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

历史中百科


韩信是江苏射阳淮阴人,“汉初三杰”之一,“兵仙”,兵家四圣之一。少年时候贫寒,饭都没得吃,靠洗衣服的漂母周济过。整天背个破剑在乡里晃荡,被恶少遭以“胯下之辱”。

秦末义军纷起,韩信开始的时候投奔项羽,屡次献策给项羽,都没有被采纳,韩信于是离开了项羽,投奔刘邦去了。

刘邦开始的时候也没有重用他,只给了一个小官,后来韩信犯错,差点被斩了,还是夏侯婴救了他。并且推荐他做了治粟都尉,就是管理粮仓的官员。因为萧何负责内政粮草后勤,于是萧何跟韩信有了接触。

当时萧何因为管理粮草而发愁,特别是阴雨天,粮食容易发霉。韩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办法给萧何,就是前面进,后面出。用现代的话来管理仓库就是先进先出的意思。这样很好的解决了粮草的问题,于是萧何认为韩信很有能力。

萧何与韩信多次接触之后,非常认同韩信的才能。正准备向刘邦重点推荐韩信,但是韩信还没等萧何推荐,就逃亡了。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时军中很多军官逃亡,刘邦问萧何为什么不追别人,偏偏追韩信呢?

萧何回答刘邦说:韩信非常有才能,如果你只想做汉中王,就不需要韩信,如果你要统一天下,非韩信不可,而且要让韩信做统兵大将,让他帮你征战。因为萧何的力荐,刘邦于是登坛拜将,封韩信为统兵大将。

韩信领兵之后,不负刘邦厚望,统帅兵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十面埋伏全歼楚军,逼的项羽自刎而亡,韩信用兵以来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这一路简直就是开挂的节奏呀。后世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也为后世津津乐道。

那么开始的时候,韩信并没有领兵的经历,萧何为何断定韩信就是统帅之才呢?这其实跟春秋战国秦汉之际用人的方略有关,那时候,人才没有固定的选拔模式,也没有科举,主要靠推荐,或者自荐。

我们看到春秋战国都是某某学成之后,找个君王畅谈一番,如果满意,就封大官,授予大夫或者将军。并不看资历,比如典型的赵括纸上谈兵,赵王认为赵括高谈阔论,非常有才华,结果取代廉颇为赵将,长平之战五六十万赵军覆灭,其中40万被白起活埋。这是一个最经典的失败案例。

而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比如吴起,开始在鲁国,鲁王听说他的才能,于是有了“吴起杀妻求将”,成了吴起的开山之战。有了声名之后,在魏国,在楚国都轻松获得显官了。

《大秦帝国》里面的商鞅也是跟秦孝公数番谈话之后,获得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开始变法,让秦国逐步强盛的,而商鞅来秦国之前只是魏国的一个小吏而已,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资历。

但孔老夫子显然口才就不行,周游列国,愣是没有一个国君给他一个丞相当当。最后只能回去教书育人了。

总之,那个时代的用人模式有点“赌”的味道,非常幸运的是,刘邦萧何赌赢了,拜了“兵仙”为将,开启了大汉四百余年的江山。也证明萧何看人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的,如果像赵孝成王一样,弄了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那就悲剧了。

而四百多年后,也有一个流传千古的诸葛丞相,眼光就不行,明显跟刘备不是一个档次的,刘备死前警告过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不听,用了马谡做大将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诸葛悲剧了,挥泪斩马谡,自己也自贬三级。北伐大业从此也变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死磕行为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信因为有萧何这个伯乐的力荐,而名扬天下,彪炳史册。然则“成也萧何败萧何”,最后韩信也因信任萧何,而被萧何骗进长乐宫,为吕后棒杀。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关注萧子北,为你带来更多精彩的历史人物小故事。


萧子北唱衰西方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前,虽然在项羽军中当执戟郎中,但从没真正带兵打过仗,那么在韩信背楚投汉时,萧何怎么知道韩信有将帅之才的?萧何能未卜先知,还是萧何有一双慧眼能看出韩信的才能?

