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1964年10月5日,國防部向趙宗禮頒發了國獎字第24號《獎金證明書》,獎勵趙宗禮黃金600兩,同時授予他少尉軍銜。受獎的原因是趙宗禮創造了一個奇蹟,他隻身駕駛美製1279號機械化登陸艇起義,從臺灣回到祖國大陸。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1947年,在青島市鎮華鐵工廠當學徒工的趙宗禮被國民黨軍抓去當了海軍,當時國民黨海軍貪腐成風,公然向外倒賣柴油,發報機等物資。

東窗事發後,船上的軍官們把責任都推到剛上艦不久的趙宗禮身上,他代人受過被關了半年多。

出獄後,趙宗禮在定海又被國民黨海軍抓走,一同去了臺灣。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機械化登陸艇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宗禮思鄉情切,決心泅渡臺灣海峽,游回大陸。為此他報名參加了臺灣左營海軍基地的蛙泳訓練班,努力的學習蛙泳和格鬥技術。

沒等趙宗禮的泅渡計劃實施,他就接到赴美國接艦的命令。

從美國回來後,趙宗禮調到臺灣小艇大隊三中隊當輪機兵。除了學會開機器外,他還利用艇長膽子小,怕停靠碼頭的特點,主動替艇長操作,從而掌握了操艇技術。

1964年3月,趙宗禮從臺灣左營海軍基地調到大金門水面偵察隊。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大金門灘頭陣地


10月3日,正在偵查隊所屬雷達站值班的趙宗禮,通過望遠鏡發現,國民黨海軍的一位副司令來大金門視察,這位副司令乘坐的旗艦,在距離碼頭500米處拋錨停泊,有兩艘登陸艇停泊在碼頭上,一艘為旗艦運輸物資,另一艘負責接送副司令離艦上島。

這真是天賜良機,國民黨海軍平時為了防止有人駕艇逃走,登陸艇一律停泊在碼頭外幾百米的灘頭上,用鐵鏈拴成一串兒。而今天竟然有兩艘停在碼頭上。

趙宗禮放下望遠鏡,走出值班室,找到一個老兵,藉口有事,求對方替他半個班兒。

然後趙宗禮在路邊截了一輛出租車,直奔距離雷達站東北方向15公里的碼頭。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出租車在距離碼頭很近的一個小鎮上停下來,趙宗禮下了車,眼看天色尚早,他先到一個檯球廳打了會兒檯球,天黑以後,找了一家小飯館,吃了一碗麵條,喝了半杯白酒,然後直奔碼頭而去。

這時發生的小意外,一個通信兵喊住趙宗禮,塞給他一卷報紙和信函。原來通信兵圖省事,讓趙宗禮把這些東西帶回雷達站,這樣他明天就可以少跑一趟。

趙宗禮帶著報紙和信函來到碼頭上,藉著昏暗的燈光,可以看到距離登陸艇不遠處有個人影在晃動。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歡迎趙宗禮慶祝大會


趙宗禮壯著膽子走過去,原來是老相識盧垂俊,當年他們一起從舟山撤到的臺灣。

盧垂俊正在測量水位,看到趙宗禮後有些意外,但更多的是驚喜,非要拉著趙宗禮去宿舍敘舊。

趙宗禮靈機一動,把手裡的報紙和信函交給了盧垂俊,讓他先回去沏好茶水,自己在碼頭尋個角落方便一下馬上就來。

盧垂俊興沖沖地走了,趙宗禮急急忙忙跳上一艘登陸艇,故意大聲喊道:“張明勳”,這是這艘登陸艇艇長的名字。但沒有人應答,登陸艇上空無一人,碼頭上也靜悄悄的。

趙宗禮跳進機艙,熟練的接通電源,啟動機器,排煙管把海水吹得咕咕作響。看到機艙裡機器運轉正常,趙宗禮鑽出機艙,爬上駕駛臺,操縱著登陸艇,慢慢的駛離了碼頭。

為了不引起海面上來回遊弋的巡邏艇懷疑,趙宗禮駕駛著登陸艇,以前進三的速度,向錨泊的旗艦緩緩駛去。

巡邏艇上的國民黨軍,以為這艘登陸艇是為旗艦運送物資的,所以沒有理會。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登陸艇距離旗艦隻剩下200多米距離,趙宗禮見巡邏艇已經被遠遠的甩在後面,突然改變方向,朝著解放軍駐守的青嶼駛去。

趙宗禮用肚子緊緊頂著舵輪,兩手將速度加到最高,登陸艇猶如一支離弦的箭,在海面上飛馳。

從大金門到青嶼有10多公里,二十幾分鍾後,守衛青嶼的解放軍也發現了趙宗禮駕駛的登陸艇。岸上成群的解放軍戰士熱烈的歡迎趙宗禮的勝利歸來。

趙宗禮駕駛的1279號機械化登陸艇,是美國1945年製造的 LCM-3型登陸艇,可以裝載坦克等作戰物資30噸,或者搭載60個全副武裝的步兵。機械化登陸艇需要乘員4名,另外架設兩挺12.7mm重機槍。這等於趙宗禮一個人至少幹了4個人的工作。

趙宗禮駕駛登陸艇成功迴歸的難度,要比駕駛飛機起義難度係數高許多,幾十年來,只有這一次成功的案例。

這次駕艇起義改變了趙宗禮的人生,他在國民黨海軍幹了17年,才混了個微不足道的下士。

起義歸來後,國防部向趙宗禮頒發了國獎字第24號《獎金證明書》,獎勵趙宗禮黃金600兩,當時摺合人民幣67,000元。同時授予他少尉軍銜。

隻身一人駕駛登陸艇起義——國防部直接獎勵黃金600兩


最後這位創造了奇蹟的孤膽英雄,升任解放軍海軍某部裝修部副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