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展目标——访清涧县县长高明伟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近日,记者就清涧县“十三五”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十四五”的规划与展望,以及在全市整体发展中的定位与建议等问题,采访了清涧县县长高明伟。

记者:“十三五”期间,清涧县取得了哪些成绩?

高明伟:“十三五”期间,是清涧快速发展、奔跑前进的五年。以2015年和2019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从41.05亿元增长到61.4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37.4亿元增长到71.8亿元,财政收入从7894万元增长到1.5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79亿元增长到12.38亿元,城市居民收入从23529元增长到27716元,农村居民收入从8234元增长到10622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生态文明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林业产业强县”“人口文化示范县”“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县”。同时,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县域生态质量居全省第一。

记者:“十三五”期间,清涧县的城乡面貌和群众生活都有哪些改变?

高明伟:这五年里,清涧县城面积由2.8平方公里扩展到4.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2.9万人增加到4.9万人,城镇化率由26.5%提高到43.7%;秀延河两岸新增9座桥,岔口、南坪等处架设5座人行天桥,中心停车场、公共体育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也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更加改善;4个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实现了从“一楼独大”到高楼林立的转变,法院大楼、文广中心、人民医院、标准化幼儿园陆续入驻西城新区,成为清涧“新城”;沿黄公路、清辛公路、“双十路”、242国道过境线、绥延高速的全面贯通,以及延榆高铁的即将上马,让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同时,清涧县率先在南六县中推进了教育体制改革,2017年高标准创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2018年“双高双普”创建圆满达标;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顺利搬迁新址,中医院成功晋级“二甲”,妇幼保健站和计生指导站合并为妇幼保健院,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成1500多套保障性住房,引黄工程通水告别缺水历史,群众幸福指数连续多年居全市前列,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

记者:接下来的“十四五”,清涧县有哪些规划?

高明伟:进入“十四五”,清涧县将立足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债券项目和社会投资,建设一批事关当下、利己长远、惠泽民生的大项目和好项目。推进延榆高铁建设、城区市政道路扩建、“石东路”项目建设,进一步凸显“全秦要户”优势;推进市政供气管网、城市雨水管网、城区道路排水、集中供热、老旧小区等项目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西城区二次开发,新建文化广场、星级酒店、综合商场等项目,全面拉大城市框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逐步实现小区物业全覆盖,机电、维修、家居等“三家门市”迁出城,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目标。

同时将严格按照“永远在路上”理念和“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升农村饮水、道路、绿化、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结合“三变”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培育一批特色明、效益好的家庭农场,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围绕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全面加快幸福院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扎实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深入推进法治和新风建设,让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此外,清涧县将利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时期,高效推进产业发展。树立集团带动发展理念,形成“集团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体系,推进传统红枣、山地苹果、黑毛土猪、湖羊养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通过“互联网+”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利用“塬上清涧”“西部粮仓”等电商品牌,将清涧农特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及海内外;坚持高标准基础设施、市场化管理运营、大手笔宣传推广“三力齐发”,打造一份本土化、原生态、高质量的文化大餐,让“东西线一日游”更具吸引力。

记者:您对全市“十四五”整体发展有哪些建议?

高明伟:清涧县是榆林的“南大门”和“门户区”,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为全市“三大目标”和“两个更大”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我对全市“十四五”的整体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快在能源产品转化、提炼和深加工上步伐,不断提升能源产业的高精尖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能源产业之外寻找制造业、服务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吸引人口回乡创业;三是加快科创新城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地标性建筑,突出文明文化气息,为榆林树立新的风向标;四是加强对各县区的统筹规划、一体发展,例如打造文化圈、旅游线等。

记者 白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