有关韩信和萧何的典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萧何月下追韩信,挽留住了韩信,并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加以重用。还有一件事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以说韩信一生的成就和死亡,都与萧何有着重大的联系。

韩信从未打过仗 但韩信自小就熟读兵书 并从战争中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

韩信自幼家贫,双亲早逝,靠着大哥大嫂来生活,韩信自己也不劳作,经常饿肚子,曾受到漂母的一饭之恩,但韩信从小爱读书,喜欢研究兵法。后来立志从军,先投靠项梁,项梁被章邯击败身亡后,归于项羽。可以说在项羽在接掌项家军的大权后,项羽对秦朝的每一次战斗,最著名的巨鹿之战,韩信是参与的,项羽的破釜沉舟,以一当百的决心和策略,韩信从中学到了不少。




在项羽军中的几年时间,韩信的官位不过郎中,是个守卫营门的执戟郎,韩信曾多次向项羽提出灭秦的一些策略和规划,但项羽有自己的谋略,对韩信所提出的建议都不予采纳。

韩信从每一次的战斗总结出项羽和章邯的优缺点,加之与所学的兵法知识所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军打仗方法和策略。韩信并不是个死读兵书的人,而是能将理论结合实践的优秀的军事家,韩信与张良整理前人的兵书,著有兵法三篇传于后世。




韩信与萧何的交集 萧何能看出韩信是个军事天才 汉王要夺取天下是离不开这个“国士无双”的韩信

韩信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于是逃亡入蜀投奔刘邦,一开始到蜀后当了连敖,就是接待宾客的这么一个官名,后来因犯法被连坐,待到问斩时,韩信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成功吸引了滕公夏侯婴的主意,夏侯婴仔细看韩信的外表,相貌堂堂,又很惊讶韩信所说的,于是释放了韩信,并与之交谈,觉得韩信是个人才,并向刘邦推荐了,但刘邦觉得韩信并没有啥出奇的地方,给了一个治粟都尉的官职。韩信事业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夏侯婴。



韩信在管理粮草的时候,与当时的丞相萧何多有打交道,萧何对韩信表示很稀奇,也曾多次向刘邦举荐,希望刘邦能重用,但刘邦始终没有对韩信重视。


直到有一天韩信觉得自己在萧何和夏侯婴的举荐下还是没有得到重用,就有了离开刘邦的想法,于是趁着众人不愿待在蜀中的时候,随众人一起逃亡,萧何听闻韩信跑了,急急忙忙去追,并苦苦相劝好说歹说把韩信追回来了。这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其实从萧何追回韩信与刘邦的一席话可以得知,萧何其实早就知道韩信卓越的才能,在与韩信打交道的时候,知道韩信必当能帮助刘邦出汉中,打进关中,甚至打败项羽并夺取天下。萧何对刘邦是这样说的: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所谓千将易得,像韩信这样的太难得到了,韩信被萧何称作为“国士无双”,说明在当时刘邦的阵营中,是无人可以与韩信相比的。

萧何是韩信事业生涯中最最重要的贵人,有了萧何的极力推荐和重视,刘邦才得以对韩信刮目相看,随后刘邦与韩信的交谈中,韩信从谈论项羽的为人和出蜀之后定三秦的策略,刘邦这才非常惊讶和佩服韩信的才能,对韩信表示相见恨晚的意思,于是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结语:韩信在遇到夏侯婴和萧何之前,刘邦阵营的人都是对韩信有所了解的,韩信有过胯下之辱,在项羽手下当过执戟郎。萧何和夏侯婴一直在暗中考察韩信,并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和谋略,在多次的交谈中得知韩信就是刘邦阵营里所需要的大将军,能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

不得不说萧何的确有一双慧眼,挖掘出了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所谓的一开始的连敖到治粟都尉再到月下追韩信,我个人感觉更像是为了引起刘邦的重视,萧何与夏侯婴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只是当事人韩信不知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一是确信了韩信的才能,二是成功的把韩信推荐给了刘邦,并引起了刘邦的重视和大用。韩信也不负众望,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帮助刘备打进了关中,灭了个诸侯国,击败了项羽,成就了刘邦,也成就韩信自己。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我写的请多多支持,也非常期待您的关注!!!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我想说:萧何还真知道!

