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

liyanpengjia


很多人并不知道 在二战时日本某种程度上是争取独立的印度盟友 印度是感谢日本攻打的
1951年9月8日49个国家和日本签署和平协定《旧金山和约》,当时印度就因为对《旧金山和约》中的限定日本主权和民族独立条款不满而拒绝签署

原因就在于二战时日本对争取独立的印度的支持:

1、1942年7月,印度国大党向英国提出完全独立要求;

2、1942年8月,国大党中央委员会孟买会议通过推出印度决议;

3、1943年10月21日,在日本、德国的支持下,苏巴斯·钱德拉·鲍斯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并组建印度国民军。

印度国民军和日本第15集团军携手在阿萨姆邦、缅甸、孟加拉地区对英属印度的科希马和因帕尔进行保卫战。

4、虽然苏巴斯·钱德拉·鲍斯在1945年8月18日在台北飞大连的飞机坠毁事故中死亡,但印度在尼赫鲁总理之后的历任总理对日本都保持友好关系。

题主说的应该是英帕尔之战

1、英帕尔之战是日本、自由印度攻打英属印度之战。英军是陆军第四军团,15万人,伤亡12603人;日本陆军15军8.6万,自由印度军6000人,战死3.2万,病死或饿死4.6万,合计7.8万死亡。是日本陆军在二战中单次战役中死亡人数最高的战役。

2、英帕尔之战的失败是牟田口廉也不切实际的作战计划导致的。英帕尔,成为日本至今作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牟田口廉也作战计划的荒谬性:

A、英属印度至少还有10个师兵力,日本在缅甸的15军只有两个师团,2个师团VS10个师,也太瞧不起人了吧?

B、缅甸基础设施不足,加上雨季,导致日军补给困难;因为瓜达康纳尔岛战役胶着,大本营也无法抽调多余兵力支援缅甸日军;

C、1942年英军就开始从缅甸西部进行试探性攻击,不给日军休整、补给的时间,让日军陷入被动;

D、为缓解补给输送,牟田口廉也提出成吉思汗作战计划:用3万头牛羊来运送作战物资,结果:让缅甸人不满、牛羊在行军途中走时、赶着牛羊行军速度缓慢、大群牛羊成为英国皇家空军空袭的目标。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这就是1944年爆发的英帕尔战役,这一战充分体现了日军的狂妄自大和忽视后勤的毛病。

在印度驻扎有一个英军第11集团军群,直接阻击日军的就是,斯利姆将军率领的英军第14集团军,英军达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英印第4军,光是直属炮兵,就有5个炮兵团,这还不算,那些师属炮兵。一个师属炮兵也有5个炮兵团。

比如英印第17师的编制是,皇家第129野战炮团,印度第1野战炮团,第82反坦克炮兵团,第21山炮团和第29炮兵团。下面1个军直属5个炮兵团,1个师也直属5个炮兵团,可以想象,整个英国第14集团军的炮兵实力有多恐怖了。

而且驻扎印度的英美航空兵也全力支援作战。其中在2个月时间,英国空军出动超过3万架次,进行运输和对地支援。美国航空队为英军撤离了43000名非战斗人员和13000多名伤员运来大批武器和人员。

在6月22日反攻的时候,英军1000辆坦克装甲车辆突入英帕尔平原,场面非常壮阔。那么,日军进攻部队呢?就是第15师团,第31师团和第33师团。就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

就3个师团,这点弹药,就要去印度打英军第11集团军群,可见日军之狂妄了。(英国第11集团军群所属,第14集团军所辖兵力最多时达1百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最大的集团军,日军3个师团带着2个基数弹药,就要去灭第14集团军的百万大军,结果自己被灭了)。

战役在1944年4月爆发,打到最后,英军以旅为单位,坦克和铁丝网建成起一处处环形工事,内部则是若干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持。在天空当中,则是成群结队的英美空军战机。

从4月打到7月,英军越打越多,火力越打越强,日军早就弹尽粮绝,开始撤退,英军发动追击。到8月,迎来了缅甸的雨季,日军在翻越印度和缅甸边境山区河流的时候,在雨季当中损失巨大。3个师团就撤回来7门山炮,有的师团最后只剩下了600支步枪。

此战,日军战斗和非战斗伤亡65000人(战斗伤亡3.1万人),英印军伤亡17587人。从此,日军再也不敢进犯印度。


深度军事


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和印度确实就打过仗了。

猜谁赢了?是印度。

虽然这个例子不能完全放到现在,毕竟过去了60多年,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但也能说明些问题。

毕竟谈两国军事实力的话,也要考虑战争的地点和场合。

就如同你美国打越南,为什么美国比越南军事实力强个上百倍,但是也没打下来?这就是越南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后勤条件。

所以谈印度和日本军事,其实也要考虑这点。而这就和二战中的这次战役有关。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吧!

