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陵墓為何600多年都沒人敢挖?

黃益坦


坐落於現在的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的明孝陵,距今超過六百年的歷史,為何無人敢挖?

首先朱元璋下葬時,13個城門同時出殯,讓人真假難辨,所以無人知他的埋骨處,在很長時間裡外界各種猜測,但一直是個謎。

直到1998年,南京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們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精密磁測儀器勘驗明孝陵,用了整整六年時間,耗費了無數心血,才解決了困擾人們600年的謎團。


想對明孝陵下手的人有本事找著位置嗎?

其次。從明至今,官方都對明孝陵非常重視,一直都有人看守。

明朝自不必說,這是祖宗的根本之地。備受尊崇,保護肯定很到位。

清朝入關後。大肆屠殺明人,什麼嘉定三屠、揚州10日等,這激起了民間反清復明的浪潮。清朝為了安撫民心,也下旨保護明朝皇陵。

當時康熙下江南時,還親自到明孝陵祭祀明太祖。這雖然是為了安撫漢人,但有皇帝的表率,明孝陵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如今明孝陵更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民族感情。朱元璋是平民皇帝,他上臺後懲奸除惡,但是非常愛民,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

再說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的王朝,從民族感情上來說肯定受擁護。就連東陵大盜孫殿英他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盜光了清朝的陵墓,對明皇陵卻不敢動。

四.明孝陵的獨特的地理位置。明孝陵本就是一座石頭山,是採取“橫向橫向,內部掏空”的方式,任盜墓者怎麼打洞,都行不通。而且墓道側向,很反常規。就連封土上也是有一層厚厚的鵝卵石,一旦打洞,鵝卵石就會滾下,填洞。


最後一點,以往皇帝陵墓都地處偏遠。而明孝陵在南京的郊區,這裡人多,盜墓者輕易不敢下手。

綜合以上幾點,明孝陵雖然幾經戰火,地表建築遭毀。但他的地宮保存完好。


說史聽濤


朱元璋的陵墓為何這多年都沒人敢挖?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13個皇帝,而明朝一共有16個皇帝,那三個沒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是誰呢,朱元璋就是這三個皇帝中其中一個。


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的陵寢在南京,叫明孝陵,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朱元璋生前選擇的陵寢位置在玄武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這可是一個風水寶地,相傳這裡只能興旺一人。


(明孝陵石像)


這還有一個小故事,南朝梁代的一個名僧叫寶誌禪師,他生前發現這兒風水極佳,於是死後就把自己安葬在這兒。


朱元璋發現了這個風水寶地,也聽說了這個寶地只能興旺一人,於是就把這個禪師的墓遷走了。


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命令民工開始修建自己的明孝陵,開始修建的第2年馬皇后就去世了,所以馬皇后被提前葬入了明孝陵。


馬皇后的一生以“慈孝”出名,奉行“以孝治天下”,封號“孝慈高皇后”。所以把這個陵墓命名為“孝陵”。


明孝陵的修建先後動用了10萬多人,到永樂三年正式修建完畢,經歷了整整25年的時間。


明孝陵的面積170萬平方米,也是規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參照了唐朝和宋朝帝王的地宮設計,整個建築恢宏大氣。


明孝陵亭臺樓閣樣樣具備,整個陵墓四周松柏錯落有致,四季常青,陵園整體上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明孝陵石像)


當年陵園剛建成時還放養了數千頭梅花鹿,每個路都有銀牌標誌,還印有“盜宰者抵死”的字樣。建成後為了保護陵園,安排了一萬多人專門來看護陵園。


數10年後,太平天國戰火燒到南京,明孝陵差點毀於一旦。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曾國藩奉命修復明孝陵,使得這位明朝開國皇帝的陵寢得以恢復。


一直到今天,明孝陵經過了600年的戰火紛飛,除了牆漆有些剝落,牆體局部輕微坍塌,個別地方出現細小裂縫,其他都保存完好沒有任何破損。當然地宮中的寶物也一樣完好無損。


那明孝陵為什麼能夠安然度過這600年呢?


