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員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值得家長看看!

保育員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值得家長看看!

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從孩子上幼兒園後,變得比從前更聽話懂事了。從前那個需要家長追著餵飯吃、每天動不動就哭鬧發脾氣的孩子,如今變得獨立了很多,也更懂禮貌待人了。可見,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裡區別還真是不小。

不難看出,孩子的變化不只是環境的改變,還有保育員和媽媽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接下來,我們通過下面幾個情景給大家講一下保育員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

保育員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值得家長看看!

保育員和媽媽到底哪裡“不一樣”呢? 請往下看↓↓↓

01.當孩子不吃飯時

保育員老師:會鼓勵他獨自進餐,會分析不吃飯的害處給他聽,必要時,則讓孩子少吃(如生病時),因為保育員明白孩子餓時自然會吃。

媽媽:一邊喂,一邊哄,有時為喂一口飯跟著孩子後面跑,或者恐嚇、命令、強迫孩子吃,生怕餓著孩子。一頓飯下來,孩子哭哭啼啼,媽媽急火攻心。

02.當孩子遇到困難時

保育員老師:會編個故事讓孩子明白道理,自己動手,而不是幫忙代替,孩子一時想不通時,則暫時把事情放在一邊,等孩子想通後再做。

媽媽:常常包辦代替,一則怕孩子累著,二則嫌孩子手腳慢,不如自己動手來得爽快。

03.當孩子摔倒時

保育員老師:會鼓勵小朋友自己爬起來,安慰孩子的同時,和孩子一起分析摔倒的原因,讓小朋友從中取得經驗教訓,避免類似事情的再次發生。

媽媽:則會立刻奔過去扶起來,一邊哄孩子,一邊責怪讓孩子摔倒的東西。

04.當孩子無理取鬧時

保育員老師:會同他講道理或冷處理,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不能解決問題。

媽媽:則會又哄又騙,或滿足孩子無理要求,或打罵一通強迫孩子停止哭鬧。

當幼小的孩子離開自己的母親來到幼兒園時,免不了會各種哭鬧或出現各種負面情緒。這時候保育老師就會充當孩子在幼兒園的母親這一角色,通常會親切稱呼保育員為“生活老師”“幼兒園媽媽”等,幫助孩子們儘快消除這種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讓孩子們把對母親的依戀轉移到對自己的依戀上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影響著一代代人的成長。“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獻身於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也是我們廣大保育員的座右銘。

保育員和媽媽的“區別”在哪裡?值得家長看看!


“保育”的內涵絕不僅僅是保健、保護的“保”,還包括教育、培育的“育”。很多人忽略了保育員在幼兒自尊心、勝任感、人際交往等社會情感領域發展的教育作用。她們不應該只是換尿褲子的“阿姨”,而應該是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師”。

那麼,保育員資格證怎麼考呢?保育員證分為幾個等級呢?

保育員證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初級、中級、高級,大家可根據幼兒園的要求或者自身的條件報考相應的等級。另外,這個保育員證是屬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統一頒發的,證書全國通用、全網可查,也是終身有效的。目前考過政府補貼1600-2200元,欲報從速,早考早上崗早受益!

學校地址:

茂名市油城四路廣發銀行三樓飛帆教育;

電白水東鎮人民路87號黨校校內飛帆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