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1932年萊茵河畔某個房間裡,一個身材瘦弱的男人坐在臺燈下愁眉不展,他的祖國正遭受日本的全面侵略,民不聊生、國將不國。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可他的朋友們卻失去了曾經的信仰,一個個在名利場內爭鬥不休,眼睜睜看腳下的土地被鮮血染紅。

他心痛不已,一介文弱書生,唯能憑藉往年所學和手中的筆,寫下一篇篇文章,對年輕一代循循善誘。

他叫朱光潛,彼時他也不過是個20多歲的青年,他愛好文學、心理學、哲學,美學聯結這三者,於是美學成為他畢生研究的學問。

朱光潛認為人心太壞,才會導致中國出現眼下的局面,他奮筆疾書寫下《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談美》等著作希望用美學淨化人心。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其中《談美》一書,因其如沐春風的文風,以及深入淺出的美學科普方式,受到廣大青年的喜愛,成為美學入門級圖書。

《談美》展現了朱光潛的美學思想,與同時期其他美學觀念相比,其獨特性體現在以下三點。


美是心與物結合的產物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後所產生的嬰兒。


關於美的來源,學界歷來有兩種重要觀點獲得學者們的支持,引發兩派爭論,可稱之為主客觀之爭。

朱光潛早期推崇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的美學學說,克羅齊認為美屬於心靈的力量。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這種“美在心說”,就是認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人的主觀感受,屬於唯心主義,中國一句古話“情人眼裡出西施”也是同一個道理。

還有另一派觀點,以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為代表的西方古典主義,認為美是客觀事物的形象,不依賴於人而獨立存在。

中國古典著作《文心雕龍》也持有這種觀點,“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秀夫豈外飾,蓋自然耳。”

朱光潛為了寫好美學圖書,看幾十篇西方著作,才敢下筆寫一章,他的寫作不是做單純的西方美學傳聲筒或是中西美學知識融合,他下筆寫成的是自己的美學觀念。

他認為美是心與物結合的產物,無所謂絕對的主觀或客觀,真正的美是主觀中有客觀、客觀中有主觀。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詩歌擁有絕對的藝術美,用古詩《怨歌行》的創造過程舉例,班婕妤被漢成帝冷落,心中哀怨不已,看到秋天的團扇被人們冷落,生出同病相憐之感,於是用團扇自比,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好詩。

一個詩人必定是有設身處地的主觀生活經歷,然後再站在詩人的客觀立場看待這個經歷並寫詩。

若不主觀,就無法感同身受,瞭解其中滋味;若不客觀,寫出的詩只是情感自嗨,無法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正面論述自己觀點的同時,朱光潛又分別對以”情人“為代表的主觀美,以“自然美“為代表的客觀美,進行了強有力地駁斥。

情人的客觀本身若不是美的前提,那為何西子捧心、人人憐惜,東施皺眉卻成了東施效顰?

自然的美若是客觀存在,那就意味著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便不存在醜,那這世間為何出現了美醜之分?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體現了“我”與“物”的交匯融合。

詩人將主觀“我見”與客觀“南山”相結合,在詩中“我”與“自然”像老朋友一般相遇對話,在讀者眼裡“我”與“自然”融為一體。

原本辛苦勞作的生活成了恬淡幽靜的田園風光,田園之美從此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的無限嚮往。

美是心與物的產物,這句話有兩個成立條件,第一、事物本身有成為美的可能,第二、人有審美能力,可以賦予事物關於美的意義。

一個又矮又禿的“南山”激不起陶淵明的興致,一個普通的農人不會懂得“南山”的美。

我們感受到美的時刻,就是聚精會神之中,人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兩者之間的往復迴流。

從”主客之分“走向”天人合一”的美學觀念,朱光潛跳出了中西方美學固有觀念的束縛,無形中成為了現代美學先鋒。

運用心理學分析論證觀點

西方哲學家表達觀點時,習慣使用“先驗論證”“概念演繹”“類比論證”等典型論證結構。

整個過程就像是解數學題一樣,需步步為營,不允許有邏輯斷層,錯一步或漏一步,都會招致學者的反駁。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康德的著作《純粹理想批判》,就使用了本人首創的“先驗論證”,其簡略論證過程如下:

P1 我的內部經驗有時間上的先後順序。

P2 這種有時間順序的經驗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有外部對象的經驗。

P3 除非外部對象存在,不然關於外部對象的經驗也就是不可能的。

C 外部對象存在。


《純粹理想批判》雖是歐洲哲學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古今中外知道它的人不少,但大眾閱讀量及讀完率卻低得可憐。

使用邏輯論證,對作者本人來說,能享受到解題的快感,對同行來說,能享受到複驗解題步驟的樂趣。

但對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過程漫長枯燥,難以忍受,真正用心讀完哲學書籍的人,通常限制在學術圈內。

再看中國的哲學論證方式,老子《道德經》僅五千言,運用類比、歸納、演繹等常見論證方法,但整篇文章仍讓人感覺深奧玄妙。

這是由於中國古文存在抽象化、一詞多義的特點,以及中國智者慣有的“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的姿態。


《道德經》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光是兩個“道”和“名”的解讀,已經眾說紛紜。

中西方哲學論證方式讓大眾難以理解,或許有人會說,哲學就是陽春白雪,只讓懂得人懂,只需要懂得人懂。

“一首詩的生命不是作者一個人做能維持住的,也要讀者幫忙才行。讀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詩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

