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爱同学请把耳朵捂起来

数据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同比增长55%,达到3490万台。其中,中国厂商的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36%。

智能音箱发展至此,不管使不使用,都成为了客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阿里、京东、百度、京东、华为、小米都曾推出过智能音箱,唤醒词也各有不同,比如小米智能音箱的唤醒词就是“小爱同学”,百度的是“小度小度”、华为的是“若琪”、京东的是“叮咚叮咚”等等。

小爱同学请把耳朵捂起来

我们会想,为了能通过语音唤醒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可能会持续收取周围的声音。这就导致可能我们常的说话,都可能会被智能音箱捕捉到。

在一次饭桌上,聊起来关于智能音箱的话题,有人提到了一个现象。买的是天猫精灵,一般就是用来听歌,突然发现自己在日常中聊到的产品,都会出现在淘宝的主页上。

显然,企业通过收集我们的声音,分析购物需求,进而实现个性化推荐。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免让人怀疑自己的隐私是不是会被泄露。

“泄露”一词,有两种解释:是否会被自己以外的人听到、是否会被企业及合作商以外的人听到。

对于第一种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的声音一定会被自己以外的人听到

2019年8月,彭博社报道称,亚马逊、Facebook、Google和苹果公司等其他一些科技巨头都曾将收集的语音交给第三方承包商收听和记录用户的语音,希望借此提高Alexa、Google Assistant和Siri等产品的语音识别能力。

小爱同学请把耳朵捂起来

Google Home和Alexa

对于这些记录和分析语音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种煎熬。一位苹果公司的前合同工说:“监听别人的语音,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许多合同工表示,尽管大多数Siri要求都是很普通的,但他们仍然会听到的色情化的语音,以及种族歧视或恐同性言论。

在报道曝光后,这些企业纷纷停止了这一项目。不过,亚马逊提供了另一种折中的办法:让用户可以选择不让他们的问题被人工分析。

在分析过目前中国市面上的几款主流智能音箱的隐私协议后,我发现所有智能音箱都会将语音信息共享给合作商,以小爱同学为例。

小爱同学的隐私协议中写道:

“本业务中部分服务内容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为此我们需要向第三方服务商提供您的部分个人信息。”

小爱同学的语音识别服务提供商是Nuance和微软,语音合成服务提供商是搜狗和菜鸟裹裹,音频解码服务提供商是声智吗,第三方技能技能服务提供商是微软小冰。

在隐私协议中也使用了“包括……在内”的字样,这意味着还有一些没有在隐私协议中的提到的提供商,在获取小爱同学的语音。

小爱同学请把耳朵捂起来

对于企业的信任是使用该公司产品的基础。如果不信任,那最好别用,也别同意公司的隐私协议。在此前提下,这种“泄露”是可以接受的。

对于第二种,泄露给企业及合作商以外的人,是不能被接受的。

据Arstechnica报道,德国安全研究实验室的Whitehat hackers开发了8款应用于亚马逊智能音箱 Alexa 和 谷歌智能音箱Google Home 上的恶意程序,都通过了亚马逊和谷歌的安全审查,可以被用户安装在自己的设备中。这些程序可以监听用户语音,获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等敏感个人隐私。

正常情况下,所有的智能音箱,只有在启动唤醒语后,才会收集用户语音。这点不该被怀疑,否则就进入阴谋论领域了。所以,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在未启动唤醒语的时候,自己日常说话的声音是否会被监听,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天猫精灵的隐私协议中是这么写的:

“在远场唤醒模式下,如果智能设备的唤醒功能处于打开状态,当我们听到唤醒词‘天猫精灵’或‘你好天猫’时,设备将被唤醒,并且我们仅在听到唤醒词后才会收集语音信息。”

“请注意,在近场唤醒模式下,如果您按住并持续按住智能设备的开麦按键,设备将处于持续收音状态,我们仅在您按住并持续按住智能设备的开麦按键过程中才会收集语音信息。”

但现在无法保证在第三方合作商信息不会被泄露。因为企业不会为第三方的安全做背书。如果出了问题,第三方将成为严惩对象,而企业虽然会受到信用打击,但从法律层面则可能逃过一劫。Facebook的“剑桥分析”公司的隐私泄露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按照常规逻辑,信息涉及人数越多,越难以把控。与第三方合作从商业上来说在所难免,但我们希望企业能披露相关的第三方合作商名单在隐私协议中,大部分的隐私协议写的都一带而过。只有小爱同学的隐私协议提及到了在和那些第三方合作商合作,这在隐私忧虑的时代,多少能感觉到一丝安心。

2015年,当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宣称隐私是一项“基本人权”之时,苹果的机器每周需要处理超过十亿次请求。随后,微软在内的多家企业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2018年6月,欧洲联盟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2018年9月,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通过“消费者隐私法案”,2020年实行后将落实美国最强大的隐私保护措施。除了全球的情况,2018年5月,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正在起草一项针对保护数据隐私的新法律。

2018年3月,百度首席执行官 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

小爱同学请把耳朵捂起来

其实李彦宏说的对了一半,人们确实对互联网隐私没那么敏感,因为大部分人都不会在使用每一款软件的时候,都去看《隐私协议》。但人们不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携性和效率,只要企业明确的提到,用户将付出什么隐私,会得到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考虑,而不是一味地同意。

在这个互联网爆发的年代,个人的隐私变得既重要也无关痛痒。因为你知道你的信息在被各式各样的人传阅、交易、使用,收到垃圾短信和电话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一件事,只要碰不到自己的银行卡里的钱,自己的账号不会被盗,就可以忍受,大不了就是删几条短信,拉黑几通电话而已。

之所以现在隐私还不能称之为一种焦虑,是因为大部分人潜意识中对企业都抱有信任。所以,希望包括小爱同学在内的智能音箱、数码设备、互联网公司,能捂好自己的耳朵,管好自己的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