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是否已為宋朝最終滅於元兵埋下伏筆?

牧思孤騎


杯酒釋兵權,並不是宋朝對外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任何一個王朝建立之後,都會限制開國大將的權利,這應該說是正常的行為。

在宋朝創立之初,趙匡胤就實行集權制,募兵等軍事活動由皇帝一手包辦,削弱武將的權力,以達成文臣御武將的目的,而在軍事結構上樞密院是屬於策劃戰術,能調動軍隊,而三司卻是可以掌控軍隊,無法調動軍隊,將兩種權力分開相互制約。

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再也沒有人舉兵造反,但是這也讓宋朝的軍隊的銳氣減少、戰力不如從前。

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宋朝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由於文官多,導致宋朝的經濟和社會一直都很穩定,而且在軍事上很多出色的科技武器都被髮明瞭出來,雖然火藥在很早時就創造了出來,但是隻有在宋朝的時候才被真正大規模使用在軍隊上,甚至直接組建了大規模的火箭軍。在宋朝時期之所以讓人覺得宋朝軍事很弱,是因為宋朝的對外政策是以柔和為主,不需要向外擴張來獲得經濟,自身的經濟發展足夠迅速,當時宋朝的經濟可以說在世界都數一數二。

另一方面,宋朝軍事實力不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燕雲十六州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戰略基地,所在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並且是宋朝的重要的戰馬來源地。

在戰略上,皇上制定作戰方案,而用宦官去充當監軍,或者直接用文臣去領兵打仗,從上傳到下,中間就有很多波折,而且戰場的機會又是轉瞬即逝的,這種戰略當然是極其不合理的,所以宋朝一直是內強外弱。

最後是他們遇到的元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不歪的週末


杯酒釋兵權不過是政治手段,並不代表宋朝缺乏良將。北宋末有李綱、宗澤等主戰的愛國將領,北宋末南宋初又成長了一批優秀將領,比如我們熟悉的岳飛、韓世忠、李浚等。等到南宋末,蒙元滅南宋已經是大勢所趨。蒙元已經先後滅掉了金,西夏,大理等國,軍事上對南宋形成了包圍之勢,且軍力遠遠超過了南宋,政治上南宋統治者任用奸臣,百姓離心離德,雖有文天祥、陸秀夫等愛國官員,終究無力迴天。


用戶92606981788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是在宋朝建立之初,確切的說是在宋朝建立後的第二年即961年;而宋朝滅於元兵是在公元1279年。這之間的時間跨度大約二三百年,其中還發生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事情,因而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是否已為宋朝最終滅於元兵埋下伏筆】是站不住腳的,也不合情理的。

雪峰居士常說,兩宋經濟文化之繁榮昌盛空前,也不乏忠臣良將,但自宋太祖趙匡胤以下就缺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名君。為什麼要說宋太祖趙匡義以下?這就要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偉大之處了。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欺負後周柴氏孤兒寡母,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雖如此,但他名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是因為他結束了自唐末以來五代軍閥混戰的亂世,開啟了兩宋經濟文化之繁榮昌盛的大格局。趙匡胤同樣是軍人出身,為什麼他建立的宋朝能夠結束五代亂世,而在他前面的人不能?那就是因為他比別人活的長、比別人更有雄才大略、有睥睨天下的壯志,雖然能力問題欠妥,但不能否認這些。

為結束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局面不再出現,同時為鞏固新生的宋朝,避免擁兵將領跟他一樣”黃袍加身“。於是在公元961年,

帝悟,於是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高枕臥也。”守信等請其故,帝曰:“是不難知,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前後通過兩次杯酒釋兵權和一系列的軍事改革,達到了中央集權的目的,同時又結束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全國統一政策,逐步推進統一大業。很遺憾,他死的太突然,北漢和燕雲十六州他死的時候都還沒有奪回。當然,燕雲十六州在兩宋都未曾握在手中,成為北宋最大的隱患,這也是北宋滅亡的根源所在,也是兩宋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外部政權,而非內部。

最最可惜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以下的宋朝皇帝們都沒能好好領會杯酒釋兵權,只知道防範武將,耽誤了多少忠臣良將?這些以後的宋朝皇帝們不是太迂腐就是太刻板,要不怎麼說沒有雄才大略,不能乾坤獨斷一朝變法呢?