1944年而二战快结束的时候,爆发了一次日本和印度的战争,史称英帕尔战役。

其实客观而言,这不能算是两国正式战争,因为参加的军人除了印度之外,有一部分是英国人,还有一些美国航空兵。

日本当时已经出现了战线过长的问题了,但是他们竟然还要打这场战争,可见完全对印度和英国的实力不屑一顾。甚至日本人只携带了2周的口粮和后勤补给,这说明他们对战争胜券在握。

结果呢?打了100来天。日本人的后勤出现了极大问题,再加上天气实在难以支撑,当地地形也不利于日本作战,最终导致6万多人损失,从此再也不敢打印度了。

这就是两国唯一一次战争。当然印度当时还不是国家,只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无论如何,印度人和日本人是较量过了。

如今印度和日本比起来怎么样呢?

如果不考虑日本受到的客观限制,特别是军事上的问题,日本进攻印度,也不会讨到什么便宜,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战线太长,再加上印度已经是号称全球前五军事强国,自然实力比以前有千百倍的壮大,也不会care日本。

日本比较厉害的,其实就是海上力量。

日本的准航母还是可以的,也就是直升机航母。它们稍加改装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航母,搭载战斗机等舰载机。这是日本在军事上的一个杀手锏而已。

(印度在建航母)

而印度在海上力量上和日本相比,虽然有自主化和国产化的正规航母,但航母战斗力其实让人担忧。

最近的一个消息是几个月前印度在建航母内部的电脑竟然被盗了,而且不只是软件系统出问题,硬件也被盗了。这种安保水平下可能看出印度国防安全也会有不小的漏洞。

而在安全上,日本人始终小心翼翼,从中也可能看出双方军事水平上的高低。

印度更强大的是陆上力量,这是经过几十年来战火检验的,因为巴基斯坦和印度动不动就爆发冲突,一般都是边界纷争,所以,印度陆军配备了比较强大的武器装备,训练也相对频繁,实战经验比日本多太多。

在这点上,日本没法和印度陆上军事力量相抗衡。


木春山谈天下


1944年日本为了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同时应德国盟友要求,进攻印度以期打乱盟军部署,扭转不利局面,日本大本营终于决定要对印度动手了,英帕尔战役爆发后,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日军的进攻遭到惨败。

低估了英国

二战前印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作为英国殖民地而存在的,在英国的所有殖民地中,英属印度是最庞大的,也是最富裕的,对于英国也是最重要的,英国国王还是印度皇帝。在当时,印度被称作女王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日军在侵占缅甸后,印度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印度再被日军侵占,英国将不得不后撤至中东,这将使英国失去在远东的巨大利益,还将严重影响到欧洲战场和北非战场,这是英国不能接受的。

后勤补给困难

印度和缅甸的交界处,大部分地形是高山、河流、沼泽、深谷,不利于机械化行军,后勤保障也多有不便,但是大战略已定不可修改,接下来就是选将,由于牟田口廉也素有“小东条”之称,本人也是成吉思汗的忠实信仰者,所以被任命为英帕尔行动的指挥官,在“放羊”指挥官的带领下,日军三个师团近十万人,赶着大批活牛、活羊浩浩荡荡向印度进发,“人畜大军”前期进展还算顺利,可是战线也越拉越长,随后在英军的轰炸下,日军补给断绝,军心涣散,最终导致英帕尔战役功归一溃。

中国的牵制

中国远征军曾经两次入缅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而且沉重打击了侵缅日军,为盟军收复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减轻了盟军在印度的作战压力。随着盟军的战略反攻,日军在缅甸节节败退,也就无力染指印度了。

日本国力难支

日本在征服朝鲜、中国沦陷区后,又占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形成了一个北起阿留申群岛,南临澳大利亚,西迄印度洋的庞大殖民帝国,基本上实现了“大东亚共荣圈”的扩张计划。但是在美国海军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日军随即失去制海权和制空权,而日军补给线又拉得过长,在太平洋战场陷入了困境,实在无力再大规模开辟印度洋战场。