1、特殊的防盜措施


明孝陵本身就是由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改造而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獨龍阜,以往的石頭皇陵建造都是從上向下扒開,一直扒一個深穴,然後在這個深穴內建成一個陵寢,建好後再封頂。


可是明孝陵建造時採用的是對著山體橫向鑿開,把內部挖空建成一個懸宮,然後再把這個橫向墓道封好。這樣的建築是堅固無比的,如果沒有炸藥盜墓賊從頂部盜墓那是行不通的。


這樣的一個橫穴式設計,橫向墓道就是通向陵墓的唯一通道,而對於這個橫向墓道的位置也是經過了充分的考慮和反覆的推敲,墓道口偏向一側而並非在正中間,進入這個墓道口後,墓道就像迷宮一樣彎彎曲曲沒有一點規律,這也增加了盜墓者的難度。


最關鍵的是地宮口到底在哪、是怎麼樣被封住的,這都是個謎,盜墓者根本就找不到入口,就更談不上盜墓了。


(明孝陵導圖)


再者設計者採用了古代流沙防盜的方法,那就是在墓頂上人工填充了鵝卵石層,一旦受到震動,鵝卵石便會發生滾落,鵝卵石滾落就有可能把盜賊活埋,這也是增加防盜的措施之一。


可見明孝陵的設計堪稱完美!


為了防止盜墓,還有一個迷惑人的事情:朱元璋死後,出殯當天有13支送殯隊伍同時出發,這13支隊伍車馬、人數、規格都相同, 除了少數幾個知內情的外,其他人就不知道哪一個的棺材中是朱元璋了。


2、歷史機緣


明孝陵能夠保存完好也有歷史原因,明朝初期守護皇陵的軍隊就一萬多人,朱元璋死後都是他的子孫作為歷代皇帝,出於他們對朱元璋的愛戴肯定對皇陵倍加保護。


到了清朝,清政府為了收買民心特地下令保護明十三陵及明孝陵,康熙繼位後,每次南巡到達南京,必定到明孝陵祭拜。


康熙皇帝的態度和禮數,出乎了父老鄉親數萬人的意料,沒有不受到感動的,同時他也派人保護明孝陵。


(明孝陵)


即使一直到了民國,孫中山也帶著官員到南京明孝陵,祭拜這位明朝開國皇帝。 從康熙到孫中山足以看出歷代對明孝陵的重視程度,這不僅反映了每個朝代對這個古建築的重視,也反映了對這個明朝開國元君的尊重和愛戴。


到了民國蔣介石定都南京,明孝陵就在南京市區附近,自然就使得明孝陵得到了有效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國泰民安,中國日益強大,國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升,文物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所以說從朱元璋死後,一直到明朝滅亡,還有接下來的清朝及近現代的每一個政權,都對明孝陵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3、地理位置


明孝陵的位置在南京政府的附近,即使在動盪年代也有軍隊駐紮在這裡,這個位置本身就是對明孝陵的一種有效保護。


(明孝陵)


明孝陵堅固無比加上它特殊的防盜措施,憑當時的盜墓工具是是很難打開的,除非使用炸藥。


即使如果遇上孫殿英那樣的盜墓大賊,他也得顧及明孝陵的地理位置不會製造出太大的動靜。

所以說明孝陵有了靠近南京政府這個優勢,盜墓者即使有賊心也沒有賊膽。


作為我國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建築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明孝陵被列為我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景點,理應受到特別保護。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朱元璋的墓雖然建得也不錯,但是那裡有不透風的牆。

你再牛的墓,總歸是墓,歷史上官盜的事情多了去,你一兩個盜墓賊挖不開,人多了可就保不準了。我們想想慈禧墓,雖然也異常堅固,但是被孫殿英炮彈一炸還不是挖了。



不敢挖其實說到了重點,不是說裡面有多複雜,有多強大的機關和鬼神使盜墓賊害怕,這些雖然有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敢挖的人除非活膩味了。

得以保存,我們得從歷史上找真相。

沒膽量挖的“陵墓”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第一任皇帝,他的陵墓自然屬於明朝第一個帝王墓。而朱元璋陵墓的選址在南京紫金山,就山而建,是典型的唐宋風格。帝陵(孝陵)從洪武十四年建,歷經25年完成。

