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乡镇中学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请问教育专家该怎么教?

我从赵国穿越而来


我不是专家,也来凑个热闹,谈谈我是怎么做的,因为我曾经的情况和题主所说的好不了多少。

我是高二才接手这个班的,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所在的这个县城中学,曾经因为我说不清楚的原因,那几年生源特别差。中考试卷850分的总分,只考100、200的大有人在。所以在高中的课堂上,能够跟得上老师的不多。

当时学生因为基础差,上课老师讲的也听不懂,在高一时就陆陆续续有人退学了,留下来的,确确实实有很多都是想混个毕业证而已,因为整体风气差,认真读书的没几个人。

所以,刚接手的时候,我很是悲观了一阵。好在当时学校领导也因为招来的学生成绩差觉得很对不起我们,也很理解我们,没给我们什么特别的压力,还多次开会安慰我们,给我们加油鼓劲,给我们信心。

后来自己也想通了,甭管他好与坏,反正大家都一样,就把它当锻炼自己的一个机会吧。

这样想之后,心里压力也小了,做事情也能放开手脚了。

学生正式返校之后,我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目标理想教育。指导他们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高考目标。这是重中之重。


每个同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确定好高考的奋斗目标。因为学生层次不一样,所以我给了他们这样一些建议:

A,能考本科的努力考重本,能考专科的就努力考本科;

B,成绩差一点的,第一可以考虑走艺术体育的道路,这样考本科容易一些;第二可以考虑高考之后再通过补习一年两年来实现。

C,那些觉得自己只能考专科,又不想补习不想走艺体的,也要力争考个好一些的专科,或者专业。

只有有了自己奋斗的目标之后,他(她)才有做事的方向感,也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有些同学起初有点轻视这个,不过,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做工作,最后也还是理解并接受了。我记得当时还有个别同学是通过好几次家访实现的。

其次,行为规范教育。培养规则意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也要有大家都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之前,我按照主动自愿原则,通过同学们投票,选出新一届班委成员。由班委干部组织同学们通过投票的形式制定出班规班纪。班规班纪也适用于我班主任,比如,上课迟到,我也一样接受处罚。

大家可能看到连班主任违反了班规也要受处罚,大家的规则意识就逐渐强起来,很少有人主动犯错误。

班规的制定:先收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在与大家讨论之后,投票选出大多数都能接受的处理办法。

再次,分好学习小组,培养学习竞争意识。


我根据学生的以往成绩,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最好七人,一人任组长,其余六人任六门主科的科组长。

科组长负责该小组该学科的所有事务,包括收发作业,收缴班费,课堂自习纪律等等。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分担的事务,也培养了他们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因为班上也实行了操行分量化考核,所以,每一周我都会公布统计的各小组的操行分考核情况,小组之间进行排名,前三名予以表彰,期末予以奖励。

每一次考试之后,我也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科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对成绩优秀的小组予以表彰,期末予以奖励。这样各组之间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竞争意识。如果某小组某同学成绩差,首先他自己会担心拖小组后腿而更加努力,成绩优异的成员也更愿意主动去帮扶。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实践证明,我的这一套做法是很有效的。当年高考,我班居然还有2人考上重本,15人上普通类本科,15人上艺体类本科,而他们的中考平均成绩才500多点。是同层次班级里最好的。

差不多就这些了,冒充了一下“专家”,希望不会挨砖头。呵呵。


刘先生说


说一个身边的例子,感兴趣看的可以看一下。

一样大的三个孩子,爸爸们是同事,所以孩子经常一起玩,假期一起旅游,妈妈们也经常交流。

A 是个女孩子,从小姥姥帮着带,但是姥姥不溺爱,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但是学习和习惯养成一丝不马虎,一年级姥姥每天晚上给读书,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姥姥给她读故事只读一半。因为孩子就可以自己读简单的读物了,感兴趣会自己读的。

做作业要求更是严格。不宠孩子,反倒是嫌爸爸妈妈有点惯孩子。

这个小孩现在初二,所有的事情自己做,成绩也是挺好的。

B 和C 是男孩子,一个和姥姥一起生活,一个是和奶奶一起生活。他们的特点是,爸爸妈妈想管理孩子,但是老人总是以还是个孩子为理由干涉,就在老人和父母的博弈中长大了,品行很好,学习习惯出现了问题:学习被动。当然成绩也是不太好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孩子之间虽然有差异,家庭环境以及孩子低年级时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影响大的因素。

特别希望孩子还小的父母能够看到这个因素,并且思考一下。


Amandaamanda


一所学校的学生,"95%的人在混"而不是在学,足以引起校风方面的深入思考

老张学聊,聊教育,聊孩子……

我认为:一所乡镇中学,每班60余人只有三四人在学,95%的人在混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可怕的,足以引起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上的深入思考。

