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入選"科學"範疇引發大辯論,你站哪一隊?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中,"陰陽五行"學說一直屬於國粹範疇。

然而,幾十年來,這一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卻象纏腳女人一樣,走得扭扭捏捏,左右不像人。是我們在這幾十年間突然覺醒,後悔被這"陰陽五行"欺騙了幾千年,還是我們出現集體精神錯亂?

1998年,包括不少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科學家提出《21世紀100個科學難題》,排列在第100號的難題,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讓人們感到意味深長。

顯然,這是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但卻作為自然科學前沿的一個難題提出。

這似乎暗示著中國的頂級科學家們開始思考哲學與科學的融合了,畢竟科學這位兒子遠離哲學這位老父已久,現在兒子迴歸,認祖歸宗,倒是額手稱慶之幸事。

2016年4月,科技部等國家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其中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作為其132個基準點之一,該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大討論。

中科院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認為陰陽五行應該納入《基準》。而另一方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張雙南研究員,他們認為陰陽五行和科學半點關係也沒有,不應當納入《基準》。兩方專家教授針鋒相對、各講各理。廣大公眾也分成兩撥,對"陰陽五行"是不是科學,是否應該納入《基準》展開了一次全社會的大討論。


中科院教授講易經與預測學

這無疑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瑰寶終於再次走到聚光燈下,接受世人的品鑑,儘管它姍姍來遲、步履蹣跚甚至撞撞跌跌,畢竟,該來的終於來了。對此,流傳幾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它,早已司空見慣,沒有你,它依然在,有了你,它更加迷人。

本欄認為,討論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是否是科學,首先必須釐清"科學"與"哲學"兩者的關係。

所謂"關係"——是事物之間的連接,是自然界、社會系統成為一個整體的橋樑。

所謂"科學"——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聯繫及其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包括主體與客體。

所謂"哲學"——是關於存在、知識和行為的原理和真理的理性考察(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給"Philosophy"下的定義)。

從古希臘時期開始,自然科學就是哲學,哲學也就是自然科學,統稱為"自然哲學"。

"哲學"與"自然科學"這兩個詞語,則是後來從"自然哲學"中分化出去的。大約到了19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和哲學之間已存在一條深深的鴻溝了,他們之間相互看不起。

當時,德國理論物理學主要奠基人亥姆霍茲就曾經表述:"哲學家指責視野狹窄的科學家;

科學家則回敬哲學家,指責他們狂妄"、"哲學家說自然科學家淺薄,自然科學家則說哲學家的工作毫無意義。"

今日中國社會出現的對"陰陽五行"學說納入《基準》的激辯,似乎是歷史的重演。


中科院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孫小淳教授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關於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不是科學就比較容易回答了。

本欄認為: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既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也屬於社會科學的範疇。

在理論方面,"陰陽五行"學說是對自然、社會高度抽象,屬於歸納法,具有系統論的基本特徵,可以說是系統論的精煉表述。科學一直由牛頓的線性動力學體系主宰,直至上世紀初出現量子力學以及非線性複雜巨系統,科學開始步入系統論時代,而陰陽五行一直就屬於系統的整體思維。

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在"陰陽五行"學說面前卻是小兒科。比如科學界如何解釋人的手掌由手心與手背構成?電腦的語言是最簡單的0,1?基本粒子為何有電荷正負之分?為何有左旋右旋之別?這些其實就是陰陽。

在應用方面,"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如果我們否定了"陰陽五行"學說,那麼就等於全面否定了我國的中醫學以及中醫行業。如果沒有中醫理論以及應用,那麼幾千年來中國人是如何逃過戰亂、瘟疫,繁衍至今、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國的?

請注意,西醫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不過二百年曆史,而西學東漸則是近一百年的事而已。

所謂的"陰陽五行"學說,是由"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組成的"天人合一"學說。

"陰陽"的最初涵義非常樸素,即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後來由此而逐漸引伸、擴展,乃至把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均可以用"陰陽"來加以概括。比如由向日而引伸至凡是光亮的、溫熱的、向上的、運動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於陽。相反,由背日而引伸至凡是晦暗的、寒涼的、趨下的、靜止的事物和現象,都歸屬於陰。

陰陽學說認為,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公元前780年,伯陽文就曾經使用"陰陽學說"來解釋地震的原因:"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老子在《道德經》中亦使用了"陰陽學說"道理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來揭示禍福對立雙方轉化的內在道理。

"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類要素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剋"的規律來認識世界。所謂的"五行學說"的起源,一般認為是從中國古代的"五方說"和"五材說"等演化而來。古代"五方說"是用五方觀念來確定空間方位,北京天壇公園的"五色之土"祭壇,就是這個意思。而古代"五材說"是指水、火、金、木、土,是先民生活和生產勞動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

木、火、土、金、水只是五行的象形,本質上代表五類事物的運動變化及相互關係。五行代表系統生、長、熟、收、藏的生命週期。五行之間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功能,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使五行整體獲得動態平衡,是系統整體的動力和控制體系,從而維持事物的生存和發展。

"陰陽五行"學說是對立統一律、辯證法的極佳體現,這些無疑是社會科學的範疇。

陰陽是指任何事物都是陰中藏陽,陽中藏陰,都具有兩面性。科學上的正反論證法,其實就是陰陽的轉換,哲學上就是對立統一。

"陰陽五行"學說與哲學、科學的思想異曲同工,但其起源極為遠古。

大國崛起需要文化自信,在我們抄了一百年西方作業、但還是抄得不大好之後,是不是應該不忘初心,迴歸本我,恢復民族文化自信?

大家認為呢?


幸福算法大講堂由知名易學家、文化學者主持,是涵蓋易經、哲學、風水命理、心理學、行為學的大學堂。

大量優質免費課程將逐步推出,每天與你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