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情懷:用筆耕不輟踐行責任擔當!

按: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戰“疫”中,經濟金融學者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用深度思考彰顯家國情懷,用筆耕不輟踐行責任擔當。為更好地梳理疫情發生以來關鍵時間節點的重要事件,從經濟金融視角提出助力疫情防範的更好舉措,現分享個人在3月份推出的《戰“疫”觀察》系列文章6篇,以饗讀者。(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文章一:用金融科技助力打好金融防疫戰

面對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金融業紛紛伸出援手,打響金融防疫戰。從防疫期間金融政策出臺及金融機構經營情況看,金融科技在助力金融防疫戰中的作用日益顯現。

一、金融科技成為金融防疫的重要武器

一是政策明確支持金融機構加強科技應用。人民銀行等五部委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要強化電子渠道服務保障,靈活調整相關業務限額,引導客戶通過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個人網上銀行、企業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支付服務APP等電子化渠道在線辦理支付結算業務。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 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

二是金融機構多措並舉推出線上金融服務。國有銀行中,工行全面放開工行網銀、手機銀行小額支付限額,滿足客戶7*24小時快速辦理資金匯劃需求,對於通過工行手機銀行進行的轉賬匯款業務實行全部免費;交行發佈的26條金融服務保障中,明確表示,將充分發揮“線上貸審會”等方式的提效加速作用,充分發揮手機銀行等線上渠道服務優勢,疫情防控期間適當提升手機銀行刷臉轉賬日累計限額。股份制銀行中,招行積極引導客戶使用招行企業網銀“在線貼現、在線提款”等線上作業功能,減少線下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地方性銀行中,江蘇銀行推出通過微信小程序申請線上融資服務;上海農商行倡導用戶通過線上和自助服務渠道辦理相關業務。

三是地方政府服務平臺納入金融科技應用。比如,上海上線了“一網通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專欄”,通過模塊優化設計,有效實現APP、公眾號、支付寶等多端聯動;杭州則推出了通過支付寶預約口罩的服務,不僅提高了口罩購買效率,而且減少了接觸式傳染風險;北京大興區也推出了線上智能化平臺,助力提升疫情防控效果。

二、金融科技助力金融防疫的作用機理

首先,金融科技為政策有效傳導提供了新的載體。為做好金融支持防疫工作,截止目前,財政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及各地派出機構、交易所等已陸續出臺十餘項政策。這些政策在傳導過程中,必須依賴銀證保等微觀金融機構發揮作用。當下,金融機構必須做好自身防疫工作,人員集中辦公顯然不妥,故以往通過人來執行的政策落實模式無法有效開展。在此情況下,金融科技為政策傳導提供了新路徑,金融機構完全可以依託自身科技平臺推動政策落地。

其次,金融科技為在線金融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時期,金融服務需求也隨之加大。如何及時、有效、安全地提供金融服務,成為金融機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事實上,金融科技以互聯網為渠道、以大數據為“燃料”、以人工智能為“發動機”,能夠為非接觸式金融服務提供各類保障。金融機構可以運用金融科技為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主體、消費者等金融服務需求旺盛人群、公益捐贈等緊急金融需求提供快速服務。

再次,金融科技為金融風險防控提供了智能手段。本次疫情很可能會對資產壞賬率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會推高銀行在製造業、餐飲、旅遊、影視等行業的不良貸款率。同時,由於開工延遲、訂單減少、出口受阻等,疫情也將對中小微企業正常經營造成劇烈衝擊。儘管有關部門出臺了扶持政策,但銀行等金融機構仍須加強金融風險防控。金融科技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開展風控,而且能夠實時、高效、廣泛地關注潛在風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進一步地,金融科技為市場穩健運營提供了關鍵支撐。當下,外匯、清算、支付、徵信等金融基礎設施的穩健運營,對於保障防疫期間金融市場穩定至關重要。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要素市場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術運用,能夠對重要基礎設施實現容災備份,有效防範突發事件造成負面影響,同時能夠對市場運行狀況做及時判斷,為相關政策制定及落實提供參考。

