業務從來沒有經歷過太多的波動,一直非常穩健。馬化騰因此贏得了大股東的絕對信任,大股東也放心大膽把董事會的投票權全權委託給馬化騰,這也是馬化騰在沒有特殊股權下還能很好掌控公司的根本原因。

阿里巴巴的大股東有日本軟銀和美國的雅虎,Yahoo成為阿里巴巴大股東是當年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的代價。阿里巴巴成立以來,中國供應商事件,分拆支付寶事件,合夥人制度,儘管某些事情上對於阿里巴巴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金融制度是非常有利的,可是本質上確實違背了一家企業的經營道德,在沒有獲得大股東的授權下,馬老師乾綱獨斷就率領國內管理團隊做出了很多不符合規則的決定,這也導致了馬老師和大股東軟銀和Yahoo的關係一直比較僵硬。

騰訊的大股東二十年來對馬化騰絕對信任,阿里的大股東這二十年來跟馬雲矛盾基本上就沒斷過,這是決定了兩家企業投資哲學差異的根本原因。

兩家公司不同的經歷,讓他們在投資企業的時候投資哲學的不同。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效仿自己的大股東,自己也深知創業得到大股東絕對支持的重要性,因此馬化騰願意放權給投資企業的管理層。相應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也吸取了自己的經驗教訓,要是自己投資的企業的老闆也跟自己一樣不聽話,那麼最終受到傷害的不就是阿里巴了麼,因此阿里需要的是絕對控制權。

大家回想一下這些年的阿里和騰訊的投資 ,他們各自選擇的策略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甭管這些企業最終成了什麼樣子,至少基本符合兩家企業的假設。

騰訊投資京東、美團、滴滴、58同城等企業,馬化騰是又給錢、又給流量,可以說是非常夠意思了,這些企業最終也發展得很好,最終馬化騰把當年大股東怎麼對自己的然後又傳遞給了騰訊投資的企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而阿里巴巴早期也確實嘗試過,阿里巴巴和馬雲又不想放權,投資了以後又要對人家指指點點,最終人家就真的成了下一個“阿里巴巴和馬雲”,一個是滴滴、一個是美團、一個是ofo小黃車,這些企業不想淪為阿里巴巴的配角,最終王興、程維這些人像當年馬雲對付Yahoo一樣對付阿里巴巴,最終阿里投資不能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也是沒有撈著太大的好處,美團和滴滴還逐漸成為了騰訊系。

阿里和騰訊業務區別:流量起點與流量終點

從業務上講,騰訊的核心基礎是社交,也就是QQ和微信,社交軟件是流量起點,是超級平臺,不需要額外的流量支持,騰訊只需要變現的手段。阿里的業務核心是電子商務,就是淘寶、天貓之類的,電商業務是流量終點,阿里不缺變現手段,可是阿里缺攬客的流量起點,也就是我們說得平臺。

騰訊的投資哲學就只要拉起一個牌子告訴大家,我這裡有兩個馳名商標“QQ、微信”,大家快來快來看呀,我這裡面入住了很多商家,有京東大家可以買東西、有美團大家可以點外賣打車開房、有58同城大家可以找工作,大家還可以在這裡讀書、看小姐姐直播、打遊戲、聽音樂、看視頻啥的,你們賺了錢別忘了我就成。

阿里的投資哲學就是你看你來幫我拉客,甭管男的女的、帥的醜的,我這裡質量好的商品不少,便宜的廉價貨也很多,最終你看你把客人拉過來消費了這不就賺錢了嘛。你看UC你推薦幾篇文章,文章裡面放幾個穿著美美連衣裙的小姐姐;優酷你推薦幾個視頻,視頻裡面放幾個單手開法拉利的小哥哥......最終把那些想買東西的都騙到我這裡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我了,要是能賣出貨我會給你紅包的。