建成後的第二年,馬皇后去世葬於孝陵。1398年,朱元璋也去世後與馬皇后合葬入陵,由建文帝一手操持葬禮。

從那以後,建文帝便在帝陵組建駐紮了護陵軍隊――孝陵衛。從這時開始,孝陵衛一直伴隨到明朝滅亡。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孝陵衛由5所夠成一衛,和當時的錦衣衛制度差不多,每所的人數為精挑的1120人,整個孝陵衛為5600人,實行世襲護陵。這種嚴密的把守,除非真是盜墓賊活膩味才會打陵墓主意。

陵墓保護得當

雖然明朝覆滅後,李自成佔領北京,但是為了籠絡人心,不僅葬了吊死的崇禎皇帝,更命人去孝陵祭拜,自然也不會打明孝陵主意,要是挖了,自己民心難服,也就真的成了強盜了。隨後清軍入關,清朝建立。

清朝建立後,清政府對明代皇陵的保護也被納入政治課題,而且還對草草下葬的崇禎明思陵進行過兩次修善。同樣也是和李自成一樣,籠絡人心,但還有個目的,為後世樹立保護帝陵之標榜,畢竟古代死者為大的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



就這樣,在兩朝政府的保護下,明陵裡包括朱元璋陵墓在內的所有皇帝陵墓都得以保存未被盜掘。

清朝覆滅後,明清兩代的帝王陵墓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像孫殿英這些不法分子藉助國內混亂,國民政府無暇顧及打起了陵墓主意。才有了後面的清東陵被盜之事。


挖清陵和挖明陵是兩碼事,至少像孫殿英要找個藉口。你說你恨清朝,恨慈禧而挖墳聽起來有那麼幾分道理。明朝和你十萬八千里的年代,挖明陵自然說不過去,就這樣,明朝皇陵又躲過洗劫。


壹點論史


明朝皇陵主要分佈在南京和北京,而明朝選擇皇陵有個特點,就是離首都很近,明十三陵,南京明代皇陵都位於城市的近郊。因此,皇陵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城裡立馬知道,並做出反應。應此盜明朝危險數比較大。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如此恢宏的建築,地宮一定是非常可觀的。由於孝陵是不能挖掘的,地宮情況能否知道呢?

使用精密磁測技術對明孝陵,陵區2萬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探測,終於揭開了一個隱藏大600餘年的謎團~明孝陵確實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並弄清了地宮的形狀,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佈情況等。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為了防止夠人盜墓,曾於同一天從南京十三個城門同時出殯,而且車馬儀仗相同,使人難辨真偽,所以有傳說孝陵的地宮中是空的,朱元璋並沒有真的在這裡安葬。民間還有朱元璋真身葬在南京朝天宮北京的萬歲山的說法。他們的成果融合進了南京大學與中山陵園。

關於朱元璋的地下宮殿建築,由於史書記載缺少,又缺乏必要的檔案資料,加之民間還有關於朱元璋葬於南京朝天宮或北京萬歲山以及下葬時13個城門出殯,等歷史記載和傳說,所以幾百年來,一直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個謎。

首先,朱元璋是從滿山火海中殺出來的,前朝皇帝陵墓被盜的事看得太多了。輪到自己建造陵墓了,自然是建造的牢不可破。根據考古專家勘察明孝陵,發現此墓被設計的堪稱完美。

明孝陵採用的是山中橫腰鑿入,施工難度非常之大。關鍵一點就是不知道他是從什麼地方把內部的地宮給封口的就算有人去盜墓,怕是連入口都找不到




彬彬侃歷史


我覺得可能不是不敢挖,而是不知道怎麼挖,在哪兒挖。

朱元璋下葬的時候,南京應天府十三個城門,每個城門都同時出來一隊皇家馬車,朝向不同的方向,不知道哪個馬車是真哪個馬車是假,歷史就是這麼記載的。因此,到現在也沒有人確定他是不是真的葬在了孝陵裡。有人據此猜測是因為他生前殺人太多,怕被仇敵惦記,才想出這種計策。