三、金融科技助力金融防疫的政策建議

一是充分依託金融科技平臺進行在線辦公,減少集中辦公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一方面,金融機構自身要做好規劃,合理配備實地辦公人員,基於大數據分析推出輪崗與在線辦公制度,尤其是要提升科技類人員在線辦公靈活度。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要積極引導民眾在線自主獲取服務,為其提供操作性強、體驗度好的各類金融服務,同時視情況適當減免服務費率,提高用戶自主服務粘性。

二是著力加強金融科技創新產品快速攻關,滿足防疫時期各項金融服務需求。當下需要重點滿足醫療、公益、民眾、企業這四類需求。在服務醫療需求上,金融機構可以與重點醫療機構合作開發基於醫療場景的存、貸、匯、轉等在線金融服務,保障醫療機構第一時間獲得金融支持。在服務公益需求,金融機構可以與權威公益組織合作,運用區塊鏈等技術開發公開、透明的捐贈平臺,並應用於大額捐贈、跨國捐贈等特定場景中。在服務民眾需求上,金融機構可以重點關注農民工、大學生、老年人等群體的金融需求,運用金融科技開發針對性強的在線服務產品。在服務企業需求上,金融機構要重點關注中小微市場主體,運用金融科技提高信用貸比重、提升在線放貸效率。

三是有序開展金融科技風控模型應用試點,優化防疫時期金融風險防控流程。金融管理部門可結合實際情況,允許實力強且具備相關條件的金融機構探索風控模型創新應用。比如,可支持金融機構運用機器學習算法和徵信可替代數據研發在線風控模型,並在試點初期允許金融機構適當提高壞賬容忍度,以便於累積數據促進模型優化。金融機構則應當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下,運用科技手段進一步優化自身風控流程,探索在線“貸審放”一體化模式應用。

四是加大疫情重點區域金融科技支持力度,為戰役最前線構築強大金融服務網絡。金融機構之間應當加強金融科技合作,通過開放金融服務平臺、深化前沿技術合作、有效共享信息數據等方式,共同打造金融防疫網絡。金融管理部門則可以為金融機構間的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推動跨市場、跨行業合作向縱深發展。

文章二:疫情結束前促增長應堅持平穩有序

伴隨諸多好消息的出現,人們對疫情的“心理拐點”已然到來。但隨著全球疫情升級,疫情真正的拐點尚難以判斷。在此情況下,堅持平穩有序促進經濟增長、防範部分地區非理性“報復式”刺激經濟增長的苗頭非常重要。

一、疫情拐點尚未宣佈,“報復式”促增長現苗頭

首先,中央層面尚未宣佈拐點到來。此前2月2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全國疫情發展拐點尚未到來。同時,當前全球防疫形勢較為嚴峻。其次,仍有約1/3的省市尚未解除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到目前為止,重大城市的一級響應依然高高掛起。再次,疑似病例增長仍有反覆。從2003年SARS疫情的發展週期看,疫情前後經歷長達半年之久,期間有過明顯反覆現象。相比於SARS,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範圍更廣,目前得到遏制,歸因於全國範圍的及時嚴防死守,而如果一旦鬆懈,不排除疫情反彈、捲土重來。當前,儘管多地實現新增病例“0增長”,但由於仍存在尚未排除的疑似病例,故無法保證“0增長”現象能夠一直持續。

在疫情拐點尚未到來的情況下,部分地區出於保增長和“搶跑”等原因,出現了非理性“報復式”促進經濟增長的苗頭。比如,部分地(縣)級市解禁後防範鬆懈,包括集市、商場等在內的消費場所出現聚集現象;部分非必需行業復工經營造成人員擁擠,不少地方的餐飲業密集開業,卻由於未能有效做好錯峰就餐計劃造成了人員排隊聚集現象;旅遊等能夠快速拉動消費的行業復甦,造成人員大量湧入。儘管這些現象並未呈擴散態勢,但依然需要高度警惕。