這些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哲學不同的兩個根本原因,阿里和騰訊業務上有差異,再加上阿里和騰訊從來跟大股東的關係就有很大的區別,這是導致兩家企業後來投資哲學不同的根本原因。騰訊是有錢你先賺、我還給你支持點創業基金、我的品牌授權給你你拿去隨便用,賺了錢別忘了我就好;阿里巴巴是有錢了我先賺、我先吃飽了再說,等我掙夠了錢我會給你一口湯喝的。因此假設你是一個創業者,騰訊要投資你就偷著樂吧,假設阿里要投資你你就要慎重了。


本文為字節跳動簽約作者EmacserVimer悟空問答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轉載、抄襲必究!

EmacserVimer


你好,我認為這個主要是兩個公司的發展基因不同所決定的,具體的分析如下:

1.首先騰訊的基因是社交,不管是QQ還是後來的微信,兩個大平臺的特點都是社交屬性。即使騰訊曾經做過拍拍等電商平臺都以失敗告終,應該更加堅定了騰訊的整體發展定位就是打造最大最繁榮的社交平臺,所以騰訊的技術核心和產品打造思路都是如何把社交工具做的更大更強,吸引更多的用戶在騰訊平臺上產生社交關係。如今騰訊兩大平臺社交屬性與用戶規模都是數一數二,所以,騰訊收購對象企業主要是讓他們能夠在騰訊的社交平臺上享受到流量帶來的價值,核心就是流量共享,讓投資的企業在平臺發揮價值與增值,而騰訊投資股份就是坐收漁利。騰訊專注持續升級社交平臺,投資的企業藉助社交平臺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雙劍合璧進而讓用戶粘性更強。

2.其次,阿里的發展基因是電商,電商的特點是需要有交易的,有支付的,所以阿里的電商和支付緊密相連!阿里打造的電商平臺需要能夠通過技術核心來實現從購買到支付的整個閉環,而且必須要有數據的沉澱,才能實現技術驅動帶動電商平臺的持續變大變強。因此,阿里的整個電商平臺需要實現閉環,就要對收購的企業有控股權,然後把收購的企業的產品進行技術的打通,讓阿里的整個數據平臺更加強大,更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的電商平臺需要統一性的運營並做閉環所有數據的沉澱,不允許各個收購企業在平臺上自營運營,造成數據分離。這就能理解阿里為啥要全購的原因了!

3.阿里和騰訊目前都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領先企業,目前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靠打造平臺,打造巨大的用戶流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他們的發展基因,也就是用戶在平臺的需求和產生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在收購還是在今後的發展戰略上,他們都會遵循著各自的發展基因不同就會採取不同策略。



醉井觀商


阿里與騰訊有不一樣的戰略計劃。

首先講到流量,騰訊與阿里獲取流量的方式不一樣。


阿里巴巴想統一天下練就的是吸星大法,他收徒弟,創立門派讓自己的門派去為自己打天下,但是他只要需要用某種功夫就是給足這些長老啥的錢財地位和無上的光榮,阿里的功法能讓他在江湖上有強大的地位離不開他的戰略,更離不開他的謀劃。

阿里有專門的定位,他所收購的每家公司都有道理也都是為了現在的企業發展壯大做貢獻,其實他收購企業也承擔了很多的責任,這個企業是否能夠存活,他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幫助原有計劃多少,要取哪方面的東西來主張原有計劃。譬如高德的收購其實是為了給菜鳥做鋪墊,(也是其中也為他所做的阿里巴巴網站內戰做鋪墊。高德上可以賣貨)。

騰訊想統一天下做的是武林盟主,角色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他分派人手下去做每個幫派裡面的要職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擁有幫派的資源,同時願意下方資源給這些幫派以求永葆繁榮,但是如果某個幫派有什麼政策變動想要動手時,他就會給其致命一擊,如果某個幫派自身資源越來越差的話騰訊的人手就會馬上反悔總幫派,然後斷掉資源給與。如果騰訊大幫在某情況下發現一件好物,各幫派想爭那麼騰訊會派出一個厲害的隊伍團麼這些小幫派,然後將好物佔為己有。

