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已經強大到了什麼程度?

老韓視角


中國製造說很強大很強大了,這是自我膨脹,過頭話,要說中國製造比較強大,這還可以。縱觀世界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我們和先進國家還差很遠,大飛機,我們還不行,發動機,高端機床,拍攝器材,等等,我們和先進國家還有不少距離。當然,在航天,鐵路,橋樑,輕工等許多方面,我們是有優勢的。我們的優勢在於產品多,,產業鏈成熟健全,別的國家不一定有我們這麼多產品,產業鏈也不一定健全,這是不用謙虛的。聽說,特朗普開徵收中國三千億關稅徵求意見會,有與會者說:總統,你看看你手上的遙控器是誰造的?川普一看:中國製造。這情況足以說明了一切。


聽雨13063


中國製造,是全球門類最齊全的,沒有之一,只有第一,這點毫無懸念;具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全體系,小到大頭針、鈕釦,大到轟炸機、航空母艦,全門類全產業鏈工業體系,世界上已經找不到第二家這樣的國家了。

目前,中國國內的製造業水準,在全球已經處於中高端的位置,離發達國家最後的工業堡壘越來越近了,事實上有幸看到本文的讀者大都能見證這一天的到來,作為軍迷個人相信,特別是隨著5G時代到來,中國必將實現垮越式發展。

最能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能力的,莫過於鋼鐵產量了,現以2011年全球十大排名為案例,事實上就已足以說明問題了,為何某些國家如此緊張的原因之所在。

第一名:中國(不包括河北省);第二名:中國河北省(不包括唐山市);第三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不包括瞞報產量);第四名:日本;第五名:美國;第六名:印度;第七名:俄羅斯;第八名:韓國;第九名:中國河北省唐山市的瞞報產量5000萬噸;第十名:德國。

就鋼鐵而言,中國早就全球第一了,2016年的鋼鐵產量大概為11億噸多,許多讀者對11億噸鋼鐵缺乏概念,那麼橫向比對二戰的軍事裝備,就知道什麼叫可怕的鋼鐵洪流了。

蘇聯,在二戰時期,製造了10萬架戰機,4萬輛坦克,而二戰時蘇聯鋼鐵產量最高峰時,也只有1800萬噸;日本才只有500萬噸左右,卻建造了2艘滿載排水量7.2萬噸的大和級戰列艦,以及高達120萬噸總排水量的海軍聯合艦隊。

那麼,11億噸鋼鐵, 一旦開啟戰時模式,就可以製造600萬架戰機,250萬輛坦克,還只是一年的鋼鐵產量;鑑於當下的坦克和戰機,重量要比二戰時期有所增加,即便打個對摺,一年的鋼鐵產量還能製造300萬架戰機,125萬輛坦克,讀者就明白什麼是鋼鐵洪流的力量了。

在核戰爭打不起來,常規戰爭中,除了拼精確制導武器以外,坦克、戰艦、戰機等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都是用鋼鐵製造的,一年的鋼鐵產量,足以製造300萬架戰機,125萬坦克,即便二戰時開啟戰時模式的美國都做不到,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有多麼的可怕。

所以某些國家急了,但要在工業上超過中國,首先得超過唐山市、河北省,目前來看,也是非常困難的,曹德旺可以說最深有體會,到此國辦了個玻璃廠,根本就招不到年輕人,最後,只能找來70歲的爺爺輩幹生產玻璃的體力活。

這國的年輕人都去了硅谷,或跑到華爾街,沒學歷和能力的年輕人,就躺在家中吃低保、生兒育女、吸毒、玩同性戀、成為街頭混混等。

在冷戰時期,中國從社會主義陣營獲得了第一次技術積累、80年代中西方蜜月期間又獲得了第二次技術積累,入世以後全球資本和技術的湧入讓中國獲得了第三次技術積累,老虎已從籠子裡出來,再要想遏制就非常困難了。

在全球化、互聯網時代,中國已經基本完成了技術積累,具備了自主技術創造以及技術更新的背景下,有了突破技術壁壘的能力,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都成了對外輸出的拳頭產品,充分顯示了中國製造的強大,在5G通訊領域也已經勇立潮頭,在超導、芯片、新能源、精密製造、信息科技、生物製藥等高科技領域,也將有所突破,成為世界科技的第一方陣。


國平軍史


首先,衣食住行這些層面,中國製造基本已涵蓋了方方面面,當然,中國製造的水平參差不齊,很多領域並非盡善盡美,甚至魚龍混雜 , 但中國製造這個詞組,有個很深刻的內涵:它未必是最好的,但卻一定是最適合供應商進貨也最適應市場的。比如,我一個朋友在浙江開廠,兩代人經營的家族企業,產品就一種,那就是冰箱上的電容,這個東西科技含量並不高, 但據說,全球冰箱上的這個零件,七成都是他家的產品。歐美日不能趕超嗎?分分鐘的事, 但問題的關鍵是,成本都要比他家的高。而中國製造的難能之處,則恰恰就是能在產品質量,顧客接受度以及價格上找到自己合理的點位。同樣的,沒啥知識含量的打火機,中國能點燃全球,其他服裝,電子零件莫不如此。