後來有專家進行研究後表示他很可能就葬在明孝陵裡,因為這座陵墓是他花了幾十年的心力打造的,並且他的愛妃在這裡埋葬。他在墓葬裡設置了很多機關,危險重重,這也是沒人敢盜墓的原因之一。據記載,他的墓葬有大堆鵝卵石,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觸發機關,大量的石塊頃刻掉落,將墓穴裡的人活埋。

他的墓葬還非常的彎曲,裡面和迷宮一樣,如果沒有特殊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打開。

最後一個方面是地勢,明孝陵是整個嵌進一座山裡的,這即使是在現代也很難完成。所以他的陵墓保存的非常完好。


三毛三毛


古代不少人為了發財而打起發死人財的主意,既是盜墓,在盜墓界中,最令人驚喜的就是發現帝王陵墓,相比官員、貴族的厚葬,帝王更是陪葬有數不盡的金銀珠寶,其價值連城,使得普通人能富貴三代。所以歷代很多帝陵如何沒有得到保護,皆成為盜墓賊的主要光顧目標,然而明朝的朱元璋卻是一個例外,據說他的陵墓600多年來都沒有人敢動,這是為什麼?

朱元璋駕崩後被舉行盛大葬禮儀式,之後在南京附近的紫金山的皇陵下葬,並且被稱為明孝陵,現今已經過了600多年一直未受盜賊侵擾。相傳當年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讓風水大師找了到位於紫金山麓獨龍阜的一處絕佳風水寶地,可惜早有一個南北朝時代的高僧安葬在那裡,其名字為寶誌禪大師,後來朱元璋聽說此寶地只能興旺一人,於是就把寶誌禪師的遺骸遺走。

明朝洪武14年,明孝陵開始動工,歷時二十五年才修建完成,裡面架構基本模仿明朝宮殿,有樓閣有望臺等,而且周邊種滿青松,陵墓依山旁水,氣候怡人。

據說朱元璋當年還叫人在自己的陵園山林裡養了1000多頭鹿,每一頭鹿都被繫上了一隻銀質牌子,寫著:“盜宰者死”,後來明朝皇族擔憂先祖的陵墓被人騷擾並且鹿被人獵殺,就陸續派遣了一萬多士兵前去看守明孝陵,最終這批軍兵就在那裡生根繁殖,後代子孫就成為了明孝陵的守陵人,那麼一些盜墓賊敢摸進去盜墓無疑是作死。

1998年,我國南京文物保護局派出考古人員採用近代設備對明孝陵進行精密勘察,前後花費6年左右時間,終於大概摸懂了明孝陵的結構。首先,明孝陵當年開建的時候,是從石山中間腰斬壘挖,因此工程異常艱鉅,因此內部的架構十分隱秘,從外面根本無法勘察出地宮入口,所以就連近代的技術都很難對朱元璋的陵墓開挖,何況古代的三五個盜墓賊。

另外明孝陵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明朝帝王都經常來祭祀,並且一直撥款派人堅守,容不得任何人靠近,就有專人負責打掃落葉,去除雜草等,可以說是一個皇家禁地,所以使得明孝陵能充分完整的保存下來。

可惜這種保護維持到清朝初期就結束了,滿人執政後,開始追殺朱元璋的子孫,欲斬草除根。當一切辦妥當後,清朝為了穩住民心,彰顯自己的大恩大德,於是就拿明孝陵作文章,重新下命令派守陵人來保護明孝陵,以及明朝的十三陵等。

後來康熙遊江南的時候,還特意跑到朱元璋的墓前對其舉行祭祀儀式,還叫工匠刻了一塊“治隆唐宋”的石碑立在那裡,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帝遊玩江南的時候,聽說自己的先帝也曾拜過朱元璋,於是也一樣模仿,前去明孝陵祭祀,還說了一堆感概的話語,如果朱元璋九泉有靈的話估計會被氣得吐血。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也帶部下去到明孝陵祭祀朱元璋。不過這些帝皇都祭拜朱元璋陵墓也起到一些防賊作用。畢竟受到當今執權者的尊重,使得明孝陵長期有人看守,百姓也敬重幾分,一般盜墓賊在打主意之前,也會考慮到當今帝皇的感受,不敢隨便去盜挖明孝陵。最主要是朱元璋陵墓建造得猶如銅牆鐵壁,入口難找,盜挖難度非常高,因此才得以完整的保存600多年。


