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看了陈忠实的《白鹿原》后,才感觉自己见识狭窄?这本书的主题内涵是什么?

菜鸟微成长


《白鹿原》是我读过最费精力的一部中国文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看完。


这也是我读过最辣眼睛的一本书,但仍旧没有让我弃读。


如果你问,读完后有没有觉得自己见识狭窄?


那答案必定是:有的。



首先,我没想到,陈忠实笔下的陕西方言,看着这么辣眼睛,但竟会让我觉得很有味道。


比如,“哎呀你个挨刀子的这几天逛哪达去咧?你甭急你甭敲了我就下炕来门来咧!”小娥被门板猛烈地碰撞一下,怨声嗔气地骂:“挨刀子的你毬疯了?开门鼓恁大劲!”


如果用正儿八经的书面语来写这段,小娥就不是小娥了。


其次,我以为方言已经够辣了(我是一枚南方人),谁知道,陈忠实竟吝啬起“珍贵”的标点符号。


这一长串不停顿的文字比方言还辣几倍,我时常看得喘不过气,甚至忍不住拿起小笔头,给长句子划竖线“分段儿”。


比如,“看好了病那是因为他的医术超群此病不在话下因而不值得夸张称颂,看不好病或看死了人那本是你不幸得下了绝症而不是冷先生医术平庸,那副模样使患者和家属坚信即使再换一百个医生即使药王转世也是莫可奈何。”


但习惯了这种特色长句后,我竟然有一种别样的舒畅感,仿佛放声唱了一首喜欢的歌一样。


再有,当我认为这本书应该都是这种辣眼睛的调调时,陈忠实却给我来了一个大反转。


比如,在方言之后,他会突然来一段诗情画意的温柔句子:“太阳在河天相接的地方已经变得难以辨认,像一只破碎的蛋黄,金黄的稠汁流摊开来,和黑色的乌云搅合在一起。”


这种赤裸裸的反差,让我对自己刚才的偏见感到一阵羞愧,心中不禁暗叹:陈忠实强大无比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让我望尘莫及。


这是我在阅读《白鹿原》时,第一次感到“见识狭窄”。



第二次感到“见识狭窄”是在逐渐理解《白鹿原》的主旨内涵以后。


陈忠实,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汉子,特意花了两年时间走访白鹿原。他生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把眼里看到的,耳里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尽情尽兴地融入到笔墨中,让这部垫棺之作到处充满浓郁的“黄土高坡”味儿。


首先,“白嘉轩六娶六丧”这个充满魔幻特色的开头已经够让人心痒痒的。


六房妻子是怎么娶的,怎么丧的,甚至床笫之事是怎么欢的,怎么苦的,全都一字一句搭配着方言,细致入微地一一交待,迎面扑来满满的乡土气息。


接着,陈忠实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白嘉轩巧取风水宝地,鹿子霖恶施美人计,黑娃弃党为匪,鹿三狠杀媳妇……嵌入到那个让人颤抖的时代背景中,读者眼前呈现的是一出横跨半个多世纪,持续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大戏。


而《白鹿原》是一个缩影,它映射的是当时的中国社会。表面上它是一部小说,甚至在情节设计上,还带有侦探作品的悬疑味儿,但实际上,它是一部历史性文学。我们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也在重温那段令人心塞的历史。


最后,陈忠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残忍而心塞”的结局。



很多人对《白鹿原》的结局不满意,但只要你细心留意会发现,除了最后“坏人”白孝文当了人人敬仰的县长外,实际上其他所有“好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黑娃,难得的坏小子从良,却被一枪崩了脑袋;


白灵,被活埋在同伴们无理取闹的深坑中;


鹿兆鹏,去向不明,生死未卜;


鹿兆海,本以为为国杀日寇,却死在了红军手里;


朱先生,一身正气,一生正直,死后却被无情地挖坟;


白嘉轩,腰杆挺直的大族长,直到去世前,眼睁睁地看着白鹿原这片土地在阵痛中叹息,衰亡。


这是一部不能更悲的悲剧。谁能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中残存?谁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里挖出绿芽?谁能在硝烟炮灰中闻到芬芳?