其次,中國製造不僅反應在產品端,也體現在配套服務上。前陣子,媒體炒作歐美日廠商在大陸撤資遷往東南亞和印度。這本應是正常的產能結構調整,但卻賦予了投資環境惡化這類的別樣深意。但這些企業搬家了,新地段除了優惠條件更便宜的勞動力外,有沒有大陸便利的交通物流條件,有沒有大陸相對清明高效的政府配套服務,有沒有大陸這樣齊全的配套上下游產業鏈,有沒有大陸這樣夜不閉戶的相對安定的大環境,就未可知了。而這些看似摸不著看不見的配套軟硬件 則是中國製造的另一層深意。

第三,中國製造在軍事高科技領域,意味著集全國之力辦大事的超級能力。華為事件後,很多媒體驚呼 原來芯片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歐美手中,其實,何止是芯片或配套科技如此,很多科技都是如此,比如材料技術,美國發動機尾噴口的材料能承受幾千度高溫而不變形,俄國的次之,中國又次。再如高精度數控機床歐美日可以達到二十多軸聯動,中國最先進的也才十幾軸,再比如光刻機技術,等等等等,都是要害命門。也是我們將來可以重點突破的目標。

而我們更需看到,拜主席所賜,通過無數人不懈的努力,新中國從無到有,七十年間已經建成了全球絕無僅有的全系列工業製造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能讓我們從容應對各類封鎖和制裁,假以時日,也必將發揮-出遠比歐美小高科公司單一領域閉門造車更強大的能量。而從歷史上看,幾次工業革命的爆發,都不是某樣或幾樣技術畸形發達的小國所引領的,而是工業部門更齊全,產量更大產業佈局更均衡更合理的相對大國來承擔起來的,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德國以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美國,莫不如此,種類齊全的工業門類是工業革命從量變到質變時最重要的土壤,而這一點至少在華為事件上來看,尚不能通過全球化來解決,個別大國的梗阻將使得全球化進程中斷甚至夭折 ,同樣則會導致未來工業門類相對齊全的地區更容易實現科技跨越甚至革命。而這點優勢,中國製造不好意思又佔了個便宜。


石海釣沉


強大到核心零部件日美國家一斷供等分鐘停擺的地步,為什麼不能多一點危機意識沒事就在那逼逼逼的吹牛逼。馬雲說得好,就算我是頂級的我永遠都說我是老二。更何況中國製造離頂級還任重而道遠。我堅信自吹自擂只會毀了自己。只有虛心鑽研,兢兢業業才是正確的心態。作為中國人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但很多人包括好多的專家學者的心態我無法苟同


景涵老爸


製造業強大於否?不是自吹自擂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是摸得著,看得見的硬實力!

任何一個製造業強大的國家,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才能強大起來;

一,精良的汽車製造水平,有自己的品牌。

二,高端創造技術的成熟,廣泛應用於強大的製造業?

三,具備高端創造加工的車床,能加工生產出所需的任何高端部件?

請問都具備這三點要求了嗎?

具備了上述三點,說明製造業真的強大了?如果連汽車都要合資,始終沒有自己的品牌?能在世界同行產業中,佔一席之地的汽車,還能談上有強大的製造業嗎?


鑫挺83563181


中國製造業有喜有憂,可喜之處就在於,中國製造業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是世界上產業鏈最完備的!這不是有些人所想象是中國自封的!這是有數據可查的。



憂慮的地方就在於大而不強,很多地方落後於世界尖端。

美國總統川普,想強制性讓蘋果將生產線轉移到美國,蘋果直接拒絕,理由很簡單,有很多零件美國沒有,直接在美國生產,需要從中國採購,將極大增加成本。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的貿易戰很多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特別是越南,這些主要是為了躲避關稅,事實上大量的零件依然是中國生產,然後到越南進行組裝,也正因為如此引起川普的不滿,對越南加大施壓力度。

拿手機制造業來說,CPU的生產,不提臺積電,大陸也是可以生產的,只是落後於臺積電。光刻機和蝕刻機也是可以生產,同樣光刻機落後於ASML很多。就連EDA也是有的,同樣落後於美國。

不過也不用貶低自己,這些東西全世界就沒有幾家能生產,中國是以一家之力對抗全世界的製造業。



但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大而不強是有致命缺陷的。也因此才產生了中國智造2025!將製造全面升級成智造!

中國製造業本身已經最大、最全面,如果還是最領先,那麼將會對美國製造業產生沉重打擊,所以這是美國絕對不允許的。這次的中美經濟戰爭只是表象,深層次的還是科技戰爭,川普主要針對的正是華為這類高科技產業。

哪一天中國的500強企業,不再是以房地產、石化業、金融產業為主,而是一大堆的華為、比亞迪之類的企業為主,那才是中國製造業的全面崛起。



泉映靜月原創:支持我的,歡迎關注我哦…

泉映靜月


中國只是製造業大國,離製造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沒有任何彎道超車和捷徑可以走,踏踏實實去提高自己的製造業水平爭取縮小和製造業強國的差距才是當前最主要的!