二、短期非理性“報復式”促增長對經濟長期健康發展不利

從三種情形來分析,在疫情尚未結束前,短期非理性“報復式”促增長會對經濟長期穩健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情形一:“報復式”促增長過於急切,忽視了疫情防控,造成疫情反彈。從目前部分地區的一些激進做法看,如果不及時糾正,不排除會出現疫情“倒春寒”現象。而一旦如此,將會導致全國工作重心再次聚焦疫情防控,這不僅會導致生產生活再次大面積停滯,而且相比於春節時期居家隔離的有效措施,疫情一旦再次襲擾,面對已然流動的人群,全國必須要付出雙倍甚至幾倍的努力,才能再次遏制疫情蔓延。在此情形下,經濟恢復時間將被大幅拉長,全年經濟將陷入巨大困境。

情形二:“報復式”促增長採取非理性手段,雖未造成疫情反覆,但卻為後續經濟發展埋下隱患。主要包括三種可能的方式:一是地方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過猛,走粗放式刺激經濟的老路子。比如,為了快速拉動經濟,摒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房地產調控思想,不顧實際情況大幅放鬆地產調控,導致房價快速上漲,使得前幾年處置房地產風險的成果毀於一旦。二是干預金融機構市場化運作,推動信貸投放邁上“高速路”。這將促使宏觀經濟槓桿率迅速升高,不僅會導致“降槓桿”成效覆轍,而且會在疫情結束前埋下風險集聚的地雷,金融機構將會因此面臨不良貸款率急劇上升的巨大風險。三是對市場主體惡意提價等行為不管不顧。這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影響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而且會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同時會降低政府公信力。

情形三:“報復式”促增長實為“作秀”,拉開架勢卻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這種情形在個別地方有所顯現。在此情形下,地方政府並未真正制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的詳細方案,只做恢復生產經營的“表面功夫”,盲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最終使得促生產的總成本大於總產出,造成人為的“規模不經濟”現象發生。

三、疫情結束前有序促進經濟增長的建議

第一,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切實做好復工復產指引工作。一方面,要貫徹落實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結合所管轄區域內的疫情發展形勢,出臺引導企業復工復產的具體指引,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做好指引解讀工作。另一方面,要堅持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優先復工復產的原則,採取清單式管理有序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實施。同時,要引導餐飲、娛樂等非必須消費行業適當延緩復工。

第二,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應疏通傳導渠道,推動政策效果穩步顯現。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作用,按照政治局會議要求實現更大積極作為。具體操作中,地方政府應當做好防疫財政預算規劃、暢通財政撥款發放渠道、考慮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支持防疫等。金融支持政策應注重發揮合力,人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金融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政策統籌,地方上的金融管理部門應減少出臺重複性政策,抓好具體政策落實落地,尤其要關注產業鏈恢復、中小微和民營企業受困情況和金融服務需求。

第三,各類市場主體要制定詳細復工復產計劃,做好各項充分準備。一方面,市場主體應當主動與地方政府加強溝通,及時反映復工復產中遇到的人員緊缺、住宿緊缺、安全防護設施緊缺等問題。另一方面,市場主體應當在政策指引下,摒棄“等、靠、要”思想,發揮工商聯合會、中小企業協會等各類協會作用,採取互助共保、員工共享等措施,保障有序復工經營。


文章三:防範海外疫情倒灌 打好“經濟保衛戰”

全球疫情快速升級,不僅會增加中國防範海外疫情輸入的壓力,而且會逐步影響中國經濟恢復進程。為應對全球疫情升級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應當制定更加周全的經濟恢復計劃,未雨綢繆、多措並舉打好“經濟保衛戰”。

一、全球疫情升級形勢嚴峻,中國面臨“防倒灌”新挑戰

當前,全球疫情快速升級,主要有以下特徵:

一是報告疫情國家的數量不斷增多。截至3月3日晚間,全球共有73個國家報告疫情,該數字在十天左右的時間增加了47個。目前,全球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均出現疫情。二是除中國以外的疫情確診數量迅速增加。自2月28日起,海外確診病例持續以每日超過千例的速度增加,到3月3日,海外疫情病例已突破10000例。三是亞洲和歐洲的疫情形勢最為嚴峻。從亞洲看,截至當地時間3月4日,韓國確診病例總數達到5328例,日本累計確診病例1000例。從歐洲看,截至當地時間3月3日,伊朗累計確診病例2336例,意大利累計確診病例2502例。同時,伊朗出現的新冠肺炎死亡率較高的現象令全球擔憂。這也意味著疫情實際情況或比數據揭示出來的更為嚴峻。

