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愛同學請把耳朵捂起來

數據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同比增長55%,達到3490萬臺。其中,中國廠商的智能音箱出貨量佔全球總量的36%。

智能音箱發展至此,不管使不使用,都成為了客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里、京東、百度、京東、華為、小米都曾推出過智能音箱,喚醒詞也各有不同,比如小米智能音箱的喚醒詞就是“小愛同學”,百度的是“小度小度”、華為的是“若琪”、京東的是“叮咚叮咚”等等。

小愛同學請把耳朵捂起來

我們會想,為了能通過語音喚醒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可能會持續收取周圍的聲音。這就導致可能我們常的說話,都可能會被智能音箱捕捉到。

在一次飯桌上,聊起來關於智能音箱的話題,有人提到了一個現象。買的是天貓精靈,一般就是用來聽歌,突然發現自己在日常中聊到的產品,都會出現在淘寶的主頁上。

顯然,企業通過收集我們的聲音,分析購物需求,進而實現個性化推薦。這本身無可厚非,但不免讓人懷疑自己的隱私是不是會被洩露。

“洩露”一詞,有兩種解釋:是否會被自己以外的人聽到、是否會被企業及合作商以外的人聽到。

對於第一種的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聲音一定會被自己以外的人聽到

2019年8月,彭博社報道稱,亞馬遜、Facebook、Google和蘋果公司等其他一些科技巨頭都曾將收集的語音交給第三方承包商收聽和記錄用戶的語音,希望藉此提高Alexa、Google Assistant和Siri等產品的語音識別能力。

小愛同學請把耳朵捂起來

Google Home和Alexa

對於這些記錄和分析語音的工作人員來說,也是一種煎熬。一位蘋果公司的前合同工說:“監聽別人的語音,讓我感到非常不舒服。”許多合同工表示,儘管大多數Siri要求都是很普通的,但他們仍然會聽到的色情化的語音,以及種族歧視或恐同性言論。

在報道曝光後,這些企業紛紛停止了這一項目。不過,亞馬遜提供了另一種折中的辦法:讓用戶可以選擇不讓他們的問題被人工分析。

在分析過目前中國市面上的幾款主流智能音箱的隱私協議後,我發現所有智能音箱都會將語音信息共享給合作商,以小愛同學為例。

小愛同學的隱私協議中寫道:

“本業務中部分服務內容由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為此我們需要向第三方服務商提供您的部分個人信息。”

小愛同學的語音識別服務提供商是Nuance和微軟,語音合成服務提供商是搜狗和菜鳥裹裹,音頻解碼服務提供商是聲智嗎,第三方技能技能服務提供商是微軟小冰。

在隱私協議中也使用了“包括……在內”的字樣,這意味著還有一些沒有在隱私協議中的提到的提供商,在獲取小愛同學的語音。

小愛同學請把耳朵捂起來

對於企業的信任是使用該公司產品的基礎。如果不信任,那最好別用,也別同意公司的隱私協議。在此前提下,這種“洩露”是可以接受的。

對於第二種,洩露給企業及合作商以外的人,是不能被接受的。

據Arstechnica報道,德國安全研究實驗室的Whitehat hackers開發了8款應用於亞馬遜智能音箱 Alexa 和 谷歌智能音箱Google Home 上的惡意程序,都通過了亞馬遜和谷歌的安全審查,可以被用戶安裝在自己的設備中。這些程序可以監聽用戶語音,獲取用戶的賬號密碼等敏感個人隱私。

正常情況下,所有的智能音箱,只有在啟動喚醒語後,才會收集用戶語音。這點不該被懷疑,否則就進入陰謀論領域了。所以,文章一開頭提到的在未啟動喚醒語的時候,自己日常說話的聲音是否會被監聽,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天貓精靈的隱私協議中是這麼寫的:

“在遠場喚醒模式下,如果智能設備的喚醒功能處於打開狀態,當我們聽到喚醒詞‘天貓精靈’或‘你好天貓’時,設備將被喚醒,並且我們僅在聽到喚醒詞後才會收集語音信息。”

“請注意,在近場喚醒模式下,如果您按住並持續按住智能設備的開麥按鍵,設備將處於持續收音狀態,我們僅在您按住並持續按住智能設備的開麥按鍵過程中才會收集語音信息。”

但現在無法保證在第三方合作商信息不會被洩露。因為企業不會為第三方的安全做背書。如果出了問題,第三方將成為嚴懲對象,而企業雖然會受到信用打擊,但從法律層面則可能逃過一劫。Facebook的“劍橋分析”公司的隱私洩露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按照常規邏輯,信息涉及人數越多,越難以把控。與第三方合作從商業上來說在所難免,但我們希望企業能披露相關的第三方合作商名單在隱私協議中,大部分的隱私協議寫的都一帶而過。只有小愛同學的隱私協議提及到了在和那些第三方合作商合作,這在隱私憂慮的時代,多少能感覺到一絲安心。

2015年,當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宣稱隱私是一項“基本人權”之時,蘋果的機器每週需要處理超過十億次請求。隨後,微軟在內的多家企業都提出了類似的觀點。2018年6月,歐洲聯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2018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簽署通過“消費者隱私法案”,2020年實行後將落實美國最強大的隱私保護措施。除了全球的情況,2018年5月,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正在起草一項針對保護數據隱私的新法律。

2018年3月,百度首席執行官 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用戶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麼敏感,在很多情況下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和效率。

小愛同學請把耳朵捂起來

其實李彥宏說的對了一半,人們確實對互聯網隱私沒那麼敏感,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在使用每一款軟件的時候,都去看《隱私協議》。但人們不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攜性和效率,只要企業明確的提到,用戶將付出什麼隱私,會得到什麼,大部分人都會考慮,而不是一味地同意。

在這個互聯網爆發的年代,個人的隱私變得既重要也無關痛癢。因為你知道你的信息在被各式各樣的人傳閱、交易、使用,收到垃圾短信和電話也成為了習以為常的一件事,只要碰不到自己的銀行卡里的錢,自己的賬號不會被盜,就可以忍受,大不了就是刪幾條短信,拉黑幾通電話而已。

之所以現在隱私還不能稱之為一種焦慮,是因為大部分人潛意識中對企業都抱有信任。所以,希望包括小愛同學在內的智能音箱、數碼設備、互聯網公司,能捂好自己的耳朵,管好自己的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