这是因为:

第一、“在混”的比例有失常态

“95%在混”,数字太可怕了,是学校整体教育的非常态。

一所中学的教学班,常态应该是一部分孩子在能刻苦、主动学,一部分需要在有效管理、督促和氛围引领下才能较刻苦,只有少部分因为智力或基础或其它原因“在混”。

“95%在混”,足以引起学校足够重视和反省

第二、应反省校风建设

环境决定性格,风气造就行为。没有好的校风,也就谈不上好的教风学风。

对于一所乡镇中学,校风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对师生有着强烈的外在感染和影响力。谁也不会怀疑,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孩子转到校风不张的学校会变差,一个成绩不怎么样的孩子转入校风优异的学校成绩会慢慢变好的事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服能潜移默化孩子,熏陶感染同化孩子。

“95%在混”,意味着校风出了大的问题,足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深度解剖和认真反思。

第三、“95%在混”,校长应自省

我认为,“95%在混”,校长是否称职值得怀疑。

不要说学校,任何一个单位如果“95%在混”,都应该是管理的失败,领导尤其是主要官员难辞其咎。

“95%在混”太不可思议,它意味着95%的孩子和他们所在的家庭希望的可能落空。

老张学聊,聊教育,聊孩子……

如果校长能力有潜力挖掘,应该发奋,在校风建设上学习、借鉴、创新、提高,让管理水平上档次,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改变“95%在混”的现状。校长假如力不从心,似乎应该引咎辞职,让有能力,有建树的人去拯救哪些可怜的“95%在混”的孩子,还给他们家庭点希望。

(期待您的关注、评论)


老张学聊


这个问专家没用,要问问我们父母,要问国家有关部门,一个环境可以造就一批人也可以兜败一批人,在学校混不外乎以下几种:孩子不想学,老师在上面讲,后面的孩子在睡觉,下课了,懒散的倚在栏杆上,上课了又慢悠悠的坐在椅子上坚持不了十分钟。家长说,我的孩子只要不犯事,混过去得了,老师不敢体罚,家长要找说法,领导要追责,老师要下课,星期天作业不完成,王者打李白,成天可以玩到黑夜,父母面对高昂的房价无心顾及孩子,因为要交资料费,补课费等,比不免学费还高,教育的失败是有原因的。马化腾的游戏部门一群人专门在研究如何让一个人在5分钟内使你游戏上瘾,不能自拔。现在的孩子是独苗,天生环境优越,孩子的父母本身是80后,90后也是在优越环境中长大,本身很多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父母,哪来的经验教孩子,当然不完全是。中国教育要有希望必有改善:品德教育要返古,影响孩子的游戏必要封杀,这完全可以换一种知识上的东西让孩子两全其美。不合格的老师要辞退等。不改革后患无穷。




愫与简


致胜法宝




最腻害的地狱火导弹


我们学校也是这种情况,外人都说是老师不会教,怎么可能?现在我们考上合同制教师竞争真的很激烈,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虽然有些人运气好,但是你能说每位考上来的老师都不行么?

我们每天都是追着孩子交作业,人家就是不写,要么都是抄答案,要么就只抄题。。

都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你来试试?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学生都厌了这个套路了,从小学就是这套。。。

期末考试,两个班及格人数13人。。我也无奈了


简单143220338


想学的人早就转学上县城或者市里念书了,留下来的都是混日子的,最多有几个家庭贫困上不了城市念书的。这是正常现象,孔子说:因材施教。多教教想学的人,对于不想学多进行谈话或者开班会,让他们参与其中说出为什么不想学。还有可以定期给学生播放励志电影或者分享励志故事等。尽可能地多教几个人才出来,做到教师的责任就行!


高中数学江苏哥


理解此题,不是专家,也来凑上一笔。现实困境,却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但职业如此,总为现状苦恼,要么自己痛苦,要么就会荒废好学的学生,良心不安。所以,简单来说,那就是:做好分内事,不妨也怀揣梦想,因材施教。能成才的竭力促使其成才,不能成才的竭力促使其成人。一切尽在不言中吧。


匠心微语


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偏离了基础教育的范畴。各科的题出的太难,从小学中下等的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好多题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不会做,难度超出了他的智商理解能力范围,简单说就是难度过大。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是教育的成功。另外,几乎绝大部分学校是不培养学生其它兴趣爱好的,就是分数第一位。


冰水247408996


我就是从一所乡镇中学出来的,普通班一个班也就三四个能上本科,更别说重点,那种无力感,没法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