騰訊細化投資,看小公司掙扎,她喜歡的有潛力的就多給點資源,多一些扶持,杵逆他的公司就抽走資源給他一擊,騰訊承擔的奉獻更小,可以全身而退。(拼多多被撤資的背後不能說黃錚與馬化騰沒有糾紛吧。)


金小鵬說電商


不過行業內認為在投資這事上,阿里傾向於收購,騰訊傾向於間接持股。其實這樣的結果主要是騰訊與阿里的商業模式本質不同,騰訊主要靠QQ、微信佔據了用戶流量,而盈利模式自然是靠流量分發,所以現在騰訊投資大部分是防守型地去佔坑(比如在社交領域裡面的投資)和豐富自己的生態體系。

再來看看阿里巴巴,主要靠電商但是不產生流量的,但是從商業本質來看電商相對來說業務是個消耗流量的業務,因此阿里需要花大價錢去買產生流量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了諸如優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其實也有行業人士認為這也與阿里和騰訊的文化有關,阿里控制慾太強,騰訊相反就比較包容。

所以基本上來看,阿里收購的大部分是在為它的核心服務,通過收購來控制流量流向電商,騰訊投資的更多是通過社交的微信QQ去給他們倒流比如京東,是通過流量給投資的企業變現,是以點到面的過程,這又與騰訊微信一直秉承的思路一樣,連接世界萬物 所以它不一定要擁有全世界,而只要全世界都跟它產生聯繫就可以。

所以兩者投資的目的不同,一個是出去,一個是進來。對於騰訊來說,其他企業越好,自己才能越好,賺的越多。而對阿里來說,其他企業好不好沒關係,只要能把流量引過來,自己業務賺到更多錢就夠了。


科技之窗


阿里巴巴自從在美國上市之後,就在國內開啟了買買買的通道,幾乎國內半個互聯網公司被阿里巴巴拿下了,像我們比較熟悉的UC瀏覽器,優酷,高德,餓了麼都是阿里集團下屬的公司了,而且不是簡單佔股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是全資控股基本上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完全的阿里文化覆蓋,這種算法相對比較霸氣,因為這種霸氣的做法在業內也是讓很多人不舒服,美團就是典型的例子開始屬於阿里集團極力扶持的項目,結果王興也不是這麼容易備受束縛的人,就這樣王興偏向了騰訊集團,騰訊集團也是和大半個互聯網公司有瓜葛,但做法和阿里巴巴截然相反,騰訊大部分情況下只是注資,說白了就是能夠分錢,至於控制權基本上還是大部分創始人團隊擁有,京東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騰訊屬於絕對的大股東,而且在流量上也有大規模的支持,但實際控制人還是劉強東本人,保持原生團隊足夠的創造力,只是在資金和流量給與足夠的支持。

阿里巴巴和騰訊公司都屬於抓住移動互聯網而做強的公司,在第一代互聯網發展時期,百度公司屬於絕對的霸主,手握著絕對的流量,但在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百度步伐明顯沒有跟上。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了微信這個社交巨無霸產品,並且打造了以微信為核心的生態系統。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夯實了國內電商霸主的地位,並且通過每年的雙11活動不斷的刷新記錄,通過大量的收購部署自己的護城河,現在擁有的流量入口足以震撼國內半個互聯網江湖。當然這兩個企業掌握著支付的入口,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都掌握巨大的用戶資源。