宇剛1968


中國是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的國家,擁有最全的工業門類,全球僅此一家,中國的經濟這40年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製造業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依然是有各種質疑的聲音,說中國這個不會,那個不會,大到芯片被人卡脖子,操作系統被人卡脖子,發動機都造不出來,小到圓珠筆的筆芯都造不出來,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是主要零部件還得依賴外國,這種聲音從來就不缺乏。

在這些人的眼裡看不到中國取得的成績和獲得的進步,滿眼都是缺點和不足,對於這種聲音,筆者的看法就是,就當是一種鞭策吧,過去十幾年中國的奔潰論、中國被唱衰已經很多次了,這對中國也並非是壞事,正是因為國內外有眾多的人在唱衰中國,才讓中國沒有那麼多的阻力,可以安心的發展自己的經濟。這也算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貢獻吧。

儘管 中國的製造業和發達國家還有一段差距,但是這個差距正在縮小,而且能夠和中國比較高端工業和製造業的國家也就那麼幾家,無非是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等有限的幾個國家,這些國家早在幾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就已經完成了工業化,而中國40年才走完工業化,目前才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

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高端製造業碾壓其他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包括強大如美國也沒有這個能力,美國科技實力強大,但是也並不所有領域都是領先於世界,也不是自己什麼都能研發和生產。

全球化的分工是給了所有國家和地區利用自己的優勢在某一個領域或者多個領域內具有絕對的優勢,這個就是全球化的產業分工帶來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把所有的工業門類做都全,除了中國,至於高端,中國正在往這個方向走,中國已經站穩了中低端,正在向高端發起進攻 ,而已經遇到了強大的遏制力量,因為中國一點在高端站穩腳跟,那麼發達國家的優勢還在嗎?

最後說兩個數據,中國2018年工業增加值是5.53萬億美元,佔全球的比重是23.4%,而美國的工業增加值是3.55萬億美元,而整個歐盟地區的工業總值是4.19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工業生產總值比整個歐洲都要多。

中國的工業增加值相當於:

1.56個美國;

3.89個日本;

4.94個德國;

7.5個印度;

9.7個韓國;

10.4個俄羅斯;

10.8個英國;

11.8個法國;

12.4個意大利;

上面的國家已經是這個地球上工業能力最強的國家,至於瑞典和瑞士,也只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具有很強 的競爭力。

中工業增加值相當於“日本+德國+印度+韓國+法國+英國+俄羅斯”的總和。

而在製造業這方面,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是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的30%,這個比例是高於工業增加值的全球佔比的,中國無愧於世界工廠。

而美國是2.17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54%,而整個歐盟地區是2.73萬億,相當於是中國的68%,日本是1萬億,相當於中國的25%,德國是0.83萬億,相當於中國的20%。

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相當於:

1.84個美國;

4個日本;

5個德國;

9個韓國;

10個印度;

13個意大利;

14.8個法國;

16個英國;

19個墨西哥;


至於中國的製造業有多強?目前全球的科技中心是美國,能夠在高端製造業方面壓制中國的也只有美國。


大而不強?中國作為人口大國,沒有大何來的強?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作為基礎的!中國的進步速度是最快的!國家和國家的競爭是用50年的時間為單位的,中國40年前是什麼樣?今天是什麼樣?40年前港資要在內地建一個酒店都找不到配套的零部件。

想想20年以後的情況,40年以後的情況。


壹號股權


無論是東南亞、美國還是非洲、印度,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有能力承接起中國製造的全面轉移。

13億人內需的迸發完全能支撐起高質量的中國製造,而這需要一系列深層次改革的配合。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製造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淨出口居世界第一位,製造業產值佔全球比重達到33%、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研發經費投入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突破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實力不斷增強。



當然,如果談到規模數量之時,很多朋友會表示對此不屑一顧,原因就是我們是製造業大國,但卻並非世界製造業強國——在很多世界尖端科技製造業領域,我們仍然不及美國、日本和德國,如航空航天、汽車、醫藥、芯片設計與製造等領域,我們的差距還非常明顯。這也是我們在標題當中強調的,由製造業大國步入到科技強國已經刻不容緩。

不過,顯然中國經濟決策者已經意識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中國實體制造業及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乃重中之重。
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不能簡單地與世界各國進行對比,要充分考慮到中國當下的國情。儘管我們的製造業總產值已經達到美國的2.58倍,亦不要盲目樂觀,更不能妄自菲薄。憑藉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我們國家的經濟一定會越來越好!


學霸鐵軍


但是恐怕很難說中國製造已經強大,主要有兩個原因,讓中國製造變得真正強大要經過一番磨鍊。

首先,中國製造的大部分還是偏低端的產品,大部分還是處於生產製造鏈的底端,像蘋果很多部件都在中國製造,但核心技術還是在美國。

其次,隨著印度,越南等更廉價勞動力市場的出現,中國製造關鍵的廉價勞動力優勢不再突出了,這已經讓很多高端企業將工廠搬離中國選擇越南。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製造的還遠遠不成熟的狀況,要有危機意識。

你覺得中國製造能真正成為強制造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