不可能有谁。


随着白鹿原的灭亡,人也跟着灭亡。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陈忠实内心的哀叹,那是一种泪水慢慢沁出后的心力交瘁。


你们说,面对这么一部故事庞大、情绪饱满、内涵深刻的作品,我能不感到“见识狭窄”吗?



我是爱读书的大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来讨论有关读书的那些事儿。


大翎爱写字


我看《白鹿原》还是在九几年的时候,厚厚的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至今仍在我的书柜里。

初读之时,感觉开头所说娶了几房媳妇,都先后殒命,竟是因为那个事,有点儿扯。看小说,可以看热闹,但不能不遵循常识,尤其是医学常识。这是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也许没资格去评论已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但它也确实给了我一些深刻印象。在这点上,我想自己还是有发言权的。

整本书读完以后,最为令我感到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小说中的故事如何,人物性格如何,而是作者的文学语言,叙述的方式,字里行间所在溢出的真实感,非常强烈的真实感。

大段大段的情景描写,刻画,更为充分的去表现人物自身的内心状态和真实,真可谓洋洋洒洒酣畅淋漓。

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文字的魅力,文学语言的魅力,值得愿意从事文学写作之人的借鉴和学习。


纪诚


这本书的人物描写我认为已经饱满到了极致。白嘉轩直挺挺的腰干,鹿子霖的阴险狡诈,田小娥的风流韵事,黑娃的悲惨世界,白孝文重新崛起的心里历程,朱先生身上传统文人的风骨,冷大夫的妙手回春术等等等等,都把那个时代的人的优秀品质和小农社会情况下的国人拙劣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是大学的时候读的这本书,废寝忘食的三天三夜,一连气看了两遍。时间过了这么久了,其实情节和细节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要不是看见这个题,大概也只能在睡不着的时候回味一下了。

白孝文的心理历程那段文字,我记得我专门找出来用笔做过着重符号,好像还背过,但是这么久了也随着一顿顿的大酒给喝没了。不管白孝文的品行多么卑劣,他在阴沟中自己的那段励志的话“活着就有希望”一直在激励着自己勇敢向上。

老了之后的白嘉轩被人当狗一样的嘲笑。可以说那么骄傲的一个人被黑娃打断了脊梁也没有放下骄傲,因为腰弯了,心气却并没有断,现在我也没有想通他到底坚持的是什么。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也依然矗立在世界之林的关键吧。


草原野生娃


一部白鹿原,半部近代史。

试问这个评价高不高?不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现代文学上最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莫言的作品(三级作品),而是陈忠实先生的这部白鹿原。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白话文文学一来,也只有这部《白鹿原》是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顶级),而之前的高峰如鲁迅(二级作品)已经被显然超越。

事实上,陈忠实先生这一辈子,其实也就是这一部真正的作品,其他有些小作,大体不值一提,但这部《白鹿原》,足以彪炳史册。

在很多文学评论家的眼里,《白鹿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但不无遗憾的说,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内涵,其实还没有被真正认识,尤其在大众层面,更是如此。

简单说,《白鹿原》其实是关于上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浓重缩影,在这种作品里,折射了上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尤其在关键的转折时期,更是以丰富的人物和故事得到阐释。

《白鹿原》的最伟大之处,其实是对上世纪革命史的反思,不断的革命,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不过是一场胡闹,让老百姓变得更为的困苦。

换言之,陈忠实先生就是以文学的笔触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而这种历史的反思,其实比一百部历史作品更加重要。

对于这点,如果不能看出其脉络的话,那一定请注意小说的快结尾处,也就是全篇作品的题眼所在——

当卫兵们打开书中精神灵魂式人物朱先生的墓室时,里面有一块砖,刻着一句朱先生的预言:折腾到何时休!

