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1932年莱茵河畔某个房间里,一个身材瘦弱的男人坐在台灯下愁眉不展,他的祖国正遭受日本的全面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可他的朋友们却失去了曾经的信仰,一个个在名利场内争斗不休,眼睁睁看脚下的土地被鲜血染红。

他心痛不已,一介文弱书生,唯能凭借往年所学和手中的笔,写下一篇篇文章,对年轻一代循循善诱。

他叫朱光潜,彼时他也不过是个20多岁的青年,他爱好文学、心理学、哲学,美学联结这三者,于是美学成为他毕生研究的学问。

朱光潜认为人心太坏,才会导致中国出现眼下的局面,他奋笔疾书写下《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著作希望用美学净化人心。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其中《谈美》一书,因其如沐春风的文风,以及深入浅出的美学科普方式,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成为美学入门级图书。

《谈美》展现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同时期其他美学观念相比,其独特性体现在以下三点。


美是心与物结合的产物

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


关于美的来源,学界历来有两种重要观点获得学者们的支持,引发两派争论,可称之为主客观之争。

朱光潜早期推崇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美学学说,克罗齐认为美属于心灵的力量。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这种“美在心说”,就是认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人的主观感受,属于唯心主义,中国一句古话“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同一个道理。

还有另一派观点,以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主义,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形象,不依赖于人而独立存在。

中国古典著作《文心雕龙》也持有这种观点,“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秀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朱光潜为了写好美学图书,看几十篇西方著作,才敢下笔写一章,他的写作不是做单纯的西方美学传声筒或是中西美学知识融合,他下笔写成的是自己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美是心与物结合的产物,无所谓绝对的主观或客观,真正的美是主观中有客观、客观中有主观。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诗歌拥有绝对的艺术美,用古诗《怨歌行》的创造过程举例,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心中哀怨不已,看到秋天的团扇被人们冷落,生出同病相怜之感,于是用团扇自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一个诗人必定是有设身处地的主观生活经历,然后再站在诗人的客观立场看待这个经历并写诗。

若不主观,就无法感同身受,了解其中滋味;若不客观,写出的诗只是情感自嗨,无法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正面论述自己观点的同时,朱光潜又分别对以”情人“为代表的主观美,以“自然美“为代表的客观美,进行了强有力地驳斥。

情人的客观本身若不是美的前提,那为何西子捧心、人人怜惜,东施皱眉却成了东施效颦?

自然的美若是客观存在,那就意味着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便不存在丑,那这世间为何出现了美丑之分?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体现了“我”与“物”的交汇融合。

诗人将主观“我见”与客观“南山”相结合,在诗中“我”与“自然”像老朋友一般相遇对话,在读者眼里“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原本辛苦劳作的生活成了恬淡幽静的田园风光,田园之美从此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无限向往。

美是心与物的产物,这句话有两个成立条件,第一、事物本身有成为美的可能,第二、人有审美能力,可以赋予事物关于美的意义。

一个又矮又秃的“南山”激不起陶渊明的兴致,一个普通的农人不会懂得“南山”的美。

我们感受到美的时刻,就是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往复回流。

从”主客之分“走向”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朱光潜跳出了中西方美学固有观念的束缚,无形中成为了现代美学先锋。

运用心理学分析论证观点

西方哲学家表达观点时,习惯使用“先验论证”“概念演绎”“类比论证”等典型论证结构。

整个过程就像是解数学题一样,需步步为营,不允许有逻辑断层,错一步或漏一步,都会招致学者的反驳。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想批判》,就使用了本人首创的“先验论证”,其简略论证过程如下:

P1 我的内部经验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P2 这种有时间顺序的经验是不可能的,除非我们有外部对象的经验。

P3 除非外部对象存在,不然关于外部对象的经验也就是不可能的。

C 外部对象存在。


《纯粹理想批判》虽是欧洲哲学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古今中外知道它的人不少,但大众阅读量及读完率却低得可怜。

使用逻辑论证,对作者本人来说,能享受到解题的快感,对同行来说,能享受到复验解题步骤的乐趣。

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过程漫长枯燥,难以忍受,真正用心读完哲学书籍的人,通常限制在学术圈内。

再看中国的哲学论证方式,老子《道德经》仅五千言,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常见论证方法,但整篇文章仍让人感觉深奥玄妙。

这是由于中国古文存在抽象化、一词多义的特点,以及中国智者惯有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的姿态。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光是两个“道”和“名”的解读,已经众说纷纭。

中西方哲学论证方式让大众难以理解,或许有人会说,哲学就是阳春白雪,只让懂得人懂,只需要懂得人懂。

“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做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

