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說起后羿大家立馬就能想到中國神話《山海經》中那個張弓搭箭射下九個太陽拯救了天下蒼生的上古先王。

其實,射日的那個是叫羿或者大羿而不是后羿,大羿是三皇五帝中的帝堯時代的人物,而後羿卻是夏朝太康時代的人物。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后羿射日大家肯定耳熟能詳,我就不多介紹了,我們主要了解一下關於夏朝的那個后羿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居然會被後人給誤會成是射日的英雄。

據說這主要是因為後來的儒家學者在研究夏朝歷史的時候,發現后羿是作為造反派才成功坐上夏王寶座的,最重要的是在坐上夏王寶座後的他竟然還沒有守住自己奪來的江山。這在把忠君思想掛在嘴邊的儒家學者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一件事情,於是儒家學者就刻意的去淡化后羿的存在。也正是這樣人們就把大羿和后羿這兩個前後相差幾百年的歷史人物誤認為是一個人,也就是把造反的后羿當成了是射日的后羿。

后羿名字的由來

后羿又被人們叫做夷羿,他原來是夏朝太康時期的東夷有窮部落的首領,由於他和帝堯時的大羿都善於射箭,於是他拿大羿的名字用來當做自己的名字。為區別兩人,所以就叫做后羿。

伺機奪權,太康失國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隨著夏王啟步入晚年,他開始縱情於飲酒打獵以及歌舞中,不再勤於國事,因此原本強大的夏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成了夏王朝新的領導者,然而,面對國家的衰弱他視而不見,只顧自己沉迷在酒色當中,導致國內矛盾開始放大,外部又有蠻夷開始不服從管教。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此時,作為東夷有窮氏首領的后羿就抓住這個機會趁著太康外出狩獵幾個月沒回來,讓人帶兵阻斷太康回家的路。太康也很有意思,在打獵回家的路上發現有軍隊阻止自己歸國,就帶領身邊的親信躲在洛水南岸不敢回家,從此過上了流亡生活。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由於國家的君王不在朝中,夏朝的國家權力就成功的被后羿接管了。隨著太康在流亡生活中鬱鬱而終,國不可以一日無軍,而作為造反派的后羿這時候還沒能完全的掌握夏朝,他不敢直接稱王於是便讓太康的弟弟仲康繼位,此時的仲康勢力弱小完全無法和后羿抗衡,於是只能淪為后羿的傀儡。在後羿的陰影下過著傀儡生活的仲康當了沒多久後的王就死了。此時的后羿又繼續讓仲康的兒子相來當夏王,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后羿完全掌握夏朝權利後,他就不再壓抑自己的內心,直接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夏朝的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太康失國事件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少康復國,后羿被殺

成為夏王的后羿,開始變的自大起來,完全忘記自己是當初是怎麼上位的,於是也開始和太康一樣變得沉迷於射獵之中,他四處打獵,把國家大權完全交給了自己的手下寒浞,掌握國家權力的寒浞在嚐到權力的味道後變得有野心起來,於是開始四處收買人心,準備學后羿一樣奪權造反。於是,他在後羿打獵回來沒有防範的時候趁機殺死了后羿,接管了夏朝。

但後面相的兒子少康發動復國戰爭後,兵敗的寒浞也被凌遲致死。

4000多年前的“后羿”,不射日而是起兵造反,讓夏朝一度中斷

說來也好笑,太康失國,是因為他沉迷於射獵,導致國政荒廢;而寒浞代夏,原因也是因為后羿重蹈太康的覆轍。

后羿既然選擇了造反,那麼應該在成功以後重視國家建設民生疾苦,而不應該被權利給腐蝕,他原本有機會像商朝取代夏朝那樣真正的流芳百世,然而卻因為不能以史為鑑而最終失敗被殺,他的失敗也使得後人刻意淡化他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