貓眼觀史


不是不敢動,而是沒機會動。

先說主因。

明孝陵能歷經明、清、太平天國、民國、共和國五個時期600餘年而不被盜挖,究其原因在於各個時期的政府對於明孝陵的保護。



首先明朝自然不用多說,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的陵墓自然是受到明朝歷代皇帝的嚴格保護,有著專門的護陵軍隊,初期為5600人,隸屬於親軍衛指揮使司,受南京中軍都督府節制,嘉靖四十一年(1562),裁撤至500名,歸神宮監節制,所謂“神宮監”是指掌太高各廟灑掃、香燈等事的十二監之一,為宦官衙門。當然,即使是守衛力量降為500人,守衛孝陵亦也是完全可以的,畢竟孝陵位於南京城中,作為陪都,守衛南京的兵力絕對不弱,三省六部皆在此,因此500人專門守衛明孝陵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同時,明朝對於孝陵的守護不但是表現在派兵守衛上,還表現在律法上。《明史》曾有這樣一段記載,“車馬過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明朝定製無論是誰,就算是守陵的大臣也需在外郭大金門“數百步外”下馬,然後步行至陵區,而違者則以大不敬論處,輕者杖責,重者問斬。



明律還定,擅自入孝陵陵門者棍擊一百,未入陵墓門,而入太社門棍擊九十,未入太社門則減一等。與此同時,負責守衛孝陵的官員亦要受到責罰,如果被認定是未盡責的,則與犯人同罪,犯人棍擊幾下,官員亦棍擊下,如果被認定有失察的,則減三等。

此外,以上是擅入陵寢的刑罰,如果是擅入孝陵且還有謀毀陵墓之舉的則是滿門抄斬的重罪,不論是主犯還是從犯皆論死,同時其家族的“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年十六以上,不論篤疾、廢疾,皆斬;其十五歲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知情故縱、隱藏者斬”,就是上至祖父,下至兄弟老婆,不分表兄弟、堂兄弟,十六歲以上皆斬首,十六歲以下,為官奴,家產也全不部充公,而對於女兒、未婚妻、過繼於他人的子嗣,只要不是知情不報的,一律可免連坐,反之如果是知情的,則處死。



而如果並沒破壞陵墓,只是偷竊孝陵的金銀器、牲牢、饌具等財物,雖不至於滿門抄斬,但卻也是斬立決的刑罰,只不過是不禍及家人。此外,若盜挖孝陵的樹木也是要判刑的,處“棍擊一百、判刑三年”,若是盜採孝陵的石頭,則處“帶枷鎖一個月,發邊疆充軍”,若是故意在孝陵的內放火的,則處“棍擊八十、判刑二年”。

同時明廷為了徹底杜絕人為毀壞孝陵的可能性,還鼓勵臣民舉報那些可能或者已經在進行的毀壞孝陵的行為,只要朝廷查證屬實,若是百姓捉拿的,則授以文職,若是士兵捉拿的,則授以武職,同時他們不但能得到官職,還能得到犯人全部的財產。當然,若他們只是舉報,之後是官府捉拿的,則不給官職,只給財產。與此同時,如果百姓不但不舉報,反而是刻意隱瞞的,那朝廷一旦查明,則處“棍擊一百,流放三千里”之刑。



如此,就是在明朝如此嚴格且嚴厲的防範下,朱元璋的孝陵別說是動,就是能不能進去,敢不敢進去都是個問題。

到了清朝,雖然此時明朝已經亡國,但當時清朝皇帝為了拉攏漢人士族和百姓的心,對於朱元璋的孝陵亦是主動的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並給予孝陵應有的待遇。自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開始,順治就讓豫清王多鐸多次南下南京,親謁孝陵。七月,順治又派太監2人、陵戶40名去守護孝陵,防止孝陵被破壞。