没错,上世纪的中国史或者说革命史,说白了就是近百年的瞎折腾史,对于这点极其宝贵的认识,无论如何拔高都是不过分的。

以此而论,《白鹿原》这部作品的高度就在这里,陈忠实先生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白话文运动以来,真正能够留存后世的好作品实在太少了,很多所谓作家,最终都会被历史遗忘,包括莫言这类的。

目前,国内最后可能继承或能超越陈忠实先生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刘震云。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潜力相当不错,已经是二级作品的范畴。

如果刘震云能够避开目前的各种名利场而潜心创作,或许真的能出一部超越《白鹿原》的巨作,期待。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莫言粉绕道。作品还不如王朔呢。


坑爹史册


第一遍把《白鹿原》当黄书看,沉迷于各段性的描写,第二遍意犹未尽的重温各段黄文,觉得白嘉轩好人,鹿子霖大大的坏,第三遍就能正常的看待各种情节,觉得嘉轩这人太固执爱面子,子霖这人活道亲切,第四遍再看,不能单纯的评价白嘉轩鹿子霖的好坏!第五遍进行中……


燚片星光


我们先来看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

《白鹿原》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茫茫白鹿原上的白鹿村。白鹿村是很神奇的,有着古代神话中兄妹通婚,延续子孙后代般的传奇。

白鹿村绝大部分人都姓白或姓鹿,而这两个姓,又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跟中国大地上很多家族一样,谱系清楚,传承有序。就是说,白族和鹿姓,有一种自豪: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在历史的坐标中是哪一个点。

可清楚身世的人,未必看得清眼前的境况。大概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恩怨纷争不断。

读这样一部小说,为什么会感到自己见识浅薄?

2.世界之大,我们来不及去看清全部。小说描写的有些事,我们可能闻所未闻!

小说中,在白鹿两姓子孙争夺白鹿村统治权的斗争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村斗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其实,在现在的农村,这样的戏码也不时上演。我就耳闻目睹过为了争一寸界畔打得头破血流,邻里几十年不相往来。也曾见过为当村干部,某些人拉拢吓唬村里人,甚至耍起流氓,极尽能事。这样的乡村,选票代表着什么,简直不敢想象。

有人说,乡绅精神已经在乡村消失,优秀的传统道德,被这样的一些人,这样的一些事,简直要消耗始尽。

幸亏打黑除恶,幸亏派来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遏制了这一股歪风邪气。宣扬新民风,评选道德模范,树立身边的榜样。

希望白鹿村的这种‘’村斗剧‘’,永远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哪怕我们每次读时都感叹自己见识浅薄。

那种翻云覆雨,那种王旗变幻,那种冤冤相报代代不已,那种财、权、利、欲的无休止的谋算与争斗,希望在现实中,永远都不要看到。

通过白鹿原上的这些沉重的争斗,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3:作品的主题内涵:“白不离鹿,鹿不离白”,白鹿原才能生生不息。

《白鹿原》描写了几十号经典人物,他们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每个人的命运走向。

白嘉轩耿直善良,是典型的中国乡绅;鹿子霖嫉妒心强,总是不安分;长工鹿三,可说是忠心到迂腐;而朱先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睿智到近乎神明。

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特别经典。让我们觉得,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陈忠实功力深厚,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那些人物,他们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仿佛都很熟悉,他们仿佛就是我们见过的张三李四!

作者聚焦白鹿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这里所发生的人和事。善恶美丑,复杂人性的扭曲堕落,通过白鹿两家两代人的人生轨迹,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但是,作者究竟要探讨什么?

