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鄉鎮中學每班六十多人,只有三四人在學,95%的人在混,請問教育專家該怎麼教?

我從趙國穿越而來


我不是專家,也來湊個熱鬧,談談我是怎麼做的,因為我曾經的情況和題主所說的好不了多少。

我是高二才接手這個班的,任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我所在的這個縣城中學,曾經因為我說不清楚的原因,那幾年生源特別差。中考試卷850分的總分,只考100、200的大有人在。所以在高中的課堂上,能夠跟得上老師的不多。

當時學生因為基礎差,上課老師講的也聽不懂,在高一時就陸陸續續有人退學了,留下來的,確確實實有很多都是想混個畢業證而已,因為整體風氣差,認真讀書的沒幾個人。

所以,剛接手的時候,我很是悲觀了一陣。好在當時學校領導也因為招來的學生成績差覺得很對不起我們,也很理解我們,沒給我們什麼特別的壓力,還多次開會安慰我們,給我們加油鼓勁,給我們信心。

後來自己也想通了,甭管他好與壞,反正大家都一樣,就把它當鍛鍊自己的一個機會吧。

這樣想之後,心裡壓力也小了,做事情也能放開手腳了。

學生正式返校之後,我著手的第一件事就是目標理想教育。指導他們樹立符合自己實際的高考目標。這是重中之重。


每個同學必須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確定好高考的奮鬥目標。因為學生層次不一樣,所以我給了他們這樣一些建議:

A,能考本科的努力考重本,能考專科的就努力考本科;

B,成績差一點的,第一可以考慮走藝術體育的道路,這樣考本科容易一些;第二可以考慮高考之後再通過補習一年兩年來實現。

C,那些覺得自己只能考專科,又不想補習不想走藝體的,也要力爭考個好一些的專科,或者專業。

只有有了自己奮鬥的目標之後,他(她)才有做事的方向感,也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在哪裡。

有些同學起初有點輕視這個,不過,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做工作,最後也還是理解並接受了。我記得當時還有個別同學是通過好幾次家訪實現的。

其次,行為規範教育。培養規則意識。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班也要有大家都該遵守的行為規則。

之前,我按照主動自願原則,通過同學們投票,選出新一屆班委成員。由班委幹部組織同學們通過投票的形式制定出班規班紀。班規班紀也適用於我班主任,比如,上課遲到,我也一樣接受處罰。

大家可能看到連班主任違反了班規也要受處罰,大家的規則意識就逐漸強起來,很少有人主動犯錯誤。

班規的制定:先收集學生容易犯的錯誤,在與大家討論之後,投票選出大多數都能接受的處理辦法。

再次,分好學習小組,培養學習競爭意識。


我根據學生的以往成績,把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成員最好七人,一人任組長,其餘六人任六門主科的科組長。

科組長負責該小組該學科的所有事務,包括收發作業,收繳班費,課堂自習紀律等等。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同學都有分擔的事務,也培養了他們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因為班上也實行了操行分量化考核,所以,每一週我都會公佈統計的各小組的操行分考核情況,小組之間進行排名,前三名予以表彰,期末予以獎勵。

每一次考試之後,我也以小組為單位,對各科的成績進行比較分析,對成績優秀的小組予以表彰,期末予以獎勵。這樣各組之間就漸漸形成了一種競爭意識。如果某小組某同學成績差,首先他自己會擔心拖小組後腿而更加努力,成績優異的成員也更願意主動去幫扶。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更加融洽了。

實踐證明,我的這一套做法是很有效的。當年高考,我班居然還有2人考上重本,15人上普通類本科,15人上藝體類本科,而他們的中考平均成績才500多點。是同層次班級裡最好的。

差不多就這些了,冒充了一下“專家”,希望不會挨磚頭。呵呵。


劉先生說


說一個身邊的例子,感興趣看的可以看一下。

一樣大的三個孩子,爸爸們是同事,所以孩子經常一起玩,假期一起旅遊,媽媽們也經常交流。

A 是個女孩子,從小姥姥幫著帶,但是姥姥不溺愛,生活照顧的無微不至但是學習和習慣養成一絲不馬虎,一年級姥姥每天晚上給讀書,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姥姥給她讀故事只讀一半。因為孩子就可以自己讀簡單的讀物了,感興趣會自己讀的。

做作業要求更是嚴格。不寵孩子,反倒是嫌爸爸媽媽有點慣孩子。

這個小孩現在初二,所有的事情自己做,成績也是挺好的。

B 和C 是男孩子,一個和姥姥一起生活,一個是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們的特點是,爸爸媽媽想管理孩子,但是老人總是以還是個孩子為理由干涉,就在老人和父母的博弈中長大了,品行很好,學習習慣出現了問題:學習被動。當然成績也是不太好的。

綜上所述,我覺得孩子之間雖然有差異,家庭環境以及孩子低年級時學習習慣的養成更是影響大的因素。

特別希望孩子還小的父母能夠看到這個因素,並且思考一下。


Amandaamanda


一所學校的學生,"95%的人在混"而不是在學,足以引起校風方面的深入思考

老張學聊,聊教育,聊孩子……

我認為:一所鄉鎮中學,每班60餘人只有三四人在學,95%的人在混是不正常的甚至是可怕的,足以引起學校校風、教風、學風上的深入思考。

這是因為:

第一、“在混”的比例有失常態

“95%在混”,數字太可怕了,是學校整體教育的非常態。

一所中學的教學班,常態應該是一部分孩子在能刻苦、主動學,一部分需要在有效管理、督促和氛圍引領下才能較刻苦,只有少部分因為智力或基礎或其它原因“在混”。

“95%在混”,足以引起學校足夠重視和反省

第二、應反省校風建設

環境決定性格,風氣造就行為。沒有好的校風,也就談不上好的教風學風。

對於一所鄉鎮中學,校風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對師生有著強烈的外在感染和影響力。誰也不會懷疑,一個成績優異的好孩子轉到校風不張的學校會變差,一個成績不怎麼樣的孩子轉入校風優異的學校成績會慢慢變好的事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服能潛移默化孩子,薰陶感染同化孩子。

“95%在混”,意味著校風出了大的問題,足以引起教育主管部門的深度解剖和認真反思。

第三、“95%在混”,校長應自省

我認為,“95%在混”,校長是否稱職值得懷疑。

不要說學校,任何一個單位如果“95%在混”,都應該是管理的失敗,領導尤其是主要官員難辭其咎。

“95%在混”太不可思議,它意味著95%的孩子和他們所在的家庭希望的可能落空。

老張學聊,聊教育,聊孩子……

如果校長能力有潛力挖掘,應該發奮,在校風建設上學習、借鑑、創新、提高,讓管理水平上檔次,營造奮發向上的校風、教風、學風,改變“95%在混”的現狀。校長假如力不從心,似乎應該引咎辭職,讓有能力,有建樹的人去拯救哪些可憐的“95%在混”的孩子,還給他們家庭點希望。

(期待您的關注、評論)


老張學聊


這個問專家沒用,要問問我們父母,要問國家有關部門,一個環境可以造就一批人也可以兜敗一批人,在學校混不外乎以下幾種:孩子不想學,老師在上面講,後面的孩子在睡覺,下課了,懶散的倚在欄杆上,上課了又慢悠悠的坐在椅子上堅持不了十分鐘。家長說,我的孩子只要不犯事,混過去得了,老師不敢體罰,家長要找說法,領導要追責,老師要下課,星期天作業不完成,王者打李白,成天可以玩到黑夜,父母面對高昂的房價無心顧及孩子,因為要交資料費,補課費等,比不免學費還高,教育的失敗是有原因的。馬化騰的遊戲部門一群人專門在研究如何讓一個人在5分鐘內使你遊戲上癮,不能自拔。現在的孩子是獨苗,天生環境優越,孩子的父母本身是80後,90後也是在優越環境中長大,本身很多不具備一個合格的父母,哪來的經驗教孩子,當然不完全是。中國教育要有希望必有改善:品德教育要返古,影響孩子的遊戲必要封殺,這完全可以換一種知識上的東西讓孩子兩全其美。不合格的老師要辭退等。不改革後患無窮。




愫與簡


致勝法寶




最膩害的地獄火導彈


我們學校也是這種情況,外人都說是老師不會教,怎麼可能?現在我們考上合同制教師競爭真的很激烈,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雖然有些人運氣好,但是你能說每位考上來的老師都不行麼?

我們每天都是追著孩子交作業,人家就是不寫,要麼都是抄答案,要麼就只抄題。。

都說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你來試試?口頭表揚,物質獎勵?學生都厭了這個套路了,從小學就是這套。。。

期末考試,兩個班及格人數13人。。我也無奈了


簡單143220338


想學的人早就轉學上縣城或者市裡唸書了,留下來的都是混日子的,最多有幾個家庭貧困上不了城市唸書的。這是正常現象,孔子說:因材施教。多教教想學的人,對於不想學多進行談話或者開班會,讓他們參與其中說出為什麼不想學。還有可以定期給學生播放勵志電影或者分享勵志故事等。儘可能地多教幾個人才出來,做到教師的責任就行!


高中數學江蘇哥


理解此題,不是專家,也來湊上一筆。現實困境,卻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但職業如此,總為現狀苦惱,要麼自己痛苦,要麼就會荒廢好學的學生,良心不安。所以,簡單來說,那就是:做好分內事,不妨也懷揣夢想,因材施教。能成才的竭力促使其成才,不能成才的竭力促使其成人。一切盡在不言中吧。


匠心微語


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偏離了基礎教育的範疇。各科的題出的太難,從小學中下等的孩子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好多題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不會做,難度超出了他的智商理解能力範圍,簡單說就是難度過大。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對學習有興趣才是教育的成功。另外,幾乎絕大部分學校是不培養學生其它興趣愛好的,就是分數第一位。


冰水247408996


我就是從一所鄉鎮中學出來的,普通班一個班也就三四個能上本科,更別說重點,那種無力感,沒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