韩信在楚汉相争时期表现非常抢眼,甚至牛叉的不像人。仔细看同时期的人物,项羽、刘邦、曹参、萧何、张良等,都是有迹可循,或者通过一步步学习才变的强壮,唯独韩信是一步登天,一鸣惊人。

很多人都会怀疑,韩信师从何人?哪个将门之后?又是哪里学的兵法?我想说我也不知道,司马迁也没有交代清楚,只有一句:“韩信者,淮阴人也。”就确定了韩信的身份证明,然后这个穷小子郁郁不得志,干啥啥不行。


韩信就背着大宝剑四处混饭,各种被人嫌弃,亭长看不起,洗衣服的老大娘也鄙视。最过分的是屠夫看不惯他装13,让韩信钻他的裤裆,韩信还真能忍,钻他一回又何妨?结果成了全县人的笑柄。

谁会认为这么一个厚脸皮是天生将才?我相信吃瓜的群众看到这里也会竖起中指比划。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不缺乏天才,只是缺乏发现天才的眼睛,看完你就会发现这句话是我编的,但不是没有道理。

韩信为了追求理想就去当兵,结果当了项羽的私人保镖,后来又成了刘邦的逃兵。两大王者都没有发现韩信厉害,为什么萧何唯独萧何能发现韩信的特别?这里再说一句名言,这句是真的:成功绝非偶然,实力铸就辉煌!


我给大家揭开“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谜底,其实很简单:

  • 第一,萧何的特殊身份。萧何:“为沛主吏掾”是沛县的小吏,基层公务员。他常年从事人事关系、户口普查、档案处理等工作,让萧何在识人方面非常敏感,眼光毒辣,当初沛县起事,就是萧何先发现刘邦这位流氓头子很不简单,决定誓死追寻。
  • 第二,一场关键的茶话会。韩信眼看着在刘邦那待着没有出头之日准备逃跑,结果被抓。在生死存亡之际,扯着嗓子唬住夏侯婴,夏侯婴就推荐给刘邦,结果刘邦觉得他是卖狗皮膏药的。而萧何觉得好奇,叫过去韩信聊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畅所欲言后,萧何才明白韩信是个真天才。
然后,萧何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这才有了韩信封候拜将、大放异彩的机遇!韩信的发迹验证了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的至理。但是萧何才是他一生的贵人,同时也是灾星,韩信也没有想到最后是萧何害死他,早知道还不如当了逃兵!

我不是易中天


我们先来说说韩信这个人。

韩信是淮阴人士,根据他的姓氏,他很有可能是六国中的韩国贵族子弟流亡到了淮阴这个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韩信这个人很多事情都不会,但是喜欢佩戴刀剑,这个是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人士的标配,就像四大公子那样,或者他们的门客如此,而韩信正因为这个习惯,所以才被市井屠夫所看不惯。

才会发生屠夫侮辱韩信的事情发生,另外,从韩信后来的经历来看,韩信肯定是酷爱兵书,研习兵法,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项家军经过淮阴的时候,韩信才会积极跟随,韩信才会觉得在项羽当个执戟郎中的时候,觉得自己被埋没了。

就像后来有人劝韩信要自立的时候,韩信就提到自己有给项羽很多打仗的建议,项羽都没有听,甚至可能还被项羽所耻笑。

即使到了刘邦这边,也是因为觉得不被重用,所以想到要离开,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而萧何甚至还提出,韩信得当大将军,而且还得筑台拜将。

其实不止萧何看出,连那个夏侯婴也看出,还救下了韩信,他们与韩信交谈过很多次,韩信的口才也十分之好,也很会讲兵法与打仗,而萧何他们几个,才完全没有经验,韩信聊起打仗,那才是专业的,肯定能让他们所拜服的。

不过,韩信要被大家所信服,还是得经过实际战斗的。


历史简单说


这是个令人百思不解的问题,因为依照韩信发迹前的表现,的确看不出他以后会这么牛。

四处蹭饭,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反击,连漂洗丝绦的老大娘都觉得这个小伙子可怜,拿出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表示以后要报答她,老大娘听完就更乐呵了,说你养活自己就行了,我不需要你的报答。

后来背着他的大宝剑到了项羽麾下,多次献计项羽都没有接受。估计他绕来绕去侧面佯攻、背后偷袭的兵法,并不符合项羽喜欢搞正面野蛮冲锋的风格,所以韩信也就没有作出亮眼的表现,只能默默无闻。

韩信不想在底层这样混日子,转而投奔汉营寻求发展机会,但只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得出头。

要不是萧何慧眼识英才,多次向刘邦推荐他,又在他失意离开时上演了一出“月下追韩信”,说不定他的军事才能也不会被发掘,极有可能埋没于乡间。

世间缺的从来不是千里马,而是伯乐,萧何就是韩信生命里的伯乐。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有将帅之才的呢?