陈忠实所想探讨的,其实是这些历史表象背后的东西。

从来的利益之争,其实都是浮云。当面对共同的外敌时,团结统一,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性格可以不同、立场可以不同,哪怕有纷争,但“白不离鹿,鹿不离白”,正因如此,白鹿原才得以生生不息。

今天,贯彻‘’一国两制‘’,不也是这样同样的道理嘛!











安林890


风雪月来回答,小月和你一起品读经典。

《白鹿原》是陕西作家陈 忠实历时六年创作的尽50万字的长篇小说,1993出版。《白鹿原》以陕西关中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场景,上演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50多年里的三代恩怨。

《白鹿原》已经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发行超过了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而陈 忠实也因此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

  • 那么《白鹿原》的主题内涵是什么呢?

“勿丢白鹿原魂”

一、《白鹿原》唯一忠实的是原生 态现实性

好小说必然是忠于生活的,《白鹿原》就是原生 态的记录,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书中人物在现实里都有原型,陈 忠实为了他们回到条件恶劣的白鹿原蒋村老家生活,对他们倾注情感,感性的记录他们的人生。书中的白嘉轩就是以陈 忠实的长辈“脊背挺得直直的”叔叔为原型的。

这和陈 忠实少年时受到的文学熏陶分不开。陈 忠实出生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初中时他在教科书读到赵树理和柳青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深深怀疑小说人物就是他的邻居,这让他得 到了“小说可以这样写”的启发。

早年的乡土生活是陈 忠实创作的土壤,此后的陈 忠实努力强化自己的文学基础,刻苦练习写作,才37岁就像老人一样“满脸沟壑”。《白鹿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陈 忠实在作品中还借鉴了各种现代主义写法,使文章更有深 度,更加震撼。


  • 《白鹿原》是一部民间历史

在写陕西风土的《平凡的世界》发表后,陈 忠实产生了写自己所在地区历史的想法。为写白鹿原,他走访了很多当地老人,老人都是活的历史,在他们的讲述中白鹿原立体起来。

陈 忠实又查阅白鹿原的县志,县志是文字记录的白鹿原,寥寥数字,密密麻麻的名字,在他心里鲜活跳动起来。

《白鹿原》中朱先生拟定的《乡约》就是白鹿原真实的《乡约》。

白鹿原从清朝末期开始,到“没有皇帝了”,到农民 运动,到抗 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众在这些历史背景下生活行动,绵延数千年的儒家文化,是这片大地的根,经受着席卷而来的新时代的冲击激荡。

  • 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嘉轩就是白鹿原

白嘉轩是白鹿原的族长,地主阶级代表,他仗义公正,有侠义心肠和领导才能,但是也固执不听劝。他代表着白鹿原传承前年的宗教理法和儒家伦理道德。

朱先生是白嘉轩的姐 夫,是饱读诗书的儒家代表,半部论语治天下,白先生几句话就能点醒众人。

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在封建宗法管制下长大,一成年就当是组长,但是个性懦弱压抑,后来被田小娥诱 惑背叛了封建宗法,遭到惩罚彻 底堕 落沦为乞丐,导致他成了自私自利只为权势的无 耻小人。

白嘉轩次子个性秉直,接替了白孝文做族长。

白嘉轩女儿百灵人如其名,是个有灵气的女孩,她出去读书成为进 步女性,却不 幸死于自己人的肃 反。

白嘉轩的长工鹿三忠厚老实,是个封建卫道者,他杀了叛逆的儿媳妇田小娥,受不了良心折磨而死。

鹿三的儿子黑娃代表农民阶 级的成长,黑娃勇敢直爽遵从天性,出去闯荡当过土匪,又洗心革面成为朱先生关门弟 子,但被白孝文杀害。

诱 惑者田小娥

田小娥是县志里没有的名字,县志里有密密麻麻的“贞妇烈女”卷,田小娥在那无数的贞洁烈女的反面,是封建礼俗的反叛者,她只遵从自己的欲 望,跟黑娃、鹿子霖、白孝文这几个男人都有私情。