從市值上看百度已經和阿里巴巴,騰訊公司相提並論了,今年的財務報表收入已經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了,本來從最初的bat的屬性來看百度是最注重技術的公司,現在已經慢慢演化成阿里巴巴成為了真正的技術公司,現在排名全球第三的雲計算阿里雲還在國內外不停的拓展業務,成立的達摩院也是在瞄向高端技術領域,現在的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以及芯片方面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升,從涉足領域上看阿里巴巴更加天馬行空一些。騰訊公司相對保守一點,從公司的調整來看阿里巴巴變化總是比較大,騰訊公司只是在初期業務比較臃腫的時候調整成聚焦的幾個目標,基本上延續到現在。

每家公司的文化是和創始人賦予這個公司的基因有一定的關係,阿里自從誕生就瀰漫著一種強大的運營氣息,在這種基因下阿里巴巴所做的雙11等等活動就是這種文化的產物,阿里巴巴很流行的一種文化就是迎接變化,從阿里內部調整的頻率可以看出端倪,但整體來講阿里集團在向著更高更大的目標邁進。騰訊在外界看來這些年變化不是很大,投資公司基本上只是投資佔股份很少直接參與運營,但騰訊有一點就是在關鍵的轉型期從來都沒有掉過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恰當的實際推出了微信,並且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內用戶量就上億,這些都是商業奇蹟般存在。

在下一代的萬物互聯時代現在看阿里巴巴走的走的更加靠前一點,百度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畢竟現在全力做人工智能,真的做出東西並且挺到市場的爆發期,那麼注重技術的百度公司還是會回來的,但這一切裡面的變數非常大。騰訊公司在不溫不火中也是在積攢著下一次的發力點,每家公司都有獨特的基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希望能幫到你。



遊戲人超超


眾所周知,在國內的互聯網領域,有阿里和騰訊這兩座大山,但凡你是一位名互聯網創業者想去拉投資,投資人第一個問題就是問你,如果阿里和騰訊進入你的領域,請問你怎麼辦?可以這麼說,阿里和騰訊幾乎是買下了中國半個互聯網公司的版圖。就如樓主所提出的問題一樣,下面進入答題時間!

阿里為什麼偏向全資收購?

1、擔心股權之爭影響公司運營

我們都知道,馬雲和他的創始團隊其實所持阿里股份並不是很多,軟銀雅虎雖然是阿里的大股東,但軟銀和雅虎都沒有對阿里巴巴的控制權。但即使是這樣,阿里早些年也因為股權之爭和雅虎軟銀鬧出過不少么蛾子。

2、阿里文化自信

阿里為什麼能這麼成功?一方面是除了馬雲等創始團隊的英明領導外,再一個就是阿里的文化透露著自信。大家想啊,阿里是先後擊敗了美國的易貝和亞馬遜,這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公司首次戰勝國外互聯網巨頭的案例。所以阿里骨子裡透露出一種自信,這事你不行,你們創始團隊拿錢走人,其他交給我們阿里來做就行了!

3、防患未然

我們都知道,阿里是電商起家,現在電商也是阿里的主業。但在互聯網領域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打敗你的是哪一家公司。君不見早年的慧聰和開心網等巨頭嗎?再者,阿里全資買下的公司,基本上是能和阿里系業務互補的東西,比如說餓了麼等。

騰訊為什麼偏向投資?

我們都知道,騰訊的主業是社交和遊戲。說白了,騰訊的社交在國內無人能匹敵,雖說遊戲有網易的存在,但近些年騰訊的遊戲營收是逐年增長。那麼問題來了,騰訊為什麼偏向投資呢?

1、創始人風格

我們都知道,騰訊背後的股東是南非某公司。這家公司支持了騰訊21年,在21年間從沒有干涉騰訊的運營,我記得之前也是因為差錢才賣了點騰訊的股份。這樣的文化,對於馬化騰的創始團隊有很大的影響,那就是你們自己搞,等分紅就行!

2、公司基因

古語說得好,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任何一家公司來說,只要把自己的主業做好就行了。就比如說騰訊與京東吧,騰訊一開始也是想做電商的,那時候騰訊做電商沒做過京東,隨後乾脆把電商業務賣了出去,轉背就投資了京東。從那時候開始,騰訊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別人已經做的很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老想著去顛覆別人呢?