全球疫情升級,使得疫情防控形勢出現新的變化:一方面,中外疫情形勢開始出現反轉。進入3月的第一週,中國每日新增病例出現明顯量級變化,由上一週的平均每日400例以上降至平均每日110例左右。同時,中國除湖北以外地區的疫情數量連續多天維持在個位數,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地區累計治癒出院人數也超過了現有確診人數。這些數據都表明,中國的疫情防控成效開始顯現,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相比而言,海外疫情形勢開始升級,部分國家正處於疫情集中爆發階段。

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升級使得中國面臨新的“防倒灌”難題。目前,北京、深圳、浙江、寧夏等多地已出現新冠肺炎境外輸入性病例。隨著復工復產進程加快、國際貿易和交流逐步恢復,中國在自身“防擴散”的同時,還要做好防範海外病例輸入的充分準備。

對於全球而言,疫情形勢一旦在短期內進一步升級,將對全面取得戰“疫”勝利造成顯著影響,很可能會拉長全球戰“疫”時長,導致戰“疫”局部戰、阻擊戰、快速殲滅戰衍變為全局戰、拉鋸戰甚至是持久戰。而一旦進入全局戰和持久戰,全球戰“疫”物資保障、戰“疫”信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都會受到明顯影響。

二、全球疫情升級對中國經濟恢復有影響

儘管目前中國的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但由於全球疫情升級這一意料之外事件的影響,中國經濟恢復進程或受到一定影響。具體來看,不同情景假設下的全球疫情變化,將會對中國經濟恢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情景假設一:全球疫情擴散形勢有望得到快速遏制,中國防疫進程受全球疫情形勢影響很小。

這一假設的前提是,全球出現疫情的國家都能夠及時採取有效防控措施,既包括充足的口罩、消毒水等重要物資,也包括足夠數量受過專業防疫訓練的醫護人員。在此情況下,全球疫情有望在未來一個月內出現拐點,全球戰勝“疫情”的時間節點有望和中國保持同步、或者略微滯後於中國。此情景假設下,全球疫情形勢對中國經濟恢復進程影響較小。當然,從目前形勢看,要想實現這一假設,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情景假設二:全球疫情擴散形勢逐步加快,中國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時,必須有針對性地做好防範海外病例輸入工作。這一假設出現的概率較大。全球疫情進一步蔓延,將最先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並逐步影響各類企業生產經營,進而導致全球產業鏈受到衝擊。而隨著時間延展,全球經濟發展將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對於產業鏈最為完備、外貿依存度較高的中國經濟來說,無疑受影響顯著。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全球疫情擴散將對中國的進出口率先造成衝擊,並間接性影響投資和消費。一旦全球疫情形勢進一步升級,中國將面臨更大的“穩外資、穩外貿”壓力。

情景假設三:全球疫情擴散形勢迅速加快,中國在做好自身防疫的同時,必須花更大精力防範海外疫情輸入。這一假設雖然概率不大,但並非不會出現。一旦如此,全球主要經濟體將不得不把防疫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中國將與全球一道持續戰“疫”,時間也將會貫穿全年。在此情況下,金融市場將急劇惡化,全球經濟將受到巨大沖擊。中國經濟恢復進程將受到明顯影響,進出口、消費和投資指標都將受到衝擊,促進重點區域發展和重點產業培育等事關未來發展的政策落實也將被耽擱。

三、面對全球疫情升級中國需要打好“經濟保衛戰”

一是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指標不動搖。由於“兩會”推遲,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計劃尚未對外公佈。儘管受疫情影響,部分指標在執行過程中或有所調整,但“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實現。為此,中國政府在經濟增長總量上不應做過大調整,而是要根據各地實際受疫情影響程度,對地方經濟發展目標作出更加合理的結構性修正。比如,適當提高重點區域經濟增長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二是要因時因地做好“六穩”工作,搶抓戰“疫”平穩期有序復工復產。在當前國內防疫形勢出現積極變化的關鍵時期,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應重點做好“穩就業”和“穩投資”工作,確保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產業發展“不缺人、不缺錢”,把“穩投資”作為促進經濟恢復的發力點,把“穩就業”作為支持人民群眾收入平穩增長的落腳點。而一旦海外疫情進一步升級,必須進一步做好“穩外資”和“穩外貿”工作,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確保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減,通過優化外貿結構促進外貿總量保持穩定。當然,“穩金融”和“穩預期”工作需要貫穿經濟恢復整個過程。