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萧何深谙相人之道,通过日常与韩信交往,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出了隐藏在韩信平凡外貌下举世无双的领兵打仗才能。

萧何这精准的眼力劲,还是他早年在沛县当县吏时练就的。当时萧何主要负责户口普查、管理这一块,常年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锻炼出一副观人察事的能耐。

而且比起看中韩信这个军事天才,萧何最大的“战绩”是瞧准了刘邦这支潜力股。

那时的刘邦就是个浪荡子,连父亲刘太公都看不上他,萧何却能看出此人有大贵之相。其眼光之毒辣,可见一斑。

韩信的军事才能,不可能全是天生的,必然有后天的学习。

虽然《史记》中记载了他成年后极为落魄,连温饱都成问题,但他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年幼时尚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也就解释了他为什么在困境中依然如此自傲。在知识被垄断的时代,普通老百姓很难有识字的机会,更别说高深一点的学识。

关于韩信习练兵法的典故,最有名的莫过于他与黄石公的故事。当中的情景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韩信落魄后继续苦读兵书,就行自我学习、自我军事理论提升的情况应当是属实的。

学了理论,当然要在实战中验证,这就不得不提及韩信在项羽军中的经历了。

他在楚军中的岗位是项羽的执戟郎,看似很小的官职,却能天天接触到项羽、范增、季布、钟离眜等西楚核心决策层,比如韩信和楚军大将钟离眜就交上了朋友。

岗位的特殊性,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到最高级别的军事信息,再加上跟着项羽转战各地,亲身经历巨鹿之战那样50万人级别的生死决战,既看到过猪跑也吃过猪肉,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排兵布阵、临场作战经验。

而这些扎实的阅历,又让他在和萧何交流时言之有物、有理有据,继而获得眼前这位能与刘邦说得上话的贵人赏识。

说起韩信和萧何的结交,还颇有一番戏剧性。

韩信在汉营中做小官时,受人牵连按律当斩,前面十三个都斩了,轮到他时,他刚好看到刘邦的车夫夏侯婴经过,于是高呼道:“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壮士?”夏侯婴听他口气很大,觉得好奇,于是经过一番交谈后释放了他,并且向刘邦极力推荐。

从此事可以看出,韩信的确是有奇异之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能让和他交流过的人印象深刻。

然而夏侯婴的推荐,并没有让刘邦看出韩信的厉害之处,也就没有重用他。正当韩信沮丧的时候,萧何注意到了他。

在萧何的安排下,刘邦才将信将疑地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才有了后面的辉煌。

可以说萧何是韩信的贵人。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多年后与吕后、陈平一起设计斩杀韩信的,也是这个最初赋予他政治生命的萧何。


剧透历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手底下见真章,说得通俗点,就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韩信是不是人才,只要让他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但问题是,萧何在韩信没有实践之前,就断定了韩信是人才,那么韩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

其实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并且是一个国士无双的人才,与现代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过程非常相似,萧何判断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一看,二交谈,三试探。

萧何不是第一个发现韩信是人才的人,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其实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当怀才不遇的韩信因为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时,韩信因此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投靠了刘邦。

请注意这个细节,韩信是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从关中进入汉中时,投靠刘邦的,要知道刘邦当时的情况是因为要到汉中的封地去,蜀地在当时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当时绝大部分刘邦手下的人都在逃离刘邦有,然后韩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却在这个时候投靠刘邦,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对韩信的行动产生怀疑。

怀疑就会有好奇,韩信虽然投靠了刘邦,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不过在刘邦的军中担任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吏,结果因为犯了法要被处斩,而当时的监斩官就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

轮到斩韩信时,韩信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当着夏侯婴的面大喊了一句: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在处斩的时候,韩信说出了这句话,可是相当例外的,然后夏侯婴大概也是感到奇怪,所以就打量了韩信了一番,请注意这个细节,夏侯婴是仔细地打量了韩信的外表,发现韩信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人,于是夏侯婴就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谈吐不凡。