田小娥是女人天性解放的代表,不为世俗所容,但美丽洒脱,又富有同情心。

鹿子霖是人性自私的代表

鹿子霖个性精明,争强好胜,未达目的不择手段,最 后没有尊严的死去。

与鹿子霖相反的他的两个儿子都走上了无私的报国道路,长子陆兆鹏是共 产党员,从事革 命工作,次子鹿兆海是国 民党团长,矢志报国但事与愿违。

一个个鲜明个性的人物,在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粉墨登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书,《白鹿原》汇集了这一部部书,堪称一部小说巅 峰,连陈忠实后来都无 法超 越。


风雪月


这部小说的第一句话:“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事,就是一生娶了七房女人。”看完这部小说后有没有人认真的思考过这句话,作者为什么说是娶了七房女人,而不是八房、九房呢?如果能清楚“七”背后的含义,我们就能更好的去了解《白鹿原》这一本书。

为什么是“七”,我也从未注意过也没有思考过。但当某天老师一语道破这个“七”的背后包含的神话含义后我才知道,文学是极其丰富又有趣的。

“七”首先代表的是“循环往复”的意思,正如《易经》中所说的“七日来复”。 而且,一个周有七天,从第七天过后,便是新的一周,由此,白嘉轩的“七”个女人,从第七个女人开始,就象征着新的生活的到来。也就是:由死到生,从这里,全书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死而再生”的神话结构。

其次,“七”体现了“创世神话”的神话含义:当天地主宰要用洪水来毁灭犯了罪的人类的时候,存活下来的只有兄妹俩,而洪水退去的那天也刚好是洪水发生的第七天,兄妹俩只好肩负起繁衍人类的职责和使命。因此洪水神话的故事后来多在婚礼上表演和讲述,教导新婚夫妇不要忘记了繁衍后代的责任。因而,纵观全书,我们就可以看到神话框架的各个部分。

比如白鹿的传说和全书“学为好人”的意旨。白鹿的传说再次传达了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整个故事就是苦难与再生的历史。而“学为好人”一直在书中出现,就是在说苦难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国共相争为政治利益;家庭相争为家族利益;红卫兵刨朱先生的坟时发现了一块砖,一面写“天作孽,犹可恕”,一面写“人作孽,不可活”。

根据神话结构,整个故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白嘉轩的个人婚姻史(村庄的信仰—村庄传说,死而再生)

2. 近现代史(晚清到现代),王朝更替,党派相争。

3. 小说的下线(文革)可以说,全书有了“死而再生”这个神话结构,作品的品味和格局就得到了提升,审美理想的表达也就使得生活的平常性得到提升。

但是,我们一般的读者很难发现书中如此有价值的深层次的东西。只能说作者其本身的知识储备太过丰富了,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一种文化匮乏的感觉。

《白鹿原》不只是单纯的表达一个的思想和主题,而是更多的错综复杂的融合起来

也有很多人读完,想去寻找它的主题却发现无从下手啊。

1、这本书,只想说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不同于很多其他的小说,只是单纯的表达一个单纯的思想和主题,而是更多的错综复杂的融合起来。

你并不能很清楚的说明他一定是要确定的表达些什么,但是却很清晰的同时在表达着很多可以让你思考的东西。不管是在里面生活描写中掺杂的一些封建思想、封建行为,他描写的那么真实,但是这也同时在考验你自己的思想,你不知道应不应该去相信它到底是真的,你应该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

但是这些细微入致的描写,仿佛让你真切体验到生活中真的感受,他也在告诉我们在那时候的社会和生活中,那些思想和行为是怎样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也让我们知道我们该从何入手去改变。

2、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你没有办法很明确的去判断谁就是好人,谁就是坏人,因为完整的人就是这样的。

