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该不该生二胎?

功夫面2


如果是因为疫情的原因而动了二胎的念头,请一定要看看我的回答!

先说一下二胎,我们都知道,二胎是最近几年特别火爆的话题,二胎政策从国家发展的宏观上看是个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同时跟我们每个人的“小确幸”息息相关!

心理变动

疫情前,大家都盘算过,二宝的到来,家里会热闹了很多,也会忙碌、焦虑了很多——照顾宝宝、生活用品、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影响、未来规划等等,太多的因素我们望而却步,最后一定会进入一个心理学概念“决策瘫痪”——事情太多太烦了,算了算了,还是别生了吧!(可能更多是盘算着养个“吞金兽”太难了吧,哈哈)。而疫情之后,觉得这个“投资”还是值得的,你看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养儿防老”呀!至少心理上又多了个寄托和依靠。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本来觉得想要一个二宝的,但是受到疫情的影响,我们重新思考了一下,(此地略去1000字)觉得还是把精力放在打拼上吧!

这样的心理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心理学上的很多实验也都证明:当一个人经历了某些重大事件后,价值往往会发生观截然不同的变化。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实验很多人都了解——每次一摇铃铛,就给狗狗喂好吃的,一段时间后一摇铃铛狗狗就会流口水,形成机械反应。而这只是实验的前半段,实验的后续是当地发水灾,工作人员紧急撤离,急到什么程度呢,连这些可怜的狗狗来不及放生!它们被关在笼子里面,只能露出个头呼吸。一个星期之后,当工作人员回来,发现这些狗狗的时候,这些狗狗的性格、脾气发生了180度转变,本来很温顺的狗狗变成了脾气暴躁,充满敌意的狗狗。(要我也会生气吧!)同样的事情推及到人类身上也有很多,如911事件、个别极端经历、地震、洪灾、火灾之后要对受灾群众做心理康复等等。

写这么一段给大家看,是为了告诉朋友们,如果你发生了想法的改变这很正常,因为人本就是环境的产物,而觉察到自己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稀里糊涂的“跟着感觉走了”!(潘安邦同志请坐下,不是在说你的歌,哈哈)。

三个问题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请给自己一点掌声,因为你是真想弄明白该不该生二宝,而且你还很爱学习,并且。。。(好了,别说了!)

言归正传,如果只是为了躲避风险,或者找个心理依靠的话,建议还是不要生二胎了,因为你只是从满足自己需求的角度去生宝宝的,有了这样的第一印象,以后再想去全心全意照顾宝宝,呵护关心,纠正指导,批评教育……(等等气氛好像往奇怪的方向拐了,拉回来哈~)总之,会让你在后续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打个折扣,“打了折扣的爱”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摧毁性的,况且后续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面对。(此处略去10000字)

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如果你的回答皆为“是”,那么你就可以去淘宝逛逛婴儿服、作业本、学区房了。(嗯?)

1.夫妻双方身体是否完全符合生二宝的条件?是否有合适的环境照顾宝宝?

现代生活压力很大,由于各种原因,如熬夜、加班、酒席、不良嗜好等等,我们的身体已经是负债的状况了,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整好身体各方面的指标,提前做好准备,再做打算。怀孕期间也要经常去检查各方面指标,这是最基本的。(划重点)家里能否给孩子充足的保障?此处参考电影《云端之上》。


2.夫妻双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是否做好了全员参与养育孩子的准备?

养育孩子本就不是宝妈一个人的事情,老人也会主动参与,这里主要说的是爸爸们。如果爸爸们还在想着只顾着自己的工作,“带孩子本来就是妈妈的事情”,那么最好跟她好好谈谈,比如:我一个人可能很难包揽孩子的养育问题,我希望你也能参与到养育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一同陪伴孩子等。总之,做好全家人的精神准备,如果有不同的声音,那还是再沟通一下吧。

这里最容易忽略的一定是大宝的问题,一定要跟大宝做好沟通,做好大宝心理辅导:宝贝,我们家快来第二个小宝贝啦,妈妈很开心,你能够帮助妈妈照顾好小宝宝吗?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二宝的好榜样!相信我,否则会无可避免地导致一系列问题!(够拍两三季电视剧那种!)

3.同志,请出示“驾驶证”?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科学、专业、耐心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幸福的过程!(我没有狡辩)我们有汽车的驾驶证,但从没有“父母资格证”。(准生证不算)一位合格的父母有爱只是基础,更要知道:爱,还要懂得如何去爱(此处可截屏转发!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一些必备的科学育儿知识,可以参与学习,也可以自己阅读书籍,这里推荐书籍《捕捉儿童敏感期》、《养育的选择》以及《父母的语言》,拿走不谢!


总之,要不要二宝这件事情本身跟疫情没有那么大的联系,重点是我们是否发自内心的希望二宝的到来,是否已经为二宝的到来做好了各种准备,如果您是出于爱,出于平静,那么可以生二宝,而出于焦虑和“投资”角度,请慎思。如果是出于意外,个人建议——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心地准备和迎接二宝的到来吧!

良心手打,欢迎朋友们点评互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