結論: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做事的風格。從阿里騰訊兩家公司的投資來看,阿里所控制的項目,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說以前很火的UC瀏覽器和優酷。而反觀騰訊呢?其投資的京東與美團乃至拼多多,現在看來都是很強勢的存在!各位老鐵,你們覺得阿里騰訊哪家的投資風格好呢?歡迎評論!


春公子


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國內互聯網的巨頭,讓無數中小互聯網公司景仰的對象,他們作出的決策,自然有其自己的想法,我們作為普通人,只能以觀察者的角度,淺顯的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提主所講的這個問題,為什麼阿里巴巴偏向全資收購,而騰訊卻偏向做投資?我也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我覺得,這是是兩個公司的價值觀不一樣所致的。簡單來說:

阿里巴巴重在佈局,騰訊重在盈利!

阿里巴巴對這些公司,偏向的是全資收購,成為自己的子公司,成為自己的子公司後,就是自己的業務,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業。需要投入各種資源全面支持,包括阿里儲備的各種雲計算、大數據資源,都會全面分享自己所收購的公司,比如從題主所舉的高德、優酷、餓了麼這幾個公司為例來講,即是阿里向物聯時代位置信息入口、大娛樂時代的佈局(包括將阿里影業的資源與優酷整合)、線下大消費場景(與美團雙雄之爭)的佈局。

而騰訊的佈局更看重的是盈利,騰訊主要是做社交。騰訊QQ和微信這兩大社交軟件很難被取代,牢牢的搶佔了流量入口,而騰訊這些年更多的利潤來自於遊戲,遊戲業務正是基於騰訊巨大的流量入口發展起來的,再包括對京東的投資,將拍拍網賣給京東做二級交易平臺,對拼多多的投資,將微信分享入口開放給拼多多。都是騰訊利用自己巨大的流量優勢,分享給投資方,實現共贏,大家有錢一起賺。

因此,我個人更看好阿里巴巴的方式,雖然短期來看,全資收購花更多錢,全方面整合耗費更多精力,但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包括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公司,在很多人看來,會有“從零開始困難重重是否值得”的質疑,但回顧多年前阿里巴巴投資做阿里雲一樣,現在國內其他做雲計算的公司,還有誰能追得上阿里巴巴?包括騰訊。

所以我站阿里巴巴!


財經宋建文


阿里偏向於全資收購,騰訊只是投資。這是因為兩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有根本的不同,我們知道商業是為了賺錢,阿里本身已經有了成熟的變現途徑,它需要不停的吸收流量去參加它的循環,簡單說就是阿里本身就是能賺錢的,流量越多賺錢越多,所以傾向於全資收購得以控制這些流量的入口。


騰訊不一樣,它是做社交的,本身的流量足夠大,但是怎麼賺錢呢?他需要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實打實的商業利益,於是開始投資,把自己的流量轉化為自己的小弟,讓他們去打拼,以流量換錢。


一個是以錢換流量,一個是以流量換錢,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兩個公司在投資方式上面的差異。


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企業文化,阿里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成長的,所以危機感特別強,管理層做事情講究效率,制定了戰略目標喜歡迅速去實現,但是騰訊呢,它在通訊領域的地位非常穩固,說實話真的沒怎麼受到衝擊,所以在核心地盤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就會比較寬容,而且“360大戰騰訊”事件以來,騰訊因為手伸的太長而遭到了幾乎整個互聯網圈的反感,不得不謹慎從事。


說到底,不管兩個公司在投資方面有多大的成就,阿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始終是賣貨的,騰訊始終是做社交的,這才是兩個 公司的立足點,騰訊一直是在國土之外和阿里競爭,阿里本身的交易不斷受到騰訊的衝擊,兩者是心態也是不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騰訊的競爭優勢比阿里更大,其核心點的邏輯性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