看到没有,夏侯婴对韩信的判断也是一看,二交谈,于是认为韩信是个人才,这是夏侯婴的判断,虽然夏侯婴认定韩信是个人才,但显然与萧何说的国士无双是有差距的,夏侯婴的与韩信的交谈也应该并不深入,毕竟只是刘邦的车夫,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夏侯婴还是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就把韩信任命为治粟都尉,也就是掌管生产军粮的官员。

韩信因为夏侯婴,不仅免掉了死罪,而且还升了官,这整个过程中,韩信只是通过外表与交谈而获得的,可见外表与交谈在当时,是判定人才的方法之一。

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后,刘邦也曾与韩信交谈,但刘邦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才封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员,当然了,也许是刘邦并没有在意,只是碍于夏侯婴的推荐给个面子而已,但刘邦的这个任命却为萧何发现韩信提供了机会。

萧何在当时是丞相,韩信是治粟都尉,治粟都尉管的又是粮食生产,身为丞相的萧何当然也要管粮食生产,于是两人有交集,有了交集,就会打交道,于是就会有交谈,和韩信在工作中处事的一些方式方法。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因此才会在工作中与交谈中表现得处处不一样和与众不同,萧何是丞相,手下有一帮的官员,谁有能力,谁没能力,萧何非常清楚,萧何在与韩信的打交道过程中,发现了韩信与众不同的才能,韩信能够讲出其他将领讲不出的理论,能够将工作做得比其他官员还要好,这就是才能。

萧何仍然是通过一看,二交谈,三试探的方式来判断韩信的,看,就是看外表,千万不要小看外表,古人就是以相貌取人,韩信不仅长得身材高大,而且是相貌堂堂,试想一个外表非常好的人,在古人眼中就是半个人才了。

第二,就是交谈。韩信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上,韩信为了得到重用,当然会一个劲得与萧何讲军事战略理论,而且韩信所讲的,都是萧何从来没有听过的,是萧何手下乃至刘邦整个军中其他将领从来没有讲过的,所以萧何就对刘邦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至少在刘邦领导的集团中,韩信讲出的军事战略理论是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有水平说出的,而且韩信针对刘邦目前的困境作出了大量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让萧何看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所以萧何对刘邦说:您如果要东进统一天下,就一定要用韩信,如果只想偏安汉中,就可以不用韩信。

第三,就是试探,萧何与韩信交谈或工作,肯定会出一些难题让韩信来解决,这些难题可能是萧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但是韩信能提出解决方案,并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这就不得不让萧何暗暗称奇了,这真是个国士无双的人才啊!

所以才有了萧何的月下追韩信,萧何干嘛要追韩信啊?还不是为了刘邦的统一大业,萧何明显知道刘邦不可能一辈待在汉中这个地方,萧何为了整个集团的政治利益,所以才把韩信追回来,想着法子让刘邦重用韩信。

萧何把话说得如此之重,刘邦显然也对韩信开始重视起来,刘邦再次与韩信深入交谈,发现韩信确实是个人才,讲的都是一些非常高深的战略问题,刘邦虽然封韩信为大将军,但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打仗可不比其他的,毕竟韩信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如果重用韩信,让韩信率领大军打仗,如果韩信打成了赵括那样,岂不是全军覆没,谁敢说韩信一定赢呢?

所以刘邦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还定三秦的战争中,刘邦让韩信提供谋略,但是行军打仗和人员布置还是刘邦本人负责,直到彭城之战,都是刘邦负责的,如果彭城之战,刘邦击败了项羽,那么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兵仙了,正因为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惨败,才有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兵仙。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请看分解:

秦未人才选用方法

我们首先了解下秦未的人才选用的方法。秦未还没有科举制度,人才选用有三个途径:自荐、亲属、举荐,韩信是萧何向刘邦举荐的,这首先在程序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伯乐识才

萧何是在与韩信进行过多次交谈后,才认为他是个人才的。做为汉相的萧何自然是具备了慧眼识人的独特本领,而刘邦也不是庸碌之辈,能通过他们两个人考验的人当然就是人才了。再次,在楚汉争霸时期,谁得到人才谁就有可能最终胜出,所以求贤欲渴的刘邦愿意给韩信机会。当然,最后韩信还必须通过试用期考验才行,在试用期内,韩信的行动计划是要经过刘邦审核确认的。

总结

其实刘邦对韩信的选用和我们现在企业招人的流程是一样的:选人---面试---试用--正式录用。

1、选人+初次面试:萧何与韩信多次交谈后发现其熟读兵法、思维敏捷,在军事理论方面萧何已跟不上韩信的思路,初次面试合格。

2、刘邦复试: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认为刘邦只有一个对手就是项王,并详细分析了项羽方的缺点,提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法平定三秦。复试通过。

3、试用期: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韩信收集溃败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击楚追兵,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试用合格。

4、正式录用:刘邦正式将兵权交给韩信!