小哥话历史


英帕尔战役后期,日军已经开始吃丛林里的草了,再不撤军只会全部饿死。



英帕尔战役是日军陆军史上输的最惨的一场战役,但也是最奇葩的一场战役,10万兵马死3.2万伤近4万,日本陆军高层竟无一人问责。

战役发动背景

1942年4月,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切断了美国对中国提供援助的线路,英军也被迫退守印度。这一结果直接影响了盟军东南亚和中国的抗日局面。于是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在印度英帕尔建立后勤基地,伺机反攻缅甸。

而此时日本在新加坡扶持了一个伪印度政府,计划打着帮印度赶走侵略者——英国的旗号,占领印度,实现日本“大东亚共荣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缅甸军区第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打响全面侵华战争第一枪的战犯)觉得这是一个立不世之功的机会。于是他一份进攻英帕尔的疯狂计划。


疯狂的日本陆军高层

为什么说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呢?首先,缅甸军区短时间内无法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其次,从缅甸到英帕尔只有一条运输线,被盟军切断的风险非常大。

另外,行军路途要经过六百米左右宽的钦敦江和400公里的山路,这给后勤补给带来了极大困难。最后的问题是,都是山路无法携带坦克等重武器。

牟田口廉也的计划遭到了15军内部及陆军高层的一致反对,但却获得了东条英机的赞赏。他认为风险虽然很大,但如果成功了,将彻底改变东南亚、中国的战局,甚至可以间接减轻了希特勒在欧洲现场的压力,他觉得值得一博。

有了东条英机的支持,日本陆军部通过这一疯狂计划。但南方军司令寺内寿一还是询问了牟田口廉也解决粮草的计划。

牟田口廉也是这样回复:他计划征集1万多头牛羊驮物资,到达目的地后这些牛羊可以杀了作为军粮。最后还豪气地说:“大和祖先是食草民族,印度广阔的丛林就是我们的口粮。”寺内寿一听了信心满满。



精心准备的陷阱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领3个师团约10万人马,带着8天的口粮、人均240发子弹,雄赳赳气昂昂朝英帕尔进军。他狂妄地向部下宣称将在3周内解决战斗。不过他此时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英、美精心准备的陷阱。

其实日军的计划英、美早就获悉,盟军提前安排了一支3000人的部队进入了丛林,只等日军渡过钦敦江就立刻捣毁日军唯一的一条补给线,同时这支部队可以日后截击逃跑的日军。

不过原本出发时很开心的牟田口廉也,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第15军在渡江时,由于水太深,不少牛羊淹死在河里。

更为糟糕的还在后面,由于牛羊群目标太大,一路遭到盟军轰炸,众多牛羊死的死、跑的跑,直到后来士兵们不得不单兵负重40公斤,穿行崎岖的山路。

战斗过程

日军开始进攻很犀利,至4月中上旬日第31师团推进了科希马外围,第15师团和第33师团也完成了对英帕尔的合围,一切进展看似很顺利,虽然日军士兵的每天口粮已减至不足二两,但胜利已指日可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牟田口廉也欲哭无泪。就在日军合围英帕尔时,突然冒出大量的英印军发起了反攻,而且很多重武器他都没见过,一下子打的日军蒙头转向。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美国空军已偷偷地空降了大量的英印军和先进武器。更为要命的是,5月15日,英印军48旅抄了日军33师团的后路。而此时的日军每天口粮已不足一两。

气急败坏的牟田口廉也,调动所有能调动的部队对英帕尔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死亡冲锋,但由于体力和武器的差距,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



进入6月份,英帕尔下起了连绵阴雨,而此时日军已无一粒口粮,真的学起了他们的祖先开始吃草。仗打到这地步,日军已无赢的可能,第31师团长多次向牟田口廉也建议撤退,但都遭到拒绝,他给陆军部致电也得到同样回复。

到了6月下旬,饥饿和多天的阴雨让几万日军得了疟疾、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6月25日佐藤实在不忍心看着日军成批成批的倒下,他私自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31师团一撤退,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达“退却作战”的命令。不过此时的日军抛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不说,他们连逃命的力气都没有了。

英军一名军官曾这样描述日军逃跑场景:“到处是赤脚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骷骸一样躺在泥地上;行驶中遭到轰炸的运输车和烧毁的坦克;被精疲力竭的士兵扔得满地都是的枪支弹药和军事装备。”