三是要著力提升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切實推動重大項目和重大平臺發揮積極成效。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重點區域應儘快進入聯防聯控和聯動促進經濟發展的狀態,加快交通互聯互通等一體化項目建設進程。同時,可制定新形勢下“互聯網+”、“大數據+”、“5G+”等行動計劃,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網絡辦公、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此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必要對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給予更多關注,為促進其更好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文章四:重點區域防疫生產應進一步加強聯動

疫情發生以來,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重點區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顯著,在“防疫情”與“穩增長”的關鍵時期,聯防聯控勝過“單打獨鬥”,未來在恢復生產過程中應進一步加強。

一、重點區域受本次疫情影響顯著

首先,以疫情爆發階段的情況看,重點區域受影響顯著。比如,疫情在全國爆發後,截至2月9日24時,長三角(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粵港澳(包括廣東、香港、澳門)、京津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大重點區域累計報告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NCP)確診病例分別為2709例、1197例、646例,分別佔全國除湖北以外總確診病例的25.7%、11.4%、6.1%。其中,內地四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NCP確診病例分別為337例、295例、313例、366例。剔除各區域人口數量基數影響後,目前來看,三大區域中,長三角受疫情影響最大,其次為粵港澳。

其次,重點區域是人口密集區和產業鏈集聚區,肩負著“防疫情”與“保生產”的雙重使命。數據表明,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重點區域的常住人口數分別為2.25億人、1.21億人、1.13億人,合計佔全國總人口近33%,是人口最密集的生活居住地。三大重點區域也是全國產業鏈最完備的區域,擁有基礎最好的先進製造業和高端服務業。以長三角為例,其快遞物流業居全國前列,在本次疫情防控的物資運輸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除了需要投入精力防控疫情以外,三大重點區域還必須做好生產工作,為全國重要防疫物資生產、物流運輸等提供有力保障。

進一步地,重點區域是全國經濟增長動力核,守住重點區域對防疫工作取得最終勝利至關重要。各地疫情防控都需要經過阻斷人群傳播感染、產業鏈快速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重回正軌三個階段。由於三大重點區域合計創造的GDP佔全國比重超過40%,是央企、國企、民企、外企等各類市場主體的集聚地,故相比於其他地區,三大重點區域更加要儘快實現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防疫目標,爭取儘快進入第三階段,為全國防疫大局作支撐保障。

二、重點區域疫情聯防聯控尚待進一步加強

一是疫情防控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聯防聯控機制。以政策出臺為例,三大重點區域的核心城市都已制定具體舉措。比如,上海出臺了“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28條”,北京出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16條”,深圳出臺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的16條”。儘管這些政策都包括金融支持、稅收優惠、租金減免、穩崗保障等方面,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相關政策在保障跨區域產業鏈運營上作用有限。

二是防控手段尚未形成務實管用的聯防聯控招數。在疫情“防輸入”壓力最大的時候,不少地方採取了封城、封路、勸返、阻止外來車輛流入等手段,儘管這有利於杜絕輸入性病例,但同時也切斷了經濟社會發展通道,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不利於形成“一盤棋”的防疫格局。由於發展關聯性高,三大重點區域各城市間更加需要聯防招數而非“一刀切”阻斷。

三是地區疫情信息仍存“數據孤島”,尚未搭建高效的聯防聯控平臺。春節期間,人員流動相對較少,各地採取的社區防控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隨著返工潮到來,復工生產加快,人員物資頻繁流動在所難免,在此情況下,如果各城市間缺乏信息共享,顯然不利於復工期的疫情防控。