宋朝滅亡

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是有諸多原因的,比如內政方面任用奸臣致使政治腐敗;比如外交方面,本來就一直沒有燕雲十六州的險要地勢作為屏障,還聯金滅遼,將擋著金國的屏障遼國滅掉。這……,不亡才怪!

南宋滅亡

南宋本身就是偏安一隅的南方政權。他被滅,更跟趙匡胤時期的杯酒釋兵權扯不上什麼關係啦。南宋在於沒有進取心,同時也因為來自北方政權統一全國的需要,在正統觀念下,國力衰弱的南宋不得不滅也!

雪峰居士論曰:

宋初的杯酒釋兵權乃是處於鞏固自身統治需要和加強中央集權,宋末被滅,乃是因為內政外交都出了問題,國力衰弱導致。因而杯酒釋兵權不是宋朝滅亡的伏筆,而是解決宋初的問題,他並不是適應於發展後、鞏固後的宋朝。

但有一點肯定是,無論北宋、南宋的滅亡,都跟宋太祖以後的繼承人有關,沒有那種雄才大略、睥睨天下之雄心壯志,在列強虎視眈眈之中,焉能不滅?先後面對金國騎兵、後又面對元朝騎兵,以步兵為主的南宋根本無力抗衡!南宋還能堅持那麼久,就在於我們還有那麼多可敬可佩的忠臣良將,如岳飛、韓世忠、吳玠、文天祥等人,否則,南宋何能撐如此之久也?



雪峰居士


杯酒釋兵權跟滅亡沒什麼關係。主要是宋朝後期以為長期不打仗,兵疏於管理 ,無論是官還是兵都開始做起了生意。還有那時的元軍領地已經越過長城,這個情況下官兵還是做生意不抓訓練如果宋朝不亡倒是個奇蹟。。有史為證。。。。


剪輯界的託泥


這個應該反過來思考,在那個時代,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戰勝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


李小皮皮


趙匡胤因黃袍加身而得天下,用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們的兵權,宋太祖重文輕武,為靖康之恥埋下伏筆。


談古論今30


沒有,政策本來就是因時因勢而定,宋朝初期,面對沙場老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比起劉邦,朱元璋來說不失為一個很人性的辦法,後世帝王不知道隨著文昌武衰的形勢及時調整,不能將責任打到前任。


Putiny


是!


隨風而去84156612


是的


每一天的生活工作


個人認為並不能這樣說,首先來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改變的,不能用現在的結果證明很久以前的決定是錯的。如果說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立馬被滅了,那麼你可以說確實有影響,現在這種情況你只能說對以後的制度產生了影響。


我們先來看看趙匡胤為啥要做這件事,首先我們要知道宋朝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建立的。在唐朝滅亡後,位於中原地區地區的五個政權依次更替,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其餘存在的一些割據政權被稱為十國。


所以說啊,宋太祖是從這麼戰亂的時代過來的,自己怎麼奪權的心裡明白的很,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那麼他當了皇帝了,最怕的也是這個。自己當了皇帝,沒辦法直接掌管軍隊了,就害怕其他武將也來個兵變,黃袍加身。所以他就杯酒釋兵權,從此文官的地位就高於武官,而且他還使得軍隊和將領來回調換,使得“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而且打仗還要按照皇帝提前畫的陣圖打,這實際上把軍隊的戰鬥力和反應力都大大降低了。這樣自己後院就不會起火了。


但是雖然軍隊不行了,但是這種制度卻使得宋朝的文化和經濟大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宋代應該是最繁盛的朝代了,唐朝也比不上,所以說也是有利有弊。而且當時人民經過戰亂急需休養,這個決策應當算是十分英明的,但是後代子孫還要按照這個做法來做就是子孫無能了,不能歸罪於趙匡胤。就像朱元璋廢除宰相時候,也想不到後世竟然有許多宦官干政,甚至把他掛的鐵牌銷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