一个完整的人就是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就算是很完美很善良的人,也会难免做出一些错事来,就算是再坏的人,也会偶尔体现出善良的性格来。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是从始至终都是好的,或者都是坏的,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可以从本质上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我们该重视的,哪些是我们还忽略和原谅的。

从始至终好像最坚定的代表好人的,应该就是鹿兆鹏、朱先生和白灵吧,像黑娃和白孝文就是那种转折比较大的那种,他们两个人的命运,总是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感觉。不得不说这里面的很多党派的思想,还是有受到当时的时政的影响的。但是他做的很不容易的就是作者比较客观的描述了当时下层老百姓的真实心理变化,并没有很直接表明偏重于哪一方,而是把裁决权交给了读者的手上。

总之这本书承载的东西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也很多,不过不管我们每个人是怎么想的,他的价值应该始终还是在影响着我们的。


北风未归


白鹿飞歌

——读《白鹿原》有感

整部作品,是劝人向善的——这是读完全书和看完77集张嘉译版电视剧《白鹿原》的最深印象。

小说有些玄虚诡异,原上雪地奔跑的白鹿,田小娥死后飘在墓穴的白蛾,鹿三的萎靡,甚至饥馑瘟疫等灾荒,神秘里渗透这片大地上这个民族最直接的恐慌与猜度,愚昧也罢,荒唐也罢,迷信也罢,人们,总在绝望与希望的缝隙里挣扎,无奈地,顽强地,活了下来。

朱先生,是一个智慧与理智的符号,铲除罂粟(虽曾给原上人们带来巨大利润),只身劝说20万清军,赈灾监督,抗日宣言,编著县志,灰布青衫,自有儒者的风骨。劝白孝文“(君子)慎独”,感黑娃“学为好人”,勉鹿兆海(和其茹师长及其所帅部队)“砥住人间是此峰”“白鹿精魂”,后与其他编撰县志的八个耄耋老人不畏生死奔赴中条山,誓赶出踏入国土的倭寇,威武凛然,不容亵渎与侵犯。县志编撰结束,苦于无钱印制,坚决拒绝发表剿共宣言以换取“只需买一杆枪”的钱。他哭过,鹿兆海(以为是抗日的英雄怎奈后来得知是“剿共”牺牲品)公祭大会上看到鹿兆海前线割下的倭寇头发,嘘嘘哽咽,赈灾现场跪下与民“同食”的婆娑悲愤。他清醒,算的卦,看的人,“”甚至“天下注定是朱毛的”预言。白嘉轩多年以后感慨“圣人圣人,真正的圣人”。大雪纷飞,叫妻子为其寻找头上黑发,剃头,“我心里孤清得受不了,就盼有个妈”,“说罢竟然紧紧盯瞅着朱白氏的眼睛叫了一声‘妈——’两行泪珠滚滚而下”。面对白鹿原,一只白鹿“掠上屋檐飘过屋脊便在原坡上消失了”。

小说里有不少性的描写。或者,田小娥依然是一个象征符号,肉欲的,原始的,本能的,引人堕落(或是回归)的,原上的人以白嘉轩为代表,拒绝黑娃带其进入祠堂,后来被要挟成为鹿子霖的玩物,成为白孝文堕落败家原形毕露的诱因,鹿三的梭镖钢刃刺进身体时,一声“大(父亲、爸爸)呀——”,怨恨也好,委屈也好,淫荡也好,悔恨也好,柔情也好,一切,都已经结束。但确实恨不起来,她,也是一个弱者,也是一个被伤害被侮辱被损伤的灵魂(甚至凶手都是模糊的),只是,谁,可以为其澄清与证明——都是追求幸福,为什么,她,就是错的呢!?