康熙年間,康熙更是無比的尊崇朱元璋,南巡時曾五次親往謁陵,六次遣官拜祭孝陵,且每次祭拜時都行三跪九叩大禮,可謂是禮敬有加(乾隆六下江南時,也得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並也行三跪九叩大禮),從中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對於孝陵的尊重,是為“禮文隆渥,逾於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而也就是從康熙開始,清廷對孝陵開始立碑保護,禁止樵牧,禁止百姓私自入陵,更是嚴禁盜挖,同時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並派遣兵士前往守陵,因此在清朝統治南京期間,孝陵都被清政府嚴密保護著,如此也就無人敢去盜挖。



太平天國期間,南京作為清軍與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因此明孝陵也不能倖免,深陷戰火之中,其地面木構建築悉數被毀,但好在太平天國雖對朱元璋沒啥崇拜,但也沒有讓人去盜挖孝陵,亦也不准他人去盜挖,如此孝陵雖飽受戰火,但除地表建築被毀,其他都安然無事。

此後,清朝收復南京後,清廷又下令兩江總督曾國荃對孝陵文物加以整修,並曾建地表建築。到了清末,在內憂外患下,清朝對於明孝陵的保護雖然已不如從前,但亦沒有放棄對於孝陵的保護,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知府曾聯袂在孝陵豎起一塊保護孝陵的“特別告示碑”,這塊告示牌用中、日、德、意、英、法、俄等七國文字書寫而成,其大意是“兩江總督端方大人為保護明孝陵的文物不被人惡意塗抹、破壞,所以下令在明孝陵周邊設立圍欄,以此來保護明孝陵,此後任何來明孝陵參觀遊客均不能跨過此欄”。



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對於孝陵也是秉持著保護的政策,中華民國成立之時,臨時大總統孫文親自前往孝陵祭奠朱元璋,並上表祭文,在祭文中孫中山稱呼朱元璋為高皇帝,並以“我高皇帝在天之靈”的口語來報告自己“光復漢室”的喜訊,由此可見,孫中山對於朱元璋的尊敬,因此,從中亦可窺知民國政府對於明孝陵的重視,及保護的決心。

而後,孫中山去世,民國政府遵循孫中山臨終遺言:“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孫中山被葬入與明孝陵同一地點,也就是在這一年,明孝陵被民國政府劃入總理陵園,與中山陵一併妥善保護。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先後出臺了《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等對於明孝陵的相關保護條例,如此孝陵得到了全面的保護,隨後在1961年,國務院又將其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孝陵更是得到更為全面,更為嚴格的保護,同時成立中山陵園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對明孝陵進行24小時不間斷防護。

總得說,明、清、太平天國、民國、共和國五個時期的政府對於明孝陵是始終秉持著保護的態度的,因此就是政府對於明孝陵不遺餘力的保護,才確保了孝陵600餘年都無人敢盜挖。

當然單憑政府的保護,並不能完全的保證明孝陵不會被人盜挖,而孝陵能保證600餘年不被盜,這其中還有孝陵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孝陵堅固的防盜設計。



據相關考古人員的勘探,朱元璋陵寢所在的獨龍阜原是一座十分堅固的石頭山,當時修建孝陵的工匠有別於之前的皇陵是從上往下鑿出一個地宮,他們是從橫向鑿入山體,然後從內部掏出一個地宮,這樣做雖然很耗時間,但卻可以讓地宮變得十分的堅固,盜墓者要想盜挖,除了用數十萬的民工去用數十年的時間去挖空這座石頭山外,就只能用大量的火藥去炸開,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動靜太大,很容易引起周邊的守衛力量的注意,這樣他們勢必逃脫不了,這樣的盜墓又有何意義呢?