四是有待進一步謀劃疫情過後區域經濟恢復與穩健發展的方案。在防疫期,各地都將疫情防控作為最重要的任務,這是最明智的決策部署。而隨著“防疫情與保生產兩手抓”階段的到來,各地尤其是三大重點區域還應當提前為疫後經濟聯動發展做好準備,打好“疫後保增長”之戰。

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政策建議

一是牢牢依託重大戰略支持政策,加快建立區域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國家此前出臺的支持區域發展的政策都涉及醫療衛生領域。比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密切醫療衛生合作,完善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同樣指出,逐步建立統一的急救醫療網絡體系。三大重點區域應當以國家規劃綱要為指導,建立務實高效的NCP聯防聯控機制。

二是召開區域合作在線聯席會議,加快謀劃區域疫情聯防聯控手段。三大重點區域應充分發揮經濟水平高、技術條件好、服務手段強的優勢,利用發達的信息網絡打造“線上防疫會議室”,為領導層聯席辦公提供支撐。同時,要站在區域聯防聯控視角,儘可能擴大政策覆蓋面,提高跨域政策銜接度。

三是充分做好制度與技術保障,加快搭建區域疫情信息共享平臺。三大重點區域都應做好域內城市間疫情信息共享,為徹底戰“疫”勝利提供保障。一方面要加強地方緊急立法,為信息共享及個人信息保護作支撐;另一方面要加強技術應用,構建統一完備的防疫信息網絡。

四是提前制定疫情過後區域經濟高質量聯動發展方案。三大重點區域要充分評估疫情對區域經濟、產業鏈運行、企業生產經營、消費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加大進一步促進區域聯動發展的財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在實現各自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通過區域經濟高質量聯動發展為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作貢獻。


文章五:辯證看待數字經濟

疫情發生以來,傳統經濟發展受到顯著影響,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辯證看待數字經濟,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效應和潛在風險,有利於在疫情結束後更好助推數字經濟健康發展。

一、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備受關注

首先,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展現的諸多優點令人印象深刻。一是電商網購、數字娛樂、在線教育等迅速“補位”線下,以線上化方式保障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不受疫情影響。二是無人機巡查送貨、互聯網“一網通辦”、城市治理“一網統管”,以“不見面”和“非接觸”方式助力城市平穩運行。三是遠程診療、AI“站崗”、智能測溫和一鍵生成健康碼等,都對精準助力防疫和復工復產作用顯著。

其次,疫情使得數字經濟催生出新的業態和模式。

一方面,數字經濟開始出現“雲經濟”等一些新形式。得益於雲平臺、移動互聯網、5G等技術支撐,“雲辦公”、“雲開學”、“雲醫療”、“雲逛街”、“雲招聘”等模式方興未艾。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正在突破傳統服務業邊界,開始向生產性服務業和生產性行業延展。此外,疫情使得數字經濟的推動主體進一步擴充,正在由互聯網企業擴充至傳統企業、由大型企業擴充至中小企業。

再次,疫情期間數字金融助力數字經濟發展作用顯著。一是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技術迭代升級,不僅保障了高併發場景下金融資源的有序流動,而且提升了用戶體驗、增強了用戶安全感。二是金融機構與大型互聯網企業等共同構築起數字金融生態圈,滿足了用戶的投資、理財等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金融機構加快“評、審、貸、放”一體化服務模式創新,不斷優化授信風控模型,為民營、小微等科創型企業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進一步推動了數字經濟發展。

進一步來看,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的有效“補位”,是對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成果的檢驗。十八大以後,政府積極制定政策推動“互聯網+”。比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7次提到“互聯網+”。在政策引導下,我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較以往明顯加快。本次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的亮眼表現,是對發展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辯證看待數字經濟非常重要

一是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發展數字經濟有助於新舊動能轉換。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舊動能中存在的成本高、效率低、汙染重等問題依然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為代表的新動能則正處於積極培育階段、但尚未形成強大支撐。新舊動能轉換將經歷較長時間的過渡期。在此背景下,積極引導並有效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既有助於鞏固新動能培育成效,也有利於激發新動能展現新活力。

二是數字經濟是對傳統經濟模式的一種補充而非替代,數字經濟依然遵循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