对于一个观点或理论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它需要打破某一专业的壁垒 ,得到更多读者的理解和再创造,否则难以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朱光潜承袭了近代西方心理学中的文艺心理学说,《谈美》一书所有美学观点均由心理学知识作分析论证。

什么是美,人如何感觉到美,如何创造美,这三个最重要的美学问题,朱光潜给出的答案是,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产生美,移情作用带来美感经验,联想作用创造美。

支撑其美学体系最重要的三大心理学分别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德国心理学家李普斯的移情理论、英国心理学家哈特利的联想主义心理学。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同时,还存在一些通俗心理学说论证,例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的联想,源自于颜色心理学。

“颜色心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的事实。许多人对于颜色有所偏好,有人偏好青色,有人偏好白色。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

如今,大众对心理学有热情和求知欲,最火爆的学科之一就是心理学,甚至有节目就叫《人人都要懂点心理学》,朱光潜先生无形中搭上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顺风车。

当前这个时代,《谈美》中美学的论证方式是大众最易接受,又能完全理解的方式,美学论证过程中的心理学知识让读者充满亲切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光潜用心理学论证美学的方式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独树一帜,还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公众需求,心理学帮助朱光潜美学走出美学圈,走向了普罗大众。

以美育为始,以人格为终

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有良知的文人力图振兴国家,鲁迅先生用白话文小说叫醒“大火中铁屋内熟睡的人们”,让人们看清事物的真相进而试图毁坏那困住人的“铁屋”。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铁屋”代表着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鲁迅认为这是国家衰落的真正原因。而朱光潜先生认为,人格沦丧是国家衰落的真正原因。

像蛆钻粪似的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做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朱光潜先生就读于师范专业,教书育人是他一生的方向,以美学育人心,是救亡图存的尝试之举,更是为了培养和塑造健全发展的人格。

《谈美》一书中介绍,人看待事物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实用的,重点在于观察事物带给人的价值;第二种是科学的,重要在于探究事物前因后果;第三种是美感的,重点在于事物本身。

一个健康人格应同时拥有这三种态度,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态度的平均发展,可是人往往沉陷于实用的态度中,谋取更多名利,以满足无尽的贪婪欲望。

人不止有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一味追求实用的名利,或是妄图用物质填补精神的空虚,只顾满足生存所需,终将导致心灵枯竭。

从自然事物中感受到美,“感受”意味着创造,与此同时,人专注于物与“我”的交流,专注于自我感受,一种生命存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奥地利精神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曾被关押在世上最恐怖的监狱--奥斯维辛集中营,物资匮乏,无法击垮求生意志,可精神匮乏却让维克多的心灵枯竭,变成了一具等待死亡的行尸走肉,某一天,他看到了一片自然风光,感受到自然美后,他重获新生。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当前所处的环境......如果有人看见我们透过囚车铁窗远眺耳茨伯格山脉的山峰在落日中闪闪发光时的一张张面孔,他们决不会相信这是放弃了生活的希望和自由的人的面孔......

人最刚性的精神需求正是存在感、创造力、幸福感,用美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满足了以上3种精神需求,即便身在无间炼狱,也能生发出勃勃生机。

美育问题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实践落脚点,而最终的目标则指向人格的完善发展。

朱光潜先生对“人生”保持着有机整体的观点,实用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学态度以美为真高目的。

真、善、美皆是客观世界的基本尺度,对应人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认知、伦理、审美三大基本活动模式。人在这三大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和的发展,真善美三者俱备才算得上拥有完整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将美育上升至道德教育,在他所处的时代这种观点是十分新颖的,当时人们普遍摆脱不了美育“工具论”“附庸论”的束缚。

以美育为始,以人格为终,这是朱光潜美学三大特征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传递了这样一种人生价值观,“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谈美》中朱光潜先生讲述了东晋书法家王徽之的故事,下大雪的深夜,他思念朋友,于是泛舟到朋友家,却过门不入,立即折返,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王徽之未能见到朋友,可他已宣泄了思念,见过了雪夜,好一个任诞放浪、不拘形迹的“魏晋风度”,其人格魅力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

人生最大的意义不在于身外之物或那些纠缠的执念,而在于经历这漫长人生后,“我”拥有了怎样的人格,是否成为了令自己引以为傲的人。

先生将中西方美学的互释、融合与发挥,运用西方现代心理学成果,促进人格发展完善的美育导向,构建了自成一体的朱光潜美学体系。

当时虽未能如愿以美学教化人心,还受到众多学者们的批评,时光如大浪淘沙,朱光潜先生如今成为了中国现代美学伟大的奠基人。

从《谈美》看朱光潜美学体系的三大特征

此图为网友《谈美》读后感

那些冥思苦想的夜,那些带着墨香的文字,隔着遥远的时空,终究影响了中国广大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