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了“贴标签”,这可是个技术活

“争当白富美,告别矮矬丑”

“你怎么这么笨!教多少次都不会”

“现在的90后,自私自利,一点儿都不懂事儿”

“爸妈离婚,所以我就是对感情比较淡漠和无能”


当所有人都说,不要给别人“贴标签”“下定义”的时候,


效果好不好搁一边,毕竟…贴完标签,整齐划一,整个世界都舒爽了。

方便快捷高效,谁用谁知道。

《脾气大的人,优点也多》

《和东北人谈恋爱是这样的》

《现代人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天真》

就连文章都知道贴标签式的标题更有点击率!


标签可没有香臭,只是你不能把自己的香臭好恶传给它。


贴标签的时候,实际在做什么?


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人类发展出一种能力:

将大千世界分门别类地总结规律,探寻事物之间的关联,赋予各种意义,迅速缩短认知世界的过程。

“贴标签”能帮助我们最快地给信息分类,同时在认知能力范围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归档。

超市购物回来,两大袋子吃喝用。


蔬菜酱料进厨房,卫生纸牙膏沐浴露进洗手间。

诶?清洁剂放在哪儿?可以去除水垢油污,好像厨房洗手间都可以,根据清洁频率,以后放厨房先。


你的每一天,都在根据“贴标签”来进行信息处理,化繁为简。


别小看了“贴标签”,这可是个技术活

没有足够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完整面貌,迅速抓取你认知内可以分析的信息,用既有概念贴好标签,归档到信息存储里。

贴标签,简单来说就是:分类,总结,归档。

↑ 我就是在给“贴标签”这个词,贴标签。用我的能力范畴的词汇,最快地解释它。


别小看了“贴标签”,这可是个技术活

招聘信息上经常能看到:需本科院校985/211。

985和211皆是人才吗?并非。只是985和211从大概率已经帮助用人单位做了最难的海选。


但是设置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签分类,信息筛选的难度下降70%,时间人力金钱成本,节约无数。

标签好用吗?简单粗暴高效。

反对贴标签,反对的是什么?


可以理解用人单位为了成本和效率,给毕业生贴上了“985”和“非985”的标签。

但不认同更深层的意识:“985/211皆人才。”

反对贴标签,反对的是,把标签当做真实世界。反对的是,过度简化、以偏概全。

“她穿那么性感,一定不是个好女人”

“他比女人还爱惜皮肤,娘娘腔”

“娱乐圈的明星都是暴发户”

有没有发现?

我们很容易用标签去定义不熟悉的人,却很难用标签去描述已知信息很多的人。

因为信息越全面,标签越难用。

~~~~~~~~~~~~~~~~~~~~~~~~~~~~~~~~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评价张居正?

“关于张居正,总是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有的说他廉洁奉公,有的说他中饱私囊;有的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有的就说是偏袒亲友、敌我不分。


张居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哪种评价更为中肯?”


《明朝那些事儿》里,刚好有一段关于张居正的评价:


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他独断专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里不一,是个道德并不高尚的人。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标签解析不了张居正,更没办法评价每一个人。

~~~~~~~~~~~~~~~~~~~~~~~~~~~~~~~

你爱的人告诉你,ta爱你,因为你是个女的/男的,你会不会给他一个大嘴巴?


换个方式呢?

“我爱你朴素,不爱你奢华。你穿上一件蓝布袍,你的眉目间就有一种特异的光彩,我看了心里就觉着不可名状的欢喜。朴素是真的高贵。你穿戴齐整的时候当然是好看,但那好看是寻常的,人人都认得的,素服时的眉,有我独到的领略。”

虽然不喜欢徐志摩的人品,但他的情书,让人读出了意中人的独一无二。


标签好用吗?简单粗暴高效,但失真。


像高度近视的人摘掉了眼镜:20米以外雌雄不辨,人畜不分。


再好用的标签,也抵不过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细节。


别小看了“贴标签”,这可是个技术活


怎么样贴标签,干净又卫生?


1. 多用积极的标签引导和鼓励,爱别人,爱自己,爱孩子。

二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政府就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


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训练和动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要求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叙述自己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家信中的内容要求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正如他们信中所说得那样服从指挥、勇敢拼搏。


告诉你的孩子,ta勇敢坚强,善于发现。

告诉你的爱人,ta真诚善良,闪闪发光。

告诉你的朋友,ta幽默开朗,值得信赖。


把最美的词,送给你认识的人。


2. 贴几个标签,用丰富的备注。

相信每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都对这道题目再熟悉不过:

”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如果是朱自清的《背影》,我尚且还算轻松可以归纳出父爱如山。

可如果在没有背景的情况下,让我准确地概括高尔基的《海燕》,是要表达对剥削阶级批判的情感???

于是语文书,会贴心地在题目后标一个①,告诉我:1903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镇压、屠杀游行示威的学生后,不仅立即愤怒地起草《控诉政府抗议书》,还写出《海燕》。

中心思想是不是简单多了!

虽然不能完全摒弃标签带来的便捷高效,但也别觉得能通过标签完整地认知世界。

如果硬要对一个人/一件事分类的话,那就多搜集信息多写几个标签,给它一个丰富立体多样的备注吧!

别小看了“贴标签”,这可是个技术活

#追光阿山

如果你想摧毁一个人,给ta贴上那些消极悲观的标签。

如果你爱一个人,将世界上最美丽的词汇都变成标签,送给t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