英帕尔战役结束后,日军第15军伤亡7万多人,丧失了战斗力。大大削弱了日军缅甸军区的实力,不久盟军发动了印缅战场的反攻。



花木童说史


当时的日军不论从兵力还是后勤补给上都不具备攻打印度的实力。日军也没有那么的自不量力,他之所以会对印度发动进攻也不是真的想要进攻印度,而是对入印英军的追击,所以当日军把英军赶入印度丛林之后日军便停止了追击。

当时日军入侵缅甸的部队只有十万人,就这么点部队想要控制整个缅甸就非常困难了,还想要入侵印度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办得到。当时在缅甸的英军也有近十万人,再加上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也有十万人,从总兵力上看日军并没有优势。当时日军唯一的优势就是驻仰光(缅甸)的军用机场,那里驻扎了约150架零式战斗机。这使得日军在缅甸地区的战斗是有制空权的。但是,假如日军进攻印度的话,这支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就达不到了。

其次,打仗是需要物资的,日军没有进攻印度的物资!当时日军在缅甸的物资供应主要由日军联合舰队负责,日军联合舰队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放在印尼与澳大利亚,所有的货轮都是往澳洲运输物资,日军联合舰队根本腾不出力量来帮助驻缅日军打仗。从日军的弹药供应量来看,在日军入缅时期每人每天的弹药供应量是150发子弹,到了1943年这个弹药供应量就下降到了30发/天。所以,日军根本就没有物资入印度作战。


优己


在二战中,日本对三个地方都是打了一仗就撤兵的,不仅是印度,还有苏联,以及澳大利亚,都是打了一仗就退兵的。而日本退兵的原因,不是因为日本对这些地方不感兴趣,而是日本失败了。

在攻打印度的时候,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当时的日本除了在东南亚战场还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以外,在太平洋战场、东亚战场,日本都陷入了被动之中。虽然偶尔还能够发动一些局部的攻势,但是整体上的失败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且日本的另外两个盟国,整体的形式也不好,意大利已经投降盟国,而德国也正处于节节败退之中。

1944年,日本为了减轻东亚战场日军的压力,妄图切断中印公路,并掐断盟军的补给线,同时为了改善日本在印缅边境处于防御状态的被动局势,试图开辟南亚的第四战场。因此,从3月起,日本积极往印缅边境增兵,最终以九万大军的兵力发动了英帕尔战役,侵入了印度一侧。

不过,尽管日军来势汹汹,但是却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由于地形、气候以及资源补给等因素,日军在印缅边境很快陷入不利的地位。到了7月份,在日军已经死伤大半的情况下,日本不得不退出英帕尔地区,从而导致日本的目的全部都没有实现,反而再也没有力量发动新的攻势了。从此以后,日本在东南亚的局面基本上已经被定格了。

退一步讲,鉴于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的整体局面,就算日本在英帕尔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就算日本能够攻入印度境内,日本最终的失败也无法避免。尤其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和东亚战场失败以后,日本在其他地方的存在,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苏绽


缅印边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所以即便在日本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未敢轻易进攻印度。当牟田口决定强行实施乌号作战计划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日军将领的强烈反对,如果不是东条英机极力支持的话,恐怕连这仅有的一次战役都不会发生。另外,英帕尔战役彻底结束时,都已经到了1944年中下旬,而此时美国海军已经逼近到了菲律宾西线,日本法西斯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又哪会有力气再次攻打印度。



由于地形的限制,日军的后勤补给本就困难重重,而牟田口不仅没有重视这一隐患,反而狂妄的认为仅需20天的口粮和弹药就能彻底击垮英军。狂妄的牟田口一意孤行,最终被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抓住了软肋,诱敌深入,一举粉碎了日军攻占印度实现“东亚大共荣圈”的野心。



日军在败退的过程中,可谓走一路死一路,最终日本第15军减员已经接近八成,远超瓜岛战役的损失率,第15军也直接由主力部队变成了残废。英帕尔的惨败让日军大本营震惊不已,牟田口等一大批日军将领被撤职查办。经此一战,日军仅抚平伤口就得花费一段时间,况且又有牟田口这个前车之鉴,恐怕日军再疯狂,也得掂量掂量!