白鹿白鹿,“白不离鹿,鹿不离白”,原上两大世家,关系微妙,扑朔迷离。白嘉轩,族长,腰杆硬,也耍小聪明,自认为家教很好,且让村寨获得“仁义白鹿村”的称号,可是长子白孝文却一层层揭了他的脸皮。鹿子霖,勺勺客的后人,阳奉阴违,皮里春秋,一直信奉权利财势,与白嘉轩明争暗斗,白孝文败落(白孝文的堕落有其挑唆的功劳)时,借机买房买地,不错过任何损白家的机会,借田福贤而狐假虎威,只可惜,到他因鹿兆鹏而身陷囹圄困居大牢时,白嘉轩以德报怨,积极营救,出狱后,短暂的翻然悔悟,直至疯疯癫癫。

两个家族,两代人,故事似乎很简单。每个人沿着自己的轨迹,沿着自己对人世对世界的认识,走出原上,世界便大了。白灵、兆鹏姓“共”,鹿兆鹏原上闹农协,积极或仓皇奔走,组织、开展系列地下工作,白灵一心要洗刷现实世界的肮脏,积极努力,时时害怕被填井,侥幸在斗争中活了下来,却在根据地被当做叛徒填了坑,兆海姓“国”,抗战时以为是抗拒日寇殉国是为围剿红军被杀身亡,黑娃进山是匪出山是炮营营长,在鹿兆鹏没怎么劝说下协同焦振国(跑团二营营长)起义,县城得以解放,后因土匪残害百姓、剿杀三十六军、杀害共产党(那是一个叛变了欲投机的该死之人),白孝文在原上无立锥之地进城进了保安团,一营营长,终为滋水县县长。追求着他们的追求,甚至用生命祭奠捍卫。

原上的风,依然肆虐,原上的故事,在干涸龟裂的土地里蔓延,崇高,或是卑劣,怀念,或是祭奠,灭亡,或是期盼,都已不太重要。

又岂止是原上呢?这或许也正是小说风靡不衰的一个原因。

秦地,陕西,原上白鹿镇,是一个缩影,浓缩的是这片土地上的悲喜聚散,浓缩的是那段时间的人世悲凉,概括的,不仅仅是白鹿的故事。

鹿兆鹏与白灵的孩子,就叫“天明”。

白鹿,曾经,或者永远,奔跑在这片古老沧桑深沉让人憎恶也让人留恋的土地上。


大漠苍狼1234


其实《白鹿原》就写了黄土高原上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发生的事,却给人以苍凉雄浑史诗般的感觉,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说到这儿,怎么也绕不过马尔克斯,绕不过《百年孤独》,绕不过那个叫马孔多的村庄,绕不过魔幻现实主义。

就像提到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论说它多么的荒诞戏谑,多么的反假正经,通过描写X的自由,来写人性的自由。

其实归根结底,最重要,也是王小波最在乎的,是想要加上一个“黑色幽默”的标签。

我觉得《白鹿原》是可以加上“魔幻现实主义”标签的。

《白鹿原》开头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百年孤独》中的开头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良诺面对行刑队时,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参加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同样是一句话串联起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空,连阅读的节奏和感觉很相似吧!只是前者的句子稍微短一些。


当然,《白鹿原》的内容更加具象化,可以说以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为缩影,描绘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奋斗史……

说到自己感觉“见识狭窄”的地方,是带有颠覆性的。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见得就是标准的螺旋式上升。那些看上去先进的,好的,不见得就是最合适的。而那些已经被盖棺定论为糟粕,落后的,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并不全是腐朽。

人不是非黑即白,白嘉轩也有他的局限,田小娥也不是纯粹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更不能代表女权主义的觉醒。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也证实了那句颠扑不破的话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全篇对话中的陕西方言并没有使人觉得土,或者产生违和感,反而感觉厚重,甚至带有戏剧的腔调。


关于这部书的主题内涵,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有标准化的答案。这正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实现了冷静的呈现,很明显,陈忠实先生是不想按传统的宏大叙事的路子写的。所以,每个人物也没有被标签化,故事没有被套路化。至于你读出了什么,和他无关,和我更没关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要比《平凡的世界》好不止一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