以上就是萧何、刘邦对韩信的选用过程,流程与我们现在 企业选用人才的流程是一样的!


扬生解史


这个问题太搞笑了。

对于一个高三学生,又没有考过大学,怎么知道他能考上大学呢?当然是给他几套模拟题做做了。

林彪当年在苏联养伤,一群元帅在讨论德国会怎么进攻法国,林彪说:如果绕开马其诺防线,一个月之内法国必亡,众人大笑。后来德国一周灭掉法国,众人皆惊。

所以,当时天下大乱,战争频繁,萧何随便拿几个战例问问韩信,韩信先预测一下,然后再和事实印证一下,或者两个人一起讨论一下,以萧何的智商做个面试考官应该还是没问题的,韩信的分量,萧何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提问者的学历,应该是高中没毕业吧?


温情默默的兔子


看到有人怀疑韩信是穿越回去的,论点也很好玩,他没有来历。


司马迁和韩信的时代相聚不远,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期,距离汉朝建立不过百年,很多汉朝勋贵的后代还在世,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历史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但是《史记》中写韩信是怎么开篇的呢: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也就是这个人不知道从哪儿来的,无父无母也没有师承门派的记载,他一出现好像就已经身怀绝技了,张良还得给黄石公捡三回鞋才能学到本事呢,韩信连这个学习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好像无师自通一出手就是高手。

史记中和淮阴侯列传挨着的有,黥布,魏豹,张耳,蒙恬等人的传记,我们看看这些的出场:


黥布: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刑而王。」


英布和韩信一样有原籍有出身,还有少年时候的故事,证明他真的是那个地方的人。


魏豹: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


魏国的公子,出身来历很清楚。


张耳: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


出身经历都很清楚,少年时候的故事也记录在案。


蒙恬: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


蒙恬更牛,人家是世家。


但是韩信没有少年时,出来就是成年人,很穷,喜欢装x,成天挎着把剑,冒充贵族,导致几个地痞无赖看不过去了,侮辱了他,这才有了胯下之辱这个成语。


韩信好像天生知道自己是要做大事的人,所以不和地痞无赖一般见识,让从胯下转就钻,要知道汉朝人穿的是开裆裤,里面啥都没有,韩信当时看到的风景一定很尴尬。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项梁,项梁死后,他又归入项羽帐下做了郎中,有人说这个官职是项羽的侍卫。


韩信这个侍卫有点不一样,他经常向项羽提一些军事建议,但是项羽没听过。


其实项羽也不能听啊。


如果阿里巴巴看门大爷给马云提个建议,说您应该这样做淘宝才会好。大约马云也不会听。


见项羽不听他的意见,韩信就跑了,投奔刘邦。


最初在刘邦手下,韩信也没有被重用,被封为连敖。


这是个什么官呢?有人说类似于典客或者司马之类的官职,算是中下级官员,离刘邦的核心朋友圈有点远。


有一次有人犯罪,韩信被连坐,要杀头,主持行刑的是夏侯婴。


韩信和夏侯婴说了一句话,就被释放了,他说: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一听,这话说的很有气魄,再看他长得仪表堂堂,觉得这个人也是被别人连累的,就放了他。


夏侯婴和韩信一交谈,人才啊,赶紧像刘邦推荐。


刘邦封韩信为治粟都尉,大约是个管粮草的官。


在当治粟都尉这个官的时候,韩信得以和萧何接触,萧何当时管整个汉军的后勤,算是韩信的直属领导。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也就是韩信像骚扰项羽一样开始骚扰萧何,他一次次的和萧何说自己的主张,对时局的看法,萧何大约也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但是还是没有向刘邦推荐。