英帕尔战役于1944年7月正式结束,然而仅仅三个月后,美军便在莱特岛成功登陆,直接威胁着日军占菲律宾的安全。太平洋战场早已让日军忙的焦头烂额,日本法西斯已经毫无精力再去考虑缅甸战场的问题。缅甸的日军既没有援军,又没人有勇气敢去趟这浑水,所以没有下文也就不奇怪了!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历史文斋!


战情解码


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十分狂妄,想要称霸世界。那么第一步就是要先把亚洲拿下来,中国和东南亚自然就成为了最优先的两个。当日本攻下东南亚后,印度又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因此,日军于1942年开始变策动成立所谓的“印度独立军”。到了1944年应德国的要求为了扭转局势,日军对印度发动了在之后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行动。

当时的东南亚基本都是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就是其中一个。在1941年后,印度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作为大英帝国皇冠山的“明珠”,英军肯定是要不惜血本与日军一战。所以当日本攻打印度的时候,对战的不是英国人利用印度人组建的部队,而是英国部署在当地的正规部队。

1944年3月8日,日本派出9万多人进攻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但最终只剩下了3万多人回去,损失5.6万人,可谓是败得是一塌糊涂。而这次日军只打了一仗后就撤军,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指挥官的差距

日军这方派出的是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此人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常常激励型的口号来鼓励自己的士兵,即“洗脑”式宣传。所以在渡江的时候,他用“日军天下无敌,即将征服印度”这一类的口号让自己的士兵进入丛林地区。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担心会不会有敌军的奇袭。而且在正式开战后,日军明显处于劣势。他手下的师团长见补给断绝,纷纷要求撤军。但是牟田口廉依旧妄图在天皇的诞辰日来到前,拿下英帕尔。为此,他不惜让手下无端送命。

而英军的指挥官是威廉·约瑟夫·斯利姆,他是一名经历过一战的将军,经验十分丰富。他在美国陆军航空兵与皇家空军的协助之下,于英帕尔周边地区集结了15万的部队。并且早在缅甸兵败之后,英军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这一战,英军可谓以逸待劳。

二.准备不充足

日本的9万士兵是临时调动的,连高级参谋群多是从其他部队调任而来。至使整个部队高层都不甚了解印度的情况,因而战役自规划开始就呈现了严重的误判。而且由于日本物资贫乏,没有足以翻越恶劣地形的车辆,只好携带3万头牛羊用来做辎重运输工具。这些庞大的动物群,成为了英军炮击与空袭的明显目标。就这样在英军的空袭之下,日军完全失去了补给能力。

三.深陷雨林,染病而死

当时的印度是雨季,日军被困丛林中难以前行。在英军的空袭与炮击中,日军遑论发起有效的进攻,连最基本的日常补给都难以维持。这期间,粮食都难以保证,更别说药品。因此,在恶劣的环境下日军开始纷纷染病。据战后统计,日军真正战死者可能只有3.2万人。而在7万多阵亡的人当中,多半是饿死或者病死。其非战损减员之多,远超瓜岛战役。

经此一役,日军再无能力组织部队进犯印度。而且就当时的局势而言,日本的全面战败已成定局。彼时的日军在太平洋各地都无力阻挡盟军的脚步,更别说在一次大败之后重新组织部队远征印度。


WarOH协虎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日本攻打印度时,只一战就折损兵力超过三分之二,只能进行“退却作战”。简单来说就是我打不过你,但我面子不能丢。

二战时,日本在整个亚洲都是耀武扬威的,整个东南亚除了泰国和印度,其他的小国家基本都处于日本的占领中了。但是泰国没被占领,只是因为它选择当日本的小弟,而印度是因为有英国。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且还被誉为女王皇冠上的珍珠,自然是很受英国重视的。在1944年,日本为了配合德国,发起了攻打印度的战役。日本总共出兵九万多人,指挥官是第15集团军司令,有“小东机”之称;英印联军总共十五万人,指挥官是英国名将蒙巴顿将军。



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以为日军可以依靠这个就可以战胜对手,所以日军深入丛林,企图一战就解决英印联军。但是当时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日军的重型武器都没有办法运送,而且后勤也没有保障,日军粮食短缺。牟田口廉也说了很有意思的话:“没有粮食,难道不能吃吗?”日军中近三万人感染痢疾,拿不动武器,加上英美的飞机不断的轰炸,日军已经无力发起进攻了。



虽然如此 但是日本为了自己的面子,提出了“退却作战”的方案,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