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的最有哲理的詩詞是哪一首?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

 曾經,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周易指南針


謝邀!

最有哲理的詩句也不少,下面僅舉幾例∶

一∶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無窮巳,江月年年只相似。"

江邊是誰苐一個見到月亮的?月亮又是什麼時候照到苐一個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沒有窮盡,江中的月亮卻年年相似,好象沒有變化。人一代又代的變化著,月亮卻依舊如初,大自然的為量何等偉大。

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中∶"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的人從沒見過古時的月亮,而今天的月亮卻曾經照過古人。今天的月亮就是古時的月亮,沒有變化;而人卻是一輩去了一輩又來。這就是變與不變的哲理。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中的"莫笑貧賤誇富貴,共成枯骨兩如何?"不要輕視貧賤的人而誇耀富貴,等到都成了枯骨還有貧賤之分嗎?貧賤之人死後成了枯骨,富貴的也照樣逃不掉成為枯骨的命運。錢再多枯骨不能復生,錢再少再貧賤的人,最壞的結果也只是成為枯骨。人死之後貧賤和富貴還有區別嗎?

所以∶莫笑貧賤誇富貴。


8232354703122老三屆


提到最富有這裡的詩詞,最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唐代女詩人李治的《八至》。其詩曰:

至近至遠東西,

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親至疏夫妻。


這首詩文字直白近乎口語,敘述的也是淺顯的在我們的身邊的俯拾即是的道理。

至遠至近一句說的是位置方向的相對性,蘊含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

至深至淺一句說的是溪水可以一眼望到底,但是倒影中又可以容納世間萬物,體現出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

至高至明一句是大家眼見為實的道理;

而末尾一句至親至疏才是詩歌的主旨,一語道破愛情的圍城真諦。成為夫妻的兩個人,每日間耳鬢廝磨,形影不離不可不謂之近,但是彼此靠近的如果不是兩顆心,夫妻之間還是有很多話不講,那麼也不可不謂之遠。

情到多處便轉無,夫妻二人既能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於江湖。這最後一句詩也是經歷過眾多事情而得出的感慨和結論,讀之令人心驚又有同感。所以這首詩在愛情詩詞中別具一格,得到大家的認同和喜愛。


言閒語還碎


在詩歌中富有哲理性的詩句應該不少,但我這裡僅把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句子列舉出出來,供大家共賞:

1,唐王維《終南別業》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2,杜甫《望嶽》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王之煥《登鸛雀樓》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4,陸游《遊山西村》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宋朱熹《觀書有感》之“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6,南北朝契此和尚禪詩《插秧詩》之“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7,宋無門禪師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8,宋釋道原禪詩“百非路絕透離微,回句情忘發上機;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





心齋網易經明師


【己亥年說己亥歲】

澤國江山入戰圗,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一一【唐】曹松《己亥歲》其一

這首詩描寫了戰後江淮一帶的悲慘景象,生靈塗炭,百姓無法艱難度日,而一個將軍的成功是靠犧牲千千萬萬的人的生命換來的。

曹松,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潛山)人。詩學賈島,取景幽深。有《夢徵集》。

釋過來:

富饒的田園水域都被繪入戰圖,

百姓難以割草打柴度日,已無出路。

不要再談什麼封妻廕子的事情,

一將居功,卻有無數士兵成了荒野枯骨!





白溪釣客


我最欣賞的哲理詩是宋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這首詩看似一首詩,其實是以詩的形式給我們普及了一下辯證法,告訴我們認識一個事物,在一個很近的範圍內,從不同的方向和距離看會達到完全不同的結果,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我們沒有站在認識客觀事物的位置上。這首詩告訴我們,認識生活中的“廬山”真面目,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正確認識自我,一定要擺脫自我的束縛。“身在此山中”永遠看不到“廬山真面目”,正確對待自己就不要寬容放縱自己,走出自我,擺脫自我限制,防止以偏概全,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視野的限制和固執己見

二、有人生大格局。有大格局必須有“大我”,有“大我”必須戰勝“小我”,戰勝“小我”就要改變眼界不寬、境界不高的自我滿足的束縛,不自以為是、妄自尊大和好高騖遠,而要登高望遠、胸襟開闊和海納百川。格局大了 ,不僅能正確認識自己,而且能承擔更大的責任 。

三、要客觀看世界。中國有句古話:“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是做好“小我” ,“兼濟天下”是做好“大我”,要有所作為就要克服“身在此山中”的視野限制,客觀看準一切,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蘇軾的這首詩告訴了我們做人做事的哲理!


文可之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詩歌,大詩人蘇東坡在被貶不得志之時登上廬山,在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首詩。前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主要是寫了廬山的景緻,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廬山群山巍峨,丘壑連綿,山嶺起伏,千姿百態,甚是美麗。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借景生情,寓含深深的哲理了。為什麼看不出廬山真面目?就是因為你在廬山的山中。結合了詩人觀山的感受和體會,寫出了一個至深的哲理。看一個事物,不能像觀山一樣,你會受山峰峻嶺的遮遮掩掩,只能看到一個山峰,看到一個側面,看不到事物的整個面貌,或者說看不到事物的全部,看不到全部,就會有片面的結論。為什麼光是隻看到一點,而不能觀察其餘呢?就是你還是在這個事物中一葉障目,很難全解。

詩人啟示我們,不能因為人的種種侷限,而對事物失之偏頗,要跳出事物之外,才能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哲理深邃!

謝謝悟空問答平臺!謝謝大家對我的關注和支持!





封護勝463


《七言·我是娃》

漲放明霞雨後花,飛雋秋霜曾年華。

東風驅懷西風遠,人間舉世我是娃。

怒放彩霞是雨的功勞,

秋霜前有春夏的年華。

東風驅來西風必走遠,

與世道相比我很年輕!



大峰上雨


當然要首推我最愛的西藏第一情僧,被譽為世間最美情郎的倉央嘉措,他的一生是讓人窮盡歲月亦不能讀懂的經文,沉靜如水,靜若臥佛。他的詩幽怨而孤絕,字字驚豔,句句驚心。下面就讓我們來一起欣賞,一個摒斷七情六慾的修佛之人,是如何寫出世間最動人的情詩的。

1.最好不相見,如此便不可相戀。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2.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3.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4.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5.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6.少年的愛情永遠也不夠用,一杯酒足以了卻一件心事,為午後預設的獨木橋在天亮前就被一個女子夢斷了。漸悟也好,頓悟也罷,誰能說清,從刀刃上失蹤了多少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