對於一個觀點或理論體系來說,也是如此,它需要打破某一專業的壁壘 ,得到更多讀者的理解和再創造,否則難以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朱光潛承襲了近代西方心理學中的文藝心理學說,《談美》一書所有美學觀點均由心理學知識作分析論證。

什麼是美,人如何感覺到美,如何創造美,這三個最重要的美學問題,朱光潛給出的答案是,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產生美,移情作用帶來美感經驗,聯想作用創造美。

支撐其美學體系最重要的三大心理學分別是,瑞士心理學家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心理學家李普斯的移情理論、英國心理學家哈特利的聯想主義心理學。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同時,還存在一些通俗心理學說論證,例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中的聯想,源自於顏色心理學。

“顏色心理學中有許多同類的事實。許多人對於顏色有所偏好,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這都是由於聯想作用。”

如今,大眾對心理學有熱情和求知慾,最火爆的學科之一就是心理學,甚至有節目就叫《人人都要懂點心理學》,朱光潛先生無形中搭上了現代心理學發展的順風車。

當前這個時代,《談美》中美學的論證方式是大眾最易接受,又能完全理解的方式,美學論證過程中的心理學知識讓讀者充滿親切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朱光潛用心理學論證美學的方式不僅在當時的中國獨樹一幟,還順應了時代發展和公眾需求,心理學幫助朱光潛美學走出美學圈,走向了普羅大眾。

以美育為始,以人格為終

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有良知的文人力圖振興國家,魯迅先生用白話文小說叫醒“大火中鐵屋內熟睡的人們”,讓人們看清事物的真相進而試圖毀壞那困住人的“鐵屋”。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鐵屋”代表著國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魯迅認為這是國家衰落的真正原因。而朱光潛先生認為,人格淪喪是國家衰落的真正原因。

像蛆鑽糞似的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做高尚純潔的企求,總而言之,“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

朱光潛先生就讀於師範專業,教書育人是他一生的方向,以美學育人心,是救亡圖存的嘗試之舉,更是為了培養和塑造健全發展的人格。

《談美》一書中介紹,人看待事物有三種態度,第一種是實用的,重點在於觀察事物帶給人的價值;第二種是科學的,重要在於探究事物前因後果;第三種是美感的,重點在於事物本身。

一個健康人格應同時擁有這三種態度,完滿的人生見於這三種態度的平均發展,可是人往往沉陷於實用的態度中,謀取更多名利,以滿足無盡的貪婪慾望。

人不止有物質上的需求,還有精神上的需求,一味追求實用的名利,或是妄圖用物質填補精神的空虛,只顧滿足生存所需,終將導致心靈枯竭。

從自然事物中感受到美,“感受”意味著創造,與此同時,人專注於物與“我”的交流,專注於自我感受,一種生命存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奧地利精神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曾被關押在世上最恐怖的監獄--奧斯維辛集中營,物資匱乏,無法擊垮求生意志,可精神匱乏卻讓維克多的心靈枯竭,變成了一具等待死亡的行屍走肉,某一天,他看到了一片自然風光,感受到自然美后,他重獲新生。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在藝術美和自然美的影響下,他們甚至忘記當前所處的環境......如果有人看見我們透過囚車鐵窗遠眺耳茨伯格山脈的山峰在落日中閃閃發光時的一張張面孔,他們決不會相信這是放棄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

人最剛性的精神需求正是存在感、創造力、幸福感,用美學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時滿足了以上3種精神需求,即便身在無間煉獄,也能生髮出勃勃生機。

美育問題是朱光潛美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實踐落腳點,而最終的目標則指向人格的完善發展。

朱光潛先生對“人生”保持著有機整體的觀點,實用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學態度以美為真高目的。

真、善、美皆是客觀世界的基本尺度,對應人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認知、倫理、審美三大基本活動模式。人在這三大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調和的發展,真善美三者俱備才算得上擁有完整的人格。

朱光潛先生將美育上升至道德教育,在他所處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十分新穎的,當時人們普遍擺脫不了美育“工具論”“附庸論”的束縛。

以美育為始,以人格為終,這是朱光潛美學三大特徵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它傳遞了這樣一種人生價值觀,“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談美》中朱光潛先生講述了東晉書法家王徽之的故事,下大雪的深夜,他思念朋友,於是泛舟到朋友家,卻過門不入,立即折返,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歸。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王徽之未能見到朋友,可他已宣洩了思念,見過了雪夜,好一個任誕放浪、不拘形跡的“魏晉風度”,其人格魅力超越時空具有永恆的價值。

人生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身外之物或那些糾纏的執念,而在於經歷這漫長人生後,“我”擁有了怎樣的人格,是否成為了令自己引以為傲的人。

先生將中西方美學的互釋、融合與發揮,運用西方現代心理學成果,促進人格發展完善的美育導向,構建了自成一體的朱光潛美學體系。

當時雖未能如願以美學教化人心,還受到眾多學者們的批評,時光如大浪淘沙,朱光潛先生如今成為了中國現代美學偉大的奠基人。

從《談美》看朱光潛美學體系的三大特徵

此圖為網友《談美》讀後感

那些冥思苦想的夜,那些帶著墨香的文字,隔著遙遠的時空,終究影響了中國廣大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