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陳恪寅

關於民國大師,不妨從陳寅恪先生說起。

近些年,網絡上很多寫陳寅恪先生的文章,他的詳細生平大家都很熟悉了。

陳寅恪是典型的中國公子。

祖父陳寶箴官居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是晚清著名詩人,和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母親俞明詩是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姑姑。而俞大維的母親曾廣珊,是曾國藩的孫女。

當年的中國,家世顯赫基本等於家學淵博,陳寅恪生於這樣的家庭,跟著父母熟讀經典,十幾歲就能出口成章。

1910年,陳寅恪在復旦公學畢業後,開啟長達16年的西洋留學之旅。

16年間,他先後入讀柏林大學、蘇黎世大學、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雖然沒有得到一個文憑,卻把西洋的理論和做學工具,全部學到腦子裡。

吳宓在哈佛大學認識陳寅恪,發出長嘆:“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傅斯年在歐洲認識陳寅恪,發自內心佩服:“寅恪之學問,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那時的陳寅恪素衣白身,就以淵博的學識名滿文林。

1925年,中西合璧的陳寅恪學成歸國。

正是這一年,清華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胡適建議使用導師制,以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

清華校方和研究院聘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為導師,研究院主任吳宓想聘請陳寅恪為導師之一。

校長曹雲祥不認識陳寅恪,梁啟超便極力推薦:“我梁啟超雖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起來,也不如陳先生的300字有價值。”

有了吳宓和梁啟超的推薦,陳寅恪順利就職國學研究院,和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並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5年後,清華國學研究院停辦,陳寅恪輾轉於西南聯大、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尤其是在香港期間,以淵博的中國學問結合西洋研究工具,寫出《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陳寅恪在書中提出“關隴集團”的概念,成為唐史研究繞不開的話題。

僅憑這本書,陳寅恪足以稱為大師。

何況,他的成就還不止於此。


民國大師陳恪寅

清華四大導師


從陳寅恪的人生履歷中,可以看出一條很清晰的民國大師成才路徑。

第一是家世好。即便沒有顯赫的家族,必然要有知名的老師。比如陳寅恪是“公子中的公子”,林徽因是參議院秘書長林長民的女兒,梁思成是文化旗手梁啟超的兒子,胡適出身績溪的書香門第。比如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季羨林是陳寅恪的學生。

在文盲率高達80%的民國,家世好代表有文化傳承,只要生下來努力讀書,起步必然比80%以上的人高。

不論讀大學或者出國留學,這些家世好的人都是主力軍。由於教育沒有普及,做官和任教,只能從他們之中選人。

第二是圈子。

有資格讀書的,每個地方往往只有幾家,他們在家族產業中深度合作,並且聯手影響地方政治,為了鞏固奮鬥成果,他們又世代聯姻。於是,一個榮辱與共的圈子成型了。

這種圈子越往上走成員越少,地域越來越分散,只有某省最頂級的家族,才有資格和外省的頂級家族合作,他們共同組成全國性的圈子。

一個圈子內的人,必然互相提攜。


梁啟超說:“我所有著作加起來,也不如陳先生的300字有價值。”梁啟超的著作真的沒有價值?恐怕未必吧。

他只是利用自己的身份,為陳寅恪做背書。有了梁啟超的背書,陳寅恪以素人的身份出任導師,就會順理成章。

這就是家世和圈子的威力。

第三是出國留學。

陳寅恪拜訪過歷史學家夏曾佑,夏先生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

陳寅恪當時很年輕,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書怎麼能讀的完呢。”等到自己年老以後,才想起夏曾佑的話有道理:

“中國的書不過是幾十種,真的能讀完。”

到底是哪幾十種,陳寅恪沒說,別人也不知道,不過仔細想想是有道理的。

中國的學問發源於《易經》、《尚書》、《詩經》等等,到春秋戰國時衍生出諸子百家,以後就再也沒有大發展。

此後2000多年的書,大部分是解讀上古經典,或者註釋名人著作,獨立發明新學問的不多。

在世界不發達的年代,中國是文化繁榮的燈塔,可進入近現代,只有古書的中國顯得特別落後。

於是,有志之士紛紛出國留學。

他們在國外學習先進理念和科學工具回到各種學科一片空白的中國,立刻擁有知識的稀缺性。

那些學問整個中國的人都不懂,只有留學生懂,當然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凡是涉及外國的東西,只要他們說不對,別人根本無從反駁,這就掌握了評判知識標準的話語權。

所以民國大師都擁有知識的稀缺性+標準的話語權,他們把外國的理念用在落後的中國,屬於降維打擊。

而本土派和留洋派互不服氣,經常寫文章論戰,只有學貫中西的陳寅恪,才能壓住兩派的爭論。

因為中西方的學問,他都懂。

這就是民國大師。


民國大師陳恪寅

陳寅恪

民國的留學生回國以後,往往會把外國學問複製到中國,然後在大學開設院系,成為中國某領域的開山鼻祖。

陳寅恪用外國理念分析中國歷史,開啟隋唐研究的新徵程,他關於“關隴集團”、“胡漢血脈”的研究,成為後來學者永遠繞不開的門檻。

不論誰想研究隋唐,必須沿著陳寅恪走過的路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