韩信先急了,他以为萧何已经把自己推荐给了刘邦,但是大约汉王不想用自己,于是动了逃走的念头。


这时候,刘邦的军中每天都有人开小差,逃走,诸将亡者以十数,带兵的将领逃走了很多。韩信觉得自己呆在这儿,大约也没啥前途了,于是也溜了。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萧何听说韩信当了逃兵,来不及向刘邦汇报,赶忙去追,这就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了。


韩信是穿越的吗?应该不是。


他就是个平民布衣,自学成才,赶上风云变幻的时代,想要有一番作为,四处推销自己的才能,他有着强烈的自信,觉得自己一定会成功。


司马迁曾经造访过韩信的老家淮阴,他村里的人说,韩信自小就很各色,说好听了叫与众不同,他妈死了,家里穷的都揭不开锅了,韩信依旧倾其所有为他母亲建了高大的坟茔。


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大约他自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公侯万代的,这个梦想他差一点就实现了。


一个布衣出身,没有学历,没有来历的韩信是怎么让萧何认为他是人才的呢?


靠说。


不停的推销自己的主张,这种行为韩信一以贯之,一直在做。在项羽手下,一个小小的执戟郎,就敢向霸王出谋献策。到了汉营,虽然刘邦和项羽一样不待见他,但是他不在乎,还是向夏侯婴,向萧何推荐自己的主张

数与何语,就不是说了一次,而是一次次的找萧何谈心,直到让萧何认为他是个人才。


量变引发质变,萧何在他不停洗脑下,终于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了。


互联网时代有句话叫,只要你敢卖,就有人会买。


两千多年前,韩信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不停向人推销自己,向项羽推销向夏侯婴推销向萧何推销,最后终于把自己卖出了高价。


我一直觉得,偏执狂会更容易成功些,他们偏执于自己的偏执,不太在意世俗的眼光和看法,努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后来他们有的真的成功了。


比如,韩信。




薛白袍


看一名将领是否有将帅之才,主要是看他的见解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萧何是通过与韩信的接触了解到韩信具有将才,于是才敢拍胸脯向刘邦举荐韩信的,这是韩信的幸运,韩信遇到了伯乐,得到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像韩信这种的,得到机会的人不多,得到机会的人也有区别,得到机会不代表能够抓住机会,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没有抓住机会,自乱阵脚,无法力敌军神白起。

韩信有没有将才不是萧何说了算的,萧何也只是看出来韩信具备才能,就像是赵括一般,纸上谈兵的时候赵括难道不是在指点江山?同样是得到了赏识自己的人,但结果却又不一样。

韩信的第一战是面对秦将章邯,秦将章邯,成名已久,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此后成为了项羽帐下的一员。

韩信有才能吗?自然是有的,韩信的才能是经历过长久积累的,最开始韩信还是项羽帐下的一员,但在项羽军中,韩信却并未受到重用,项羽自负,对部下的意见大多左耳进右耳出,只相信自己的决定,虽然在项羽这里韩信没有获得机会,但韩信能够积累经验,研究项羽军中各大将领的战术,绸缪于未雨之时。

韩信能够得到萧何的赏识,与他曾经在项羽军中做事不无关系,韩信是项羽的弃子,可以站在项羽的角度分析全局,刘邦最需要的人才也是了解项羽的人,韩信正是了解项羽的人,韩信本身便具备才能,因此才能得到萧何的赏识。

其实选择相信韩信,萧何哪里没有赌一把的意思?赌赢了,汉军大胜,赌输了,不过是重蹈赵括的覆辙而已。

韩信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萧何的眼光的独到之处,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值得萧何月下追赶,但如果韩信初战便输了呢?韩信若是初战便输了,不会再有人称颂萧何的眼光,许多人口中更多的,是对萧何的指责。

韩信是一个成功的天才,但天才却不都会成功,赵括肯定是一个庸才吗?不会,能够纸上谈兵,令人心服口服,甚至让赵王放心的把四十五万人马交给了赵括,赵括自然不可能是庸才,但赵括面对的却是百战百胜的军神白起,面对强大的对手,赵括自然容易失败。

相对而言韩信的机会容易把握的多,韩信在项羽帐下或许便研究过章邯的战术,章邯虽然是个百战将军,却不会是军神,初战的胜利为韩信积累了经验,此后才能领兵打仗,多多益善。

说白了,萧何赏识韩信是赏识韩信的才能,但萧何选择韩信,其中也是包含几分赌博心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