同時考古人員還考證得出,獨龍阜山體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經過人工修補、堆填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遍佈著有規則排列的大量巨型鵝卵石,這樣一旦盜墓者試圖挖開獨龍阜,其頂上的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樣盜墓者非但出不去,而且連之前他們挖的洞都會不復存在。



如此,就是在這樣嚴密的防盜措施下,及各個時期政府的嚴密保護下,明孝陵被盜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除非是政府親自下令挖掘,不然明孝陵永遠都不能被盜。


澳古說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劇透。

明孝陵從建成到現在的600多年間,對其影響比較大的時間段,大體可以分為明朝、清朝和清末至新中國建立三個節點。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帝后合葬陵寢,作為建立明王朝的兩個最重要人物,其陵墓的建設,不用說肯定是國家級重點工程。

朱元璋從打天下開始,奉行謀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略。稱帝開創明朝後,更是在全國各地大搞城牆、長城、重鎮關防等基礎防禦設施建設。

同時,朱元璋抓工程質量的手段也是非比尋常。

比如修建南京城牆時,他規定每塊城磚上面必須刻上出產地和工匠、監工、驗收官員的姓名,所有環節均無一遺漏。在這樣嚴格落實責任到每個人的情況下,基本就沒有了偷空減料的空間,牢固的南京城牆也得以歷經6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歷史上在工程質量管控方面,估計也只有五胡十六國時期,那個修築統萬城時,規定“用鐵錐鑿新修築城牆,如果錐入一寸就將工匠殺死”的匈奴人赫連勃勃,能跟朱元璋相提並論了。

明孝陵的建築設計、施工建設,是明帝國的頭等大事,再加上朱元璋極盡嚴格的質量要求,其堅固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明孝陵距離南京城非常近,上面還有朝廷派駐的守陵官兵把守,民間的盜墓賊想接近都非常困難,更別提下手挖財寶了。

此後的明朝歷代皇帝,都在對明孝陵的維護上絲毫不敢馬虎。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走建文帝的皇位後,更是想通過做明孝陵的文章,來展示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為此,朱棣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為父親朱元璋修建高78米、重達30000多噸的“神功聖德碑”。

完善的保護貫穿276年的明朝始終,即使在農民起義軍遍地開花的崇禎年間,明孝陵也從未受到過戰火破壞。倒是中都鳳陽朱元璋父母的皇陵,遭遇了張獻忠部起義軍的大肆破壞,逼得崇禎帝不得不下罪己詔。

崇禎自縊後清軍入關,打出的是為明朝崇禎皇帝復仇的旗號,以此營造清朝合法繼承大明江山的輿論。就連接下去攻打根正苗紅的南明弘光政權時,多爾袞也拿弘光帝不及時攻打李自成為崇禎報仇當藉口,所以在對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的態度上,也不得不做做樣子。

出於收攬漢族士大夫和百姓之心的需要,康熙南巡抵達金陵城時曾前往明孝陵祭拜,而且儀式的規格還不低,由康熙親自行三跪九叩的大禮。此後,下江南的乾隆,也開展過類似對朱元璋的祭拜活動。

在清朝官方的保護下,明孝陵基本得以維持明朝時的原狀。甚至在太平軍被剿滅後,還有清政府撥專款修復因戰亂遭到破壞的明孝陵的記錄。

接下去的南京城和明孝陵,在革命黨、北洋軍閥、國民政府、侵華日軍、汪偽政權間幾易其手。

革命黨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後,孫中山、黃興立即組織對明孝陵進行祭拜,向國內外宣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成功。

隨後的軍閥混戰、日軍侵華,明孝陵地表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地底下的部分奇蹟般地得以倖存。

新中國成立後,明孝陵迎來了十分穩定的局勢環境。經過政府幾十年來不間斷的修復,目前的明孝陵已經大體恢復了600年前初建時的風貌,成為南京著名的旅遊景點。


劇透歷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古人很注重身後之事,所以自從朱元璋登基之時就開始建造陵墓。


根據相關的記載,說是朱元璋的陵墓耗費巨資,光修建陵墓就用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可不是白費的。為了防止後人盜掘,建造朱元璋的陵墓的匠人可是費盡心機。

首先就是將陵墓修建在山體內,然而在其中修建宮殿。由於山體堅固,所以想要盜掘絕非是簡單的事情。當然這只是第一重保護,第二重古人所使用的各種防盜技術統統採用。除此之外,最讓人無語的是,他的陵墓還修建在孫權的陵墓後邊。


