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唐宋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如我們所見,光是蘇家,就佔去了三個位置。清代名臣張鵬翮就曾撰大門聯稱讚三蘇:"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確實作為父親的蘇洵,所作《顏書四十韻》廣被傳誦,蘇軾性格外露,文學成就正在三人之中為最高,而蘇轍性格內斂,在三人中官職最高。都說一個人的成就是離不開家庭教育的,蘇洵作為他們的父親,在這兩兒子成長的過程中又都做了什麼?他們的家教如何?

鍾靈毓秀,傳承家風

蘇洵父子的故鄉,是在著名的“進士之鄉”——眉山。相傳這裡培養了八百進士,可謂人傑地靈。

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而蘇家三父子自然也是不甘落後,另外唐宋八大家總也是個個都有進士名號,只有這蘇洵是唯一沒有中過“進士”的。其實是因為則會蘇洵在二十七歲之前,不好讀書,在參加十八歲鄉試時沒成功,便乾脆擇取另一條道路去走,遊山玩水,好不自在。

《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蘇洵還有兩個哥哥,跟他就是完全相反的狀態,刻苦努力,很早便考取了進士。這不禁就會有人問到,那蘇洵的父親就不管這吊兒郎當的兒子了嗎?非也。對於蘇序來說,蘇洵只是因為年幼,心性未定,待日後稍加磨練,還怕沒有出頭之日?

事實證明蘇序是對的,真是知子莫若父。蘇洵在家裡人優秀的氛圍之下,怎好無所作為。慢慢地,他身上也漸漸透露出良好的品格,成為一代名人。

另外,他們家還有“先見之明”懂得“未雨綢繆”。在眉山,蘇家有許多土地質量不錯的田地,但他們並沒有大肆種植稻米來儲存,而是大量儲存稻穀,鄉里人不明白蘇序這樣做的原因。

直到某一年,天不作美,導致糧食歉收。這時蘇家就將自己儲存的三四萬石糧食放出來,送給近親和附近的鄉親們。這時人們才知道,這稻穀易存,而這稻米則易腐。蘇序這是為了防止自然災害而做準備啊。

這蘇序雖說沒留下什麼文學作品給子孫們效仿,但他這種居安思憂、樂於助人的好品格對他的後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優良品格,往往抵得上成千上萬個好的文學著作。

我們都知道,蘇軾愛寫“序”。但古人不喜用別人的名字來做詩作詞,因為他們覺得那是對別人的不敬。這蘇軾祖父名就為“序”,左思右想之下,只好叫作品裡的“序”,統一都改成了“引”。遵循古代風俗習慣,也是蘇家繼承良好家風的表現。

蘇軾對他的祖父是十分敬愛的。在蘇序去世的時候,蘇軾當時只有十二歲,但他深知,爺爺是個值得人尊敬的老人。並請求當時稍有名氣的曾鞏過來,為蘇序提一篇墓誌銘。

曾鞏贈言蘇老:“為人疏達自信,持之以謙,輕財好施,急人之疾,孜孜若不急。”

可見這蘇序雖說沒有什麼文學成就,但是在良好的家風加持下,他的兒子蘇渙和蘇洵都成為了當時小有名氣的人士。乃至後來的蘇軾、蘇澈就更不用說的,名氣大、作品多,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父母言傳身教,循序漸進

蘇洵這人懂事較晚,但卻很早成家。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娶妻生子。他的妻子是富豪程文應的女兒,知書達理,才貌雙全,溫柔賢淑。在妻子生了個女兒後,這蘇洵還是沒有當父親的責任感,仍然保持著少年灑脫自由、無拘無束的態度,到處遊玩,根本不顧家。

到了二十七歲,他的兒子蘇軾出生了。這時的蘇洵才慢慢意識到父親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也才慢慢地實現蘇序當時對他的期許。

他的轉變原因我們不得而知,或許是看到妻子辛勞持家,心感愧疚;又或是突然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決心改變;抑或看到自己同胞兄弟前途似錦,羞愧難當。就在這個時候,蘇洵開始脫胎換骨,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人。

意識到自身自由散漫的缺點後,他痛定思痛,開始發奮讀書,並對自己有著高標準、高要求。在看到以前的書稿時,他發現全是口水之言,於是將其焚燬,並暗下決心,必定要出人頭地,寫出千古名作。

當然,他不僅是對自己嚴格,對兒子蘇軾、蘇轍也同樣嚴格。蘇軾在詩中就有表現:

《夜夢》:“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莊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鉤魚。”

當時已經六十歲的蘇軾,在夢到蘇洵的嚴格教育行為,還是被嚇到了。少時因為淘氣沒能按時完成父親佈置的任務,這心情就像那吃了魚鉤的小魚一般,焦躁難安。

在蘇軾八歲到十歲的期間,蘇洵為了走上光明大道,四處求仕,無果,便四處遊玩,以放鬆心態。

沒有父親教導的期間,蘇軾的教育就落到了母親身上。父親不在家的這段時間,蘇軾從張易簡道士那裡退了學,改由母親教讀。

蘇母同樣是飽讀詩書之人,在教人方便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教《範滂傳》時,小蘇軾被裡面嫉惡如仇、公正清廉的範滂給吸引住了,便向母親問道:母親,我長大後也能成為“範滂”嗎?

母親笑道:你立志當範滂,那我也要當好範滂的母親了。

在《範滂傳》中,主人公範滂被歹人誣陷入獄,因為剛正不阿,深受百姓愛戴,當時的縣令欲棄官追隨他。但他心地善良,並不願意拖累他人,於是自己上門自首,死在獄中。

在死之前,他還趕來跟母親一見,希望母親不要為他的死而悲傷。範母深明大義,為了讓兒子安心上路,說道:我兒能與忠直之臣李膺和杜密齊名,死而無遺憾。

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兩者都是忠義之士,不為生死而屈服。蘇軾與蘇母的一問一答,也體現出了蘇母的教育重在言傳身教。

無疑,蘇軾蘇轍的父母對他們的教育都是十分看重的,而且注重言傳身教,循序漸進,這對後續兄弟二人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因材施教,鼓勵前行

蘇洵二十七歲就開始發奮讀書,或許是名氣過大,反而成為他高中進士的一塊絆腳石。到三十多歲後,他放棄了繼續考試的機會,轉而專心在家教學兒子。

蘇軾、蘇澈的名字是有所由來的。這蘇軾生性豁達,不拘一格,蘇洵怕他不懂得藏鋒芒,取這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像“軾”一樣,要學會低下頭,放下身段,不要過於顯露自己。而蘇澈生性內斂,是希望蘇轍的一生無災無難,循規蹈矩,但不要出現事端。

這在《名二子說》中對兩兒子名字的解釋,更多的能看出老父親對兒子性格的瞭如指掌,也體現出蘇洵對兒子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雖說自己屢次中不了進士,但他仍然對兒子抱有期望,鼓勵他們積極進取,不要放棄。在教了他們近十年的書後,領著二子去當時的成都之地拜訪大官張方平。這張方平是愛才之人,不僅給蘇洵寫了推薦信,還建議蘇軾蘇轍儘快進京趕考。

果然,蘇軾蘇轍雙雙中了進士。

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三父子均位居唐宋八大家的真實原因

結語

蘇洵、蘇軾、蘇轍之所以能得到“唐宋八大家”的地位,離不開他們的良好家風,也離不開貴人的推薦,最重要的,是離不開他們自己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