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师陈恪寅

关于民国大师,不妨从陈寅恪先生说起。

近些年,网络上很多写陈寅恪先生的文章,他的详细生平大家都很熟悉了。

陈寅恪是典型的中国公子。

祖父陈宝箴官居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晚清著名诗人,和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母亲俞明诗是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姑姑。而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

当年的中国,家世显赫基本等于家学渊博,陈寅恪生于这样的家庭,跟着父母熟读经典,十几岁就能出口成章。

1910年,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毕业后,开启长达16年的西洋留学之旅。

16年间,他先后入读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虽然没有得到一个文凭,却把西洋的理论和做学工具,全部学到脑子里。

吴宓在哈佛大学认识陈寅恪,发出长叹:“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傅斯年在欧洲认识陈寅恪,发自内心佩服:“寅恪之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那时的陈寅恪素衣白身,就以渊博的学识名满文林。

1925年,中西合璧的陈寅恪学成归国。

正是这一年,清华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胡适建议使用导师制,以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清华校方和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为导师,研究院主任吴宓想聘请陈寅恪为导师之一。

校长曹云祥不认识陈寅恪,梁启超便极力推荐:“我梁启超虽然著作等身,但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

有了吴宓和梁启超的推荐,陈寅恪顺利就职国学研究院,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5年后,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陈寅恪辗转于西南联大、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尤其是在香港期间,以渊博的中国学问结合西洋研究工具,写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在书中提出“关陇集团”的概念,成为唐史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仅凭这本书,陈寅恪足以称为大师。

何况,他的成就还不止于此。


民国大师陈恪寅

清华四大导师


从陈寅恪的人生履历中,可以看出一条很清晰的民国大师成才路径。

第一是家世好。即便没有显赫的家族,必然要有知名的老师。比如陈寅恪是“公子中的公子”,林徽因是参议院秘书长林长民的女儿,梁思成是文化旗手梁启超的儿子,胡适出身绩溪的书香门第。比如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季羡林是陈寅恪的学生。

在文盲率高达80%的民国,家世好代表有文化传承,只要生下来努力读书,起步必然比80%以上的人高。

不论读大学或者出国留学,这些家世好的人都是主力军。由于教育没有普及,做官和任教,只能从他们之中选人。

第二是圈子。

有资格读书的,每个地方往往只有几家,他们在家族产业中深度合作,并且联手影响地方政治,为了巩固奋斗成果,他们又世代联姻。于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圈子成型了。

这种圈子越往上走成员越少,地域越来越分散,只有某省最顶级的家族,才有资格和外省的顶级家族合作,他们共同组成全国性的圈子。

一个圈子内的人,必然互相提携。


梁启超说:“我所有著作加起来,也不如陈先生的300字有价值。”梁启超的著作真的没有价值?恐怕未必吧。

他只是利用自己的身份,为陈寅恪做背书。有了梁启超的背书,陈寅恪以素人的身份出任导师,就会顺理成章。

这就是家世和圈子的威力。

第三是出国留学。

陈寅恪拜访过历史学家夏曾佑,夏先生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陈寅恪当时很年轻,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书怎么能读的完呢。”等到自己年老以后,才想起夏曾佑的话有道理:

“中国的书不过是几十种,真的能读完。”

到底是哪几十种,陈寅恪没说,别人也不知道,不过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

中国的学问发源于《易经》、《尚书》、《诗经》等等,到春秋战国时衍生出诸子百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大发展。

此后2000多年的书,大部分是解读上古经典,或者注释名人著作,独立发明新学问的不多。

在世界不发达的年代,中国是文化繁荣的灯塔,可进入近现代,只有古书的中国显得特别落后。

于是,有志之士纷纷出国留学。

他们在国外学习先进理念和科学工具回到各种学科一片空白的中国,立刻拥有知识的稀缺性。

那些学问整个中国的人都不懂,只有留学生懂,当然是鹤立鸡群的存在。

凡是涉及外国的东西,只要他们说不对,别人根本无从反驳,这就掌握了评判知识标准的话语权。

所以民国大师都拥有知识的稀缺性+标准的话语权,他们把外国的理念用在落后的中国,属于降维打击。

而本土派和留洋派互不服气,经常写文章论战,只有学贯中西的陈寅恪,才能压住两派的争论。

因为中西方的学问,他都懂。

这就是民国大师。


民国大师陈恪寅

陈寅恪

民国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往往会把外国学问复制到中国,然后在大学开设院系,成为中国某领域的开山鼻祖。

陈寅恪用外国理念分析中国历史,开启隋唐研究的新征程,他关于“关陇集团”、“胡汉血脉”的研究,成为后来学者永远绕不开的门槛。

不论谁想研究隋唐,必须沿着陈寅恪走过的路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