高明的防盜手段,明陵內部設置鵝卵石防盜機關。

如果盜墓賊挖了一個洞,鵝卵石會從四面八方滾下來填滿這個洞。盜墓賊隨時會被鵝卵石砸死。並且結構極其複雜,其蜿蜒的小路像迷宮一樣。即使盜墓賊碰巧進來,他們也很可能在地下宮殿中迷路。

在明陵的建造過程中,是將山從內部挖空,建造地下宮殿的,這使得盜墓者不可能從頂部或底部進入地下宮殿,而只能從地下宮殿的唯一入口進入。然而,入口被工匠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隱藏起來。考古學家要使用精密儀器才能確定它的位置,那些沒有工具幫助,想找到入口就是痴心妄想。


方位工作到位。歷代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

明朝有駐軍專門守衛陵墓,人數超過5000人。滿清入關後,為了爭取漢族的信任,清政府也積極保護明陵。順治年間,開始派專人看守明陵,並讓僧人修復外牆受損部分。康熙皇帝在陵墓前立了一塊石碑,這也相當於一個保護標誌。在當代,明陵是保護的重點。南京市文物局已投資300多萬元修復部分倒塌的牆體。開展了許多保護項目。

現在,明陵大數據監控預警平臺也已經啟動,明陵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護。


位置問題,不好下手。

一般來說,皇帝的陵墓離他們以前的宮殿很遠。但是明陵卻是例外,陵墓與明皇宮之間的直線距離僅為1.3公里。並且明陵建在一座山上。這座墳墓建成後,被水平鑽孔並穿入山裡。如果你想挖掘,你必須使用炸藥。然而,現在的明陵位置離南京很近,一旦引起注意,基本不能全身而退。

朱元璋的陵墓是一直被清王朝所保護的。清軍入關的時候,為了籠絡漢人,不但將崇禎皇帝厚葬,更是派人重點保護朱元璋的陵墓。有了清政府的保護,一些宵小之輩自然是無從下手。

而清政府這一招的確是高明,這樣一來,漢人就對清政府不再那麼的抵抗。後來清朝滅亡之後,後世政府也都對朱元璋的陵墓進行保護。然而清朝皇帝就沒有明朝皇帝那麼好的運氣了,清朝滅亡,恰逢亂世,不少皇帝陵墓被盜。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朱元璋的陵墓經歷了六百多年依舊完好,無人能夠盜掘成功。


江水趣談


朱元璋的陵墓位於現在的南京玄武區紫金山,叫明孝陵,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儘管在盜墓猖獗的上個世紀,他的陵墓也沒有被損害,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

第一個特點,是因為朱元璋的寢宮選在了具有特殊岩層的獨阜山,歷史上很多皇帝修建的陵墓都是非常筆直的,但是在勘察明孝陵的過程中,學者們發現他的墓地竟然是曲折的。而且根據專家們推測,在施工的時候,地底下有不便於開採的岩層,於是就有了兩條墓道。因為地質的關係,所以通往地宮的路口都是曲折的,因此好多人進去了就會迷失方向出不來。

第二個特點,是陵墓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嚴格的保護。陵園中放有千餘頭石鹿,每隻鹿的脖子上都掛著一個銀牌,銀牌上寫著一行字:盜宰者抵死,而且當時為了保護陵園不受侵害,特地在這裡駐守了一萬名將士。明朝滅亡後,南明還在南京,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也受到了保護。南明滅亡後,清廷為了安撫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就經常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並且對朱元璋的陵墓也採取了保護措施。康熙和乾隆二帝祭拜朱元璋陵墓的時候,兩人都還行三跪九叩之大禮,因此清朝時期也得到了保護。清末時期太平天國將明孝陵的表面建築毀壞的一塌糊塗,不過還好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並且修復了明孝陵。建國後明孝陵就成為了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周到的保護。

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據傳說,朱元璋下葬的時候,是13個城門是同時打開出殯的,所以人們都不知道給他送葬的隊伍到底是哪個隊伍,以至於關於他的屍骨到底埋在了哪裡,一直也是眾說紛紜。直到1998年的時候,南京當地的文物保護專家利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才算找到孝陵的地宮,在距離地表幾十米,令人驚訝的是保存完好,沒有絲毫盜墓者出現過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