數字經濟發展不會也不可能“獨善其身”。“無接觸”消費背後依然依賴於“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流網絡;AI坐診過程中依然需要專業醫療團隊支撐;“雲逛街”同樣需要主播引導互動。在此意義上,數字經濟運作是靠科技與人共同完成,兩者相互促進,合力提升了經濟運轉效率、推動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無論數字經濟形式如何變化,其都無法替代傳統經濟模式中的固有優勢。比如,在線消費始終無法帶來線下消費過程中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三是疫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數字經濟發展,但卻並未大幅加速數字經濟發展進程。數字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由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和現實條件所決定。一方面,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硬件設施”仍待升級,包括5G、智能芯片、雲計算等在內的硬核技術仍處於早期攻關階段,其穩定性、安全性都需要不斷測試檢驗。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完備的制度體系,包括規則制定實施、法治保障等,這方面我國仍需要加大人力、財力等投入保障。

四是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不應“急於求成”,否則不利於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目標。

數字經濟發展背後隱藏著潛在風險。一方面,部分數字經濟發展模式過於急切,新模式、新業態中的風險點尚未理清,潛在欺詐風險無法避免。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企業分化,實力較強、基礎較好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或出現行業壟斷,並由此加劇信息割裂。長此以往,數據應用風險不容忽視。

三、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是理性對待數字經濟,既不刻意迴避,也不過於追捧,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合理培育。建議國家層面將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納入“十四五”規劃重點,合理設定“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目標,優先支持重點區域、重點城市開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並支持相關經驗複製推廣。地方層面則應結合自身優勢,謀劃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走差異化、特色化的數字經濟發展道路。

二是有效提高數字金融服務數字經濟質效。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數字金融模式創新,有利於推動數字經濟業態進一步豐富。建議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積極引導數字金融發展,適當加快數字貨幣研發及應用進程,同時允許具備條件、基礎完善的金融機構優先開展新型數字金融模式創新。地方層面則可為金融機構先行先試提供配套支撐。

三是從軟硬兩個方面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在硬件設施上,建議進一步加快5G基站、數據中心、特高壓、超導、充電樁、輕軌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軟件方面,建議加快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關的規則制定與完善,在此之前,嚴格執行網絡安全法中的相關規定,為數字經濟發展劃定底線,尤其是要加強數據信息保護,防範數據壟斷和濫用。同時,建議設立專門支持數字經濟相關模式創新的創投基金,支持創投機構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文章六:精準打好二季度經濟保衛戰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經濟將逐步受到影響,並在二季度全面顯現。在此情況下,中國經濟必須打好二季度穩增長保衛戰,這不僅關係到特定時點的經濟增速,而且關係到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二季度穩增長至關重要

首先,二季度是國內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

當前,各地防疫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應急響應級別逐漸下調,復工復產進程明顯加快。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截至3月20日,全國除湖北省外1.1萬個重點項目復工率為89.1%。儘管如此,復工復產形勢依然嚴峻:一是南北差異明顯。北方地區重點項目復工率為60.3%,比南方低37.8個百分點。二是大中小企業復工進度不一。相比於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仍面臨資金、人員、防疫物資等多方面困境。三是復工不復產現象仍然明顯。由於同處一條產業鏈,小微企業復工難很容易導致產業鏈“缺鏈”,進而造成已復工企業無法復產等連鎖反應問題。

其次,二季度經濟形勢將影響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一方面,一季度“消失”的經濟增長點能否在二季度出現,將對國內疫情結束後的政策取向產生影響。1-2月經濟數據表明,外需和內需均出現斷崖式下行,二季度消費和投資能否迅速復甦並加快增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一階段逆週期政策調節的著力點。另一方面,

受疫情影響,以往一季度肩負的經濟良好開局重任落到了二季度。從目前數據看,一季度GDP負增長預期明顯加大。二季度經濟形勢將直接決定全年GDP增長目標的設定。

再次,二季度穩增長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提到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市場機構推算,2020年全年GDP增速要實現5.5%-5.6%左右。假設一季度經濟能夠抗住壓力保持與上一年同等體量,則若要實現全年5.5%的增長,後三個季度的GDP增速均值應在7.3%左右。顯然,二季度還要在此基礎上力爭做出更大貢獻。

進一步來看,二季度穩增長直接關係到未來一段時間金融市場穩定。金融穩,則經濟穩。反之,經濟穩,對金融穩同樣重要。近期,海外市場劇烈震盪,主要還是因為投資者對未來經濟發展形勢擔憂。3月以來,中國金融市場同樣出現劇烈下滑,上證指數從3月5日的3071點下跌到3月23日的2660點,跌幅為13.4%。未來一段時間,金融市場能否企穩,取決於經濟發展尤其是二季度能否出現積極態勢。

二、二季度穩增長面臨挑戰

一是“內穩外緊”疫情形勢導致的階段性影響將在二季度集中顯現。當前,疫情形勢呈“內穩外緊”特徵。從中國看,目前本地“0新增”逐步成為常態,住院患者人數明顯降低,多地連續一個月以上未出現新增病例。相比而言,國外疫情進一步升級。截至北京時間3月23日9時,全球除中國以外確診病例超過21萬例,除中國以外已有5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2萬例,其中,意大利病例逼近6萬例,美國則超過3.3萬例。在此形勢下,各國紛紛升級防控舉措,把防疫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顯然,相比於一季度,二季度全球經濟將受到全球疫情升級帶來的更大沖擊,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這一波全球經濟危機中獨善其身。

二是外部疫情升級將導致本就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雪上加霜。近三年來,國際貿易形勢極為複雜嚴峻,“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在此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球貿易市場的不安定因素增多。一方面,疫情全世界蔓延很可能促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斷。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這既是支撐外需保持平穩的“穩定器”,但也意味著產業鏈受疫情影響範圍更廣。

另一方面,疫情形勢惡化或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不利於此前達成的貿易協定落地實施。同時,疫情無法及時得到控制,還將影響世貿組織推進相關改革,不利於貿易規則按計劃優化完善。

三是中國將在二季度面臨更大的外部經濟金融市場輸入風險。從目前形勢看,由於管用的政策工具有限,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在短期內無法有效平抑,並且很有可能會與此前早已累積的風險隱患形成共振,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由於疫情對市場造成的是持續性而非一次性衝擊,同時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市場已經與全球市場緊密相關,中國將不得不做好防風險輸入的各項準備。此外,中國還將面臨防範國內外息差擴大導致熱錢流入套利的挑戰。

三、二季度穩增長相關建議

一是把穩投資和促消費作為穩增長著力點。受疫情影響,二季度外需疲軟幾乎成為事實。國內穩增長的重點是靠投資、消費兩大內需。建議逆週期調節政策進一步圍繞提振這兩大內需開展。在穩投資方面,建議依靠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特別是要為民間投資提供軟硬環境支撐。在促消費方面,建議從消費者和生產者兩端同時發力,既為消費者擴大收入來源以增加消費支出提供有效途徑,也要鼓勵生產企業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優質產品供消費者選擇。同時,要為發展以體驗性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消費提供政策支撐。

二是把推動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作為助力產業鏈快速恢復的重要抓手。建議地方建立“黑名單”而非“白名單”制度,從更加寬泛的視角促進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同時,進一步考慮減免小微企業相關稅收及房租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快出臺細化政策,支持商業銀行提供供應鏈金融、知識產權抵押貸等有利於解決小微企業、科創企業復工復產資金需求的金融服務及產品。

三是聚焦重點城市加快推動重大區域戰略實施。一線城市面臨著嚴峻的防輸入挑戰,但同時也要迅速有序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秩序,通過發揮豐富的資源優勢,為全國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以此為目標,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要積極依託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等重大區域戰略的全面實施,輻射帶動周邊城市共同開啟城市圈發展模式。相關部門則應圍繞促進重大區域內的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大平臺更快更優落地出臺配套政策。

四是堅持擴大開放與防範輸入性風險兩手抓。一方面,要加快推動十九大以來明確的各項擴大開放舉措落地見效,特別是要疏通金融領域擴大開放過程中的堵點,增強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加強政策工具儲備,為防範輸入性金融風險和資金套利做足準備,堅決守住不因外部形勢惡化而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